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民警卧底毒窝24次,1987年牺牲时全身白霜,眼睛始终闭不上
1987年12月15日,云南边境的几位缉毒民警接到一组行动信号,火速赶到了广南县波么村。
进村后,缉毒民警们立刻寻找战友陈建军的踪迹,然而却发现他早已倒在了血泊中。
看着地上那具结满白霜、还睁大着双眼的遗体,他们忍不住崩溃痛哭:
“建军!建军...我们来晚了呀!”
缉毒民警陈建军牺牲的时候年仅25岁。
他在牺牲前经历了什么?
这要从广南县的那起贩毒案说起...
1987年12月,是我国的寒冬季节,也是接近年关的喜庆日子。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过年是家家户户都非常期待的事,因为过年的时候亲人会陆续返乡欢聚一堂,孩子们也会尝到难得的美味。
然而越是在这样万家祥和的日子里,云南边境地区的缉毒民警们却越忙碌。
每年的这个时候,陈建军和战友们的神经都绷得很紧,因为随时都有可能接到出警任务。
12月13日, 陈建军所在的缉毒分队接到线报,线人称,一名名叫冯德国的毒贩,准备在春节前出手一批毒品。
这个冯德国是盘踞在云南边境地区多年的狡猾毒贩,他手上贩卖的毒品不知害了多少人。
为了捣毁这次贩毒交易,并且将这个老奸巨猾的毒贩抓捕归案,缉毒分队立即部署了抓捕方案。
陈建军被安排乔装成买家,先行一步与冯德国接洽,以便摸清对方藏匿的窝点、毒品数量、涉案人员等信息。
这是陈建军接到的第24次卧底任务,他像往常一样快速装扮后就出发了,甚至都顾不上与父母、妻儿打个招呼。
很快,陈建军就以贵州商人“张老板”的身份,几经周折联络上了冯德国。
二人相约砚山大旅社碰面,对于这位远道而来的金主,冯德国显得十分警惕,问出了许多试探性的问题。
对于这样的场景,陈建军早已熟门熟路,加上事先已经做了一些准备,所以非常自然地回答了所有问题。
不过冯德国毕竟是“经验丰富”的毒贩,他看“张老板”这么年轻,还是半信半疑。
然而,当他看到“张老板”背包一角露出的人民币时,瞬间两眼放光,认为这的确是个有实力的大金主。
其实,陈建军早就料到冯德国会反复盘问,怀疑自己的身份。因此他是故意没将背包拉紧,故意露财给冯德国的。
初步确认过身份后,冯德国终于松口:
“张老板,你的码子到底有多大?”
陈建军见鱼儿上钩了,便淡淡地说道:
“也不算太大,不过修半条砚山街的数目,还是能拿得出来的。”
“这样,我手头上带了一些零头款子,先让你开开眼吧。”
说罢,陈建军就拉开背包,“哗”地一下把里边的现金全部倒在了桌上。
冯德国看着一摞摞的人民币,瞬间心服口服,彻底相信了“张老板”的实力。
最终,陈建军和冯德国达成一致,约定在广南县珠琳镇交易毒品。
到了约定交易的这一天,陈建军和战友在珠琳镇部署好一切,准备在交易进行时将冯德国一举抓获。
然而,冯德国却临时要求“张老板”一个人带着现金,去他的老巢广南县曙光乡小波幺村交易。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令战友们措手不及,但此时如果“张老板”不出现,势必会让冯德国起疑心,之前的努力就全都白费了。
于是,陈建军便申请只身前往冯德国的老巢,待到他发出行动信号号,其他战友再实施抓捕行动。
由于冯德国的老巢耳目众多,战友们只能在外围埋伏,以免打草惊蛇。
这也意味着陈建军将再一次身陷险境,然而现场情况紧急,陈建军顾不上想那么多,他一心只想抓住可恶的毒贩。
就这样,在战友们担忧的目光中,陈建军提着一大袋子现金只身进入了小波幺村。
进村后陈建军用余光打量着周围的环境,判断稍后行动的可行性,随后跟着引路人七弯八绕,终于来到了冯德国的家中。
冯德国见大金主“张老板”来了马上起身相迎,并带着“张老板”上了二楼准备交易。
陈建军像正常卖毒品的老板一样,提出要先验验货,冯德国便把这次交易的毒品拿了一部分出来。
为了确认脏物,陈建军熟练掏出一把小刀,切了一小块样品,用手揉捻了几下,随后又拿打火机烧了一下。
最后他又将样品揉进香烟里,点火吸了两小口,砸吧嘴“品鉴”着,点点头表示认可这批货的质量。
冯德国一看这架势,瞬间深信“张老板”是行家,便拿出了所有的货,并表示以后可以长期供货。
人赃俱获后,陈建军看时机成熟,立马掏出藏在衣服里的手枪朝空中鸣枪发出信号,然后又快速瞄准了冯德国。
冯德国被这突然的枪声吓得懵了一下,但很快就恢复了理智,他马上向陈建军求饶道:
“别开枪,别开枪...”
就在陈建军以为冯德国要束手就擒时,冯德国却忽然一闪避开了枪口,然后转身朝着楼下跑去。
陈建军本可以立马追上冯德国,但他必须要带上现金和毒品,因为现金是警队借来的公款,毒品是抓捕冯德国的罪证。
然而,等他提着现金和毒品追到楼下时,却迎面碰上了冯德国的同伙陶顺明,陶顺明也有枪,他们两个人几乎同时瞄准了对方。
陈建军迅速开枪将陶顺明击毙在地,但在他开枪的同时陶顺明也开枪了,因此他的腹部也中了一枪。
腹部的疼痛迅速席卷全身,但陈建军的意识还很清醒,他深知此时如果倒下恐怕自己也活不了,非但如此,还会让冯德国这个老狐狸溜之大吉。
他捂着鲜血直流的腹部,提枪追到了大门口,然而冯德国却早已没了踪影。
陈建军准备继续寻找,却忽然遇到了冯德国的父母和妻子、弟弟,陈建军心想他们是普通百姓,也许并没有参与贩毒,就没有开枪。
然而他错了,冯德国的家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贩毒,但他们一直都在为冯德国做幕后支持。
此刻他们看冯德国罪行败露,前来抓捕的陈建军又身负重伤,便抄起手边的木棒,狠狠地朝着陈建军打去。
混乱中陈建军艰难开枪,连续两枪击中了冯德国母亲的腿部和臀部,但这群疯狂的毒贩家属依然没有停下手中的动作。
一下,两下,三下...
不知被打了多少下后,陈建军瘫在地上一动不动,停止了呼吸...
当战友们冲击院子里时,一切喧闹早已停止,只剩下陈建军的遗体冰冷冷地躺在地上。
那一天下着雪,在寒冷刺骨的雪地里,陈建军的脸上结了一层薄薄的冰霜。
战友们轻轻抚掉冰霜,看到陈建军还睁大着的眼睛,瞬间崩溃大哭:
“建军!建军...我们来晚了呀!”
几个铁血汉子的哭声响彻这个农家小院,然而陈建军却再也回不来了。
一位战友喃喃地自责,怪自己行动太慢了没能救下这位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
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狡猾的毒贩临时改变交易地点,直到陈建军鸣枪的那一刻,行动组才知道具体交易位置。
尽管内心悲痛无比,但战友们都知道,此刻必须要收拾好情绪,因为冯德国和他的家人已经潜逃了。
于是,抓捕分队迅速重新布局,向着这群毒贩的逃跑方向追过去。
最终,冯德国及其家人全部归案,战友们才有时间将陈建军的遗体运回到他的家里。
陈建军的妻子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虽然她平常与陈建军的夫妻感情并不好,但在见到丈夫遗体的那一刻,她还是忍不住大哭。
随后另一位缉毒民警的话,让她更加悲痛不已。
原来,这么多年她一直误会了自己的英雄丈夫!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切恐怕还要从陈建军的从警经历说起...
陈建军出生在云南,由于出生日期是1962年8月1日,父亲便给他取了建军这个名字。
父亲是一名公安干警,母亲也常年忙于工作,于是年幼的陈建军经常跟随父亲到派出所玩。
父亲忙于公务时,他就乖乖地呆在预览室,看着一身警服的叔叔们进进出出。
上了中学以后,陈建军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了,便时常泡在阅览室里看书,看的都是些侦探破案的书。
在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中,陈建军渐渐萌生了想要当警察的想法。
多年后,陈建军已经长成了大小伙子,心态和思想都成熟了很多,性格也变得更加沉稳了,但唯一不变的是他的梦想——当一名警察。
那几年恰逢改革开放,云南地理位置又非常特殊,因此一些贩毒活动开始在边境地区的偏远县城猖獗起来。
1982年,我国计划成立第一支缉毒警队,办公地点就在云南。
得知这一消息后,已经高中毕业的陈建军激动不已,他没有和父母商量,直接就去领取了报名表。
在填表的那一刻,陈建军并非不明白缉毒工作的危险性,但他丝毫没有犹豫。
而他之所以要瞒着父母,是担心父母会舍不得他去冒这个险。
虽说缉毒工作并不是什么光鲜亮丽的工作,甚至要拿命去与毒贩搏斗,但普通人想要成为一名缉毒警也并非易事。
当时的缉毒队计划招聘1000人,然后报名应聘的却足足有几万人,为了能通过考试,陈建军只能暗暗努力。
那段时间,他每天都为自己制定满满的锻炼计划,跑步、擒拿格斗、倒立,只要是能想到的都一一尝试过。
除了锻炼自己的体魄,他还不忘学习理论知识,希望尽快熟悉未来将要面对的工作。
最终,陈建军凭借着过硬的体格和专业的理论知识,通过了这次招考,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缉毒警员。
然而当他把成绩单递到父母手上时,母亲顿时红了眼眶,而父亲的表情则是很复杂,他看不出父亲是高兴还是担忧。
正式进入缉毒队后,陈建军经历了更加严苛的训练,每天的体能都被消耗殆尽才能回到宿舍。
到了晚上,他还要和战友们一样,学习毒品的各种知识,学习如何与毒贩打交道,如何固定贩毒证据等。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陈建军丝毫不敢松懈,因为他知道自己只有不断努力,将来才能抓到更多毒贩。
一年后,陈建军因为表现优异,被调到了贩毒形势严峻的平远街。
这里的毒贩大多是持有重型军火的大毒枭,有些毒枭雇佣的打手杀手规模,甚至不亚于一个缉毒分队。
但在平时这些人也会乔装打扮,企图在关卡处蒙混进城,从事毒品交易活动。
为了摸清这些毒贩的路数,陈建军也学会了乔装打扮,混进各个村子里打听情报。
在一次一次的侦查行动中,陈建军的乔装技术越来越高,不仅能将自己的外表做很大调整,还能通过变换语言和肢体习惯来迷惑毒贩。
这样的身份变换,令陈建军感到很刺激,因为这比穿着警服更有利于抓捕毒贩。
而在这期间,他的确破获了不少案子,甚至有了自己的线人,令警局的不少高层领导都刮目相看。
1985年,在破获一起重案期间,陈建军再次被任命为卧底,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他只能一个人深入毒贩的老巢。
为了切断云南边境的毒品交易链条,陈建军二话没说就应下了。
为了能顺利完成这次任务,陈建军在行动前常常彻夜难眠,大多数时候他都在想,如何顺利融入毒贩,获取情报。
几番苦思冥想之后,陈建军意识到,要想骗过精明的毒贩,自己首先要成为一名“毒贩”!
于是,他开始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迷上了抽烟喝酒打牌,很快就沾染了一身戾气。
时间一长,身边人都觉得这位曾经一身浩然正气的警察堕落了,见到他都避之不及。
妻子看到他这样,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在此之前,陈建军工作繁忙常常不着家,带孩子做家务的重任就落在妻子一个人头上。
不过好在陈建军回家的日子,都能帮忙搭把手,让妻子稍微轻松一点。
可自从他“变坏”以后,不上班的时候也不愿回家,常常泡在酒桌牌桌上醉生梦死。
时间一长妻子便心生不满,时常唠叨陈建军,陈建军原本就喝了酒,与妻子发生口角后就动手打她,然后钻进酒馆继续喝酒。
亲戚们见到陈建军变成这样,纷纷猜测他应该是沾染了毒品才会性情大变,估计警察的工作也丢了。
于是大家纷纷劝说陈建军的父亲:
“快管管建军吧,再这样下去人就废了...”
父亲一脸愁容,他深知陈建军此举是为了更好地成为一名卧底,可他自己也是一名警察,怎能因为一些闲言碎语就去泄露警队机密呢?
无奈之下,父亲只好任由亲戚误会,至于儿子对于家庭的亏欠,他只能在工作之余多帮衬着儿媳,照顾着不足一岁的小孙女。
陈建军并非铁石心肠,看到父亲和妻子如此辛苦他心里很不好受,可他还是默默选择了继续当卧底。
在与毒贩交锋的时候,陈建军似乎已经不用再演,他肢体言语间流露出的痞气,轻易就打消了毒贩一大半的顾虑。
不仅如此,他还能操着几个不同地方的方言,与毒贩熟练沟通,而他不经意间冒出的脏话,更令毒贩深信不疑。
就这样,在短短两年时间里,陈建军先后做了很多次卧底。
在卧底期间,父母妻儿生病的时候,他却在与毒贩周旋,亲戚朋友阖家团圆的时候,他却一个人孤独地喝着闷酒。
女儿一岁半的时候,陈建军终于回家了一趟。
看到已经咿呀学语的女儿,他不禁心生怜爱,便与妻子约定在女儿两岁生日的时候,一家人聚在一起好好为女儿庆祝。
然而还没等到女儿生日,陈建军又接到了一个卧底任务,这是他第24次出任务,也就是抓捕冯德国的这一次。
任务结束了,毒贩归案了,然而他却再也没有机会给女儿过生日了。
作为我国第一个牺牲的缉毒英雄,陈建军的名字被载入了我国缉毒史册,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然而,他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女却永远失去了亲人。
所幸的是,陈建军牺牲后被评为了烈士,他当年不足2岁的女儿陈益琳,也在亲人朋友和战友的关怀下长大成人。
如今,陈益琳已经是一个大姑娘了,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京农业大学,并攻读了硕士学位。
对于父亲的牺牲换来的荣誉和优待,她始终心怀感恩,并且决定继承父亲的风骨,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回报亲人,回报国家。
时至今日,我国的禁毒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依然有不法分子为了谋取暴利,不惜铤而走险从事贩毒营生。
而那些像陈建军烈士一样,为了抓捕毒贩,保护身后百姓的缉毒民警也前仆后继地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
他们中有的人隐姓埋名,有的人抛下家庭,有的人被残忍杀害。
的确,这世上原本没有什么岁月静好,正是千千万万个无名英雄的坚守,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安康的生活!
致敬陈建军烈士,致敬每一位缉毒警察,愿他们每一次出警都能平安归来!
- 0003
- 0000
- 0000
- 0006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