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89年无良媒体质疑毛主席遗体防腐花费巨大,徐静澄清:没花国家钱
65594

89年无良媒体质疑毛主席遗体防腐花费巨大,徐静澄清:没花国家钱

我要新鲜事2023-05-23 13:46:070

“徐静同志在吗,中央有一个重要任务交给你!”

1976年9月9日凌晨四点,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在卫生部的宿舍里响了起来。不一会儿,从门内走出了一个文质彬彬的女士。

她叫徐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苏医学博士。门开以后,她被告知了一个沉重的消息:几个小时以前,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了。

听闻噩耗,徐静一个踉跄差点没有站稳,但是很快她又恢复了镇定,跟着前来接应自己的同志上了汽车。一路上,汽车内的气氛都无比压抑,大伙都沉浸在一片悲伤之中。

不一会儿,徐静等人来到了中南海。中央的同志告诉徐静,叫徐静来是为了主席遗体的防腐工作,而毛主席的遗体必须要保存至少十五天的时间,以供全国人民来北京吊唁和瞻仰。

说完这些以后,大家用意味深长的目光看着徐静问道:“对于这个任务,你还有什么要求吗?”

徐静当然知道任务的严肃性,她二话没说接下了这个任务,开始为毛主席遗体的防腐工作做准备。

那么,毛主席的遗体到底要如何进行处理呢?在保存遗体的过程当中所产生的诸多费用又应该由谁来承担呢?

多年以后,徐静透露:毛主席的遗体保存工作没有花国家一分钱……

接到任务后,徐静来到一旁的房间里,她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下来。过了一会儿,她给上级领导写了一份清单,提出了三个工作上的要求:

第一、自己需要回到单位和其他的同行们一起商量解决方案,这样更为稳妥。

第二、她需要一些时间再看看毛主席的遗体情况。

第三、她需要一些时间准备需要用到的器械以及药品。

上级领导当场同意了徐静的这三个要求。而徐静快步走进毛主席的卧室里,此刻毛主席的遗体正躺在大床的中央,从头到脚都被盖上了一条长长的毛巾被。

徐静忍不住从侧面掀开毛巾被,他用手轻轻地触碰毛主席的皮肤,似乎还能感觉到伟人的体温。

随后,徐静将毛主席的各个关节都搬动了一下,确认了毛主席的遗体状况。此时,她的大脑中正在飞速地思考着:该以什么样的姿势摆放毛主席的遗体呢?

她将主席身上每一处关节的情况都认认真真地记在了心里,随后返回了单位的办公室中。徐静是一个做事情雷厉风行的人,她回去之后立马提议让张炳常、陈克铨两位同志与自己合作参加本次的任务。

当时,张炳常还在农村地区带着学生们一起搞“医学教育改革”,顺便帮当地的老乡们看看病。接到任务以后,张炳常一刻也没有犹豫,立马登上了返回北京的汽车。

而在实验室里,陈克铨早就已经把这次工作当中需要用到的药品和器材通通准备完毕了。徐静和陈克铨站在实验室里焦急地等待着张炳常,而后三个人立马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但是,毛主席的遗体保存事关国家尊严和人民群众的情感,所以必须要慎重。于是,徐静便带着两个搭档来到了自己在医院时的老主任张鉴教授的家里。

张鉴教授是全国知名的解剖学专家,曾经帮助许多人保存遗体,对于孙中山遗体的保存过程,张鉴教授也是当时国内最为权威的专家之一。

因此,大家必须要来请教一下张鉴教授,如何才能确保毛主席遗体防腐工作的万无一失!

张鉴教授倒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他不等徐静一行人细问,便如数家珍地告诉了众人遗体保存的关键步骤和办法。

拜别了张老以后,徐静他们又去拜访了一位药理学的教授。对方看他们大清早地登门拜访,却问得全是“遗体保存”的问题,顿时感到一头雾水。

不过,此时的三人组也顾不上那么多了。他们没等老教授反应过来便告辞离去。随后,大家拿着药箱和器械准时出现在了中南海的大门口。

这一次,他们要向中央的同志们做一个简单的汇报,等到大家都点头了之后,他们的方案才能实施。

徐静等人走进中南海的会议室时,整个会议室都坐满了人。大家看到徐静和两位医生走了进来,非常自觉地安静下来。

随后,领导同志们示意徐静可以开始报告,徐静这才缓缓地开始了自己的汇报。因为时间紧迫,徐静只是根据各项数据简单地回复了大家的问题,而后便开始了工作。

首先,三人组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摆放毛主席的遗体。当时,世界各国尤其是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有保存重要领导人遗体的先例。比如苏联的列宁同志、越南的胡志明同志。

这些国家在保存领导人的遗体时,都会选择一个最受当地人民所认可的方式。而列宁同志的遗体就是将双手放在腹部。

那么,毛主席的遗体是不是也要如此摆放呢?大家虽然讨论了很久,但谁也做不了这个主。

最后,徐静不得不就这件事情请示中央的领导同志。随后,中央回复道:“还是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来处理比较好,让主席双手自然下垂吧。”

接到最新的指示后,徐静便转过头对张炳常说道:“炳常,你是搞人体解剖学的,在这方面你比我们所有人都要有经验。你就告诉我们怎么办吧,我们大家都听从你的安排!”

张炳常眉头紧皱,看得出来他也感到十分为难。不一会儿,他用轻微的声音说道:“我来解剖,陈克铨同志比较年轻,反应快。

你就负责给我们清理杂物吧。”说着,张炳常便将一把镊子递到了陈克铨的手中。

就这样,张炳常负责解剖,陈克铨负责清理,徐静负责穿线。他们三个人配合得有条不紊,小心翼翼地在毛主席的遗体上行动起来。

解剖完了遗体之后,大家还需要往毛主席的身体里注入一些药水。这些药水是由陈克铨亲手配制而成的,具有防腐的效果。

但是,注入防腐剂会让主席的遗体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至于它会不会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谁也说不准。

此时,中央等着公布毛主席的死讯和瞻仰公告,留给徐静等人的时间太过紧迫,万一处理不好遗体,根本没有任何补救的机会。

“注射防腐剂吧,我们没有时间了。中央找的是我,如果出了事情我来担责任!”徐静看着面前这副紧张的局面,咬了咬牙对一旁的陈克铨说道。

事实证明,徐静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在他们给主席的遗体注射了防腐药物之后,过了整整24个小时,毛主席的遗体才恢复了原样。看着手术台上的遗体,众人都长舒了一口气。

从9月9日下午给毛主席的遗体注射完防腐药物到10日的深夜,徐静他们三个人为了随时观察毛主席遗体的变化,几乎全程守护在毛主席的遗体旁边。

在这期间,徐静认真地观察着主席皮肤、关节的变化,而陈克铨则在一旁负责用纸笔记录。

就这样,三人组一直在毛主席的遗体前守候着,等待着中央向他们下达新的指示。9月11日凌晨三点半,中央命令徐静等人配合前来执行任务的同志,将毛主席的遗体运到人民大会堂。

此时,根据徐静等人的要求,人民大会堂内的冷气被全部打开,以保证毛主席的遗体不会在高温条件下发生腐坏。当时,室内的温度一直保持在15℃以下,人们穿着大衣依旧觉得有些颤栗。

“还不够,温度还得再往下调一调!”尽管徐静自己也被冻得不轻,但是她知道,这样的温度对于保存遗体来说还是远远不够。于是在徐静的要求之下,工作人员又再次下调了室内的温度。

后来毛主席遗体保存的问题被初步解决,而如何准备好接下来的一系列活动,让群众到场瞻仰毛主席的遗容呢?

这个问题让中央的同志们思考了许久,最后还是要求徐静等人一直在旁边守候着,以备意外情况的发生。

为了最后确定关于毛主席遗体的一系列纪念活动的准备事项,众人在人民大会堂的福建厅召开了紧急会议,徐静作为遗体保存工作的负责人也被要求参加。

后来,徐静在回忆起这次会议时说道:“当时,我的思想压力真的特别大,生怕有一丁点的闪失。因为稍微有哪个环节上出现了差错,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我就是历史和民族的罪人了。”

9月13日,中央决定成立“保护毛主席遗体领导小组”,对外简称为“九办”。其中遗体保护小组的工作由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黄树则负责,具体的工作仍然由徐静等人操作。

大家在检查完了医疗设备和药物后相互交换了眼神,毛主席的纪念仪式也如期开始了。

纪念仪式开始之后,无数的群众和干部来到纪念仪式现场瞻仰毛主席的遗体。他们有的在地上长跪不起,有的痛哭流涕。对于伟大领袖的突然离世,全国的人民群众都怀有同样沉重、痛苦的心情。

面对这样悲恸的场景,徐静虽然也是泪流不止,但她知道自己不能沉浸在悲伤中,她还有更重要的工作。

她明白保护好主席的遗体才是她的责任。于是在络绎不绝的悼念群众进进出出中,徐静注意到了一个细节:纪念仪式现场有一支解放军的军乐队负责演奏哀乐。

虽然这样的形式很好,但是从医学的角度来,它会导致室内的温度出现一些细微的变化。而此时任何一点小变化都会对主席的遗体造成严重的影响。

想到这一点,徐静立马向中央的同志们报告。中央接到徐静的报告以后也非常重视这件事情。

当即便开会决定,从纪念活动的第二天开始,就将原来的军乐团撤下,改用音响设备播放哀乐。

同时,徐静也建议调弱大厅内的灯光,因为强光同样会对人的遗体造成影响,加速它的腐化。这一点意见,中央也迅速采纳。

为了确保整个纪念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大家还从上海、广州、武汉等大城市的医院里调来了三十多名解剖学、药理学的医生,以备随时配合徐静的工作。

9月18日,追悼和纪念活动正式结束。各界群众不得不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北京。但是徐静他们的工作却并没有到此结束。

因为中央又对他们下达了最新的指示:不惜一切代价,为长期保存毛主席的遗体做好准备。

可是,要将遗体由短期保存转为长期保存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这需要一个专业的科研团队负责,所需的经费也一定不会是小数目。

此外,中央之所以想长期保存毛主席的遗体,就是希望更多的群众可以瞻仰到毛主席的遗容。所以,还计划为此修建一座专门的纪念建筑。

很快,中央就给了徐静等人明确的答复,同时继续委派徐静同志担任毛主席遗体保护工作的负责人。”

1977年8月,雄伟的毛主席纪念堂正式落成。随后,一辆由红旗轿车改装而来的保密车辆运送着毛主席的遗体来到纪念堂的外围。

为了使得毛主席的遗体看上去更加威严、大方,同时也方便大家瞻仰,国家专门为毛主席定制了一副水晶棺。

毛主席纪念堂成立以后,徐静作为遗体保护的负责人,立马就给同志们制定了一套“三不用”的方案:未经科学实验不用,没有确切把握不用,未经领导批准不用。

正是徐静定下的这“三不用”原则,保证了毛主席的遗体在几十年的时光之中依旧保持着它原来的样子,不曾有丝毫的改变。

1977年8月22日,毛主席纪念堂迎来了第一批前来瞻仰毛主席遗容的客人——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同志们。

大家走到毛主席的水晶棺旁边,屏气凝神地注视着伟人的面容。整个纪念堂的大厅里没有丝毫声响,大家似乎都害怕打扰了毛主席的“清净”。

在党内同志们的心中,毛主席的地位是崇高的,也是伟大的。大家神情肃穆地站在一起,久久无法释怀。

等送走了这批客人以后,徐静立马组织大家上前用多种方法检查毛主席的遗体,确保遗体没有出现损坏或腐化的迹象。

检查完了之后,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为了确保毛主席遗体的完整与安全,徐静特意设置了“24小时轮班制度”

纪念馆中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自己在内都要参加值班,一旦发现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需要立刻报告给专家组和领导同志。

1982年,中央任命徐静同志担任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局长。在职位上更进一步的徐静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变重了。

因此她一刻也不敢放松,时刻关注着国际上最新的医学成果,好为保护毛主席的遗体继续做贡献。

晚年的徐静努力学习英语和电脑,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在准备一张“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

有了它自己才能够更好地履行中央交给自己的责任。毕竟身为毛主席纪念堂的领导,她唯一的任务就是保护好毛主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些无良小报开始传出了谣言。批评徐静,说他们的保护工作做得很糟糕,毛主席的遗体近些年以来一直都在缩水,遗容也不像刚刚去世的时候那么安详。

对于这样的抹黑和造谣,徐静当然不能够容忍,她严肃地回应道:

“我们对于毛主席遗体的保存一直做得很好。现在大家觉得毛主席的遗体和以前不一样了,这完全是错觉,是因为纪念堂里不同的光线汇聚在一起造成的!”

等这些质疑的声音刚刚平息,一家香港的无良报纸曝出毛主席纪念堂的保护工作一年就要花掉一个多亿,而这些钱都是国家拨款,意图借此挑动矛盾。

这个谣言彻底点燃了徐静的怒火。她拿出了相关的文件,而后气愤地给出了回应。当年毛主席纪念堂刚刚落成的时候,中央的确会每年拨给大家一些保护经费。

但是后来由于所有科研人员的一致努力,大家研制出了一种既稳定又高效还省钱的保护方法。所以从1984年以后,毛主席纪念堂就没有再向公家要过一分钱的经费了。

毛主席纪念堂这么多年以来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部分。

一是靠社会各界的捐助,二是靠着纪念堂成立早期向各大单位卖门票获得的收入。三是毛主席自己的亲人也会为毛主席纪念堂的工作提供一些经费。

总之,那些刻意抹黑毛主席和毛主席纪念堂的无良媒体是别有用心,他们的谎言也注定会被揭穿!

1990年,湖南省的一本地方杂志社《共产党人》派出了两名记者来到毛主席纪念堂专程采访了徐静同志。

谈到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保护毛主席的遗体,徐静和善地说道:

“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我现在的目标还是好好保护毛主席的遗体,直到我走不动的那一天。当然我也很想参与我们国家新一代医疗工作者的培养工作。”

这次采访结束之后,徐静亲笔写下了《党的信任 人民的重托》一文,向湖南的父老乡亲表示:自己一定会完成使命,保护毛主席的遗体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既是党和人民交给她的光荣使命,也是她这一辈子最大的愿望。

同时徐静也提到,她希望年轻人多多关注遗体保护的技术和事业。自己的这份工作需要有人来“接班”,自己很期待看到新一代的年轻人进入毛主席纪念堂,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使命。

退休后的徐静很少出现在公众的事业当中。她是一个研究医学的博士,骨子里不是一个喜欢凑热闹的人。

晚年的徐静还是会时不时地去图书馆走走,或是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一下伟人的遗容,顺便“拥抱”一下自己为之奋斗了一生的伟大事业。

徐静为保护毛主席遗体的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或许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当初那次偶然的任务便会彻底改变她的人生轨迹。

如果再让她选择一次,她的答案也一定是相同的。因为她已经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了这个国家最为宏伟的事业当中,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一切金钱和荣誉都显得微不足道。

毛主席领导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缔造了新中国,他的这份功绩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和磨灭的。

历史的天平是公正的,若干年后,人们或许不会记得明星、富商巨贾,但是伟人的名字,一定会如星火一般闪耀而璀璨。

一个人的心里装着人民,人民便也会将他牢记在心底。历史终将证明,人民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主人。心怀人民的人,纵使身死,但他的灵魂和精神却不会消散。

因为他的生命早就已经和无数的人民牢牢地融在了一起,也融进了历史的长河中和脚下的土地中。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