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毛主席去世各国啥反应?美总统惋惜法国万人游行,唯苏联态度冷淡
65639

毛主席去世各国啥反应?美总统惋惜法国万人游行,唯苏联态度冷淡

我要新鲜事2023-05-23 17:31:312

1976年是新中国多灾多难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两场地震,一场是自然的,一场是无数中国人民心里的地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灾难性地震骤然降临河北唐山。

当死亡人数多达24万、其他损失亦是难以估量的灾情报告呈送给毛泽东过目后,缠绵病榻的毛泽东哭了。

身边人从来没见过毛主席像这样嚎啕大哭过。

然而仅过了1个多月,一个令人崩溃的消息再度传来。

1976年9月9日,巨星陨落,一代伟人毛泽东与世长辞。

毛泽东病逝的消息播出后,全国各族人民都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中,中外各界人士也开始以各种形式沉痛吊唁,众多国家、政党的领袖纷纷就毛泽东的逝去发声,或哀痛、或惋惜。

然而却有一个国家,对这个震惊世界的消息,无动于衷,甚至可以说是十足的冷漠。

毛泽东逝世的消息在世界上传开,仅15分钟,世界几大主流媒体通讯社,包括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等在内,便迅速报道了毛泽东逝世的新闻。

紧接着,整个世界都炸开了锅。

之后的一段时间,关于毛泽东逝世的新闻、对毛泽东的生前评价、对毛泽东革命事迹的介绍,占据了各国媒体头条报纸版面。

尤其是部分第三世界国家的报刊,足足用了十多个版面来刊登一些介绍毛泽东生平的文章和照片。

毛泽东去世当天,联合国总部就以堪称史上最快的速度,立即降半旗致哀,10日,联合国安理会就毛泽东逝世发来唁电。

53个国家降半旗致哀,200多个国家、政党、组织及其领导人纷纷发来唁电、唁函,向中国党和政府表示深切哀悼,向杰出政治家、伟大领袖毛主席表示崇高敬意。

尽管中共中央已经对外宣布,不打算邀请外国政府、乃至友好党派、人士派代表团亲自来华吊唁,但诸多国家领袖依旧不断提出想要亲自来参加毛泽东的追悼会。

无法来华,各国政府首脑或亲自、或派出代表前往中国使馆吊唁。

就连美国政府都表现得尤为积极。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副国务卿等政府官员,还有参议院民主共和两党的领袖,几拨人都先后往位于华盛顿的中国驻美国联络处跑,去那里进行哀悼。

美国总统福特在唁电中也对毛泽东作出高度评价:“毛主席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对历史的影响将远远超出中国的国界。”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评价毛泽东时,还引用了他的诗:“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澳大利亚总理弗雷泽也说道:“新兴的中国就是他永久的纪念碑。”

毛泽东逝世的消息,令发展中国家更为悲痛震动,反应也最为强烈。

朝鲜政府一收到消息,当即决定将9月10日至18日定为全国哀悼期,并且停止一切娱乐活动,除了朝鲜,还有30多个国家也为毛泽东举行了追悼活动。

中国驻朝鲜大使馆收到来自朝鲜各界人士的唁电、唁信多达5200余封。

而在法国、巴基斯坦、刚果、坦桑尼亚等国家,上万民众自发走上街头悼念游行。

他们高举火炬,在城市里穿行,打着“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光荣永远属于毛泽东同志”、“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万岁”等游行标语,抬着巨大的毛泽东遗像,为这位遥远的东方伟人送行。

法国各界人士组成了一支1万人规模的游行队伍,在巴黎公社社员墙前举行了追悼毛泽东的仪式。

埃塞俄比亚的游行队伍规模是最大的,10万民众组织了一场纪念毛泽东大游行。

在21日联合国第三十一届大会开幕式上,与会的140多个国家代表全部肃然起立,为毛泽东默哀。

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在大会上发言时,高度赞扬了毛泽东一生的功绩,他评价毛泽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诗人”。

“他实现自己理想的勇气和决心将继续鼓励今后的世世代代。”瓦尔德海姆说道。

联合国大会的主席也盛赞毛泽东,称他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毛泽东的离世,令人们恍惚间产生了一种错觉,那一刻时光停止流逝了,全世界人民都满心满眼地被毛泽东离去的消息所承载。

就连一些毛泽东昔日的政治对手,与社会主义阵营对立的西方国家,都能给予毛泽东中肯正面的评价,对毛泽东的逝去作出体面的回应,可是苏联,这个昔日的兄弟盟国却像是孤立于一个被抽离了消息渠道的真空世界。

听闻毛泽东去世的消息后,苏联官方的态度称得上是无动于衷。

相比一些能花几十个版面全部刊登毛泽东相关的国家报刊,苏联的《消息报》只舍得挪出倒数第二个版面的一个很小角落,用寥寥几行报道了这个爆炸性新闻。

这还不算完。

另一份在苏联极有分量的报纸《真理报》,竟然还发表了一篇针对中国的威胁性文章。

文章大意是,毛泽东已经逝世了,如果中国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还不采取与苏联和解的政策,那么苏联就会采取一些不可逆转的决定。

至于什么决定,你自己琢磨去。

满含威胁性的语气,颇有一副“趁你病,要你命”的架势,在中国人民都在为失去毛泽东这位伟大领袖悲痛不已的时候,苏联却选择火上浇油,展现出一副完全不具人文关怀的冷酷姿态。

跟苏联同一阵营的东欧,却是很不乐意以这般冰冷态度去回应毛泽东的逝世。

但是苏联对东欧来说,是当仁不让的老大哥地位,碍于苏联的影响,东欧再不高兴,也只能对毛泽东去世的新闻予以低调回应。

但比起苏联,东欧的态度是低调中更趋于温和。

但是沉默并不意味着全然的不在乎,苏联也有许多普通民众依旧对毛泽东怀有很深的敬意,但是迫于当时中苏关系并不友善的压力,他们只能忍下无尽哀思,将对毛泽东的怀念和敬意强捺心底。

有人沉默,也有人敢于站出来直言。

彼时南夫拉斯的领袖铁托,与毛主席是同一阵营的,他们都极为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因此当毛泽东去世后,苏联冷淡,东欧沉默,铁托却率先站出来发声:“毛泽东的逝世,不仅是中国人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且也是整个进步人类无法弥补的损失。”

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彼此同情,相互支持,结成战略性同盟,苏联模式也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两国都见证了彼此是如何走过最艰难的岁月。

新中国一成立,苏联也马上宣布承认,并与我国建交,在这位老大哥的带动下,东欧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也纷纷跟上。

1953年3月,斯大林骤然离世,苏联领导层以及内外政策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不过在斯大林去世前后,中苏依然是比较密切交好的政治关系。

1954年9月,赫鲁晓夫上台了,中方与赫鲁晓夫并没打过太多交道,对其不算熟悉。

而刚上台的赫鲁晓夫,也急需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也迫切需要中国的支持,因此,在维护中国主权完整、对华援助方面,赫鲁晓夫的行动力甚至超越了斯大林时代。

在这段中苏交好的蜜月期间,中国领导团体也运用老练的外交手段和智慧,逐渐在两国交往方面取得主动权。

而令这段关系出现细微裂痕的导火索,应当是已故之人斯大林了。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是持全盘否定态度的,这令毛泽东极为震惊。

毛泽东是坚持要全面评价斯大林的,认为斯大林功大于过,赫鲁晓夫这“一棒子打死”的态度,他实在不能苟同。

尽管毛泽东对赫鲁晓夫就斯大林的片面评价不甚赞同,但还是选择从大局出发,只是隐晦地批评了这种风气,毕竟真正的敌人是虎视眈眈的美帝国主义。

1956年10月,波兰和匈牙利发生政治动乱,而苏联与这两国的关系也出现严重危机。

苏联打算以武力手段逼迫波兰接受苏联对波党领导层的人事安排,而中国坚决反对——这分明是大国沙文主义的手段。

总之,苏联在波匈之乱中的铁血做法,真正引起了毛泽东的警觉和思考。

自此,我国在处理两国关系和外交事务方面,开始向“独立自主”的方向转变。

渐渐地,中苏都注意到,彼此之间的关系裂痕越来越明显了。

在这之后,双方都为缓和关系做出过极大努力,国际上的友好政党也都曾扮演中间人的角色,劝和双方,然而效果却是事倍功半,最终于事无补。

当对话变成无尽的争吵,对彼此的敌视压过了合作的念头,友谊便不复存在。

虽然说是合作关系,但苏联总是自恃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隐隐有朝霸权主义发展的倾向。

一系列会谈中,中方一再据理力争,但赫鲁晓夫讲话尤其粗鲁难听,且出言不逊,污蔑中国“要发动战争”、“是纯粹的民族主义”。

可以说中苏关系破裂,很大原因都得“归功于”赫鲁晓夫那张嘴皮子。

之后又是一系列矛盾、争吵、碰撞,双方均是不欢而散,直至彻底断绝往来。

同时,中国作出了联合美欧日本对抗苏联的战略决策。

在中国看来,此时的苏联已经成了极富侵略性的超级大国,十分危险,不能再任由其如此发展下去,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1972年,尼克松应毛泽东邀请,顺利访华,自此美苏中大三角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中美联手共同抗苏的世界战略格局已经形成。

中国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建交热潮。

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决定开辟第三世界阵营,不过联合一切力量重点对抗苏联的政策依然没有发生变化。

在二战结束后,亚非拉地区的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都纷纷掀起了民族解放独立的热潮,而中国一直不遗余力地对它们予以援手,尽己所能帮这些国家实现民族独立。

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提出过“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而当初伸出的援手,都成为如今开辟第三世界阵营的重要助力。

到毛主席逝世时,中苏关系也一直处于冰封状态,因此苏联就摆出一副无动于衷的姿态。

虽然抗苏的政策没有变化,双方的意识形态争端也依然存在,但是中苏也并没有就此放弃争取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虽然关系仍没扭转,不过官方体面还是要有,毛主席逝世后,苏共中央发来了唁电。

但是比起哀悼,其中试探的成分更多。

这封名义为吊唁的电报,主要目的是为了试探一下两国是否还有恢复关系的可能性,中方拒绝了来电,两国关系继续维持冰封原状。

这封试探性的电报,倒也与毛泽东逝世后,苏联《真理报》上发表的那篇针对中国的威胁文章,形成一种微妙的对比,尽显色厉内荏的本质。

尽管苏联再故作平静,但无法阻挡世界各地对毛主席的赞扬与哀悼如浪潮般迭起,星星之火尚且可以燎原,更何况是压倒性的,不掺杂任何主观性评价的声浪。

即便是往日交恶的敌手,在这最关键的一刻,都做不到给予毛泽东否定的评价,那么自欺欺人地捂住耳朵又有何用呢。

毛泽东永远是一个你越了解,就越为之热泪盈眶的伟大人物,越能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其身上的魅力,从毛泽东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与人生信仰,是永远不会磨灭的财富。

0002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