首页历史趣闻三峡工程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剩她不走,19年后的结局令人唏嘘
65348

三峡工程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剩她不走,19年后的结局令人唏嘘

我要新鲜事2023-05-22 20:57:480

2002年的长江边上,有一座算不上完整的房子,孤单地立在一片碎石滩上。

房子周围,有一片废墟,从这片废墟里隐约可以看出,这片碎石滩上当年有许多像这间房子一样矗立的建筑。

屋子前,一个穿着破旧衣服的农村妇女,双眼紧紧地盯着波光粼粼的江水。在她的印象里,就在不久之前,江水还在更远处。

她就是三峡工程的钉子户张秉爱,在全村搬迁离开此地之后依然坚守于此。

然而,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了19年之后,最后张秉爱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那么,在张秉爱的身上有什么样的故事?最后又是怎样的结局?

这一切,还要从上个世纪末长江中上游的一场重大变革说起。

1992年,我国作出了建设三峡大坝的重要决定,建设三峡水利工程的决定可谓史无前例,前所未有。

因为它不仅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而且三峡大坝的建成将会对长江一线的防洪、航运等多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三峡大坝在1994年正式动工,2003年正式蓄水发电,2009年全部完工。

就在全国人民为这座大坝的建成而拍手称快时,有一些人的心中却是别样的复杂。

由于三峡大坝的建成蓄水,导致长江水位上涨,大坝上游很多区域都会被淹没在江水之下。原本住在长江边上的人,必须迁往它处,否则他们的家也就会被江水淹没。

从1996年开始,政府便开始了浩大的“三峡移民”搬迁工作,一直到2002年,才全部完全搬迁,

世世代代居住在长江边上的乡亲们,为了国家发展的大计,舍弃了自己的故土,背井离乡,到政府安置的地点,开始了新的生活。用自己的牺牲给全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然而,在这浩荡的“三峡移民”大军中,有一个农村妇女却显得颇为另类。

就在邻里乡亲们陆续搬离故土时,有一个叫张秉爱的农村妇女,始终不愿搬迁,成了一个“钉子户”。那么,在张秉爱的身上,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我们首先要从张秉爱的身世说起。

湖北省秭归县桂林村,是一个长江边上的普通小村子,这里曾是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在这里也流传着王超君儿时的传说。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山清水秀,历史悠久的土地上,我们的主人公张秉爱出生在了一个贫困的农户家庭。

和当地许多普通的农村女孩儿一样,张秉爱从小就要帮助家里干农活,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因此她没有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也没有机会到外面走一走看一看,增长见识。

在她的青春岁月里,唯一的一抹亮色是她的初恋。

她和她的初恋是自由恋爱,他们情投意合,相处甚欢,张平爱也曾幻想过嫁给自己的初恋,但是因父母的阻挠,这一段感情终没有开花结果。

她们一家子居住在高山上的村子里,吃够了住在山村里的苦,受够了生活在山村里的穷。

因此,她的父母想让张秉爱从高山上的村子里嫁到的江边的村子里,因为江边的村子收入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

就这样,她只能与自己的初恋断绝情愫,嫁给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男人。

出嫁到这个家庭以后,张秉爱像许多农村妇女一样,认了命。虽然她不喜欢自己的丈夫,但她还是承担起了家里的重担,给这个家庭生育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按照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妇女的轨迹,她也会在这片土地上终日辛勤劳作,收获微薄的收入。

辛勤地抚养自己的儿女,尽量给他们提供好的条件,把他们或娶妻或嫁人,都安排好,然后静静地等着自己老去,最后埋葬在这片土地上。

然而,事情的改变,就发生在1992年。这一年,她从村里的广播里听到了国家建设三峡工程的决定。

起初,她认为这样大的国家工程,和自己一个升斗小民,是不会有什么关系的。

然而很快,村干部召集所有村民开会,宣布了村子整体搬迁的计划,同时也宣讲了政府对于搬迁出去村民的安置办法。

平心而论,政府给出的安置办法,虽然不像现在城市里的拆迁那样,能让一家人一夜之间暴富,但也是比较公允的,不会让搬出去的村民受到损失,而且搬出去以后集中居住在“三峡移民”安置地,还可以更好地发展生产,享受城镇化生活带来的便利。

这次村里的动员会议,使她认识到了自己的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自己和自己的家庭一时之间没有做好这个准备。

张秉爱的丈夫身体不好,无法进行重体力劳动,家里种地的压力,很大程度上落到了她的肩膀上。

因此很长时间以来,家里的农活,都要依靠住在不远处山里的娘家人帮助。

如果自己一家人搬迁到了距离娘家120公里以外的“三峡移民”安置地,那么,以自己家里丈夫有病无法劳动,一儿一女年纪幼小也无法劳动的实际情况,只能依靠自己在田间劳动,这是很难能支撑起这一个家的花销的。

而且,自己在村子里生活了很多年,对这片土地和这个村子,乃至于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很深的感情,自己也实在是舍不得搬离这里。

因此,在村里做搬迁动员的时候,她代表家里就主动表示,希望自己家的搬迁顺序可以排在后边。

他们想用这种类似于鸵鸟把头扎进沙地里的办法,来逃避必然搬迁的命运和结局。

或许这样做对实际结果不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但是,这样至少可以在一个时间段内,使这一个贫困,又无所依存的家庭获得一个短暂的心安与慰藉。

然而,该来的总是逃不掉,第一批移民搬迁的名额,张秉爱一家能让出去,但是时隔6年以后,第二批移民工作开始时,她们这一家又不得不面临这个的问题。

如同第一次移民搬迁动员那样,村里给剩下的居民村民宣讲了政策,开展了劝他们搬迁的思想工作。

由于有第一批“三峡移民”在,移民安置地生活和工作情况的参照,这一次在村民中的动员工作,开展得顺利了许多。

很多村民都很痛快地在搬迁协议书上签了字,很快就完成了搬迁的准备工作,并一户接一户地在政府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离开了这个小村子。

而拆迁队很快也进入了村子,把人去屋空的房屋及时进行了拆除。

就这样,随着一户户地搬走,一间间房屋被拆成瓦砾,最后只剩下张秉爱家里的房子,孤零零地站立在一堆废墟之中。

在这期间,政府的工作组多次找到张秉爱,来给她做工作,然而张秉爱一直不愿意离开自己的老房子,到安置区居住。

这也源自一个农民,在观念上对土地眷恋的想法和情感。

张秉爱觉得,土地能够滋养万物,也能够发展经济,尽管政府规定了,所有居民要撤离水位线135米线以下的区域,但是张秉爱可舍不得让这些好好的土地荒芜。

她觉得,只要这些土地一天还在水面之上,没有被水淹没,那么,她就是这些土地的守护者。

她对工作组的干部们说:“这房前的地,都是邻居们搬走之前送给我的。我在这些地上都种上了橘子树,橘子树5年就能结橘子吃。在我们农村呢,只要能扑下身子,肯吃苦,过的生活不会比城市里差。”

就是由于这样朴素的思想,和对土地深深的眷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担忧,使得张秉爱家的这个房子,真的如同一根钉子一样,钉在了这群废墟中。

她这一家也成了上万户“三峡移民”当中,著名的“钉子户”。然而,当“钉子户”的日子并不好过。

由于村民们都陆续搬走了,周围也没有什么人居住,张秉爱家里的电停了,自来水也停了。他们每天就只能点着油灯照明,拎着桶到不远处的江里打水。

然而,与生活的不便相比,最难熬的要数夜晚了。在一片荒芜的废墟之中,只有她们这孤零零的一户人家。

黑夜里,远处江水的波涛声清晰可闻,仿佛这个世界上就只剩下了他们这一家人,这该是一种怎样的孤寂感,和被世界乃至于被时代抛弃的感觉。

然而,个人的力量是无法阻挡浩浩荡荡的历史进程的,就好像张秉爱家那残破的老屋,是无法阻挡一天天上升的长江水位线的。

该来的水总会来,该走的人总得走。

一次,县里移民工作的工作组,带领张秉爱一家来到了“三峡移民”的安置地,给他们看了政府分配的宅基地和农田。

在县移民工作组工作人员的百般劝说下,张秉爱和丈夫还是在同意搬迁的合同上签了字。

就此,三峡移民工程中最后一个钉子,也被拔去了。

就这样,张秉爱这一家,作为“三峡移民”当中最后一户的搬迁者,也离开了自己生活多年的房屋和村子,带着国家补贴的4800元钱,来到了新的土地上生活。

回首,自己这些年当钉子户的经历,在这6年时间里,不管生活多么艰苦,张秉爱都觉得自己能够忍受,但是她心里唯一觉得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一双儿女。在这6年时间里,恰恰是自己的一双儿女上学的年纪。

由于村子里的住户都陆续搬离了村子,他们的房子也逐渐被拆除,导致张秉爱的一双儿女在村子里根本无学可上。

要想上学,就只能徒步十几里路的山路,到临近的村子里上学。因此,她的儿女每天都要早早地起床,赶路去学校。晚上又要摸黑走十几里的山路,才能回到家里,十分的辛苦。

张秉爱看在眼里,也十分心疼。好在她的一双儿女都十分懂事,能够理解家里的困难,因此从来没有过抱怨,也没有过在学习上的放松。

后来,张秉爱的女儿顺利考上了高中,在“三峡移民”安置地继续完成她的学业。

而张秉爱的儿子,相对于他的姐姐,学习成绩虽然不那么突出,但是也是一个十分懂事,十分有担当的男孩子。

他从小便目睹了家里困难生活情况,也理解父母维持这个家庭生活的不容易,因此,张秉爱的儿子最终选择了参军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新疆服役。

由于三峡移民们为了全中国人民的福祉,作出了举家搬迁的巨大牺牲。国家并没有忘记他们所做的贡献。

在“三峡移民”工程开始之初,国家就大力给予“三峡移民”以生活、工作上的支持。

不仅通过各种方法安置走出村子的“三峡移民”在城镇工作就业,还给三峡移民们分配了宅基地和耕地。

为了发展移民区的经济,政府请来技术专家,招商引资,在当地大力发展脐橙产业,“秭归脐橙”现在已经是全国著名的金字招牌。

而在这新时代的大潮中迟到的张炳爱一家人的生活,也随着这大潮,水涨船高。

张秉爱的女儿在完成学业后,经过自由恋爱,嫁给了自己心仪的男人。并没有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因为临近河水收入多,就被父母安排嫁给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女儿结婚后,辛勤操持家庭,生活也是蒸蒸日上。

而张炳爱的儿子在新疆当兵期间,时常牵挂家里,每月他都会把自己的津贴转给张炳爱。张炳爱收到儿子转来的津贴后,也很是感慨和感动。

感叹儿子长大了,知道扛起家庭责任了,于是他把儿子转来的津贴,一分一毫地仔细攒了起来。最终,用儿子转回家的钱,盖起了新房子。

张秉爱还在房子旁边修了猪圈,这表明张炳爱已经把新的安置地当做了自己的故乡,当做了自己的家。

后来,一位著名的纪录片导演将张秉爱一家当“三峡钉子户”的故事搬上了荧幕。纪录片一经播出,立刻引起了国内外的巨大反响。

因为从张炳爱这一家人身上,我们既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也可以看到中国农村妇女,生命当中的悲剧色彩和面对命运不屈抗争。

张炳爱这一个家庭的故事,就是113万“三峡移民”的故事。

他们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更多人的福祉,抛家舍业,背井离乡,远离故土。这其中,既是无奈,也是大爱。

上涨的江水,淹没的是曾经的家。滚滚而来的时代洪流却带给了他们新的家园。

哀伤的是故土难离,迎来的却是崭新生活。

在我们人类发展的历程中,总是要含泪和一些旧的东西说再见,然后转过身,拥抱新的一天。

编辑;虎贲校尉

责编:t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