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陈毅视察发现浮雕不对劲:快去叫陈赓
“这块浮雕好像不太对啊,快去叫陈庚来,这件事情他比较清楚。”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随着我国国内局势的日渐稳定,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也被提上了日程。建设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党和国家的大事,不少老同志对此都非常关心。
陈毅元帅提出要去看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工作进程。可是,正当陈毅兴致勃勃地观赏着人民纪念碑的浮雕时,他的眉头却突然紧皱了起来。
“首长,怎么了?您觉得这块浮雕有什么问题吗?”一旁负责陪同的同志见到陈毅如此奇怪的举动,立马上前询问情况。
只见陈毅缓缓地抬起头说道:“你去把陈庚叫来,我总觉得这块浮雕有些不对劲啊!”
随后,负责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刘开渠先生还真就找到了陈赓大将了解情况,回到工地以后他立马组织工人纠正了纪念碑浮雕上的错误。
那么,陈毅所说的“不对劲”到底是指什么?在了解了情况之后,大家又是如何进行修改的呢?
这一切,还要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开始讲起。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主席就明确提出过要为我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牺牲的人民英雄竖立一座纪念碑。
新中国正式成立的前夕,毛主席终于将这个想法提上了会议桌。经过政协委员们的集体讨论,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一致赞同。
但应该把人民英雄纪念碑修在哪里,大家都有着各自的看法。有人认为应该将其修在东单大街。这里人流量很大,如果将纪念碑修在这里,来来往往的人都能够看得到,也贴合了其中的“人民”二字。
也有人认为应该将纪念碑修在故宫午门前的广场上,这里曾经代表了中国。将纪念碑修在这里也会增添许多的威严的气氛。
但是最后经过大家的投票,人们一致决定要把纪念碑修在天安门广场上。首先,这里没有其他的建筑,本身的空间就足够宽阔。其次我国的开国大典即将在这里举行,之后也会在这里举行国庆纪念活动。将人民英雄纪念碑修在天安门广场上,象征的是人民的胜利与人民的国家,更具有纪念意义。
而且,天安门广场作为北平古建筑群中的一个重要地点,见证了我国近代史上的许多大事件。“五四运动”爆发时,学生们还在这里举行过游行示威的活动。
“天安门广场这个提议很好,我看非常值得考虑,这个地方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来说也有着非凡的意义。”周恩来总理作为当年参加过学生运动的“进步青年”,在提到天安门广场时动情地说道。
早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以前,毛主席就开始跟周总理商议题写碑文的事情。这件事堪称是整个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点睛之笔”,因此必须要由一个书法功底了得同时又有威望的人来完成。
起初,周总理和很多同志都提议由毛主席直接书写碑文。但这个提议却被毛主席本人给拒绝了:“我的书法作品在全国各地已经不少了,还是不要再让我写了。”
“主席,要不您就写一部分,其他的部分交给周总理吧。”眼看着毛主席拒绝了这个提议,大家又把期望的目光投向了周恩来总理。最后,周总理不得不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完成这一项工作。而毛主席则负责书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几个大字。
为了写好碑文,周恩来总理白天工作,晚上练习书法。短短的一段碑文他竟练习了足足一个星期。当周总理将墨迹未干的作品交给工作人员时,还不忘谦虚地叮嘱上一句:“你们先看看好不好,如果觉得不行,那我再重写一张。”
拿到碑文内容,只见上面写着: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其实,在参加革命以前,周恩来还是一个业余的作家。看着周总理遒劲有力的字体,大家几乎都很难将之与总理浓眉大眼的外表对应起来。
几天之后,听说要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章士钊、朱启钤、叶恭绰三位先生便主动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将他们关于纪念碑的各种意见全部提了出来。毛主席看过以后非常欣慰,当即就给时任北平市委书记的彭真同志批示道:“彭真同志,此信请付委员会讨论,并建议三人参加。”
彭真接到主席的批示以后,一刻也不敢怠慢,他立马将章士钊三人请到了自己的办公室,认认真真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听完意见以后,彭真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真正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就需要全体人民来提意见。
最终,全国政协会议后,大家决定要尽快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奠基典礼。自古以来,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为了人民建造一座宏伟的纪念碑,所以大家提议由新中国的领袖毛主席来当奠基人。
于是1949年9月30日,毛主席亲自为即将开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当毛主席挖动第一铲土后,其他的政协委员相继拿起自己手里的小铁铲,大家一起将土填进了事先挖好的大坑里。
而这座象征着人民胜利的纪念碑终于赶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选好了建造地点并由毛主席和全体政协委员一起奠基。
然而,到底什么样的设计和碑文才能够代表“人民胜利”的这个宏大主题呢?紧接着大家又因为纪念碑的设计方案吵了起来。
当初,人们提出要建设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要纪念无数牺牲在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幸福过程中的仁人志士。
可是每个人对于革命的意义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到底应该如何设计纪念碑的样式,纪念碑上又应该刻上哪些浮雕都成为了大家争论的焦点。
首先提出见解的人是一些参加过革命的老红军。他们当中有不少人都是当年在中央苏区跟着毛主席一起走出来的。
这些老红军认为中央苏区过去的英雄纪念碑就很不错。既然两者同为“英雄纪念碑”,那么它们形制上也应该相近才好。
但此议一出,立马就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反对者认为:建立在中央苏区的英雄纪念碑纪念的仅仅是为了革命牺牲的红军战士们。
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立意明显更加宏大,它的立意是站在人民和民族的高度上的,因此应该考虑到所有在斗争过程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紧接着,一些北京的大学教授们提出:“人民英雄纪念碑应该仿造西方建筑的样式”。他们认为将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成西方建筑的样式,可以体现我们国家革故鼎新的观念,同时这也是我国积极与国际先进文化相交融的一种体现。
但毛主席对这个方案却不以为然,他说道:“什么都要去和外国人学,我看没有这个必要。我们的故宫、颐和园里有那么多的石碑,完全可以照着那些石碑的样子去建嘛。中国人也是有智慧的。”
由于意见众多,从中央发出“让大家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提供设计方案”的号召以后,累计上交的设计方案多达240种。工作人员不得不先将这些方案进行逐个整理,然后再统一上报给中央。
争论不休的氛围一直持续了接近两年的时间。最终中央决定成立一个“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专门负责统筹和审核大家的意见。
经过各路专家和学者的分析,最后大家针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外形总结出了八种赞同度比较高的方案:1、矮而分散的典型设计,2、高而分散的典型设计,3、三座门设计型,4、矩形主柱型碑体设计,5、带有瞭望台的设计型,6、红墙上立碑的设计形式,7、碑顶群像的设计形式,8、碑形设计。
最终,大家将目光聚焦到了第八种设计上。既然要采用传统的碑形设计,那应该把石碑设计成什么样呢?针对这一方面大家也有几个争论的焦点:
第一、碑的下座要不要设陈列室,按照许多国家的惯例,纪念碑的下侧都需要设计一个简单的陈列室,以介绍跟纪念碑相关的历史。
第二、下层台阶要不要做成检阅台,天安门广场作为我们国家举行阅兵仪式的重要场合,也是我们对外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如果我国领导人能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下检阅部队,其意义也非同寻常。
第三、碑身要不要做成真空的,顶部开窗,在许多世界著名的建筑当中,人们都采用了真空的设计,比如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就是如此,游客可以乘坐电梯在其中穿梭。有人认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也应该做成这样的形式,以方便大家的瞻仰活动。
第四、碑顶的造型是做成宝塔型,还是英雄群像形。有人认为这座纪念碑既然以“人民英雄”为主题,就应该在它的顶部加上英雄的雕像来彰显主题。
但委员会的同志们思考了一圈后发现,天安门城楼实际上已经相当于一个检阅台了,不需要额外再修建一个。
另外碑身和底部先按照真空的方式设计,如果以后的人们需要将它作为陈列室也可以随时进行改造。天窗就不要开了,这样可以保持纪念碑的严肃性。
至于最重要的碑顶部分,委员会的同志们暂时没有做决定。他们让模型工厂生产了两种不同形制的纪念碑模型,分发到各个单位让大家投票,根据大家的意见最后做决定。
经过漫长的争论之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总算尘埃落定了。不过,按照以往制作纪念碑的经验来看,纪念碑上的浮雕必须先行开工建设。
1952年8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修建工程正式开始。刘开渠作为我国著名的美术学者,建造浮雕的任务毫无意外地落在了他的身上。
刘开渠早年间在法国的艺术学院学习过雕塑技巧,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当刘开渠接到纪念碑的任务时,他还在杭州参加另一项工作。
刘开渠接到任务以后立马赶到北京报道,负责接待的领导见刘开渠一脸兴奋,立马向他交代道:“刘老师,这次我们的任务非常艰巨,不能出现一点差错”
“放心吧,这次任务我一定完成得漂漂亮亮的。能够参加这样的任务是我的光荣!”刘开渠放下包裹,顾不得额头上流下的汗水笑着说道。
“那好,你有什么要求就跟我说吧,我们一定尽量满足你。”看着刘开渠兴奋的样子,领导便开始跟他交接起了工作。
经过多方的商讨后,上级部门决定从全国各地抽调300多名雕塑师来北京参加选拔。最终,从这300人里选拔出100人来负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制作工程。
通过拜访文化名流,刘开渠确定了用八个浮雕图景来概括自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这八个图景分别是: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战争、渡江战役。
为了确保制作工艺的精湛性,刘开渠特意将所有雕塑人员分成几个小组前往云冈石窟、太原晋祠、天龙山石窟等地观摩学习。回来之后,所有人坐在一起讨论雕刻的技巧,顺便得出一个最初的图样。
为了起到示范作用,刘开渠决定自己先动手制作几块以“人民解放军”为主题的浮雕供大家讨论学习。
于是,他亲手创作了《胜利渡过长江 解放全中国》、《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这三幅作品。
大家看着刘开渠的作品无不被他精湛的雕刻技艺所折服。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大家响应刘开渠的倡议,都把铺盖搬到了工地上。
大家每天吃住都在一起,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在工作,争取早日建成人民英雄纪念碑。
为了使得浮雕上的解放军战士尽可能地生动,刘开渠还特意向解放军部队求助,让他们调来了几个相貌俊朗的战士作为模特。起初,这些战士对于当模特还很抗拒,但是慢慢地也就习惯了。
这时候,陈毅听说北京正在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便主动要求去工地上看看。谁知陈老总这一看就看出了一些不对劲的地方。
只见陈老总走到了《胜利渡江》的浮雕前凝神观看,好一会儿都没有说话。一旁的刘开渠见状立马上前问道:“首长,怎么了?这块浮雕有什么问题吗?”
“不对啊,这块浮雕上的武器不太对!”陈毅皱起眉头,转过头来低声对刘开渠说道。
可是,这些浮雕明明都是照着解放军战士雕刻的,为了凸显细节,甚至连军服上有几个扣子都是一比一复原的,能出什么了不得的错误呢?
刘开渠越想越不对劲,他鼓起勇气对陈毅说道:“首长,会不会是您记错了啊?我们这些浮雕可都有部队的战士们做模特呢,应该不会有错吧?”
陈毅笑了笑,拍着刘开渠的肩膀,半开玩笑地说道:“你可以去把陈庚叫来,他是负责指挥这场战役的,我们一问他立马就知道了。”
随后,刘开渠在陈毅的引荐之下见到了陈赓。听说要请自己为浮雕做参谋,陈庚也立马变得认真了起来。只见他聚精会神地盯着刘开渠带来的照片看了好一会儿,然后长吁一口气,坐在了凳子上。
“没错,陈老总说得对,你们的武器雕错了。当时我们用的武器都是从国民党军队那里缴获来的。”陈庚指着照片,认真地说道。
原来,雕塑人员们在参考模特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实际的情况。新中国成立几年之后,我国向苏联购进了大批武器装备,来当模特的战士们也都带着最新的武器。这些枪械已经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装备大不相同了。
看到问题弄清楚了,刘开渠一时之间有些羞愧,不论怎么说这都是自己的疏忽。幸好现在尚未完工,还有修改的时间。
于是他对陈赓正色道:“请首长放心!我一定将你们的话带给同志们!”说完就转身离开了。
回到工地以后,刘开渠仔仔细细地跟同志们一起重新绘制了图样。随后陈庚也向组织上反映了大家的困难,并找来了一批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使用的武器供大家参考。
在各方的全力配合之下,浮雕部分终于顺利竣工,下面就应该搭建碑体的主要部分了。
为了让纪念碑看起来庄严肃穆,大家将17000多块花岗岩整齐地堆砌在一起,如此一来,纪念碑的厚重感便油然而生。望着即将竣工的纪念碑,刘开渠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以后,刘开渠立刻带着设计组的人员来到工人的身边,作为共和国的一分子,他们犹如一块块砖头,在祖国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总是能够出现在为国奉献的“第一线”。
1958年4月,人民英雄纪念碑终于竣工。毛主席得知了这个消息也非常高兴地表示:“过两天就是国际劳动节了,我们要用这个纪念碑向全世界的劳动人民献礼啊!”
1958年5月1日,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缓步走到纪念碑前。看着雄伟的纪念碑,他们微闭双眼,思绪似乎瞬间回到了过去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
随着盖在纪念碑上的红布缓缓地落下,由毛主席亲笔写下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展现在了世人的眼前。
它在灿烂的阳光下显得格外璀璨夺目,似乎在向世界自豪地展示着我们这个国家的自信与强大。
我们的国家是由无数坚毅的革命前辈与无数的人民英雄创造的。他们的名字或许没有被写在历史书里,他们的肉体或许早就被淹没在了岁月的长河里。
但华夏大地上的点点滴滴都镌刻着他们的故事与功绩!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人民更不会忘记他们。
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都将“为人民服”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和工作的宗旨。因为我们始终明白,这个国家属于人民,我们今天的自由和光荣也源自人民。
当无数人走过天安门广场前那座雄伟无比的纪念碑时或许还能听见当年伟人心中那无声的呐喊:“革命万岁!人民万岁!”
- 0000
- 0000
- 0001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