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1949年重庆农民发现手铐女尸,隐瞒26年后报警,女尸身份惊动中央
65634

1949年重庆农民发现手铐女尸,隐瞒26年后报警,女尸身份惊动中央

我要新鲜事2023-05-23 17:05:516

1975年,重庆公安局受理了一起农民上报女尸的案例。

干警们原以为这仅仅是一起普通刑事案。可随着案件细节的不断曝出,侦办警察的眉头逐渐皱成一团,他们愈发感到这起案件似乎并不简单。

20多年前?废弃碉堡?手戴镣铐?巴县与重庆交界的位置?

这农民发现的怕不是一位革命烈士的遗体吧?发觉事件背后的重大意义,警察们不敢怠慢,立即将案情细节上报。

随着省级调查组调阅相关案卷,并前往案发现场勘察尸体,女尸的身份最终被确定。

此事不仅解开困扰历史研究者26年的难题,甚至一度惊动如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等开国元勋,原来被发现的是我党著名革命烈士——杨汉秀。

那么,杨汉秀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她的遗体又为何26年后才被人发现?

杨汉秀出生在四川广安的军阀家庭中,她的父亲杨懋修在当地曾是祸害一方的山匪“大王”,她的大伯杨森,更是四川有名的大军阀。

自小,杨汉秀就和家族中人一起生活在一个叫做“杨氏泽庐”的大庄园中

虽然杨汉秀从小就受到“三从四德”一类封建观念的教育,但她心中追求自由解放的火苗从未熄灭。

在旧时代,大部分汉族女性从小就要开始裹小脚,杨汉秀也不例外。但与其他姐妹对此顺从忍耐不同的是,杨汉秀曾多次抵制这种残害。

她不仅多次自己解开束缚,还拿剪刀剪碎裹脚布。凭此,杨汉秀在家族中得到“小铁藜荚”的称号。

铁藜荚指的是一种小而尖的硬刺,在古代常拿来做陷阱用。家人用此来形容杨汉秀绵里带硬,坚毅不屈的品性。

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杨汉秀之后人生的轨迹也确如铁藜荚一般,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926年,英国粗暴干涉国民大革命,竟然派兵攻击万县县城,此举引发四川上下的一片愤慨。

北伐军在得知该消息后,向四川方面派遣朱德、陈毅等人对川军进行思想动员。

希望可以成功感召杨森为首的川军加入北伐阵营。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杨汉秀与朱老总结识。

作为北伐军代表,当时朱德经常出入杨家的宅邸,与杨森商讨合作。

交谈中朱老总丰富的军旅经历、大方优秀的谈吐和出色的军事能力,在年仅14岁的杨汉秀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与朱老总的交谈与互动,杨汉秀逐渐对无产阶级革命心生向往。

除却在事业道路上“离经叛道”之外,在个人恋爱婚姻上,杨汉秀坚持自由恋爱,与中学教师赵致和结合。

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旧社会女性往往被包办婚姻束缚。

出于巩固家族势力的需要,杨家一直希望与名门望族联姻,所以长辈们早早为杨汉秀安排包办婚姻。但天性热爱自由的杨汉秀毅然推掉家中安排的亲事。

在读书期间,杨汉秀与中学老师赵致和相识。赵致和虽然家境贫寒,但为人上进,学识渊博,还是一位共产党员。

同样身处飘摇乱世,同样怀揣革命理想,杨赵两颗年轻的心越靠越近。最终杨汉秀与赵致和两人结为革命夫妻。

两人感情笃深,他们共孕有两男一女。

婚后,杨汉秀放弃家中巨额财富,反而与丈夫出走上海相依为命。遵从着一众革命前辈的道路,他们也打算携手出国深造,在欧美更深入地学习共产主义思想。

可惜天不如人愿,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打乱一切。

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上海作为当时中国最发达的城市,自然成为日军进攻的重点地区。

眼见日军来势汹汹,杨汉秀又还有身孕,稳妥起见夫妻二人选择回四川避难。

可惜他们未到川渝,旅途的劳累与国家沦丧的悲痛,就令赵致和一病不起。他本人在半年后撒手人寰,只留下杨汉秀一个寡妇领着三个子女艰苦度日。

山河破碎,丈夫去世,子女年幼,一系列地打击杨汉秀心如死灰。

可此时杨父杨懋修,又在女儿的婚嫁问题上打起主意,积极筹划为杨汉秀再安排一门亲事。万幸,此时家庭教师朱挹清出手,帮助杨汉秀脱离苦海。

朱挹清本身就是共产党员,自己长期从事地下活动。

了解到杨汉秀的为人和境遇后,便利用关系,推荐杨汉秀前往成都的进步报纸《星芒报》担任校对工作,同时积极寻找机会,帮助杨汉秀前往延安。

当时的延安是全中国进步青年心中的革命圣地,这对于心向革命的杨汉秀而言,自然是心中最向往的地方。

但前往延安意味着千难万险,自己将不得不与孩子们分开,这一度曾令心疼孩子的杨汉秀无比纠结。

可随着日军残害同胞,祸害神州大地的消息不断传来,杨汉秀深刻地领悟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

倘若革命不成功,日寇不清除,在中国还会有千千万万的大屠杀。为使国家不致万劫不复,必须有人挺身而出。

联想至此,杨汉秀不得不强忍泪水,离开尚需照顾的孩子,毅然决然踏上北上延安之路。

可惜杨汉秀的延安之行并不如想象中顺利,因为当时蒋介石依旧敌视延安政权,国民党军队在陕西将延安的四面八方围了个“严严实实”。

由于国军的封锁,导致杨汉秀迟迟不能从陕西北上。为求出路,杨汉秀只能绕道山西。

就这样杨汉秀孤身一人,以半打工半旅行的方式,硬生生从陕西走到山西。在中条山区,杨汉秀遇到了抗日志士干玉梅领导的游击队。

当时的游击队处境极其艰难,队员们缺衣少粮,得不到有效补给。

同时他们还要经受来自日军,中央军和地方军队的多重绞杀。游击队曾多次被打散,杨汉秀和干玉梅也被捕入狱。

但正如她“小铁藜荚”的外号一样,杨汉秀看似柔弱,实则坚忍。

面对恶劣的生活条件,杨汉秀从不喊苦喊累。面对敌军的追捕,杨汉秀还多次利用自己杨家大小姐的身份从中周旋,多次救出干玉梅等人。

最终杨干一行通过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的关系,平安抵达延安。此时已是1939年4月,从杨汉秀出发到抵达,过去整整10个月。

来到心心念念的延安后,杨汉秀立即投身到革命的队伍中去。经过介绍与学习,杨汉秀考入“鲁艺”美术系,创作大量反映延安革命生活的艺术作品。

在得知杨汉秀一系列的经历后,连朱老总也不禁感慨杨汉秀心系民族存亡,是最伟大的军阀叛女。

经过长时间的考验与观察,改名为“吴铭”的杨汉秀被吸纳入党。因为其优异的表现和特殊的家事背景,杨汉秀还一度受到周恩来的接见。

组织在肯定杨汉秀多年来努力和付出的同时,也向其布置一项艰难的任务,返回家乡推进统战工作。

1945年秋,虽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但国共内战的阴云却笼罩在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上。解放区恢复生产,整军备战只是其中一方面。

在国统区进行统战工作,为解放区争取物资支援,鼓励进步国军弃暗投明,也是统一战线重要的课题。

当时接手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的王维舟就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四川背景,熟悉当地社会关系的能员干将进行统战。出身广安的杨汉秀自然就是组织上最推荐的人。

其一,杨汉秀对党和革命无比忠诚。

敌后统战工作需要面临巨大的挑战与诱惑,这需要参与者的绝对忠诚。杨汉秀就用自己抛家舍业,奔赴革命的行为证明自己对于革命的坚贞不屈。

其二,杨汉秀出身川东望族,社交圈子广泛,便于接触到高层级军政官员进行统战活动。

杨家在川东地区影响力极大,很多活跃在四川军政商界的人,与杨家或多或少都有些关系。杨汉秀可以利用杨家大小姐的身份,推动各个社会层面的统战工作。

其三,杨汉秀的身份是一张保命符,在危险时刻可以拯救当事人和其他同志的生命。

从事统战工作,稍有不慎就会招致杀身之祸。此时,显赫的社会关系对于保护统战人员至关重要。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尽管杨汉秀曾多次因为从事革命活动被捕,但顶着杨森侄女的名头,杨多次化险为夷,继续推进统战工作。

得益于上述原因,杨汉秀在回到四川之后,在一系列统战工作中“如鱼得水”,取得不少成果。

在筹集支援物资上,杨汉秀以身作则,为党和军队贡献不少资金补给。

作为家族成员,杨汉秀在“杨氏泽庐”中分有一份价值不菲的田产。

但由于杨汉秀之前一直漂泊在外,他的两位哥哥就把她的那份资产中饱私囊。杨汉秀回到家后,立刻以强硬手段夺回本应属于她的财产。

得手后,杨汉秀并没有就此安享富贵。

她反而以到省城开舞厅,做买卖为由将手中的田产尽数化为银票和金条,并上缴组织。此外,杨还利用自身的关系,为我党筹集到不少援助。

几年下来,杨汉秀为解放区的军民筹集大量弹药、被服和粮食。

在策反进步军官上,杨汉秀取得重大进展。

得益于家庭关系,杨汉秀与杨森之子,二十军军长杨汉烈有较多的接触。

虽然身为杨森的儿子,但杨汉烈对自己的父亲并没有深厚感情。杨森教条古板,但却极为好色。杨森一生共有12位妻妾,30多名子女。

杨森对自己的家小基本没有任何感情和关注。认不清孩子,记不住名字都是杨森的“常规操作”。

抗战期间,杨森在外公干。待回乡时,他竟然连自己的孩子都认不出,只是随手挑了个顺眼的孩子亲热一番。他不知道那小孩是部下参谋长的独子。

由此可见,在起义这件事上,杨汉烈对父亲没有任何情感负担。外加杨汉烈的部队,在国军体系中不受黄埔系的待见,升迁希望渺茫。

眼看着战场上国军大势已去,杨汉烈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出路。日后,杨汉烈率部在四川金堂起义,其背后就有杨汉秀的功劳。

在争取到表弟后,杨汉秀开始筹划对伯父杨森的策反工作。此时的杨森正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一方面,他对蒋介石在战局的掌控已经不抱希望,他并不想跟着委员长一起送死;但另一方面,杨也深知自己手上沾满进步人士的血,生怕自己投降后被清算。

通过一番接触,杨汉秀发现自己的大伯已经出现软化趋势。她认为只要解放军能在正面战场保持对蒋介石集团的压力,自己就能成功策反杨森。

尽管后来受到叛徒的出卖,被军统特务关进渣滓洞中,但杨汉秀心中的希望始终未曾更改。

老虎凳、辣椒水等折磨并未能改变杨汉秀的初心。

入狱期间,她始终利用杨家的名头,为狱友提供帮助。随着百万雄师过长江,攻占总统府,任何人都知道国民党的统治要倒台了。

可笑的是,此时在亲戚的提醒下,杨森终于想起自己还有一个入狱快一个月的侄女。

以声誉为担保,杨森将杨汉秀救出苦牢。面对大伯的帮助,杨汉秀不但不感激,反而心中暗笑。

“他哪里是关心自己的侄女?分明是希望抓住投降起义的救命稻草。”

此时杨森越是“狗急跳墙”,就证明国民党独裁政权局势越危急,反而越发坚定杨汉秀对胜利的信心。

可惜一件事的发生彻底改变杨森以及杨汉秀后来的命运。

原来1949年7月,杨森被蒋介石晋升为国民党重庆市党部主任兼重庆卫戍司令。

此事之后,杨森手握地方军政大权,把川渝地区当做自家的“独立王国”。杨森心中虽然知道这是蒋介石的拉拢手段,但这诱惑确实太大了。

川蜀地区地形险峻,古来就有“蜀道难”的说法,手握大权的杨森逐渐生出利用地势割据一方,与我军对峙的幻想,随即放弃向我军投降起义的想法。

为巩固自己在当地的统治,杨森命令当地的特务人员在重庆朝天门一带放火,共造成五千人身亡,四万余人无家可归。

反动派之流虽然声称该场大火系我党谍报人员的蓄意破坏,但杨汉秀心里却十分清楚,这只是杨森栽赃嫁祸的阴谋。

大家各为其主,用点阴谋倒也不算什么。

但杨森竟然用上万人的身家性命为代价,巩固自己独裁统治,简直是丧心病狂到极点。

想到朝天门无辜枉死的民众,杨汉秀怒不可遏,她冲到杨家公馆的大厅,当着所有人的面大声叫喊到这场火灾主谋别有他人。

虽然杨汉秀全程都没有指名道姓,但在场所有人都听得出来,她是在讲自己的大伯。杨汉秀随后被气急败坏的杨森抓进监牢,不久后就被判处极刑。

1949年11月23日,看守所的钟怒、宗慎去等人,就押着杨汉秀登上驶向市郊金刚坡的汽车。在巴县与重庆交界附近,几人联手将手戴镣铐的杨汉秀勒死,并藏尸在旁边的一座碉堡中。

就这样,在重庆解放前的一周前,杨汉秀慷慨就业,倒在黎明前最黑暗的一刻。

重庆解放后,党中央还时刻惦念着杨汉秀的安危。朱老总曾多次给西南局的同事发消息,令其抓紧打探杨的下落

尽管通过审讯大特务宋世杰等人,组织上已经断定杨汉秀遇难就义的事实,但无论是在渣滓洞还是在白公馆,干警们都没能找到杨汉秀的骸骨。

杨汉秀烈士遗体不明,这成为萦绕在西南地区公安部门头上26年的未解之谜

直到1975年,一位当地农民向公安举报,自己曾在26年前在一座碉堡里发现一具女尸,这才一解人们心中的疑惑。

原来,这位农民在西南解放期间经常在附近一带的军事设施中“探险”。

当时正值战乱年代,在各个地堡中往往会囤积一定数量的枪支弹药和补给。回收物资,换取钱粮也成为当地农民的补贴家用的重要手段。

一日,农民来到金刚坡附近的碉堡中“回收废品”,却发现碉堡地面有翻动的痕迹。

想着地下可能埋藏着什么“宝藏”,农民卖力地刨开地面表层的土壤,却不想挖出依据手戴镣铐的女尸。

当时的重庆成都等地虽然已经解放,但在深山之中依然盘踞着不少匪军余孽。

因为无法判断女尸的真实身份,秉承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老农只能草草将尸体埋好,把这个秘密深深地藏在心中。

直到新中国政权稳固,国民党在渣滓洞、白公馆地区残害革命烈士的真相被广为告知,那位老实憨厚的农民才意识到那具囚犯的尸体,生前可能是一位仁人义士。

他这才急忙向公安部门报案,说明情况。

尽管时间迟到整整26年,但通过法医的鉴定和专家对案情的研究,政府方面最终确定遗体确为杨汉秀。

至此这位军阀叛女的故事也才正是划上句号。

尽管故人已逝,但革命英烈舍小家,顾大家的奋斗精神依然在激励众人奋力前行!

参考文献:

《用军阀手段治家的杨森》2009年02期《文史天地》相京

《延安鲁艺的骄傲——悼念烈士杨汉秀同志》1986年01期《美苑》张望

《我的妈妈杨汉秀烈士》1996年06期《红岩春秋》李继业

《大军阀杨森杀害侄女杨汉秀揭秘》2002年03期《文史春秋》刘邦琨

《“最伟大的军阀叛女”杨汉秀》2004年04期《党史博采》晓农 张建朝

0006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