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张爱萍得知罗瑞卿之子失踪大半年,找到罗箭:怎么不告诉你爸
1964年9月底,张爱萍将军来到罗布泊视察工作。在听取完工作报告后的休息之余,在场的工作人员突然发现,张爱萍将军不见了。
正当大家焦急寻找之时,张爱萍将军出现在了科研营房之中。
原来,他是去找一个名叫罗箭的上尉去了。
张爱萍将军质问罗箭:“为何这么久都不给你父亲一点消息,他还以为你失踪了。”
而罗箭的回答,却让张爱萍将军很是满意。临走前,他还亲切地拍了拍罗箭的肩旁,鼓励他继续努力。
周围的同志既惊讶又好奇,罗箭竟然能和核试验总指挥张爱萍将军扯上关系。一时间,猜测之声四起。
那么,罗箭到底是什么人呢?他的父亲又是谁呢?
罗箭是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罗瑞卿的儿子。
罗瑞卿和夫人郝治平养育了八个子女。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这八个子女中,最大的罗箭并非是郝治平所生,而是罗瑞卿的第一任妻子拱平的儿子。
拱平是南京人,从小接受了较为良好的教育,抗战爆发之后,她怀着对革命的热情与憧憬来到了延安。
在这里,她遇到了充满了革命魅力的罗瑞卿,并迅速与其坠入爱河。1938年4月,两人的儿子诞生。
此时的罗瑞卿担任着抗日军政大学的教育长,正为培养军政干部和前线作战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
儿子刚出身的那段时间,他几乎全程缺席。就连儿子最初的名字“罗小卿”,也都是请罗瑞卿的老同学任白戈先生取的。
1939年7月,抗战进入艰难的局面。
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罗瑞卿带领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校的一千多名教员和学员渡过黄河向东进发,深入到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里办学招生。
罗瑞卿本来就与儿子见面很少,而这一任务直接让两人分别了四五年之久。
母亲拱平本想随同前往,但因为身子病痛的原因,不得已需前往重庆治病。
然而拱平在路上不小心丢失了组织开具的介绍信,无法向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同志证明身份。且因通信、交通等困难,联系不上延安。无路可去的拱平只得四处漂泊,流落他乡。
谁也想不到,这一趟的分别,竟彻底断了她与丈夫和儿子之间的联系与缘分。
没有父母照顾的罗小卿,只得被安排进了延安的保育院。幸运的是,这里有许许多多的小伙伴陪伴着他。
这些孩子同他一样,都是因为父母忙于革命事业,无暇抚养才被送到这里托育的。在这里,他度过了一个较为欢乐充实的童年。
在平日里,罗小卿跟李讷(毛主席小女儿)、刘太行(刘伯承长子)、任嘉因(任白戈儿子)等小朋友一块儿玩耍,打成一片。
保育院里的老师也都十分关照孩子们的生活,给予他们最大的关怀和爱护。每逢周末或者是节日,身在延安的朱老总总是会和自己的夫人一同前往看望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
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这让小小年纪的罗小卿倍感温暖。
1943年的一天,正在食堂吃午饭的罗小卿从保育院阿姨那里收到了一个好消息,父亲今天下午会来接自己回家。他既兴奋又期待,爸爸长什么样呢?
一整个下午,罗小卿都忐忑不安地站在保育院前的土坡上眺望远处,希望那个身影快点出现。
在傍晚的时候,公路拐角处出现一辆疾驰的卡车。罗小卿心中预感,爸爸应该来了。
他飞似地跑下土坡,想迎上去看看。
几分钟后,车停在了保育院外面的院子里,罗小卿躲在草垛边,仔细地看着从车上下来的人。
由于对父亲的长相完全没有记忆,罗小卿一时间也不知道谁才是自己的爸爸。
不一会儿,保育院的阿姨带着他来到了一个高高瘦瘦的人面前,对那个人说:“这就是罗小卿。”
虽然对眼前这个男人没有过任何印象,但是刻在骨子里的亲切感让罗小卿喊出了一句略带生疏的“爸爸”。
罗瑞卿抱起小小的罗小卿仔细打量道:“臭小子,有没有想爸爸?”
罗小卿没有回答,只是紧紧地搂着罗瑞卿的脖子,一刻也不想松开。
从这开始,罗小卿便经常能够和父亲待在一起,共同生活。在父亲的影响与鼓励下,罗小卿逐渐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抗战胜利之后,罗瑞卿任晋察冀中央局副书记,在张家口办公。由于思念儿子,他便将年仅7岁的罗小卿从延安接到了自己身边。
在接下来解放战争中,尽管军务繁忙,罗瑞卿还是会抽出一点时间来陪伴他和家人。
他只要有空,就会提前打电话告知家人,自己今晚会回家吃饭。而母亲郝治平则带着罗小卿兄妹几人一直等候在饭桌旁,直到罗瑞卿回来了之后才开饭。
有时候临时有事耽误了,一家子常常等到八九点才一块吃上饭。虽然吃得晚,但他们却一点也不抱怨。
罗小卿和兄弟姐妹们把和父亲吃饭视作是过节,而罗瑞卿也把在饭桌上与儿女们吃饭谈话看作是一种享受。
罗小卿老了以后回忆说:
“我童年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在吃晚饭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全家人都聚在一起,有说有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父亲的口音。
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讲话的语序和普通话不一样,常常引起我们的‘嘲笑’。
比如他说‘我借你的钱还你不起’,我们就哈哈地笑,‘什么还你不起,是还不起’。”
为解决罗小卿读书识字的问题,罗瑞卿特意联系到了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希望能将罗小卿送到他办的“荣臻小学”里去上学。
当聂荣臻问到罗小卿能不能吃学习的苦时,罗小卿有模有样地回答说:“爸爸教我要好好学习,我听爸爸的话。”
在这之后,罗小卿就和同学们在学校里同吃同睡,孜孜不倦地学习着。每次考试成绩出来之后,罗小卿总是排在前几名。
新中国建立之后,罗瑞卿被任命为公安部部长,罗小卿也因此来到了北京上小学。
虽然身居高位,但罗瑞卿一直教导自己的孩子“不准翘尾巴,要夹着尾巴做人”。
就连在学校填写家校联系单时,罗瑞卿也从来不写自己的名字,只填妻子郝治平的名字。
罗小卿一直将父亲的话牢牢记在心中,在学校里从来不提自己的父亲。不过,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活动中,罗小卿的身份被意外“曝光”了。
当时,公安部的一位副部级领导来罗小卿所在的班级做革命教育演讲。
这位领导在讲到解放战争中的清风店战役时,还特意补充了一句,“那次战役是你们班罗小卿同学的爸爸罗瑞卿指挥的。”
听到这话,班里的同学、老师顿时炸开了锅。他们没想到,罗小卿竟然是公安部部长的儿子。
那段时间,罗小卿无论走到学校的什么地方,都会引来一大堆人的注意。
他听到的最多的话就是“罗小卿和他爸爸罗瑞卿的名字差不多,早就应该想到他是大官的儿子了。”
突然“泄露”了身份,让罗小卿一时间难以适从。
于是,他暗暗决定要改个名字。思来想去,他将“罗小卿”改成了“罗小青”。
一方面是他觉得“卿”字笔画太多了,比较难写;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他不想活在父亲的光环之下。
他将这个想法告诉父亲之后,得到了父亲满意的肯定,并赞许他说:“爸爸对于你能有这样的想法感到非常高兴,这说明你是一个有思想、有觉悟的人。”
就这样,罗小卿改名为了罗小青。
小学毕业后,罗小青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101中学。
中学时代是青少年把握自身航向的重要阶段,罗瑞卿也深刻地明白这个道理。他希望子女能靠自己的本事去开创一片天地,而不是寄生于父辈。
但由于工作的缘故,罗瑞卿不能时时刻刻待在孩子身边教导他们。
于是,他在家中的墙壁上写下了几条对子女的要求:
“要抓紧一分一秒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出力。”
“中学的时候不准谈恋爱,大学的时候不准结婚。”
“不准抽烟喝酒,不准沾染陋习。”
“要熟读《毛泽东选集》和《论共产党的修养》,这是生活工作的标准。”
……
在父亲的影响下,罗小青保持着谦虚踏实的生活学习作风,刻苦地钻研着知识,并且他也从来不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1958年,罗小青高中毕业,物理成绩优异的他,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
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晚上,弟弟妹妹对大哥罗小青甚是羡慕,并热烈地讨论着各自以后想学的专业。他们的讨论,引起了正在屋内看报纸的父亲的注意。
罗瑞卿背着手走了出来,对他们说:“我们这些老革命只会打仗,对怎么建设新中国却一窍不通。现在正值国家大规模建设的时候,各个岗位都缺技术人才,我建议你们都和小青一样去报考理工科,为国家出力。”
怀着建设祖国的热情和父亲的期望,罗小青在大学期间一头扎入了图书馆和实验室之中,不断地学习积累新知。
在这几年里,罗小青逐渐地认识到,核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是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但纵观全国上下,还没有专门研究原子能的高校和专业。
在他看来,有必要迅速组建相关部门、培养专门人才,他希望自己能够去这样的地方学习。
正当他为此事惆怅的时候,一个好消息降临了。
罗小青能与原子能结缘,离不开好友任嘉因的提醒。
任嘉因,是父亲好友任白戈先生之子。当初在延安时,罗小青与任嘉因就是亲密的玩伴。后来,两人一直有保持着一定的书信联系。
1961年,任嘉因从哈工大放寒假回家,途径北京拜访了罗小青一家。两人一相见,任嘉因就兴致勃勃地冲着罗小青说:“这次我到北京,给你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哈工大新设了原子能专业!”
罗小青眼前一亮,瞬间高兴得蹦了起来,这下终于能得偿所愿了。他当即打定主意,下学期准备从中国科技大学转学去哈工大。
但同时,罗小青的心里又充满了纠结,父亲会同意吗?
父亲平时教导他们要干一行爱一行,不能三心二意。这会自己要转学,会不会被说成是不踏实?
斟酌再三,罗小青还是决定向父亲坦言。
晚上父亲回来之后,罗小青大胆得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说了出来。本以为父亲会不同意,甚至是批评他,却没想到父亲竟然支持自己的决定。
罗瑞卿说:“中央前不久决定抽调全国各高校的优秀理科学生送到哈工大去,只不过文件还没下发到各院校,到时候你自己好好把握机会。”
让罗小青不知道的是,父亲支持他去哈工大的原因,除了看重他的物理学科素养之外,还有着另外一层用意。
按照中央当时的计划,倘若以后爆发核战争,这一批学生是要立马派上前线的。
罗瑞卿决心要将自己的儿子派到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去为国效力,所以才同意罗小青的请求的。
寒假结束后,罗小青顺利的通过选拔,拿到了前往哈工大的通行证。
在出发前往哈工大的前一天晚上,罗瑞卿找来罗小青,并对他说:“当初你不在家的时候,我给你们三兄弟重新取了名,分别是‘宇’、‘寰’、‘箭’三个字。他们俩选了前面两个,给你留了一个‘箭’字,你去了哈工大就叫做罗箭吧。”
突然间给自己改名,罗小青一头雾水。
“可是...”
正当他想开口问时,父亲打断道:“你不用问为什么,只是到了哈工大好好搞研究就是了。”
遵照父亲的意思,罗小青改名为罗箭,并在哈工大认真扎实的学习原子能理论知识。
1963年年初,罗箭从哈工大毕业,被分配到有关国家核工程的秘密单位中。
看到儿子走上正式的工作岗位,罗瑞卿夫妇很是高兴。但让他们疑惑的是,罗箭毕业后不到一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罗箭在秘密单位上工作了不到一年,就奉命与其他科研人员开赴位于新疆的核试验基地。
在接到命令的那一天,罗箭回到家中一声不吭,只是在自己的房间里收拾行李。
晚上一块儿吃饭的时候,罗箭对父母和弟弟妹妹说:“我要去外地出差一段时间。”
“你要去哪儿?”
罗瑞卿停住筷子问到。
罗箭回答说:“不准问干什么,不准问去哪儿,这是党组织要求的。所以,我不能和你们说。”
罗瑞卿嘴角微微笑着,装作不在意的说:“去吧,我们不问。”
自从罗箭来到核试验基地中,他就一门心思扎入到了科研工作之中。在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之下,他们攻克了制造原子弹的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在这段时间里,罗箭从未给过家里半点消息,仿佛人间蒸发了一样。
有一次,罗瑞卿在参加总参会议之余,顺道祝贺了副总参谋长张爱萍的儿子张胜光荣入伍。
张爱萍谦虚地说:“比起小青来说,张胜可还是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嘞。话说已经有好久没见到过小青了,他干什么去了?”
罗瑞卿开玩笑说:“这个家伙一毕业就不知道跑哪去了,已经大半年没有消息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爱萍将这回事暗暗的记了下来。
待他回去一查才知道,原来罗箭正在罗布泊那里。
正逢第一次核试验在即,张爱萍心中打定主意,去视察基地的时候顺带去看望一下罗箭。
1964年9月底,张爱萍飞抵核试验基地。在视察完了核试验的准备工作之后,他便独自一人寻找起了罗箭。
“罗箭在这里吗?罗箭在不在?”
正在埋头计算的罗箭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停下了手头的笔往门口走去。
他心想:是谁在叫我?声音听起来还有点耳熟。
待他探出头去,才发现这个说话的人正是核试验委员会主任——张爱萍将军。
罗箭来不及擦去额头上的汗,瞬间挺直了身子,敬了一个标准的礼:“首长好!”
张爱萍欣喜的看着他,又往房里瞅了瞅堆积如山的草稿算式,夸赞道:“好小子,干得不错嘛!”
面对首长当着众人的表扬,罗箭不好意思的摸了摸脑袋,咧嘴嘿嘿笑着。
“为什么不给你父亲写个信呢,他前段时间还在念叨你,还说连你在哪在干什么都不知道。”
“不行,我不回。”
张爱萍将军话音未落,罗箭就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他说:“这不是您定的纪律嘛,不能泄露党和国家的机密,我不能违反纪律。”
听完罗箭的回答,张爱萍满意地笑了,示意他继续工作。
半个月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罗箭也因为工作出色,荣获三等功一次。
11月,罗箭戴着闪闪发亮的军功章回到了家中,父亲罗瑞卿显得极为高兴和激动。
一向节俭的他当着全家人的面宣布道:“为了庆祝功臣回家,今天我们集体下馆子,为你们大哥接风!”
罗瑞卿端起酒杯说道:“我希望你们弟兄仨能够去搞宇宙飞船、原子弹、火箭。如今,你们大哥罗箭已经做到了,你们两个弟弟也要努力才行。”
众兄弟听完恍然大悟,原来父亲用他们的名字,寄托了对发展科技的渴望。
在之后的日子里,罗箭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牢记着父亲的教诲,保持着吃苦耐劳的作风,为建设祖国默默奉献。
罗箭在晚年接受采访的时候曾说:“我的一生都没有脱离过父亲的影响,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相反,我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是我一生的财富。”
正如媒体所说的,在罗箭的心里,父亲一直没有走远过。实质上,真正没有远离的,是父亲为国为民的精神、是关怀子女的爱。
- 0000
- 0000
- 0001
- 0002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