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黄克诚去世,其妻看悼词后提笔删去2个字:我们还是尊重他吧
1986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发布了一则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黄克诚大将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4岁”。
几天后,黄克诚大将的追悼会上,众人衣着肃穆、神情悲戚,充满崇敬地来看这位共和国的开国功勋最后一眼。
前来悼念的人中,有国家领导,有军队将领,有机关干部、被黄克诚平反的退休人员,甚至还有在校的大学生...
在黄克诚大将的遗体前,他的遗孀唐棣华同志拿起了中央为他拟定的悼词。看着公文纸上党和国家对自己丈夫一生贡献的肯定与赞扬,唐棣华情不自禁地落下眼泪,打湿了稿纸。
可读到悼词后半部分时,唐棣华却对工作人员说道:“他一生没为自己争过什么,我们还是尊重他吧!”
说完,拿起笔在稿纸上删掉了两个字。
唐棣华所说的是什么意思?而她又删掉了什么话呢?
1902年10月,黄克诚出生在湖南永兴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亲戚们的接济下,黄克诚还是坚持读了八年的私塾。
对于从小体弱多病、劳作困难的黄克诚来说,在私塾学习知识、阅读书籍几乎是他生活中最有趣的事情。
以兴趣为基础,黄克诚在读书这件事上也做出了令家人亲戚们满意的成绩——18岁那年,品学兼优的黄克诚考入了县立高等小学。并在两年后,又成功升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那时候的他,身体瘦弱、面色发黄,鼻梁上顶着一副圆框眼镜,衣着则是一套灰色粗布制成的学生制服。任谁一看,都是一副乡下来的穷酸书生模样。
1925年,已经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过深入学习了解的黄克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后,黄克诚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湘南起义、“反围剿”斗争,成为了国民大革命时期的著名战将和工农红军中的骨干力量。
虽然黄克诚参加共产党后南征北战、身先士卒,多次不顾自己指战员的身份冲锋在前,还因此被彭德怀批评。
直至担任新四军的师长时,黄克诚的身材仍然同当年读书时一样瘦弱。如果不是一身的戎装加上坚毅的目光,人们很难想象他是一位能征惯战的将领。
1941年,时任苏北区委书记、新四军第三师师长的黄克诚,结识了为新四军筹措军粮的阜宁县委书记唐棣华。
唐棣华原本是山东大学的学生,大学期间接触了马列主义,于是在大二时毅然从离开学校加入了民族解放先锋队,并在不久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后,唐棣华就留在青岛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并成为了当时山东有名的学生运动领袖。
1936年,心向革命的唐棣华本想和同学一起前往革命圣地延安。但因为形势所迫和工作需要,他们只得继续留在山东大学进行宣传。
青岛沦陷之后,唐棣华便被派到苏北进行抗日斗争宣传。没过多久,她又被任命为阜宁县县委书记。
黄克诚与唐棣华的初次相见,发生在新四军第五纵队的营地里。当时,唐棣华和苏北二区地委书记杨纯来给新四军送粮食,一进营地,就见到了正在和参谋谈话的“黄师长”。
唐棣华后来回忆说,黄克诚给她的第一印象,完全是个弱不禁风的书生,跟浴血沙场、枪林弹雨的新四军指挥官完全沾不上边。
即使当时黄克诚穿着军服,唐棣华还是下意识地认为他只是个大学毕业不久、被分配到新四军干文职工作的部队文书。
虽然黄克诚主要是在和杨纯说话,但杨纯身边年轻漂亮的唐棣华,还是给黄克诚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当时黄克诚已经年近四十,却还没有结婚。
所以,当察觉到黄克诚对唐棣华“有意思”以后,杨纯也开始有意撮合他俩了。
唐棣华名校出身,是苏北地委有名的“书虫”,在物资匮乏的战争年代,宁愿用粮食去换书籍;
而黄克诚则是新四军首屈一指的“儒将”,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同样是个见书如见命的人物。
于是,杨纯就经常借着看书的名义带唐棣华去找黄克诚,然后借机离开,为二人营造独处空间。
黄克诚的房间里有两大箱书,每次来,唐棣华都会在这里读上一两个小时。而当读到兴致浓时,又会与黄克诚讨论起书中的问题。
渐渐地,唐棣华被黄克诚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见识所深深打动。她意识到,自己已经对这个既能上马打仗、又能读书论道的男人产生了感情。
杨纯发现唐棣华的感情转变以后,便开始撺掇黄克诚去向唐棣华表白。
于是,在黄克诚那间烧着炭火的土房里,他进行了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情感攻势”。
黄克诚看着唐棣华说道:“那个...陈赓...你知道吧?”
“知道啊,怎么了?”
“我有气管炎...他总说我活不长。”
“啊?气管炎不是什么大病...你至少可以再活二十多年。”
唐棣华显然被黄克诚的话弄得有些不知所以。
“嗯...是这样...小唐,我喜欢你...我想永远和你在一起。”
终于,黄克诚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听到黄克诚的话,唐棣华的脸颊瞬间羞得绯红,赶紧低下头去。
这反倒把黄克诚搞得十分紧张,连忙询问道:“怎么...你不愿意吗?”
唐棣华笑着说:“愿意,我愿意。”
就这样,39岁的“瘦书生”黄克诚和23岁的女学生唐棣华在苏北根据地结婚了。
婚后,黄克诚曾与新婚妻子唐棣华“约法三章”:
一 、 夫妻二人都是共产党员,不能因为私人利益妨碍党的利益;
二 、 黄克诚的工作岗位重要,唐棣华不能让黄克诚舍弃工作来迁就她自己;
三 、 黄克诚会经手一些党的机密文件,唐棣华不能打听自己不该知道的事。
虽然唐棣华听到第二条时有些难以接受,但经过思考,她明白丈夫的“约法三章”都是建立在维护党的利益的基础上。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唐棣华知道自己有义务履行丈夫对自己的要求。
而且,此后唐棣华确实对这“约法三章”信守终生。
黄克诚一生酷爱读书,但因为少年时学习条件艰苦、用眼习惯不好,所以很早地就戴上了厚厚的眼镜。
唐棣华也曾表示,自己当年和黄克诚结婚时唯一的顾虑就是两人都是高度近视,很可能遗传给孩子,她因此还产生过不要孩子的想法。
可就是这样一位近视眼的黄司令,却被陈毅元帅称作“千里眼”。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来,陈毅元帅口中的“千里眼”指的并不是黄克诚的视力,而是他卓越的战略眼光。
1930年初,黄克诚被派到彭德怀领导的红五军担任大队政治委员。彼时,李立三等人所进行的“左倾盲动主义路线”在中央占据主导地位。
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决议案中,不再将“农村包围城市”作为红军革命的主要途经。
相反,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和红军攻占中心城市,在当时被视作决定中国革命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当时,受中央会议精神影响,许多纵队和基层部队的指战员们都过于乐观地估计了红军实力,认为只要红军下定决心攻打,就一定能夺取中心城市的控制权。
但黄克诚敏锐地意识到,红军面对国民党军的主要优势就是群众运动和游击战争,如果进行大规模城市攻坚战,那在装备补给、兵员数量上都占据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一定会给红军造成重创。
因为黄克诚的看法与大多数红军干部相悖,所以众人纷纷指责他为“右倾机会主义”。没过多久,黄克诚便被撤销了政治委员的职务。
虽然自己已经被撤职处分,但共产党员的责任感让他无法接受红军攻打武汉而造成的巨大损失。
于是,他给彭德怀写了一封信。在信中,黄克诚详细表述了自己对全国革命形势的看法和红军不能攻打大城市的理由。
事实上,当时担任红五军领导职务的彭德怀也不赞同中央的决议。
毕竟,当时红五军仅有不到一万人,中央却命令他们扩编为红三方面军,执行攻打武汉的任务。
因此,当看到黄克诚的来信时,彭德怀显得十分高兴,他没有想到竟然有一位大队政治委员的想法与自己如此契合。
“黄克诚”这个名字,从此也给彭德怀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黄克诚战略眼光发挥的最巨大作用,则发生在抗日战争结束后。
当时的国民党军部队则忙于关内各城市的受降接受,根本无暇顾及东北。
早已认清国民党反动本质、料定国共必有一战的黄克诚意识到,东北是共产党建立战后革命根据地的绝佳选择。
于是,他不顾华中局书记饶漱石的反对,以个人名义写信给党中央,请求派兵进驻东北。
几天后,刚刚率军攻克淮安的黄克诚收到了中央的回电,命令其率领所部三万余人即刻开赴东北。
由于当时我党的武器装备匮乏、后勤补给较弱,于是,有人提出让黄克诚的三师在开赴东北前,将武器装备移交给地方,并等到达东北后再筹措棉衣。
对于这种想法,黄克诚表达出明确反对。
他指出,武器是军队的命门,如果到东北后无法领取枪支,那三师将会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此外,虽然携带棉衣开赴东北困难重重,但东北天气寒冷,并且没有谁能够保证及时供应几万人的棉衣。所以,必须带棉衣开拔。
就这样,黄克诚率领三师从苏北跨越江苏、山东、河北、热河、辽宁五省,完成了共产党军队挺进东北的战略任务。
此后,黄克诚率部参加东北根据地创建和辽沈战役,为解放东北立下了汗马功劳。
建国后,黄克诚从天津南下湖南,担任湖南省省委书记。
戎马半生,直到此时黄克诚才有了和妻子孩子团聚的机会。
即使如此,黄克诚仍没有忘记共产党员的廉洁操守,始终将公私分明放在首位。
身为湖南省的“一把手”,按规定除了黄克诚本人能够享受特殊待遇外,他的家人们也能享受部分待遇。
可黄克诚却从不允许家人以领导家属自居,他告诉自己的孩子:“我是国家干部,特殊待遇是为了方便我办公,而决不是让你们拿来私下享受的。”
因此,虽然黄克诚享有国家配给的办公汽车,但他的孩子外出却始终都是步行或者乘坐公交车。
甚至,在他的小儿子黄晴结婚、工作人员请示能否用小车去接新娘时,也被黄克诚断然拒绝:
“这个头不能开!新娘子,三轮车、自行车都能接,何必要用汽车搞排场?”
于是,黄晴就骑着自行车把新娘接来,一家人吃一顿便饭就算举办了婚礼。
1977年,黄克诚回到北京担任军委顾问。考虑到身体原因,黄克诚被安排住进了城南的一处平房院子里。虽然院子的面积够大、宽敞明亮,但因为多年未曾修缮,显得有些破败。
为了让院落好看一些,黄克诚的生活管理员打算向上级部门申请一笔维修费用。
可黄克诚一听到这个消息,连忙阻止他道:“哪里透风漏雨就修哪里,不要给我搞‘将军府’,我不住!”
北京的冬天干燥寒冷,房间里也要生火取暖。黄克诚所住的房子年久失修,冬天只能靠燃煤取暖。
而黄克诚身体状况又不好,时常被冻得跺脚取暖。于是,工作人员就打算将黄克诚的住宅改成热力供暖。而管道改造费用,大概需要三万元。
黄克诚听到“三万元”这个数目后十分震惊:“我现在能够烧煤取暖已经很好了,不准为我花费这么多钱!”
直到黄克诚去世,他家中采用的仍是烧煤取暖。
1978年末,黄克诚到中纪委担任领导职务。
时值拨乱反正之际,黄克诚的工作尤为重要。
面对当时社会上许多不正确的声音,黄克诚掷地有声地表示:“只要我活着,就不可能从个人恩怨的角度从考虑问题,那是在对历史开玩笑!”
在大会上,黄克诚的话掷地有声。
那一刻,仿佛所有人都明白了中央为什么要让这样一位双目几近失明的老人来主持中纪委的工作——“黄克诚”这个名字,就是共产党党风党纪的一面旗帜!
1986年,黄克诚因病去世。在追悼会上,他的遗孀唐棣华同志看到黄克诚的悼词中有“为党和国家做出突出贡献”一句话时,便对工作人员说道:“他一辈子没有为自己争过什么,我们还是尊重他吧!”
说完,便拿笔删去了“突出”二字。
黄克诚大将一生“九上九下”,仍不忘初心、只说真话。正如陈云所说,黄克诚“不愧为一代楷模”。
从乡下书生到开国大将,黄克诚一生历经战火锤炼、风云跌宕。
令人敬佩的是,纵使他曾经遭受过不公正的待遇,但仍能够坚持原则、坚守底线,将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辈子只说真话实话。
这般高尚品质,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
- 0000
- 0000
- 0001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