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外媒记者: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永久保留?邓公7字回应
1980年8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118厅接见了来访的意大利记者法拉奇, 这次接见,邓小平接受了法拉奇的独家专访。
在这之前,她已经采访了诸多世界名人.
采访起初进行得还算顺利,但当法拉奇问到一个问题时,身旁的翻译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
法拉奇问到:以后你们还会保留毛主席像吗?
面对这位记者的刁钻提问,邓小平斩钉截铁地用7个字给予了回答。
邓小平为什么会接受法拉奇的独家专访,邓小平回答的是哪7个字呢?
在历次接受采访中,邓小平从未接受过某个记者的独家专访,法拉奇是第一次。
法拉奇,全名奥莉娅娜·法拉奇,1929年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木匠家庭。
时局动荡,父母因反对“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屡次被捕。
在父母的影响下,童年的法拉奇就已成为一个坚定的和平战士,与父母一起,战斗在反法西斯的第一线。
法西斯的暴行深深激怒了“法拉奇”。
刚刚能拿起手榴弹的她,就开始练习扔法。她很想走向前线,发挥自己的力量。
所幸,战争没有等她长大,1945年,德意日陆续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宣告结束,此时的法拉奇正16岁,还没有成年。
没有了战争,法拉奇有了更多的选择,在个人前途上,法拉奇有自己的考虑,她选择进入报社,因为那里可以让她的声音传播得更远。
法拉奇希望通过自己的笔杆,来呼吁人们珍惜和平,远离战争。
进入报社后的法拉奇,很快用自己的才能征服了受众。
与其他报道不同,法拉奇的报道格外真实,常常让读者目瞪口呆。如实客观的报道是法拉奇的习惯,这一习惯,贯穿了她整个记者生涯。
法拉奇此时就职的报社是一家地方性的小报社,还不足以支撑她成为一个大记者,这里只能是她上升的一个台阶。
正是在这个小报社的突出表现,让法拉奇得到了意大利全国性杂志社“欧洲人”的青睐,有了“欧洲人”的平台,法拉奇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
一家全国性的杂志社,其具有的资源不仅仅是极高的知名度,其背后所拥有的人脉资源也是极为广泛的。
成为“欧洲人”杂志专职记者的法拉奇,有条件向自己以前只能从报纸上看到的名人进行采访。
与其他记者那种恭敬式的采访不同,法拉奇没有给这些名人留有任何面子。
在她的心底里,她是藐视权威的,她曾说过,那些“领导人”,并不比我们聪明,只是比我们胆子更大,野心更强罢了。
她采访意大利共产党的领导人时,因意见不同,她便抛弃采访者的身份,转而像一个辩论者一样,与对方进行争执。
她采访过好莱坞女星玛丽莲梦露,也采访过越共领导人武元甲。
她的采访对象有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立场,但毫无疑问,这些人都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法拉奇在每次采访前,都将被访者的资料翻阅很久,她想尽可能地知道,关于被访者的所有信息,从中选择中需要采访的要点。
她要尽可能地了解被访者的性格,以好提前准备相应的策略,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对名人的不断采访,也锻炼着法拉奇,法拉奇变得愈发“刁钻”。在后续的采访中,法拉奇常常给被访者挖坑,让被访者措手不及。
在外人看来,法拉奇就像一个“魔鬼画师”,总能画出一个人最不愿意展现给别人的一面。
这也导致外界对法拉奇的评价“毁誉参半”,但谁也不能否认她的成绩。
1980年,法拉奇看到了邓小平,那是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和法拉奇以前采访过的所有对象不同,他有着特殊的经历,举手投足都影响一个国家的走向,牵动着着世界的局势。
据法拉奇的了解,这位中国领导人没有接受过任何记者的独访,要让中国领导人打破惯例,法拉奇有什么办法呢?
法拉奇找到了援手——时任意大利总理佩尔蒂尼。
佩尔蒂尼是父亲的老朋友,也是法拉奇比较熟悉的人,明白法拉奇的来意后,佩尔蒂尼欣然答应了法拉奇的请求,借助意大利政府的推荐,法拉奇获得独家专访有极大的可能。
北京方面接到了意大利总理佩尔蒂尼的电话,佩尔蒂尼在电话中介绍了法拉奇,并说明独家专访的请求。为了打消中方的顾虑,佩尔蒂尼反复强调法拉奇是具有严格职业操守的记者。
相关文件很快就摆在了邓小平的面前,此时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迫切需要对外的窗口,法拉奇的采访,或许是个机会,借助这个采访,有助于让外界了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了解中国未来的政策走向,为扩大开放,创造一定的有利条件。
邓小平在综合考虑后欣然答应,文件上“同意”二字,打开了法拉奇采访邓小平的大门。
1980年8月21日,伴随着身边人的热烈掌声,邓小平缓缓步入接待室,法拉奇是第一次见邓小平。
这个个子不高的领导人仿佛拥有无穷的力量,有点沧桑的脸庞透露着巨人般的坚毅,这让她还没开始采访,就有点紧张。
为了能给双方的采访打开一个好的局面,在落座后,她恭祝了邓小平生日快乐,在来之前,她已经看过了资料,明天就是这个老人的生日,今天她要提前祝贺下。
邓小平则风趣地表示别祝贺自己了,自己已经是76岁的老人了,该衰退了。
法拉奇赶紧说到,如果这样说自己的父亲自己会挨巴掌的。
在愉快的氛围中,双方打开了话匣子,法拉奇也放松了下来,职业习惯让她迅速进入状态,会场交锋正式开始。
法拉奇的第一个问题,便直达关键,她问道:和上次来北京不同,我亲眼看到中国起了变化,人们不穿制服了,毛主席像也少了,这一路来,我也只见到在紫禁城入口处的一副,你们以后还会保留毛主席像么?
这个问题极为关键,甚至可以说是本次采访最核心的问题,这关系着中国未来发展的走向。如果这个问题没有答案,法拉奇的采访就不能叫成功。
邓小平看穿了法拉奇的意图,果断地用7个字给予了回答,他说到:永远要保留下去。
邓小平继续说道:过去像挂得多,并不太严肃,我们要永远把毛主席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来纪念。
法拉奇又问道邓小平,如何评价毛主席。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法拉奇想问的,在当时的国内国外,一直有不同的声音,如何评价这位开国领导人,是当务之急。
邓小平说道:毛主席对中国人民的贡献是不能抹杀的,没有毛主席,中国人民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
在回答法拉奇的提问时,邓小平还向其列举了毛主席的具体贡献。
邓小平用一个大国领导人的胸怀,客观地向外界表明了后继者对这位开国领袖的态度,也给后来如何评价建国以来若干事宜定了调子。
当法拉奇问到,在谈及对国家的贡献时邓小平为何很少谈起自己的名字?
邓小平谦虚地笑了笑说,自己的贡献不算什么,革命者哪能不做事。
这次采访,持续了很久。一般情况下,邓小平很少在到了饭点的时候继续接受采访,但是这次却打破了惯例,超时了10分钟。
最后在工作人员的提醒下,邓小平笑道:该吃饭了,再不吃,肚子该闹革命了,不过我们可以改天再谈一次。
法拉奇连忙答应道,好啊好啊。
连续几个钟头的采访让双方意犹未尽,法拉奇的问题,仍没有问完。
邓小平也感觉到有些关键问题并没有说清楚,于是,双方约好两天后再谈一次。
8月23日,双方再一次坐到了一起,这次邓小平着重谈了他对国际形势的看法,整个采访又持续了约4个小时。
在完成采访后,法拉奇向邓小平表达了自己的钦佩,他没有西方名人擅长表演的习惯,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
邓小平问法拉奇:自己的考试及格了吧?
法拉奇高兴地回答道,精彩极了。
这次采访,在国外引起了轰动,平息了很多争论。
关于中国未来的走向,邓小平一锤定音,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先进生产力,仍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关于毛主席像是否会永远挂下去的问题,邓小平也给了满分的答案,一些非洲领导人得知后,非常高兴,他们说,他们也是在毛主席的指导下参加革命的,毛主席是他们的偶像。
实际上,在天安门,不仅挂过毛主席的像,还挂过多位国内外领导人的画像,那为什么最后只留下毛主席的呢?
在建国以前,天安门以悬挂民国领导人的画像为主。
最初将画像挂到天安门的是民国总统袁世凯,其复辟帝制后,为了宣扬正统,特意命人将自己的画像挂上天安门,寓意承天接运。
这一倒行逆施的行为,很快就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在内外交困下,仅仅当上皇帝后的80多天,袁世凯就暴毙而亡。
他的画像几年后也从天安门消失。
随着第一次北伐成功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天安门便挂上了孙中山先生的画像,不过这次画像并没有挂多久,就不知因什么原因被卸下了。
之后就是蒋介石,他的画像在第二次北伐胜利后,也被挂上了天安门。
后来,国民党在中国大陆节节失利,天安门上蒋介石画像也不知所踪。
1949年2月,北平举办和平解放大会,毛主席的一张免冠画像第一次挂上了天安门城楼。
民心所愿,众望所归,人们第一次为天安门的画像欢呼。
几个月后的开国大典,天安门换上了毛主席一张戴八角帽的照片,这张画像堪称经典,是建国之初,常用的毛主席纪念照。
在接下来的几年,毛主席像并不常挂天安门,只是逢重大节日,才会挂上,且按要求两侧需同时挂上国际革命导师的照片,其中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
期间,恰逢斯大林去世,天安门正中间破例挂了一次斯大林的像,以纪念这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人。
至1966年的时候,毛主席像才确定长挂,仅每年国庆更换一次。
从第一次挂上至今,毛主席像已经更换了多个版本。
毛主席的画像是具有政治意义的,画像中毛主席目光如何朝向,领口是否打开,是否戴帽子,都有不少争议。
每次争议过多时,都需要重画,这中间更换了多个画师,采用了毛主席不同时期的照片作为画像参考,均不能令人完全满意。
直到第八个版本面世,才获得人们的一致好评,大家纷纷表示,这个版本的画像色彩均匀,画中毛主席目视前方,威严中透露着慈祥,是非常标准的领袖画像。
有了这个评价,毛主席画像的版本才正式确定下来,1967年悬挂上以后,至今再没变过。
改革开放后,外界对天安门上的画像产生了疑问,为了平息议论,正确对待开国领袖,中共中央决定,在天安门永久悬挂毛主席像。为防止风化对画像造成影响,每年国庆前夕,对画像予以更换。
风云变幻,天安门上的一张画像,寄托了无数人的希望,中国人民不会忘记毛主席的丰功伟绩,他带领中国人民彻底站了起来,毛泽东思想将永远指引我们前行。
- 0000
- 0000
- 0000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