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富二代疯狂追捧“镭”,喝1400瓶核辐射水,死30年骸骨仍发热
1898年12月,居里夫妇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镭。
由于“镭”的发现过程很艰难,并且“镭”元素极其珍贵,欧洲一些富豪因此掀起了对“镭”元素的追捧热潮。
然而,科学历来都是一把双刃剑,“镭”元素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追捧它的人带来了灾难。
1927年,美国一位名叫埃本·拜尔斯的富二代,因为追捧“镭”元素,被无良医生引导喝下1400瓶天价“镭”口服液。
几年以后,他陆续出现了骨骼松软、下巴缺失、面部溃烂等问题,人们这才意识到“镭”元素本身是一种放射性元素,会对人体造成巨大的伤害。
最终,埃本·拜尔斯不幸去世,他的遗体被安放在一种特制的棺材里。
时隔30年后,研究专家再次查看他的遗骨,发现他的骨骼早已千疮百孔,而且在持续发热!
那么,“镭”元素究竟是怎样一种神秘的物质?
埃本·拜尔斯为何会乖乖喝下1400“口服液”?
这恐怕还要从“镭”的研究发现者居里夫妇说起...
这里所说的居里夫妇,便是世界闻名的皮埃尔·居里和玛丽·斯克罗多夫斯基·居里。
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1859年5月15日出生在法国巴黎。
幼年时期的皮埃尔跟其他小男孩不一样,他性格非常安静,不喜欢与人交流,不喜欢出门玩耍,也不喜欢学习。
父亲为了培养他对于自然界的热爱,常常带他出去采集标本,并试图通过各种方法发掘他的兴趣所在。
14岁那年,父亲为他请了一位数理教师,从此他的数理成绩就突飞猛进。
两年后他考上了巴黎大学,又先后取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
此后,皮埃尔·居里便深耕在物理领域,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就。
1895年7月25日,皮埃尔·居里步入婚姻殿堂,妻子正是玛丽·斯克罗多夫斯基·居里,她也曾就读于巴黎大学物理专业。
婚后二人基于共同的工作领域,常常一起出入实验室,研究各种新物质。
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了铀盐的放射性现象,并对铀的放射性质进行了开创先河的观察和研究。
这一发现引起了居里夫妇的浓厚兴趣,他们很想弄清楚射线放出来的力量究竟来自哪里?这种放射的物质又是一种什么物质?
为了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居里夫人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身心,广泛搜罗并研究各种铀盐矿石。
她被铀盐矿石神奇的射线深深吸引,同时也猜想一定还有别的元素也存在这种力量。
在之后的研究中,她依据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排列的元素逐一测定,最终发现一种钍元素的化合物也自动发出射线,并且与铀射线非常相似。
于是,她就将铀、钍等有这种特殊“放射”功能的物质,命名为“放射性元素”。
在后期的实验中,她又在一种来自波希米亚的沥青铀矿中发现了一种新元素。
1898年7月,她和丈夫通过研究发现,这种新元素比纯铀放射性要高出400倍,居里夫人将其命名为钋(根据她的国籍波兰命名)。
同年12月,居里夫妇又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了第二种新的放射性元素,他们把这种元素命名为“镭”。
“镭”的放射性比钋还强,这令二人欣喜不已。
然而,由于当时并没有钋和镭的样品和原子量,因此科学界并没有人愿意承认他们这个重大发现。
为了让人们相信这两种新元素的存在,居里夫妇决定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要提炼出钋和镭的样品。
可眼下最大的困难是,他们夫妇都是经济困顿的知识分子,他们没钱购买那么多的沥青铀矿。
经过多方求助,居里夫妇终于得到了奥地利政府的帮助,同意捐赠给他们一吨重的残矿渣。
这些残矿渣得到落实后,居里夫人立即开始了提取工作,她每次炼化20多公斤废矿渣,就这样一天天坚持了下去。
经过四年无数次的提取,居里夫人终于将这一吨废矿渣处理完毕,并得到了0.1克的镭盐,测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6。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后,科学界瞬间掀起了一阵巨浪,“镭”元素终于被人们承认,居里夫妇多年来的汗水和心血终于没有白费。
1903年,居里夫妇因为这些研究成果双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镭”元素也因此风靡欧洲。
很快,这一热潮被推向全世界,各种含“镭”的商品被生产出来,并以高价出售给那些迷恋科学新物质的消费者。
比如,有一种很出名的镭手表,就因为指针上含有“镭”,方便在夜里看时间而受到人们的追捧。
还有一些面膜等护肤产品,也被加入了这种“珍贵”的元素,高价出售给那些有钱的贵妇。
而人们之所以会相信含“镭”的化妆品是好东西,仅仅是因为有传言称居里夫人在最初接触镭时,手指头因为辐射而坏死了。
但在后来,她的手指头又重新长出了新的皮肤,因此有些人便认为使用含“镭”的化妆品能够让皮肤重焕新生。
而商家见有利可图,自然也是极力鼓吹“镭”的确具有这一功能。
今天,我们都知道,“镭”可以用于核武器的制造和研发,还可以放射出α和γ射线,这种射线不仅可以消灭人体内的癌细胞。
但如果使用不善,则会导致患癌的风险,居里夫人就是由于长期与镭打交道,最后死于癌症。
当“镭”刚刚问世的时候,它还是一种全新的物质,并没有人证明它对于人体有什么危害,人们也不具有现代人的认知水平,因此“镭”的使用范围不断被扩大。
到了最狂热的时候,甚至连一些药品里也被加入了这种元素。
前文已经说到,居里夫人用了1万吨的废矿渣才提取出了0.1g的“镭”,因此这种药品的价格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对于当时一些穷人而言,这样含“镭”的药品根本不是他们所能消费得起的,他们只能羡慕那些有钱人。
而有钱人也因为能消费得起含“镭”药品而颇具优越感,不惜重金购买这些所谓的药品。
当时,美国有一位名叫埃本·拜尔斯(Eben Byers)的富二代,就以自己每天能喝到“镭水”而感到自己的身份更加尊贵。
说起埃本·拜尔斯饮用“镭水”的经历,也是颇具戏剧性的。
埃本·拜尔斯的父亲经营着一家钢铁公司,公司盈利非常可观,因此父亲的资产也非常庞大。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埃本·拜尔斯算得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富二代,每天过着挥金如土的日子。
不过与其他富二代不同的是,埃本·拜尔斯继承了父亲经商的天赋,在接手公司后将公司经营得越来越好。
这样一个年轻有为的富豪,自然是每天游走在上流社会的各个场合。
对于很多上流社会的人而言,高尔夫是首选的娱乐活动,埃本·拜尔斯本人也非常热衷于打高尔夫,不仅如此,他还是一名业余的高尔夫球手。
也正是因为这个爱好,让他后来接触到了“镭”。
有一次,他准备参加一场比赛,然而赛前他不小心摔断了手臂,由疼痛难忍他输掉了比赛,这令他非常沮丧。
结束比赛后,他拖着疼痛的手臂来到了一家高端诊所,告诉医生自己手臂疼痛难忍,希望医生尽快帮他处理。
在医生为他诊治的时候,一向财大气粗的他直言,只要能将手臂尽快治好花多少钱都行。
医生一看来了一头大肥羊,瞬间想起了那个天价的“镭水”口服液,于是便给埃本·拜尔斯极力推荐。
他一再强调“镭”元素无比珍贵,最终让这位一贯秉持“最贵的就是最高的”消费原则的富二代决定一试。
于是,医生便让埃本·拜尔斯服下了一瓶口服液,没过一会,埃本·拜尔斯便感觉手臂的疼痛减轻了很多。
彼时他并不知道,他的疼痛减轻是因为医生在“镭水”口服液中加入了止痛药,目的就是让他坚信“镭”元素有奇效。
果然,埃本·拜尔斯表示自己不差钱,可以继续服用这个口服液。
之后,埃本·拜尔斯又服用了好几瓶口服液,而他的手臂也渐渐好了(其实是医生兑入的普通药物发挥了作用)。
或许是心理作用作祟,埃本·拜尔斯声称自己自从服用了“镭水”后,感觉状态很好,身体更加健康了。
于是他便向身边的人推荐,有了他的亲身体验,很多人都对“镭水”的功效深信不疑,有些女性甚至认为“镭水”具有美容养颜的功效。
而埃本·拜尔斯为了继续维持这种状态,开始把这种“口服液”当做保健品,一天喝一瓶。
喝了一年多之后,他发现身体开始出现了一些异常:体重减轻、头痛、下巴疼痛。
于是他便找到了医生咨询,不料医生却告诉他,是因为喝的剂量太少了,需要增加剂量。
后来,在医生的不断鼓吹下,他直接改成一天喝3瓶,医生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而这样大剂量的服用“镭水”却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到了后期开始出现严重的牙齿脱落、下巴碎裂症状,到最后下巴直接掉落了。
这个时候,埃本·拜尔斯才意识到可能是过量饮用“镭水”,导致了自己的身体崩溃。
于是他让人把自己送到了另一家权威医院,然而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告诉他,他的体内含有大量的放射线,导致他的骨骼、器官逐渐被破坏。
埃本·拜尔斯立刻把平常所喝的“口服液”交给医生化验。
化验结束后医生告诉埃本·拜尔斯,他所服用的“口服液”含有“镭”元素,这种元素并不具有任何特效功能。
相反,他服用了含“镭”的药水,对身体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截止到这个时候,埃本·拜尔斯已经喝了大约1400瓶“镭水”口服液,目前已经无药可救,只能接受身体的一步步溃烂直到死亡。
得到这样的答复后,埃本·拜尔斯奔溃不已,为了发泄心中怒火他将那名医生和他所在的医院起诉到了法院。
最终,那名医生被证实并没有行医资格,他只是一名辍学的医学生,而他所在的医院也被停业,制造“口服液”的工厂也从此停产。
可笑的是,“镭水口服液”工厂的负责人威廉·贾·贝利,直到工厂关停也不认为埃本·拜尔斯之死,是因为服用了他的产品。
他认为“镭水”是非常安全的一种药品,还曾经在公开场合亲身示范饮用“镭水”。
为了鼓吹他的产品的确有特效,他甚至声称自己每天都在服用,身体状态越来越好。
1949年威廉·贾·贝利因病去世,医生诊断死因是膀胱癌,然而人们却认为是“镭水”和膀胱癌一起夺走了他的生命。
至此,人们才彻底相信,“镭”虽珍贵,但对于人体而言却是致命毒药。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旬,政府机构为了研究“镭”对于人体的伤害,就将拜尔斯和威廉的遗体挖了出来。
经过对拜尔斯遗体的研究化验,专家发现尽管他已经去世了30年,但由于他生前大量服用“镭水”口服液,他的遗体在30年后依然充满了辐射。
受到这种“核辐射”的影响,他的骨骼被破坏的千疮百孔,并且持续发热。
按照“镭”的特性,其半衰期大约需要1600年,因此被“镭”污染的拜尔斯遗骨还将持续发热。
而威廉虽然服用的剂量不多,但他的遗体也遭到了一些破坏。
由此看来,“镭”的污染是非常可怕的,而拜尔斯和威廉的最终下场,也让人们彻底清醒,开始对“镭”辐射避而远之。
时至今日,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已经日新月异,“镭”元素的神秘面纱也早已不复存在。
而埃本·拜尔斯的惨痛教训,也让政府机构逐渐重视对于这些新物质的研究,呼吁人们积极预防这些可怕的污染。
如今,“镭”对于人体依然有辐射的危害,但也不必刻意妖魔化它,只要我们日常正确认识辐射,合理防护,并利用其优势造福人类即可。
- 0000
- 0000
- 0000
- 0003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