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中年女子带00001号烈属证进京,邓小平:以后有事直接跟我说
1977年10月,一名中年女子手里拿着00001号烈属证来到了了北京,风尘仆仆的她显得非常落魄。
没想到伍修权夫妇热情的接待了这中年女子而且还带着她去见了邓小平。
更令人吃惊的是,当邓小平看到她手里那张00001号烈士证的时候红了眼眶。
看着中年女人说道:“你长得可真像你父亲。”
随即还亲切地对她说:“孩子,以后有什么事情就直接跟我说吧。”
这位中年女子为什么会受到邓小平的照顾?她的父亲又是谁?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1977年10月,中年女子丛丹中国西北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北京。
此次来北京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父亲的清白。
在1951年之前,从丹还不叫这名,她有着另外的名字叫:高锦明。
那时候,高锦明随着母亲和继父生活在甘肃兰州,她还有个弟弟高锦茂。
本来和平的生活却在那年春节的时候被打破。高锦明放学回到家后,竟发现自家被许多陌生人围绕得水泄不通。
高锦明来到了母亲身边后,只见母亲手里紧握着一玻璃框,上面赫然用红字写着:“革命烈属”。
到了晚上,母亲告诉了高锦明和高锦茂:“你们现在的父亲不是你们真正的父亲。你们亲生父亲在你们还没出生的时候就牺牲了......”
“高锦明,高锦茂不是你们真正的名字,你们其实叫丛丹和丛甘。”
高锦明不敢相信的和弟弟对视着,生活了十年的父亲竟然是继父!
而亲生父亲竟然是烈士!
但丛丹和弟弟看着继父也终究没有多询问关于亲生父亲的事情,只是明白了亲生父亲是名非同寻常的烈士。
从那以后丛丹享受到了作为烈士后代的福利优待。她顺利地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在生活上也受到了许多的照顾。
然而特殊时期到来后,丛丹的事业家庭也受到了重创。
丢了工作后只能和儿子紧紧巴巴的生活度日。
1977年10月,丛丹已经步入中年,但父亲的影响并未消散在生活中。于是她做了个重大的决定。
进京为父亲证明清白!
1977年10月,丛丹带着属于父亲的00001号烈士证风尘仆仆来到了北京。
父亲的生前好友伍修权夫妇亲切地接待了她,给她在北京找了处安脚地。
丛丹陪着伍修权夫妇逛花园,没想到伍修权夫妇竟然带着她见到了邓小平。
只见,邓小平身穿白色短袖一脸慈祥地站在院子里。
“小平同志,我们给你带了位小客人,他是丛徳滋的女儿,叫丛丹。”
伍修权夫妇亲切地将丛丹引到了邓小平面前。
邓小平看到后,立马走了上去,握住了丛丹的双手,动容地说道:“你和你父亲长得真像。”
听到了邓小平的话后,丛丹这些年的委屈像是爆发出来了,“哇”地就哭了出来。
伍修权夫妇心疼地看着痛哭的丛丹。卓琳抚着丛丹的肩头安慰说:“孩子,别难过。”
邓小平安慰道:“别劝了,就让孩子哭个痛快吧。”
等情绪平复后,邓小平同志不仅详细询问了丛丹一家这些年的生活情况,关切地询问她加入党组织没有,而且以自己的经历鼓励她要经得起挫折。
听闻了丛丹自己生活并不如意之后,邓小平心疼地说道:“孩子,以后有什么事情直接和我说吧。”
就因为这句话,丛丹决定了解自己这名烈士父亲的过往。
1910年,丛徳滋出生于中国辽宁凤城县的一个底层农民家庭。日子过得非常清贫,但他父亲曾受过辛亥革命思想的影响。
因此,丛徳滋被父亲给予厚望,供他入了学堂。希望丛徳滋能成为一名对国家有利的人才。
1923年,丛徳滋丛凤城县高校毕业,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凤城第二师范学校。
而在此,他受到了辛亥革命的影响,新思想文化飞快的进步,树立了革命志向。他也意识到:中国人民想要站起来,就必须要打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1927年,随着辛亥革命失败,许多新思想涌入了青年才俊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丛徳滋毕业了。
当时丛徳滋所在班级前往浙江旅游,沿途看到大好河山的时候,他写下了:
“对着血染红的土,怎样平复下去?我们同胞的血和泪,我的国土的悲和苦,沉痛地击着我的筋骨。去吧,应当是为了家乡和祖国,只有辛酸的道路,才是幸福的源泉。那里有强烈的怒焰,那里有没有停止过的战斗,要为民族的独立,解放去奋斗。”
此时他已经做好了投身于革命事业的准备。
1928年,丛徳滋顺利考入了东北大学,他也受到新革命思想文化的冲击,坚定了加入革命事业的信心。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迁入了北平。丛徳滋随着大学来到北平。
在此他面对日本人的烧杀抢掠的强盗行为,他发出了怒吼;面对同胞们的凄惨,他痛心悲伤,那时心已被革命的热火点燃起来。
也让他决心要抗敌外敌,为中国做出贡献,为振兴祖国而努力。
1932年,丛徳滋重新到北平复学,正是这次经历,他才真正开始走向革命。在学校里的他常常捧着《共产党宣言》进行研读。里面的精华思想深深在他的心里留下了足迹。
在大学期间,丛徳滋还常常结识有志青年,和他们交流新思想与他们积极参加学生抗日运动。
一年后,丛徳滋丛大学毕业后,被发配到东北军北平政训处工作。但到了晚上,丛徳滋都拿出各种各样的进步报刊和马列主义的著作进行阅读。
原本准备大展宏图的他却受到了打压。
1935年,蒋介石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话语,此话一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平衡被打破,共产党受到日军和国民党的攻击。
而丛徳滋所在的东北军处,士兵们也不愿自相残杀,士气非常低迷。丛徳滋望着眼前的一幕,心痛异常。于是他在《东北快报》上常常写下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章。但此时的他还未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
当丛徳滋作为张学良机要秘书随军来到了湖北麻城,他对于蒋介石愈发偏离组织的错误的行为,他表示着疑惑于生气:在面对日军侵犯,蒋介石为何将矛头转向了共产党?
于是,他开始在各种报纸各种刊物上抨击这样的行为,宣传“反对内战,枪口对外“的理念。”
结果遭来了国民党的敌视,将丛徳滋以共产党嫌疑犯的理由抓进了监狱。
后来,在张学良的交涉下,丛徳滋重获了自由。
这段牢狱之灾,并没有打消他革命的热火。反而决定响应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1935年,丛徳滋在9月来到了西安。他开始在张学良的帮助下,主编了《西北向导》、《西京民报》等报刊宣传抗战和党的政策。
他先后担任《解放日报》社总编辑、《民众通讯社》社长,并在由红军、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三方代表组成的联合办公厅任宣传委员。
当时《解放日报》经常送到周恩来处进行阅览。
期间,他一面以进步文化人士的身份宣传抗日;一面以国民党第八战区政治部秘书的身份从事搜集情报和护送失散红军工作。
1937年2月,中央军进驻了西安。《解放日报》也被迫停刊。丛徳滋失去了工作,但他却没有放弃。
1937年底,丛徳滋到达了兰州,在谢觉哉、伍修权领导的八路军驻兰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工委领导下开展革命工作。
在此他结识到了许多的有志青年,也觅得妻子:王竹青。并找到了八路军,结识了邓小平。丛徳滋向邓小平表达了希望为革命做出真正贡献的的愿望。
于是在第二年,丛德滋在邓小平、谢觉哉的帮助下,他打入了敌人的内部,成功进入国民党第八战区政治部,在此他担任政治部主任曾扩情的秘书,也因为在大学毕业后他工作的第一站的领头上司,便是曾扩情。由此丛徳滋展开了地下情报的工作。
同时他借用合法合理的秘书职位,创办"民众通讯社"和《战号》旬刊,而这为组织上提供了绝佳宣传营地。
在“民众通讯社”,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宣传八路军的打仗胜果......值得提起的是他创作的首次稿子便是平型关大捷。作为第一任社长,他也对于当时兰州涌入大量难民进行了有力地宣传。
同年,原红四方面军西路军的一名女同志,被俘虏后好不容易逃出来,逃到了丛徳滋所在区。然后却被反动派意外抓住,并且她关在了“妇女济良所”这地方。表面上是关心爱护其实背地里对这名女同志非法扣押。
丛德滋听闻消息后,立刻以记者的身份,前往那地,与那名红军女同志见上了面,得到了信息后将将其告诉了谢觉哉。谢觉哉迅速对国民党方面提出抗议,这名女同志才获救。
此后一个月,丛徳滋创办的机构干得风生水起,为革命付出了许多优秀的成果。他积极地协助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营救失散的红军西路军人员重新归队的工作。并为掩护同志和进步文化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
在1938年秋,丛徳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更加努力的投身革命。看似简单的传递情报其实危险异常,稍有不慎就会将丛徳滋拉入牢狱。
但他没有退缩,在一次掩护同志的时候,差点被敌人发现,凭借着他临危不乱的处事之道最后化险为夷。
1939年6月,中共甘肃工委遭到了国民党破坏,丛徳滋开始受到了反动派的关注。
1940年夏,丛德滋为了中共事业打入敌第八战区政治部,虽然以合法身份为党做了很多工作,但也被反动派特别关注换而言之便记仇上了。
1941年2月20日,明明是欢乐的小年,但丛徳滋却表现的心事重重。此时的他已知晓自己为共产党做的事情再也藏不住了。上司曾扩情假装热情邀请丛徳滋来家赴宴,尽管知道这是场鸿门宴,但他选择了赴宴,忠肝义胆。
出门前,丛徳滋告诉了妻子王竹青:“现在情况紧张,如果我今晚没回来,就是被逮捕了,你联系组织请求离开兰州。”
不出所料,当天晚上,丛徳滋被打入了大牢。冠上了“共产党嫌疑犯”的罪名。
阴森森的牢房里,敌人对丛徳滋威逼利诱,丛徳滋不屑;用强行拷打逼迫,丛徳滋不从。面对硬骨头的丛徳滋,敌人硬是没有套出点点信息。
虽然中国共产党组织派人去多次营救,却被敌人阻拦。丛徳滋没有任何怨言,面对同志们的营救,他更多的是对他们安全的担心。
正如他还在大学时期写过的诗句:“对着血染红的土,怎样平复下去?我们同胞的血和泪,我的国土的悲和苦,沉痛地击着我的筋骨。”饱经风霜的丛徳滋如同大学时期般依旧充满革命热情。
拥有强大共产主义信念的丛徳滋还会给狱中的有志青年们宣传乐观积极的思想,给他们增加信心,告诉他们共产党的大无畏精神,狱中许多同胞都受之感动,坚定未来加入共产党的心。
然而反动派终究还是下了毒手,面对如此铁骨铮铮软硬不吃的男人,他们心生嫉妒。面对丛徳滋因长期在牢狱中受苦发了烧,他们不给予医疗,硬生生给丛徳滋送了毒水。结局可想。
然而他的遗体却被反动派丢到了白塔山之下。
中国共产党组织派人前去将其运出,如今葬在了兰州市烈士陵园。
妻子王竹青听闻后,悲痛十足。但面对丛徳滋的两个亲生骨肉,丛丹和丛甘她还是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心。后来遇到了高克明才与他再婚。共同抚养小孩。
而丛丹手里那张带着00001号的烈属证,经过解释也明白了其中编号的由来。
原来当时刚落实烈士政策,第一个便是丛徳滋的名字,于是秘书登记便有了这编号。
而今,或许烈士已经落幕,但是他们从未离我们远去,一直都在心中。正如郭沫若为其所作《北戴河》:
满地苕秧沙岸绿,
一天彩霞海披红。
灯塔明灭东山上,
月横依稀碧落中。
- 0000
- 0000
- 0005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