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张闻天追悼会,遗孀刘英请陈云致悼词,陈云摇头:让邓小平来
1979年8月,张闻天夫人刘英先后给胡耀邦、陈云致信,希望中央能为张闻天做结论,出版其生平文章。
中央领导人陈云接到这封信后,当即批示“完全应该”。
不久后,中央决定为张闻天、彭德怀等几位老革命家开追悼会,刘英得知后激动落泪。
没几天,刘英又接到一通知,党中央决定单独为张闻天召开追悼会,这样的“殊荣”是刘英怎么也没想到的,她得知后立马电联陈云参加追悼会,并邀请他为丈夫张闻天致悼词。
不过,陈云听了后并没有答应,他思考再三后拒绝,并且建议:让邓小平来!
那么,陈云作为张闻天的至交好友,为何没同意为其致悼词?这是咋回事?
1975年6月,张闻天获准迁居无锡,两个月后携带妻儿来到无锡汤巷45号,开始了恬静而祥和的生活。
在这里,张闻天享受了天伦之乐,两个女儿悉心照料他,孙子孙女经常环伴其左右,这让身心疲惫的他身体慢慢好转。
他常常对子女说:“我们算是加入无锡籍了,也是无锡人了,不过有个原则,我们不搞特殊化,没有什么特殊要求。”
他还以身作则,每天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饮食上以素食为主,外出时尽量步行或乘坐公共汽车,不愿麻烦组织。
他简朴的生活作风,让身边的同志大为感动,很多人自发向他学习。
然而,1976年年初,周恩来因病逝世的噩耗传到张闻天的耳边时,他备受震撼,听闻老友逝世,内心极度悲伤,身体也变得虚弱起来,而后又多次因心绞痛被紧急抢救。
对此,张闻天的家人十分焦虑,儿女整日围在身边,希望他身体早早好转。
不过,张闻天对待生死非常坦然,在给外甥的一封信中写道:我已75高龄,突发事变的发生,不是不可能……
但这之后,张闻天身体愈发虚弱,经常因疾病困扰而整夜不眠,还丧失了自理能力,到了后来更是一口菜吃不下去。
1976年4月,多次在鬼门关前走出的张闻天,预见自己不久于人世,开始了身后事的安排,尽管他不畏惧生死,但却不希望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一天,他将妻子刘英叫到跟前,艰难伸出右臂,拉着妻子说:“我这么多年没有为党工作了,深表遗憾。我死后,替我把补发的工资和解冻的存款全部交给党,作为我最后一次党费。”
刘英听了后当即落泪,她强忍着悲痛点点头。
不过,张闻天仍是不太放心,他让刘英拿来一张纸和一支笔,亲自写下一份书面遗嘱,并签下自己的大名。
刘英不理解丈夫行为,说:“你还不相信我吗?”
对此,张闻天只是笑了笑,仍要求妻子签下自己的大名,就这样两人的合约定下,待二人去世后,将生前所有存款均上交给党,作为最后一次党费。
1976年7月初,张闻天已是行将就木,不过他依旧牢记这天是党的生日。他早早醒来,打开广播收听新闻,听着祖国的巨大成就,神情也变得满足起来。
中午午休后,张闻天又让秘书给自己念《参考消息》,因他眼睛不好,耳朵也不行,秘书需要一字一句的大声念读。
读到傍晚时,张闻天肚子有点饿了,让秘书去给他准备晚饭。
然而,饭做到一半时,妻子刘英就发现张闻天双眼紧闭,怎么也叫不醒,这才明白丈夫已逝世,享年76岁。
见到丈夫平静的躺在自己面前,刘英悲痛万分,几次哭晕过去。
根据丈夫张闻天生前遗愿,不久后刘英将丈夫留下的4万元存款作为党费上交。
1979年8月,随着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的春风来袭,刘英再次向中央提出,将张闻天骨灰移回八宝山,为其做结论,出版其生前所著文章。
这份建议得到了中央的许可,且决定为张闻天等人召开追悼会。当胡耀邦将这一消息通知刘英后,她激动落泪,没想到丈夫仍可享受如此高的殊荣。
不久后,老干部局郑伯克又前来告知刘英,中央决定给张闻天单独开追悼会,这更是让刘英不敢相信,激动不已。
原本,中央决定为刘少奇、彭德怀等同志一起召开追悼会,由胡耀邦同志负责。
不过当中央电联远在杭州的陈云是否参加追悼会时,陈云表态:“可由我主持,致悼词,但必须给闻天单独开追悼会。”
经过商讨后,中央这才同意陈云同志的这一要求,张闻天、刘少奇同志单独开追悼会,彭德怀、陶铸放在一起召开。
刘英听了后十分感动,她连忙打电话给陈云同志,邀请他主持闻天同志的追悼会,并念悼词。
陈云当即同意,但表示自己工作繁忙,暂时抽不出来身,能否将追悼会延迟几个月,刘英点点头,表示没问题。
就这样,张闻天的追悼会推迟3个月,一直等到8月份才召开。
从这我们就可看出,张闻天和陈云同志有着特殊的革命感情,那么,他们有着怎么的革命故事呢?
陈云和张闻天都是上海人,他们最早是在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共事时相识,两人当时均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共同在白色恐怖下和敌人斗争,彼此结下了深刻的友情。
因是老乡,又在同一机关内工作,生活上的交集很多,每天早上两人常常会一起跑步健身,吃过晚饭后一起打乒乓球消遣,闲余之时还会讨论当下时局。
1933年1月,张闻天、陈云等人从上海转移至中央苏区,彼此又同在一个机关下共事2年时间。
平日里,他们居住在瑞金下霄村的大祠堂里,尽管生活艰苦,可大家苦中作乐、亲密无间。吃过晚饭后,常会聚在一起唱山歌、打乒乓球等。
这一期间,两人在政治上的思想观念也愈发相同,并意识到博古等人的错误领导,坚决拥护毛主席的正确路线。
1935年6月初,飞夺泸定桥胜利后,张闻天亲自找到老友陈云,希望他悄悄离开部队,秘密前往上海恢复白区党的组织,就此二人开始了一段时间的分别。
抗日全面打响后,陈云从莫斯科回到延安,并被增补为书记处书记,和张闻天又一次在书记处共事,两人经历了革命洗礼,感情更为坚固。
抗日胜利后,张闻天、陈云又被中央派到东北工作,并一同提出了东北工作方针,这一方针运用了毛主席“农村包围城市”的具体设想,为我党在东北壮大赢得了先机。
东北解放后,陈云知道老友张闻天在经济方面有着过人看法,将其调任东北财经委副主任,二人意气投和,配合默契,东北经济也在二人的努力下逐步搞活。
新中国后,张闻天被主席调遣到外交部,并任命其为中国驻苏大使。一次,陈云前往苏联访问时,特意拜访了老友。
能在异国他乡见到老友,两人十分兴奋,期间张闻天难为情的说:“我不想搞外交,想搞经济。”
陈云知道老友心中所想,开玩笑说:“我赞成,可毛主席不同意啊!”
从上述对话中,足以可出两人的信任和理解,也正是他们长期的工作扶持和配合,让彼此成为最亲密的同志。
也正因此,陈云这才坚持参加张闻天同志的追悼会。
原本组织已定下,追悼会的主持、致悼词环节均由陈云负责,而陈云当时是中央领导人,由他出面,也足以彰显追悼会的规格。
不过在追悼会举办之前,陈云找到刘英说:“致悼词让小平同志来,规格更高一些。”
最重要的是,张闻天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早在延安时期就是党的“理论三杰”之一,他为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同时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前驱。
尤其是在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上,张闻天有着非常卓越而实际的认识,这些均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也正是张闻天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深入研究,让他足以担当得起隆重的追悼会。
当陈云委托小平同志致悼词时,小平二话不说,当即同意为张闻天致悼词。
1979年8月,张闻天追悼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中央领导人全部出席,大家无不表达对闻天同志的缅怀之情。
在追悼会上,邓小平同志郑重说道:“张闻天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
这一天,刘英是笑着送别丈夫的,其笑容中不仅有欣慰和感激之情,也有中央对张闻天盖棺定论的喜极而泣。
虽说,张闻天追悼会是在陈云力荐下才促成的,但中央之所以同意为其举办追悼会,和其为党中央作出的卓越贡献也有重要关系。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张闻天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张闻天是江苏省南汇县人(今上海浦东新区),1900年出生于普通农村家庭,从小就表现出了聪明好学的才智,父母早早就将他送往私塾读书。
1911年时,张闻天考上南汇一高,这是一所新式学堂,全部采用新式教育。在这里,张闻天如饥似渴的学习文化知识,其学习成绩优异,每每备受先生称赞。
17岁时,张闻天考上了南京河海大学,在这里博览群书,善于思考,不仅认真学习西方技术知识,还受到民主思想的熏陶,对中国内忧外患的环境感到愤慨,决定投身于救国热潮中。
五四运动时期,张闻天积极响应,发表了许多针砭时弊的文章,其中《社会问题》最具影响力,这篇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剖析了中国社会现状,并认为想要彻底推翻封建统治,必须联合“劳农界人”共同革命。
1920年7月,张闻天为了追寻革命真理,前往日本留学,期间又撰写了多篇文章。两年后,他又赴美勤工俭学,一边学习一边观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状。
从1921年到1924年年初,张闻天公开发表50多万字的文章,其文学成就引人瞩目。
而其间,张闻天通过对各种思潮进行比较鉴别,逐步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并认为中国唯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国富民强。
五卅运动爆发后,在这场反帝爱国运动的熏陶下,张闻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毕业后,张闻天又来到红色教授学院继续深造,期间他投入大量精力研究中国的革命问题,并发表了诸多有见地的文章,得到了众人的肯定和支持。
1931年1月,张闻天从苏联学成归来,并先后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1933年初,张闻天前往瑞金苏区,后被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
凭着对马列主义的深入研究以及卓越的政治才能,张闻天很快成为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
在土地革命时期,张闻天的决策是非常关键的,他的一举一动甚至可影响红军的发展走向。不过,他并没有居功自傲,反而是在具体工作中认识“左倾”错误。
他发现,自己和博古等人一样,虽然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但并没有结合中国的现实,因而才会使得红军陷入被动局面。
不过,追求真理的张闻天,主动认识并反思自己的过错,并毫不避讳的反思自己的错误,并一再进行检讨,从中吸取教训。
1934年初,张闻天被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而正是这一变动,让他和毛主席有了最亲密的接触,工作上有了更多了解和配合,两人也从过去的路线分歧到无话不谈。
这之后,张闻天对毛泽东的意见和看法十分重视,多次向其请教问题,认真听取毛关于当前形势的分析和意见,并在交流中愈发认可毛主席的智慧和远见。
时间长了,苏区就传出了“张闻天跟着毛泽东跑”的言论,面对质疑,张闻天坦然表示:“真理掌握在谁手里,我就跟谁走。”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就在此时,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三人走到一起,他们一同被称为“中央三人团”,一起行军、一起吃住、一同宿营。
一次,红军刚摆脱敌人的追击,在一片桔林中休息。王稼祥十分丧气的问道:“红军的最终目标在哪里?”
张闻天叹了口气,说:“这样打下去也不是办法,还需要靠毛泽东同志负责,他打仗有办法,比我们都有办法。”
从这就可看出,当时的毛泽东已成为张闻天等人的主心骨,张、王二人在军事思想上已无条件信任毛主席。
1935年1月中旬,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遵义会议召开,该会议上,张闻天坚定支持毛主席的领导地位,而这一会议奠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基础。
后来,毛泽东回忆道:“如果没有洛甫(张闻天)、王稼祥两位同志……就不可能开好遵义会议。”
1935年2月,张闻天被推举为党的总负责,不过他并没有居功,而是坚持由毛泽东领导红军,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配角,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集体才能真正带领红军走上强大。
而张闻天“三次退位让贤”的故事就源于此,他先后三次推举毛泽东为总负责人,其谦卑美德和高风亮节的品德让人敬佩不已。
也正是张闻天知错能改、淡泊名利的品性,让毛泽东多次夸赞:张闻天是不争权的。
其实,张闻天和妻子刘英的结合,也是毛泽东做媒撮合的。毛主席发现,洛甫对刘英很感兴趣,只是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表达出来。
为了让两人更进一步的接触,毛泽东将刘英调到中央纵队。而有了毛主席的助攻,张闻天这才鼓足勇气和刘英告白,两人走到一起。
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建立,红军也迎来改编,不过不少红军开始迷惘,是否要继续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权,坚持独立自主。
在这一时期,张闻天第一时间站出来呼吁,一定要保持我党的“独立性”,拥护我党的“领导权”。这一呼吁,惊醒了众多迷茫中的红军将领,为我党独立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1940年5月,张闻天将党内总负责的工作全部移交,并转而将全部精力放在马列学院和宣传教育一事上,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干部。
张闻天在1942年1月率调查团深入陕北、晋北农村展开了长达一年半的实际调查,并将一年多的调查经验写成一份总结报告,报告中他深入阐述了问题和应对方法,并论述一切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抗日胜利后,张闻天再次主动请缨,奔赴东北工作四年之久,期间他为东北根据地的开辟和巩固付出了颇多心血,特别是担任合江省委书记的两年里,他深入一线指导工作,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认知和政策主张上升到新的层次。
新中国成立后,张闻天本可身居要职,但他仍选择了最苦最累的活,那就是在外交战线上工作近十年。
在担任驻苏大使期间,他严格遵循我党的外交路线和方针,为开创新中国的外交新局面做出卓越贡献。
张闻天责己甚严、服从真理,对待所犯错误从不躲避,而是主动承担责任,正是这种虚怀若谷的品质,让他赢得了很多党内同志的敬佩。
从这一点来看,他足以在死后享受专门的追悼会。
也正是他在三次历史关键时刻的正确选择,全力支持毛主席的领导中心,为党的发展和建设做出巨大贡献,陈云才提议让邓小平来致悼词。
当然,张闻天本人并不是一个重视名利和礼节之人,他在生前一直勤俭节约,厌恶安逸享乐。
就算新中国后,他作为国家领导干部,仍本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从不给子女亲戚谋福利。
他经常对妻子说,留钱给子女并没有好处,只会让儿女滋生娇生惯养的品性。因而,他在临终前,才要求妻子将全部财产作为党费上交给组织。
张闻天去世后,不少中央领导都想要关照其子女,不过遗孀刘英一一婉拒,她知道一旦接受了馈赠,那丈夫九泉之下一定不会安息。
张闻天的一生,是革命者的一生,也是奉献的一生,这样一个始终以身作则、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值得每个人学习。
编辑:知了
责编:林画
- 0003
- 0000
- 0001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