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1995年他画了一堆“垃圾”,24年后拍出4370万,细节之处隐藏奥秘
65515

1995年他画了一堆“垃圾”,24年后拍出4370万,细节之处隐藏奥秘

我要新鲜事2023-05-23 07:12:031

2020年,一地举办的院展上,发生了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某位选手的参展画作,引得评委们各执己见,吵得不可开交。

“这明明就是摄影作品,怎么能来参展呢?”

评委们认为,作为一副肖像画,这幅画作的细节太过逼真,就连手指的褶皱都很自然,不像是用画笔完成的。

“冷军老师,您的画作我们看了,但评委们怀疑采用了彩喷技术...”

在拆开画框研究无果后,组委会只能拨通了画作作者冷军的电话,跟他说明情况。

无奈之下,冷军只能出示了自己的绘画步骤,来证明画作是绘画而非彩喷完成。

这一乌龙闹剧过后,画展组委会的工作人员过意不去,亲自登门向冷军表示歉意。

但让工作人员感到意外的是,即使送展的画作莫名被怀疑,冷军也并没有因此责怪他们。

甚至,为了表示自己对外界看法的不在意,冷军还说了自己的一个小趣事。

“1995年的时候,我画了一堆建筑垃圾,并不被人看好,可几年后,这幅画被卖到了4370万。”

冷军的话语,让一旁的工作人员非常吃惊。

面前这个被誉为“超写实画派引领者”的冷军,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

画垃圾比画妻子更出名的油画家

2021年的嘉德春拍会上,油画作品《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以8050万的高价落槌,迅速引发热议。

而它的作者冷军,更是成为了拍卖会的风云人物,一时间备受追捧。

“人物肖像画与静物画不同,人物神态多变,具体到光线、神态,甚至是发丝,都对绘画者有极高的要求。”

当时的拍卖会上,一些画师曾这样评价冷军。

在他们看来,这幅作于2005年的画作,当年就能让收藏家唐炬以50万的价格买走,当做镇馆之宝放在自己的藏品博物馆中,足以说明冷军的不凡功力。

但其实,除去画作本身展现出的绘画实力之外,因《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一作闻名肖像油画圈后,冷军还有另外的收获。

这一收获不是别人,正是他后来的妻子,罗敏。

原来,在最初起稿《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时,罗敏常常慕名前往冷军的工作室,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的他的创作。

油画创作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人物肖像画。

为了能画出更好的作品,在画画的过程中,冷军总是时不时地调整画室的灯光和投影角度。

一个人单打独斗总是有些吃力,似乎是看出了冷军的焦头烂额,罗敏自告奋勇,开始帮他调度创作的环境。

渐渐地,帮忙的次数多了,冷军注意到了这个面色沉静如水的女孩。

“你的气质很特别,有种说不出的魅力,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当我下一幅作品的模特?”

虽然有些唐突,但多年以来的创作嗅觉,让冷军无法放弃这个珍贵无比的绘画素材。

沉吟几声后,罗敏答应了冷军的请求,表示会用几天的时间办理好离职手续,专心当好冷军的模特。

罗敏的决定,让冷军大为感动。当即,他就向罗敏表示,一定会尽心尽力创作,不辜负她的付出。

在接下来的那段时间里,冷军和罗敏在画室中度过了一段相互扶持的日子。

一晃五个月过去,冷军的作品终于完成了。

或许罗敏的鼓励有了成效,在这幅被命名为《肖像之相——小罗》的作品中,冷军将自己一贯的细微画风发挥到了极致。

无论是眼神还是衣服细节,通通无可挑剔,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一张构图巧妙的摄影作品。

拿到画展评选时,冷军的这幅作品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好评,甚至有人断言,冷军绘画水准“可与西方油画大师平行”。

对于痴迷于绘画的冷军而言,这样的评价,无疑是对他的最大肯定。

更何况,在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他还与罗敏结缘,双双坠入了爱河。

爱情故事的加持,让《肖像之相——小罗》变得更加炙手可热。冷军与罗敏成婚的消息传开后,大家都想把画作收入囊中,为自己的事业与爱情博一个彩头。

一段时间后,一位收藏家慕名而来,以3136万的高价收走作品,一时间震惊了绘画圈。

但对于冷军来说,比起金钱上的荣耀,他更追求画作本身的艺术意味。

“或许是理科出身的原因,我更关注画作本身呈现出来的,对世界人生的宏大思考。”

作于1995年的《世纪风景之三》,就是冷军这一人生观的创作体现。

当时,冷军还是美术老师,因为几幅作品刚刚获得关注度,在绘画届尚未站稳脚跟。

“他的作品中有对现实的批判与悲悯,艺术功力不容小觑。”

在看完冷军的第一部超写实作品《马灯的故事》后,一位专家这样评价道。

照理来说,能在竞争激烈的绘画圈杀出重围,冷军本应再接再厉,扎扎实实地在国内油画界站稳脚跟。

可让人意外的是,正在大家对冷军的下一部作品期待万分的时候,他却剑走偏锋,画出一幅备受争议的《世纪风景之三》。

不同于他的前几幅作品,大多数人对《世纪风景之三》的第一印象,就只有一个字:脏。

凹凸不平的画布上,只有零星的几点亮色点缀,既没有规律可言,也不见任何的艺术美感。

乍一看,特别像是一堆建筑垃圾放在了画板上,让人倍感不适。

“不是烂掉的玩具就是混凝土块,你这不就是画了一堆的建筑垃圾吗?”

期望落空的感觉,让不少人对冷军破口大骂。

而这幅不受好评的画作,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冷军作品里的“赔钱货”。

很长一段时间后,才有收藏家出价购买。成交价也仅仅定在20万,远远低于冷军同期的其他作品。

在当时的人们眼里,冷军的这种做法,无异于自毁前途,放着好好的未来不要,非去学人家“猎奇”,口碑崩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本以为自此以后冷军就会元气大伤,退出油画界,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短短几年过后,《世纪风景之三》的口碑就迎来了大反转。

不仅有价无市,甚至还被奉为“超现实画作的巅峰代表”。

2019年,《世纪风景之三》被拍出了4370万元的成交价。

“他画垃圾比画妻子更出名。”

一时间,无法接受两级反转的人们,只能以这样的笑言来打趣冷军。

为什么画了一堆垃圾的作品反而有价无市?

其实,真相就藏在作品的细节中...

2019年,收藏家唐炬在朋友圈发文,庆贺自己当年花20万入手的《世纪风景之三》,在嘉德拍卖中心拍出了4370万的高价。

从20万到4370万,十五年的时间过去,曾经这幅被嘲为“赔钱货”的作品呈百倍的增值,让人惊讶万分。

难不成,真的是时代的风口变了?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这种“艺术”?

有人百思不得其解,跑去问唐炬,为什么画能拍到这样的高价。

“答案其实就藏在画的细节里,不信,你可以放大看看。”

面对好奇的人们,唐炬微微一笑,没有直接说出原因,而是让人们放大画作,自己去寻找真相。

半信半疑,人们找来放大镜,对着画作仔细查看了起来。

“这个画作,居然画得这么细!”

随着一声感叹,人们惊讶地发现,把画面放大10倍后,这个乍一看毫无逻辑的画作,竟然别有一番天地。

那些当初看来凌乱不已的“建筑垃圾”,居然是一个个形状完整的生活物品和儿童玩具。

魔方、塑料小车、纽扣、童鞋...

让人意外的是,这些色彩鲜艳的物品,都被压在了灰色的“碎块”下。

“其实,这幅画的创作背景,还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有关。”

似乎是看出了人们的不解,一旁的唐炬清了清喉咙,将故事来龙去脉娓娓道来...

1995年6月29日,韩国三丰百货店在一声巨响后轰然倒塌,结束了自己仅仅5年的“工龄”。

短短20秒的时间,这个位于韩国首尔黄金地段的商业大厦便夷为平地,没有留给人们丝毫的反应时间。

由于正值营业高峰期,那些前一秒还在商场开心购物的人们,下一秒便被压在了废墟下,伤亡惨重。

事后政府调查时才发现,三丰百货店的倒塌并非天灾,而是黑心人祸所致。

原来,早在大厦倒塌之前,工作人员就不止一次向商厦老板报告过建筑大面积裂缝的问题,希望能尽快得到解决。

但是,因为担心维修成本过高损害自己利益,大厦老板便谎称已将问题源头解决,草草敷衍了事。

直到6月29日倒塌当天,负责维修的工作人员发现楼梯出现震动,商厦老板才反应过来事情的严重性。

只不过,考虑到正值购物高峰期,为了减少营业损失,老板并没有立即疏散群众,而是决定等到晚上闭店再做处理。

结果可想而知,在没得到任何警报的情况下,在商场中购物的1500人,就这样成了废墟下的冤魂。

更让人生气的是,在查看大厦设计图纸时,调查人员惊讶地发现,商厦老板为了更高盈利,竟然私改承重区域,大幅度删减钢筋数目。

可以说,正是商厦老板的利欲熏心,导致了这场人祸的出现。

得知消息后,冷军非常愤怒。

一方面,他震惊于商厦老板的黑心贪婪;而另一方面,冷军也明白,世界上还有很多如同商厦老板这样的奸商。

百感交集中,冷军提笔,创作出这幅立志于抨击工业文明时代奸商罔顾人命的《世纪风景之三》,希望能警醒世人。

那些略显突兀的“建筑垃圾”,正是他看过新闻报道后,真实还原出的废墟一角。

而那些灰色的“碎块”,则是代表着散落一地的钢筋水泥和混凝土块。

“借这幅画作的细节,冷军其实表达了很多。如今能拍到这样的高价,也算是实至名归了。”

讲述完毕后,唐炬的一番话,让众人恍然大悟。

也正是由此契机,冷军的其他画作被再次翻出,人们如梦初醒一般,开始品味他画中的深意。

1996年创作的《手相》,是为了揭示劳动人民的勤劳与付出;

《世界风景之二》,展现了人类在工业文明时代的生存囧相...

“细而不腻,逼真而又非真。”

冷军笔下的绘画素材多变,不变的,是他从细节入手,将细节画得栩栩如生的创作习惯。

2007年,在面对“眼睛拥有超能力”的猜测时,冷军淡然一笑,表示自己的眼睛并没有什么特殊结构。

恰恰相反,正是习惯从细节入手的绘画习惯,剥夺了冷军的视力健康。他那看似能看透一切的眼神,其实只是因为有900度的近视而已。

为什么冷军能跳出传统绘画框架,从细节处开始作画呢?

他高达900度的近视又是从何而来?

这还要从他的童年开始说起...

冷军的绘画之路,其实并不是一帆风顺。

出生在四川的普通小镇,父亲从军,母亲扎根川剧表演,这样的成员结构,让他从小备受期待。

在冷军的父亲看来,儿子想要出人头地,就必须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好好考个大学才是正道。

冷军还没上学时,他由着冷军折腾,甚至还专门为儿子做了一个小黑板,方便练习画画。

可开始上学后,冷军的父亲便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有意无意的反对着儿子的爱好。

父亲的不支持,让年幼的冷军非常难过。

但为了不让父亲失望,冷军只能在课余时间偷偷打开画板,画几笔解馋。

小学一年级时,老师无意间发现了冷军的画,又得知冷军完全是自学成才,这让老师非常吃惊。

“你的画画得很好,甚至比高年级的同学都要强。”

老师的鼓励,让冷军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绘画的兴趣更加强烈了。

一开始,利用自己攒下的零花钱,冷军买来儿童绘本,比对着临摹,来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可一段时间后,冷军的零花钱花的七七八八,儿童绘本也逐渐满足不了他的绘画需求。

想来想去,冷军决定,去新华电影院,或县里的美术厂收集宣传画素材。

一来,这两个地方的绘画作品都比较成熟,能更好的提高他的绘画水平;二来,还是学生的冷军,钱包里是真的没钱了。

绘画素材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但类似于“白嫖”的偷师,还是给冷军带来一个不小的问题:

宣传画不能随意搬动,自己又不敢当众绘画,回家临摹的时候忘记画的模样怎么办?

无奈之下,冷军只好发动自己的记忆力,拼命记住宣传画的样子,回到家马上临摹出来。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临摹让我受益匪浅,基本功也在那时得到了锻炼,‘必修课’没有上,也许后面的绘画才能不拘一格。”

几十年后,回想起当时初学画画的模样,冷军还是会感到庆幸。

他坦言,正是当初的临摹经验,让自己直接跳过了基本的素描练习,所以脑子里没有框架的限制,下笔时才更有灵感。

更何况,从家到电影院的无数次往返,也在无形中锻炼了他的记忆能力。

他尤为骄傲的“散点透视”,也是从这里成形的。

“每周步行去一次,看了就拼命记在心里,回家再画,觉得画得不像了再跑过去看。”

因为记忆能力有限,为了能让自己少跑几趟路,在临摹宣传画的那段日子里,冷军会挑选一些比较有特点的细节来记忆。

渐渐地,冷军便养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回家提笔绘画时,比起整体轮廓,他更愿意重点探究画作的细节。

甚至,为了能更完美的还原画作,冷军常常伏案一整天,去纠结那1平方厘米的画面还原度。

这样的严谨态度,让冷军的绘画水平迅速飞升。

但很快,冷军就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劲。

一次上课时,冷军无意间发现,自己的眼睛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稍微距离远一些,就只剩一团模糊的光影。

本以为这是正常现象,可当询问身边的同学后,大家都表示没有这样的困扰。

震惊之余,冷军在父亲的陪同下,去医院做了细致的检查,发现原来是自己近视了。

长时间的伏案作画,虽锻炼了他的绘画功底,但也对他的眼睛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近视度数飙升。

“戴上眼镜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这么清晰。”

有了眼镜的帮助,冷军的绘画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再加上高中住校离开了父亲的说教,冷军彻彻底底释放了对绘画的热爱。

1977年,高三毕业的冷军迎来自己的高考。

没有任何悬念。由于长期沉迷绘画,冷军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几乎无学可上。

“他这么喜欢画画,你就让他画嘛。”

或许是被冷军学画的热情打动,在战友的劝说下,冷军的父亲做了让步,同意他继续画画。

有了父亲的支持,冷军彻底放下了顾虑,一门心思扑在绘画上。

第二年高考,重拾画笔的他,如愿考上了武汉师范学院分院艺术系,正式开启了自己的绘画人生。

“正因为这段来之不易的绘画机会,所以后来每一次作画时,我都会精益求精,争取做到最佳。”

在冷军看来,近乎挑剔的追求细节,只是自己作画的一种方式。

至于会不会因此被人批判成“摄影画家”,斥责失去了作画的艺术性,冷军并不在意。

对他来说,画画是他与现实沟通的媒介。

借用每一处细节,他让作品说话,不断的剖析更为向上的先锋思想,这就已经足够了。

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是美的。

作为当代画坛中颇具实力的青年画家,冷军的存在,无疑是不可复制的。

相比于其他画家的“为市而画”,冷军的创作,更多的是追求内心而发,并不掺杂利欲场的杂质。

市场不会骗人,被拍至天价的作品也证明了,虽然冷军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或许让人无法理解,但不可否认,在成为自己的路上,冷军一直是最忠实的匠人。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