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宋庆龄请求赦免汪精卫之妻,毛主席:同意,但有个小要求
“当汉奸你还甘心当二把手?”
随着女人的质问结束,1938年11月,懦弱的汪精卫出卖国家叛归日本。
随后汪精卫带领自己的秘书逃往越南,并在河内发表了令万世唾弃的“艳电”,坐实了他“头号大汉奸”的名号。
可是这一切,并非汪精卫本来意愿,这都是一个女子做幕后推手而成的。
这个女子叫陈璧君,她是汪精卫的妻子。
陈璧君,1891年光绪年间出生于一个南洋的富贵商人之家。
她自小生得肥胖,旁人都戏谑地称她为“肥环”,陈璧君从小在父母尊长的爱护下长大,后来,陈璧君与汪精卫的结缘始于同盟会。
汪精卫少年孤苦,早在他年幼时,父母就因为疾病与霍乱相继离世。只留下不到十岁的汪精卫与其他九个孩子。
没有家庭可皈依,这让汪精卫早早地离开了家,开启了人生新篇章。
汪精卫在长兄的帮助下于1904年赴日本留学,1905年他跟随孙中山开始了革命道路,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上时常刊载他的文章,也就是在这时,“精卫”成了他的笔名。
“精卫”,寓意百折不挠,这个名字被深深刻印在陈璧君脑海里。
陈璧君15岁时进入了璧如女校,在这里她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革命思想。她经常读《民报》里面“精卫”的文章,这让她倍觉透彻。
16岁,她加入了同盟会,不久后,她见到了“精卫”。
他一身白色西装,身姿挺拔,面容俊美,侃侃而谈,“精卫”的一切都让陈璧君沉迷。
少女心事藏不住,陈璧君按捺不住自己的爱慕之情,她连写了几封书信向汪精卫表白。
但可惜遭到了汪精卫无情拒绝:“十分抱歉,革命尚未成功,我不想谈论儿女私情”。
但此时的陈璧君为了汪精卫,甚至不惜被父母责罚,毅然退了自己与表兄的亲事。
“千金女不可下嫁亡命徒!”父亲的告诫对陈璧君来说是徒劳的。她铁定心要追到这个绝世男人。
1908年,汪精卫在新加坡开展革命运动,陈璧君追随而来;不久汪精卫到日本去,陈璧君也追过去。
原来汪精卫在日本得到了刺杀清政府摄政王载沣的任务,陈璧君得到这个消息之后,也要求和汪精卫一起。汪精卫起初不同意,但经不住陈璧君软磨硬泡,最终还是让她加入刺杀行动。
陈璧君终于得到了和汪精卫朝夕相处的机会了,为了让汪精卫更加欣赏自己,陈璧君去学习各种武术,还去学习炸药研制。
所有的费用支出,陈璧君都自己承担,甚至他们活动的经费,都由陈璧君出。
可惜,汪精卫、黄树中等人组成的刺杀团,刚到北京成立照相馆没几天,就被人发现举报了。
汪精卫逃窜不及,被清政府抓捕。
陈璧君在此期间四处奔走,打点关系想捞出狱中的汪精卫,她甚至想过挖地道,但最终没能成功。
这让陈璧君心疼极了,陈璧君买通了狱前的差役,托他们带进去了一筐鸡蛋。
鸡蛋中夹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四哥,如今这样,我们不能有形式上的婚礼了,但是我们在心里暗许为夫妻,好不好?”
汪精卫虽然身在牢狱中,但他知道陈璧君为把他救出来花费了多少心力。陈璧君也终于等来了那个她期盼许久的答案:“诺。”
汪精卫给了陈璧君一个肯定的答案。
少女总是欲说还休的,如果不曾遇见陈璧君,汪精卫应该更想找一个柔情温婉的女人共度余生。
可是他少年孤苦无依,缺少爱的他还是被陈璧君这样专一而热烈地爱给打动了。
1912年,被释放的汪精卫与陈璧君顺利成婚。
陈璧君从小受尽父母宠爱,任性大胆;汪精卫则不同,他总是犹豫不决的。
他们两人的性格是互补的,陈璧君总是太过强势,汪精卫被陈璧君的欲望包裹着前进,全没了自己的步伐。
1925年3月,孙中山溘然长逝,然而他并没有明确交代继任自己位置的人是谁。一时间,国民党内部乱成一团。
当时,国民党内极有可能成为接班人的成员有三位,分别是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
廖仲恺的思想与孙中山基本一致,可是他的行事有时候太过偏激;
胡汉民则成为了廖仲恺的反向面,他对孙中山联俄容共的政策颇有意见,如果推其为领导人,恐怕无法继续与共产党合作了,这与孙中山最初意愿是相左的。
只剩下汪精卫了,虽然此时汪精卫没有太多的功绩,但他机敏圆滑,能够在各种场合回旋。
汪精卫曾经在孙中山的遗嘱中,提取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两句话以告诫后人。加上汪精卫曾多次帮助孙中山草拟重要的决议,能够完整地了解孙中山的思想与思路。
最后,在国民党一众党员推选汪精卫为领袖。
当选择的天平倾向汪精卫时,陈璧君在天平上加大了砝码。
她一方面不断告诉汪精卫最高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不断帮助汪精卫争取更多的选票。众人拾柴火焰高,汪精卫终于在1925年7月当选为广东国民政府主席。
汪精卫与陈璧君尝到了作为最高权力者的滋味。
陈璧君作为第一夫人,更加嚣张跋扈起来,为了掌握更多的权力,陈璧君把自己的亲朋好友都安排进汪精卫成立的领导班子中去。
在汪精卫与旁人谈话时,陈璧君常常推门而入,大叫道:“谈话时间太长了”。直接结束他们的谈话。
有时候汪精卫在一些政事上无法抉择时,陈璧君也经常帮助汪精卫做决定。
好景不长,汪精卫还在为自己出的威风沾沾自喜时,蒋介石横空出世,他迅速爬了上来,制造了“中山舰事件”。
中山舰事件发生之后,汪精卫突然明白自己在国民党内已经孤立无援了,他以生病为由辞去了自己的职务,去到了国外。
陈璧君气极了,这个一生要强的女人没想到自己的丈夫这么懦弱。
在国外的日子里,陈碧君满心都是不甘。早在陈璧君15岁参加同盟会时,她就对风云变幻的政治充满了征服欲,而遇见汪精卫正巧满足了她的这个政治欲望。
自汪精卫与陈璧君成婚以来,陈璧君就一直在汪精卫身边撺掇他不断争取权力。至此,汪精卫再没坐上最高位。
当蒋介石与宋氏家族联姻后,一心争权的陈璧君难以忍下这口气,终于,他们等到了一个机会,只是这个机会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与勇气。
事实证明,人一旦被权力的欲望所腐蚀,便会堕入无底的深渊。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采取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并以惨痛的代价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华的野心。
日军面对蒋介石誓死抵抗、毫不妥协、绝不退让的决心十分苦恼,他们便把谈判的对象瞄向了蒋介石的政治对手——汪精卫。
1938年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称,不以以蒋介石为代表的重庆国民政府为谈判的对手。
日本方面的理由是,重庆国民政府是中国的地方政府,中国的地方政府没有资格与日本政府进行谈判。
在陈碧君眼中,日本方面提出的要求,正是四哥在政治上翻盘的大好机会。
陈璧君便怂恿汪精卫与陈公博等人商议对策。
在汪精卫夫妇及其一众亲信看来,可以通过所谓的“和平”方式曲线救国,因为中日之间的实力悬殊,中国“战必大败”。“和平”不仅可以减少流血和牺牲,更能使中国免于战火。
陈璧君此时早已不在意百姓同仇敌忾的情绪,她只想让丈夫成为中国的领袖,然后和日本进行所谓的“亲善”,从而使东亚实现永久的和平。
但被利欲熏心的陈碧君丝毫没有看破日本人以和平的名义,分裂中国国土、灭亡中国文化的狼子野心。
面对巨大的权力漩涡,汪精卫也陷入其中。
日本方面承诺,只要汪精卫同意,便会扶持汪精卫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让他成为一把手,而陈璧君就能顺理成章地成为“第一夫人”。
1938年10月,汪精卫陷入了一种极其悲观的抗日民族失败主义的情绪当中,开始思考与日本议和的可行性。
同年11月,梅思平从日本带来《日华协议录》,并告知汪精卫赶紧作最后的决断。
汪精卫几日内一连开了七八次会,与同事探讨协议的事情。
这几天内,汪精卫一直眉头紧锁不展,每天晚饭后,他都要到大厅中徘徊几个小时,日夜难眠。
陈璧君把汪精卫的纠结都看在了眼里,到了1938年11月底,梅思平告知自己马上要回日本了,需要汪精卫马上决定。
可是汪精卫还是迟迟没有答复,陈璧君直接推开大门呵斥道:
“这么多天了,你还没有决定吗?我帮你?”
面对妻子的咄咄逼问,汪精卫回头答:“决定了,决定了。”
他们决定答应日本人的条件。
为了壮大自己的班底,陈璧君还劝陈公博一起参与到这件事情中来。
陈璧君为了更快拉陈公博入伙,甚至去取得了陈公博母亲的信任与支持。
陈公博也曾这样评价陈璧君:汪先生没有璧君不能成事,没有璧君也不至于败事。
1938年12月,汪精卫携自己的秘书曾仲明夫妇叛逃越南。
当月月底,远在越南的河内的汪精卫发出了艳电,字字谄媚、字字无耻,这无异于公开向世人证明自己已经叛国通敌了。
汪精卫的投递叛国,给中华民族抗战到底的决心以重大的打击。蒋介石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他立即派出军统特务赶往越南河内刺杀汪精卫。
可没想到,军统特务误把曾仲明当成了汪精卫,1939年3月21日凌晨,曾仲明倒在了血泊之中。
军统特务的对形势的误判,让还在摇摆不定之中的汪精卫彻底铁了心地选择投递叛国。
1940年3月,汪精卫如愿成为了南京伪国民党政府代理主席,他与陈璧君已然变成了全中国的公敌,他所谓的和平,只是日本丑恶行径的一块最可笑的遮丑布罢了!
四年后,汪精卫在日本病死。
一年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向同盟国递交了投降书,陈璧君,走到了钢丝的边缘...
抗战胜利后,作为中国头号女汉奸的陈碧君自然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她被判了终身监禁。
在之后的几次公审中,陈璧君一直情绪激动,毫不配合审问。
当公审结果是,判处陈璧君无期徒刑时,她在庭上大喊道:“我有被枪毙的勇气,没有坐牢的耐心。”
可惜,这再也不是夫妇两把权力聚于股掌中的时代了,可她依然是一个绝不低头的女人。
1949年,上海解放后,陈璧君被带至上海提篮桥监狱。
此时宋庆龄与何香凝联合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求情信,她们希望毛主席看在陈璧君年少时曾积极参加革命的份上,再给她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我同意,但是我有一个条件。”
毛泽东很快答应了宋庆龄与何香凝的请求。
“条件是陈璧君得写一份认罪书。”
宋庆龄与何香凝都曾与陈璧君有一些交情,她们觉得陈璧君应当认真反省、积极认错。
“璧君,我们去求毛主席了,他同意特赦你,只要你写一封认罪书。”
宋庆龄看着狱中憔悴但身材依然肥胖的陈璧君劝说道。
“我绝不写,我和兆铭没有卖国,卖国的是他蒋介石!”
虽处狱中,陈璧君却没有半点认错的态度。
陈璧君就这样倔强了数年,也这样孤独了数年。
1957年,陈璧君突发头晕,醒来时旁边却围着看守与管教,众人将她送进了医院进行全力救治。
在养病的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耐心与关怀逐渐使陈璧君的心慢慢被感化了,她开始有一些后悔自己当初不该为一己私欲,而置人民于苦难中。
可惜,太晚了。
1959年,满身病痛的陈璧君死在了医院。她死时,穿着一身全新的列宁装。
她终是低下她一生高傲的头颅,为中国共产党的厚待与温情所感化;她终是临终前完成了万众等待已久的思想转变,给了所有人一个迟来的忏悔。
- 0000
- 0001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