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我死后中国会怎样?邓小平回答后,毛主席心领神会:英雄所见略同
65600

我死后中国会怎样?邓小平回答后,毛主席心领神会:英雄所见略同

我要新鲜事2023-05-23 14:17:141

毛主席和邓公分别是我国第一和第二代领导核心,他们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一次谈话中两人针对中国未来的形势达成了高度一致。

1973年8月,中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此次会议之后邓公重新回到北京工作,在党和国家的事务种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会后毛主席与邓公展开了一次谈话,毛主席问了邓公一个问题:“我死后,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邓公给出了一个让毛主席满意的回答之后,毛主席继续询问解决的方案。

只见,邓公将两人的杯子交换了一下位置,毛主席微笑着,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那么,邓公给出了一个怎么样的答案?交换杯子的举动又寓意了怎么样的解决方案?

1973年12月18日,各大军区的负责人都接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机密文件,文件的最后写着同一段话:

“文件内容高度保密,北京会派飞机接送。”

接到文件之后,八大军区的司令员不敢怠慢,立刻接受命令前往北京,文件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八大军区司令员来到北京之后,毛主席连同政治局委员一起,和各位司令员及政委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

八大军区的司令员都是久经沙场的老革命家,他们都是毛主席在革命年代最亲密的战友,毛主席见到众人之后就开始聊起了过往的燃情岁月,会场的气氛也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别小看这一场轻松愉快的谈话,毛主席除了想和各位老战友叙旧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目的,这场谈话也为之后的计划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毛主席此次谈话的目的,是希望将各大军区的司令员调离属地,前往另一个军区继续任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安排,背后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

因为自从1955年的军队改革之后,各大军区的司令员几乎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属地,有一些司令员在自己负责的军区当中任职长达十几年。

虽然各大军区的司令员对于当地的军队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长时间在一个军区任职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1973年12月22日,会议圆满结束,邓公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发布了有关八大军区司令员调动的命令,并且立即执行。

虽然命令只有短短几个字,但是各大军区的司令员都要严格执行,很快各大军区就顺利完成了对调工作。

但是对调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当时各大军区的司令员当中,脾气最火爆的当属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上将,他自1955年开始就坐镇南京长达18年之久。

为了给大家做一个榜样,毛主席在见到许世友之后就问他有没有读红楼梦,许世友连连说道自己读了三遍。大家看到许世友也对毛主席十分尊敬,自然就不会再有任何异议了。

对调工作同时也要考虑两地的适应问题,和许世友对调的是广州军区的丁盛将军,这位将军和许世友一样,是一个作战勇猛且个性十足的悍将。

邓公认为两人的处事风格和性格都十分相似,因此让这两人进行调换,其实就是简单地换了一个地方,这样既能够满足对调任务,同时也考虑到了适应问题。

福州军区的韩先楚将军则和兰州军区的皮定均将军对调,因为福州军区直面台湾,压力较大,而兰州军区则相对比较稳定。

常年处于压力当中的韩先楚将军可以前往兰州军区进行休养,而养精蓄锐的皮定均则可以满怀斗志前往福州俯视台湾。

杨得志将军和曾思玉将军的对调则相对比较简单,因为两人曾是上下属关系,双方在各方面的工作都是一脉相承。

速度最快的则是沈阳军区的陈锡联将军和北京军区的李德生将军,因为两人不仅距离较近,而且在革命时期同属于二野,相互间都十分了解对方的习性。

随着八大军区司令员的调换工作完成,我国军队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各大司令员也进入到了新的工作岗位。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中央要对八大军区的司令员进行调换?这一决定与当初毛主席和邓公的谈话有着怎么样的联系?

在中共第十次代表大会结束之后,毛主席对邓公和王洪文提出了一个极具深度的问题,同时也是在考验两位“接班人”的政治智慧。

毛主席问道:“我死后,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子?”

王洪文听完之后率先做出了回答:继续坚持主席的革命路线走下去。

邓公稍加思考之后直接表示:中国会陷入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的局面。

相比于王洪文的回答,毛主席对邓公的回答更加满意。

随后毛主席继续追问道:“如何解决?”

邓公没有立刻回答毛主席的问题,而是将两人的茶杯进行了调换,毛主席看到之后满意地点了点头,笑着对邓公说道:“英雄所见略同。”

短短的两句话和一个动作,其中就展示了邓公极高的政治智慧,他说出了让毛主席一直在思考的军队问题,这也是邓公之所以能够获得毛主席称赞的原因。

1971年,毛主席曾经视察过华中和华南的解放军部队,发现其中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很多军区的负责人在当地担任了很长时间的职务。

很多将领掌握一方军队长达十几年的时间,而且每次军区内部进行调度工作时,这些负责人都会带着自己的亲信进行调动。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高级将领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自己的“小团体”,这就使得中央的命令很难通过政委进行传递,使得中央对部队的领导力大大减弱。

如此一来,这些高级将领的工作方式就很容易僵化,军队的活力和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极度不利于我军未来的发展。

当时毛主席的身体每况日下,他希望能够对军队进行一次改革,但是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因此他急需一位年富力强的领导人能够代替自己完成这项任务。

在上文的谈话结束之后,邓公就成为了执行改革的最佳人选,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都能够担此重任,邓公的前瞻性和方案也十分贴合毛主席的想法。

于是,在12月12日到22日,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让邓公担任军委委员,代替自己完成对于军队的改革工作。

当时毛主席虽然有些迟暮,但是对于该项任命却表现得十分果断,因为他知道只有邓公能够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

毛主席面对一众高级军政干部,直接提出了要在各大军区内进行对调的指示,不等众人反应就直接拍板了这项决定。

为了帮助该项指令的顺利实施,毛主席表示,要对每一个军区都进行调换,只有一视同仁,才能够实现对调目标,一旦有一个人掉队了整个计划就会受到影响。

当时有一些军区司令员对于这项指令有一些异议,毛主席力排众议的表示:“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是不行的。关于这个问题我已经考虑了很长时间了!”

随后,毛主席就说了很多自己对于调换指示的看法,同时将新任命的邓公请了上台,在会议上表达了对邓公的肯定,同时也解释了选择邓公是集体决策下的结果。

事实上,早在3月10日的时候,中央就已经对邓公的工作进行了明确的安排,这也从侧面落实了邓公的工作。

大家得知邓公的职务是经过中央集体决策后的选择,就没有再继续进行劝阻,邓公也由此开始了他的改革之路。

但是邓公的内心也还有一点顾虑,因为自己刚刚才恢复职务,一下子就接受了一个那么严峻的任务,恐怕一时半会改革会难以进行。

不过,毛主席十分信任邓公,他为了让邓公的事业发展更加顺利,直接对邓公说道:

“工作难免会出现错误,但是如果为了不犯错而逃避,那才是真正的错误。”

毛主席的话让邓公深受影响,毛主席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够鼓励一下这位人才,之后邓公就开始放开双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于是就有了前文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政策。

那么,为何毛主席会如此器重邓公?两人之间还有过怎么样的故事?

邓公是毛主席最坚实的拥护者之一,在革命时期无论毛主席顺境还是逆境,邓公始终陪伴在毛主席的身边。

两人钢铁般的友谊在革命的炮火中凝成,邓公在法国留学归来后就投身中国革命事业,此后就一直和毛主席并肩作战。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全国都陷入到了一片白色恐怖当中。我党的优秀成员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全国的革命形势十分危急。

当时我党剩余的成员都对革命前景感到一片灰暗,大家都找不到了革命的方向,毛主席等少部分党员提出了武装革命斗争的路线,用武装反抗的形式挽救当前岌岌可危的形势。

但由于当时的毛主席在党内资历尚浅,并没有过多的威望,因此他提出的革命路线并没有得到大部分党员的支持和认可。

不过党内也有一些思想比较先进的党员,邓公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没人支持毛主席的时候主动站出来,旗帜鲜明地表示,只有坚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党的事业才得以延续。

正如邓小平后来所评价的:如果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随着邓公的表态,很多摇摆不定的同志开始加入到武装斗争路线当中,与毛主席站在同一阵线的战士开始慢慢增加。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路线是正确的,摇摇欲坠的党组织在毛主席的指挥下重新看到了希望,邓公与毛主席的关系也在此时开始愈发牢固。

在此后的革命斗争中,毛主席逐渐发现眼前这个小战士是一个大才,不仅有着很高的智慧,而且执行力极强。

因此,在遵义会议毛主席的领导地位确定之后,毛主席对邓公大力提拔,邓公在革命道路上的发展也有了一个重大的突破。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邓公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最终也随军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为我党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爆发之后,邓公开始受到重用,他在军中担任129师政委,该师是八路军的三大主力师之一,邓公能够担此重任足见组织对他的重视。

邓公在抗战时期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指挥能力,他的能力也被毛主席看在了眼里,于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力排众议让邓公参与部队的指挥工作。

毛主席的慧眼识珠让邓公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完成了战略反攻任务,协助淮海战役大获全胜,击败了国民党的多只精锐部队,为我党的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毛主席得知了邓公在军中的贡献之后激动不已,为此还对邓公给出极高的评价:“武可比林彪,文可比恩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任命邓公为国务院副总理,在工作上十分“偏心”邓公,即便是在公开场合上也多次表达了对邓公的赞赏。

正因如此,在毛主席晚年时,邓公也多次被委以重任,此次部队改革也是其中之一。

事实证明,毛主席没有看错人,邓公不仅多次很好地完成了毛主席交代的任务,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更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推动了新中国的经济腾飞,成功接住了毛主席留下的接力棒,邓公也由此成为了新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领导人之一。

毛主席和邓公都是我国历史上最优秀的领导人之一,他们不仅有过亲密无间的合作,同时惺惺相惜。

两人的大智慧在军队改革事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都是真正的伟人,故而拥有高度一致的长远目光。

毛主席与邓公是一脉相承,军队改革的决策为我国的军队未来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为之后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助力新中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向两位伟人致敬。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