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临终前反复念叨一个人,蒋经国不解其意,多年后才恍然大悟
在近代中国史上,蒋介石是一个不能忽视的人。他早期跟随孙中山先生致力于革命,后期为了独裁统治,开始反革命,直到战败逃到台湾。
1975年,蒋介石郁郁而终,在他临终前,嘴里一直反复念叨着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既不是毛泽东也不是张学良。
听到这个人名字的蒋经国百思不得其解,不明白父亲为何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这个人。
这个让蒋介石在临终前一直念叨的人,是张伯苓,一个在近代教育界鼎鼎大名的人物。
那么蒋介石为何临终前一直念叨他?
蒋介石戎马一生,在大革命后,名义上统一全国,声势威望达到了顶点,可谓是意气风发。
然而在面对共产党时,却无可奈何。
蒋介石是看不起共产党的,当时他手握美国提供的大量精良武器、超过420万的庞大军队,并且国民党的领导人有不少都是黄埔军校出身的。
然而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蒋介石还是输给了共产党,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他晚年逃往台湾,在床上命不久矣时才似乎搞明白了某些事。
他在和蒋经国总结讨论失败经验的时候,终于发现了一个重点,那就是自己长期以来忽略的教育。
蒋介石虽然对教育非常看重,但是却没有真正意义上利用教育形成一种凝聚力,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能够鼓舞人民、引人共鸣的爱国主义精神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这个方面他做的虽然多,但是远没有做好、做精。
而教育家张伯苓做到了有教无类,为青少年营造了一心为国的气氛,这也是他一直反复念叨张伯苓的原因之一。
蒋经国一直在悉心听取蒋介石的教诲,但是最后却听到张伯苓的名字,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不过多年之后,他最终才明白了一点。
张伯苓清朝末年出生在天津,他虽然身处秀才世家,但在大厦将倾的时代,他的身家背景一文不值。
张伯苓也没想靠家里做事,眼见国家贫弱,被洋人欺侮。
张伯苓努力考上北洋水师学堂之后,加入北洋水师,想要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战士,然而甲午战争的失败,让他彻底对清朝统治者失望。
后来张伯苓奔赴国外,学习了先进的知识后,开始回国投身教育界。
张伯苓在民国时期堪称教育界的一面旗帜。
他在经过数年的摸索后,最终创立了南开中学,并在赶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之后,在1919年创办了南开大学,培养出了周恩来等英才。
1937年抗日战争打响后,张伯苓毅然将自己的心血与清华合并,迁至长沙继续为国家输送人才。
张伯苓是一个真正心系国家的人物,他从来没有死板地认为国民党好还是共产党好,只要能够救中国,让中国变好,就是张伯苓的愿望。
为了实现愿望,他不仅研究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同时也深入研究了共产党宣扬的救国救民思想。
因为在教育界的成就,让张伯苓中国北方拥有非常大的声望。
华北事变爆发后,中共为了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达成,周恩来直接写信给张伯苓先生,希望能够借用他的影响力促成国共合作。
就在书信寄出不久,张学良和杨虎城就掀起了著名的“西安事变”,在华清池扣押了蒋介石,周恩来直接亲自前往西安,最终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达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爆发后,南开大学中不少有志青年都非常赞同共产党的主张,都认为应该拥护蒋介石共同抗日。
而当时的张伯苓还比较重视国民党,非常担心蒋介石的安危。但是即便如此,张伯苓也没有否认周恩来这个身处共产党阵营的学生,而是认为他用最好的方式解决了中华民族面临的最大危机,大加赞美。
甚至张伯苓还专门把周恩来总理的照片摆在桌子上合影,以拥有这样的学生而自豪。实际上张伯苓先生的教育理念就是有教无类、汲取学习,在他看来,一个民族想要崛起,必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吸收所有正确的事务,通过教育来树立一个民族的魂,通过学习来建造人民的归属感,这才能得民心,救国家。
见识过清朝覆灭的张伯苓拒绝封建社会闭门造车的思维,他利用自身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凝聚了大量年轻人的力量,获得了人民的支持,而这才是蒋介石一直求而不得的。
实际上张伯苓在国民党失败之后,已经明白了能够拯救国家的只有共产党,因此在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时候,张伯苓同意了周恩来的请求,留在大陆继续发展教育事业,婉拒了蒋介石的前往台湾的邀请。
张伯苓看到了新中国的成立,并且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继续工作,最终在1951年去世。
蒋介石在晚年才终于想通,张伯苓之所以选择留在大陆,是国民党输在了民心,因此临终前都一直念叨张伯苓的名字,可惜已经晚了。
虽然张伯苓先生是一个希望通过教育来拯救国家的人,然而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下,他想要扩大自身的教育理念、为国家做出贡献,参与政治几乎是必然的事。
当时南开大学的经济状况非常不好,甚至因为薪资问题还流失了三个著名的学术教授,导致学校工作难以开展。
当时的南开大学还是属于私立大学,办学资金主要靠股东提供和各界的援助,但是开办学校始终是一个投入大、收入低的事情,因此学校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是入不敷出,所以求助当时的政治人物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情。
在北洋政府时期,当时的办学资源都掌握在管政治人物的手中,张伯苓为了学校的顺利举办,多次游走于政治人物之间,同时凭借南开大学创办人严修的关系,从当时的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手中获得了大量支持,这才让学校顺利创办。
张伯苓为了获取教学资源,在北洋政府时期对一些反动政治人物也十分阿谀奉承,这让他背负了不少骂名,甚至周恩来都认为他的做法是舍大取小。
但是结合当时的复杂背景来看,张伯苓的做法固然不对,但这也保证了南开大学的顺利创办和正常运行。
张伯苓本人实际上对于这样的政治活动是比较抵触的,虽然为了学校多次和政治人物套近乎,但是他却多次拒绝了北洋政府的有邀请,没有前往当时的教育部担任职位。
而1928年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之后,张伯苓就和政治二字彻底绑在了一起。
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对于教育事业非常重视,并且由于当时国内状况稍微稳定一些,所以有足够的资金注入到国立大学之中,于是南开大学这样的私立学校的劣势就显现了出来,有稳定资金来源的国立大学,发展很快。
政权更迭、国立大学崛起,这让南开大学的资金链瞬间断裂,积欠的大量钱财让张伯苓不得不寻找稳定的资金来源。
而这个时候,蒋介石伸出了援助之手。张伯苓出于办学经费筹集的需要,接受了蒋介石的拉拢。
这也是他为何在西安事变时,心系蒋介石的原因。简而言之,一旦蒋介石死了,救没人给他钱,让他继续发展南开大学了。
抗战爆发后,南开大学被日军轰炸毁灭,整个校园陷入了一片火海。
张伯苓先生在南开大学被炸毁后非常沮丧,但蒋介石给了他一阵强心剂,对他保证,有“有中国既有南开”,这也使得张伯苓先生对蒋介石更加感谢,也就更多地参与政治。
张伯苓相继出任国民政府的重要职位,诸如国民参政会副议长 、三青团中央监察会常务监察等职务,与蒋介石的关系更是“渐入佳境”。
虽然张伯苓非常认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但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显然不合他意。所以在国民政府工作期间,张伯苓十分谨慎。
1941年在蒋介石的强烈要求下,张伯苓无奈加入国民党。
加入国民党后,国民政府为了加强对教育资源的控制,最终在1946年收编南开大学为国立,张伯苓“教育独立”的想法也随之彻底失败。
这也是张伯苓在国民党败退台湾时,原因留在大陆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周恩来。
张伯苓和周恩来,两个人交往近40年,他们不仅仅是师生关系,还是共同救国、立志抗日的同志。
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就是南开的一角缩影,从侧面揭露出当年南开师生的赤诚爱国心。
张伯苓先生一生功过皆有,虽然也有谄媚政客、帮助国民党反动势力的行为,但是他的出发点是不容否定和质疑的,他是为了国家崛起和民族振兴而创办学校的,他培养的学生影响了一整个时代,是值得肯定的。
在他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之中,学生除了必须拥有为公精神、担当精神、奋斗精神、实干精神、合作精神之外,还要有强力的爱国心和爱国力。
因此他要求南开学子们必须在求学时期学习更多实干本领,团结一致并且强身健体,为国家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周恩来在南开求学时就深受张伯苓教育理念的影响,他虽然出身贫苦,但是在学习上确实一丝不苟、利用所有时间充实自己。
这种求学精神影响了周恩来一生,在后期前往国外留学的时候,周恩来依然保持刻苦、好学的精神,为后续投入红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伯苓非常欣赏出身寒门的周恩来,在得知他家庭困难之后,张伯苓非但没有冷落、鄙视他,反而是直接免除了他的学费、书费、学杂费,还帮他找到了一些杂活来补贴家用。
周恩来不骄不躁的脾气也深得张伯苓的喜爱,即便后来周恩来加入了共产党,和张伯苓在立场上并不相同,他也依然觉得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
当然周恩来也一直都记得张伯苓先生的谆谆教诲,参加革命之后也多次谈及张伯苓校长和南开中学。
但是周恩来虽然敬重张伯苓先生,却绝不盲从,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周恩来已经产生了思想的转变,用全新的世界观来看中国发展,因此虽然他敬重张伯苓先生,但是却也批评了他为了办学向北洋政府陪笑的行为。
张伯苓本人一直都在寻找中国教育的方向和出路,自然也会虚心听取外界的建议,在周恩来的建议下,他也认为当下中国的教育需要从根本上开始改变,不能一切都照搬西方教科书,而是因该寻找适合中国的教育之路。
张伯苓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不能仅在个人,而是必须谋求社会进步,要用科学的方式来进行教育。
1919年12月,张伯苓委托周恩来向全校师生宣布教改大纲,这是双方教育理念的一次融合与突破。
自此以后,南开的教育风貌焕然一新,这也让张伯苓对于周恩来追求的新思潮更关注。1944年蒋介石准备假借抗日之手扩充兵源,实质上开启反共反人民的战争,于是对外喊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
当时周恩来就找到了张伯苓,揭穿了蒋介石的阴谋。
事后张伯苓也叹了口气,表示蒋介石的做法不是一件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事,南开师生们也对蒋介石的征兵活动进行了抵制。
解放战争后,张伯苓在周恩来的牵线搭桥之下,和我党伟大领袖毛主席进行了会面和交谈,深刻了解了毛主席的思想和共产党的方针,最终选择了拒绝蒋介石的邀请,留在了中国大陆继续自己的教育事业。
周恩来也没有在意张伯苓先生在晚年参与国民党政府的活动,而是着眼于他的教育事业,这份胸怀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纵观张伯苓先生的一生,虽然偶有过错,但是在教育事业上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他在风雨飘摇的时代诞生,虽然历经挫折,但却磨练百折不饶的精神,拳拳爱国心最终渗透入教育理念之中,为中国崛起培养了一大批的有志青年。
张伯苓先生带来的,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民族精神,他追求的教育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用科学的方法来爱国,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来救国。
这就是蒋介石政府一直缺乏的东西,国民党之所以溃败,就是在国民政府后期已经失去了爱国心,开始勾心斗角沉迷权利,导致失去了民心。
可惜这一点直到蒋介石咽气他才明白,蒋经国更是直到国民党彻底衰退,在台湾都坚持不住的时候才终于参透了这一点:民族之爱国心不能丢,人民之凝聚力不能少。
- 0002
- 0003
- 0000
- 0000
- 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