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78年公派留学生赴美,众人担心不回来怎么办,邓公一席话让人折服
65595

78年公派留学生赴美,众人担心不回来怎么办,邓公一席话让人折服

我要新鲜事2023-05-23 13:51:170

1978年5月20日,一阵急切的电话铃声将睡梦中的美国总统卡特从睡梦中被吵醒,卡特丝毫不敢怠慢,因为这个时候的电话一般都是代表着紧急情况。

来电者正是卡特总统的科学顾问,卡特询问“是有什么坏消息吗?”顾问答道:“并不是的,我现在正在和邓小平谈话,但是他的一个问题让我无法回答,只能冒昧地请教您”。

卡特知道这件事情并不简单,于是揉了揉惺忪的睡眼,让自己更加清醒“你说吧,什么事情?”

只听到顾问说:“邓小平问我可不可以派遣留学生到美国学习?”“可以,当然可以”面对这个“困难”的问题,卡特有些摸不到头脑,这种问题难道值得大半夜打电话来?

“5000个留学生可不可以?”此言一出,卡特恍然大悟,言道:“别说5000个,十万个人我们也欢迎!”

然而,在邓公做出“向美国外派留学生”这个决定之前,国内许多人都持反对意见。不错,他们怕的是人才流失,而邓公的一句话就让他们放下了心。那邓公究竟是如何力排众议促成留学生赴美学习的呢?

由于晚清时期的闭关锁国,让曾经矗立于世界之巅的中华民族像是一颗陨落的流星一般,在西方世界面前失了光彩。

当西方列强用强硬的手段撬开我国大门的时候,国人才真正地意识到中国早已和世界脱轨。

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日益衰败,有志人士想要扭转这一现状,都在不断地寻求着新的方式和道路来拯救危在旦夕的中国。

后来经过不断的研究,得出的最终结论就是走出去看看世界,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学习先进的治国理念。

于是在1912年的时候,一众名流提出了“输世界文明于国内”的口号,随即发起了勤工俭学的运动。

经过几年时间的准备,许多有志之士都漂洋过海出国留学深造,而这其中就包括了年轻的邓小平!

而经过了这次“留学潮”之后,我们认识到留学这个开眼看世界的方法是我国前进的捷径,是能拯救我国于水火的最快、最有效的方式。

所以在此之后,这批革命精英又先后参加了留苏运动,邓小平同志也在这行列之中,先后的两次留学经验,为他的思想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闵维方教授曾经这样说过:“邓小平同志广阔的视野,不能说和他的留学经历毫无关系。”

因此留学不仅仅让他丰富了自己的学识,更加重要的是让他开拓了视野和思路,能够更有深度地看待问题,这为他日后的政治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后来,邓小平同志肩负起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责任,但是身为一个人口大国的中国,在那个时候的人才储备量是少之又少,仅仅只有七万余人。

所以从那时起邓小平就意识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最终的着力点都在于人才!如果没有人才,那么所有的都是空话!

因此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邓小平一系列的举措大都在为国伦才!

1977年,复出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同志认为:新中国的建设迫在眉睫,于是他多次访问欧美、日本等国,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

等到邓小平同志身临其境的时候,他才发现与我们与国外的差距是如此之大,为了尽快推动我国的全面发展,邓小平便萌生了大力派遣留学生赴美学习的念头。

1978年6月,清华大学校长刘达提出:可以派遣一些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先进经验,这个方案的提出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肯定,但是也遭受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

其实,当时人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对资本主义国家有一种本能的抗拒。另外,以我国当时的国力而言,派遣留学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决定,想要付诸实践还需要一笔庞大的支出。

但当时的国家刚刚迈开改革开放的步伐,做什么都离不开钱。再加上国家的外汇储备捉襟见肘,想要斥巨资进行公派留学实在是不小的负担!

而更重要的是,国外的生活灯红酒绿,待遇更是高出国内很多!因此许多人都认为国家花费大力气将他们送出去,如果这些人学成归国参加建设还好,如果流连异国他乡,最后岂不是为他人做了嫁衣,空欢喜一场?

对此一问,邓小平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同意外派留学生,不仅仅要派,还要成百上千的派。

我们不能保证派出去的留学生都能回来,即便有一成的人不回来,那还有九成,两成不回来,那还有八成。

外派留学生是使我国在五年之内科教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的重要方法,借此我们可以看清国内的大学和国外的大学差别在哪里,知道差距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进步。”

邓小平还说:“按照每人5000元生活费的标准来计算,3000人才1500万元美金。”

要知道当时的中国外汇储备净值只有1.67亿,如果这一举措付诸实践,就要花费将近十分之一,因此众人都不敢轻易表态。

但是邓小平的眼光毕竟看得长远,他认为这笔支出是十分必要的。要知道周总理当年就曾经提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因此,邓小平决定用实际行动来贯彻这句话!

而在场持怀疑态度的人在听了邓小平的这一席话后都感到了震惊,既惊讶于邓小平眼光所看之远,也惊讶于他的果决与胆识!

同时,小平同志的一番话也彻底开导了他们,他们也终于意识到“外派留学生”这件事不仅功在当代,更是利在千秋的大事、好事,所以统一思想后,对留学生赴国外学习都充满了期待!

当时正值中美建交前夕,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是一位温和派领导人,在得知我国“外派留学生”的想法后,随即表示了欢迎的态度!

其实对于美国来讲,这是一个可以带动国家经济与中国建立良好关系的契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总统卡特甚至说出了“别说中国来五千个留学生,即使是十万个我们也是欢迎”的话。

而对于中国来讲,面对这样一个温和的美国总统,是我们可遇不可求的,可以趁此机会在美国学习先进的知识并且运用到我国的发展当中来。

于是教育部外事局副局长李琼秉持着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对外派留学的人员进行了仔细的甄选。

我国决定先从国内知名高校中的青年教师中挑选,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良好的知识基础,接受新鲜事物会容易些许,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有了教书育人的思想觉悟,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所学所感传授给下一代青年,正所谓传道受业解惑。

其次从各大科研机构中的骨干青年进行挑选,这样可以让骨干青年们感受到与世界的真正差距,推崇术业有专攻的思想,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完善。

最后从各大高校中挑选人才,这些人正是中国未来的栋梁,他们不仅仅需要经过严格的政治背景调查,还需要精通英语,毕竟出国以后是身处异乡,语言的顺畅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这层层的筛选,曾经被留学生总领柳百成形容为连闯三关,话虽戏谑,却也显示出当时竞争的激烈程度。

柳百成曾经有两次出国留学的机会,但是因为家庭背景的原因没能成行,而对这次的选拔他也是忧心忡忡,唯恐同样的结局再次上演,让自己彻底失去看世界的机会。

好在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柳百成从小在上海教会学校学习,中学时期就能用英语进行交流。

虽然自1952年之后,课堂中的英语被俄语所代替,能够用英语进行顺畅交流的人少之又少,但柳百成并没有因此放弃了英语的学习,而是在课余时间坚持阅读英文文献,这让他的英文水平稳步提高,而这恰恰是他被中央看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最后经过了两轮笔试,中央从其中挑选出了52人,并且统一对其进行了培训。

培训结束之后,1978年12月26日上午,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在人民大会堂接待了即将出国的骨干青年,并于当天晚上送他们登上了远行的飞机。

就这样,这52人带着中国的希望开启了他们的美国之旅。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时候的中国和美国还没有正式建交,也没有直达的航班,所以留学生们只能从北京出发,在法国转机后才能达到美国,整个行程长达20多个小时!

等到众人到达了美国的机场,得到消息的美国记者蜂拥而至,急切地希望目睹一下中国留学生的风采!

当镜头对准留学总领柳百成的时候,他丝毫没有失掉我国的礼仪,也没有任何的慌张,面对镜头从容不迫的说:

“中美两国都是优秀且强大的国家,我们此次前来并不只是交流学习,更重要的是促进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发展中美两国的友谊。”

这不失体面的回答让美国人由衷的赞叹并自发的予以热烈的掌声,接机的人员中自然有中国的同胞。

让人十分感动的是,此次前去赴美留学的骨干中,在美国这片异乡看到了自己的亲哥哥来接机,这让人深刻感受到了两国之间冰冻状态正在逐渐回暖。

当他们的住宿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又有一个问题接踵而至,那就是语言问题,虽说被选拔出来的人都是英语水平较好的,但是在美国他们与外人的交流还是存在不小的问题。

于是联络处的工作人员联络了两所大学,让留学生们先解决语言问题。

当时的留学生生活并不富足,他们拿着仅有的50美元过着勤工俭学的生活,日常只能吃最便宜的饭,没有一点娱乐时间,经过了三个月的培训之后,他们分别去往了不同的学校进行学习。

作为领队,柳百成去的是威斯康星大学,准备潜心研究铸造,毕竟一个国家要发展,铸造工业是不可或缺的。

可一次偶然的机会,柳百成看到了房东的儿子在玩电脑,这让他产生了好奇心。通过接触学习,他逐渐认识到计算机的强大,认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必定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于是开始潜心研究计算机。

由于自己的学习属于半路出家,一开始对于电脑知识的了解甚至不如美国普通的少年。

但柳百成没有灰心,他全身心投入学习,认真钻研计算机语言,学习编程的时候经常独自一人做到凌晨一两点。

在大家忘我的学习中,这52名留学生中的大部分人在学习期间就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这不禁让美国人佩服和赞叹,中国人的智慧和勤奋也在美国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年之后学习期满,这52名留学生纷纷如约回国,没有一个人留在美国,回到中国后的他们,在各行各业中大放异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带头作用。

而柳百成作为留学生总领,通过学习将计算机技术与铸造业相结合,推动了我国高强度合金的性能研究,并且最终成为了中国的工程院院士。

其实公费留学毫无疑问是一场赌博,但我们赌的是人性,而我们也相信通过精挑细选的人才都是真正为国着想的有志青年。

而邓公也认为:即使有10%的人不回来,我们还有90%的人,即使有一半的人不回来,那还有一半的人,只要有人回来,我们就不算赔,因为我们从当时先进的美国确实学到了不少先进的技术,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如今看来,邓公当时的决策是多么的大胆,但正是因为伟人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战略眼光,才能带领当时的中国大踏步发展,为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我们今天能够在多项领域实现反超甚至领先世界,与当年先辈们的付出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永远也不能忘掉他们的功绩!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