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周总理逝世后,贴身皮夹中发现一张照片和四个字,是总理一生之痛
65793

周总理逝世后,贴身皮夹中发现一张照片和四个字,是总理一生之痛

我要新鲜事2023-05-24 01:35:450

1972年5月12日,周总理身体抱恙,在家人的陪同下去医院检查,医生在他的尿液中发现了四个红血球。

经专家诊断,周总理患上了“膀胱移引上皮细胞癌”。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周总理就出现了“血尿”的症状,医生对他进行化疗、电疗后,情况仍不见好转。

1976年1月5日,周总理又做了一次手术,在疾病的折磨下,周总理已经瘦得只剩61斤,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医生也回天无力。

1月7日晚上,周总理突然清醒了,他用虚弱的语气对周围的医生说:“我没什么事,你们先出去吧,外面有许多更需要你们的人。”

虽然周总理病情有所好转,医生们还是放心不下,可是又拗不过周总理,只能暂时离开病房。

1976年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躺在病房里,平静地走了,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

在收拾周总理的遗物时,邓颖超从他贴身的皮夹里面发现了一张发黄的老照片,背后写着四个字——爹爹遗像,这张照片的背后,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照片上的老人,又勾起了邓颖超的回忆。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这里人杰地灵,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学识渊博,在衙门里当了一名师爷,人称周老夫子。

这期间,周攀龙与二哥周亥祥在淮安买了一套房子,全家妻儿老小搬来此地定居,这里就成了周恩来总理的出生地。

周恩来的父亲名叫周劭纲,原名周贻能,字懋臣,年轻的时候考中过秀才。

母亲叫万冬儿,人称万十二姑,她性格开朗,勤俭持家,小时候念过私塾,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后来还接触过一些新思想,长大后拒绝缠足,家里人便把她嫁给了家族破落的“穷酸秀才”周贻能。

万十二姑嫁给周贻能的第二年,也就是1898年3月15日,周恩来出生了。

可是,周恩来的童年是苦涩的,周恩来出生的第二天,外祖父万青去世,母亲整日哭泣,极度悲痛,没有奶水喂养周恩来,只能请了一名奶妈代替抚养。

不久后,祖父周攀龙又去世了,周家失去了主心骨,周贻能只能扛起家庭生计,去别人家里当幕僚或私塾老师,走南闯北,四处谋生,根本无暇照顾家庭。

周恩来一岁的时候,四叔周贻淦得了肺结核,朝不保夕,按照家乡的风俗,为了给叔父冲喜消灾,周恩来便过继给了周贻淦为子。

然而,不久之后,四叔还是去世了,那年,四婶陈氏才22岁,新婚不久就守寡,幸亏有了养子周恩来,才能排解他内心的苦闷。

陈氏生于书香世家,小时候接受过教育,温柔可亲,她便把自己知晓的知识通通传授给周恩来。

在周恩来两岁多的时候,陈氏就开始教他读书写字,到四岁时,周恩来已经能够熟练地背诵几十首唐诗,五岁的时候,陈氏把他送进了私塾,为他取了名字“恩来”。

在小周恩来的教育方面,陈氏从不吝惜钱财,尽管当时的周家已经败落,陈氏还是花大价钱请了好多老师来家里教周恩来。

因为有了陈氏的教导,青年时期的周恩来才能走上正途,到晚年,周恩来还常常提及陈氏,称她为“娘”,称生母万冬儿为“干妈”。

陈氏的出现,给缺少父爱母爱的周恩来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不久后,母亲和舅舅买的彩票中了大奖,周恩来便辞别了陈氏,被母亲万冬儿带到了清江万家。

可是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总缠苦命人,虽然生活条件逐渐好转,但周恩来的母亲万冬儿病情日益恶化。

那时,周恩来只有九岁,父亲不在家,他只能扛起重担,每天往返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用一些值钱东西去换钱买药。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万冬儿去世,周贻能未能与妻子见上最后一面,回家后暂时把万氏的灵柩存放于一座庙内,迫于生计,转头又外出谋生去了。

父亲的微薄收入根本养不起全家,十岁的周恩来却表现出了超乎同龄人的共情能力,他对父亲十分理解,自觉地挑起家庭的重担,承担起照顾两个弟弟的任务。

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不得已又回到了淮安老家,他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可是家族破落,已经供不起他上学。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周贻能和其他周家长辈们,还是到处借钱,东拼西凑,终于凑够了周恩来的学费,把他送进了附近的龚家私塾读书。

那是少年周恩来少有的一段平静的生活,家里长辈们都尽心竭力照顾他,周贻能也时不时地寄一些钱财给周恩来,弥补缺失的父爱。

等到周恩来能写信后,他便经常给在奉天财政局税务所工作的堂伯父周贻谦写信,很快就得到了伯父的赏识。

1910年春天,周贻谦回淮安老家探亲,正好趁着这个机会把周恩来带到了东北,周恩来向父亲周贻能写了信,征求了意见,周贻能虽然万分不舍,但是他知道,周恩来不是池中之物,走南闯北、多加锻炼才是他最好的归宿,便答应了周恩来的请求。

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周恩来听到这个消息异常兴奋,马上投身到伟大革命斗争中,他带领学校同学剪掉辫子,游行示威,成了学校里的风云人物。

1918年,周贻能跑到西安谋生,可是他生性耿直,不善言辞,干了没多长时间就被京兆尹公署辞退。

走投无路下,1922年,经弟弟周贻赓的介绍,周贻能来到东北齐齐哈尔烟酒事务局,做了一名小办事员,生活稍稍安定下来。

这几年东奔西走、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周贻能饱经人间沧桑,他曾无数次梦回淮安老家,无数次想念起自己的儿子周恩来。

几年里,周贻能多方打听消息,知道了周恩来去日本、领导五四运动、去欧洲留学的经历,他很欣慰,想去见一下周恩来,但是又怕打搅他的生活,只能把这份爱暂时埋在心底。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搜捕屠杀共产党人,周恩来也落入了通缉名单,周贻能虽然远在东北,可是父子连心,他无时无刻不为周恩来提心吊胆。

虽然是秀才出身,周贻能却十分开明,他不仅不反对周恩来的工作,反而对他十分支持,也会帮助我地下党做一些秘密联络工作。

与此同时,在外打拼多年周贻能,对发妻万冬儿一直没有入土为安一事,也一直耿耿于怀。

不久,弟弟周贻赓给他又在河北谋了一份差事,让他在河北深县县政府里当了一个职员,然而周贻能做梦也没有想到,这竟是弟弟为他做的最后一点帮助。

不久后,周贻赓在天津去世,周贻能万分悲痛,前往天津为弟弟料理丧事,在这里,经周贻赓生前的一位朋友介绍,周贻能得以去往安徽工作。

就这样,直到1935年,周贻能才能趁工作之余,返回清江浦,将发妻万冬儿的灵柩领回了江苏淮安老家,用这几年攒下的钱,将她风风光光地葬在了周家祖坟里。

这时,距离万冬儿去世,已经过去了28年。

周贻能始终觉得,对万冬儿和周恩来有所亏欠,没有尽到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万冬儿下葬后,周贻能了却了一桩心头大事。

如今他所牵挂的人,便只有爱子周恩来了。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发动了“七七事变”,进攻宛平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华北地区很快沦陷在日军的铁蹄下。

国家遭难,民生凋敝,在淮北的周贻能日子也不好过。

当年10月,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成立,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来到武汉,与国民党进行谈判,随后又担任了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

家国天下,担当胸中,周恩来也没有忘记自己在淮北颠沛流离的父亲,工作之余,他通过组织四处联系,终于找到了周贻能的下落,便请他来到武汉,父子团聚。

1938年5月的一天,周恩来正在出席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召开的第二次理事会,在得知父亲即将赶到的消息后,他急匆匆地离场。

临走前,周恩来真诚地说道:“对不起各位,我要失陪了,我的老父亲今晚将在10点抵达汉口,暴敌让我们受了损失,遭了不幸,暴敌使我的老父亲被迫南来,生理死合,全都源自暴敌的侵略,生离死合,这都增强了我们的团结!告辞了!”

在一片掌声中,周恩来离开了会场,急匆匆地赶往了汉口。

童年的周恩来缺失父爱,当他得到时,会比所有人都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父爱。

1938年10月,全国抗战形势不容乐观,日军一路南下,把枪口又对准了武汉,武汉城内各机关工厂陆续内迁,人员撤离,周贻能也被迫从武汉撤往长沙,几经辗转后来到重庆红岩村。

虽然年事已高,但周贻能却不服老,总是自告奋勇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看看仓库,打扫打扫卫生。

周贻能为人谦逊,待人谦和,在村里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可是他却有一个让周恩来头疼的爱好——喝酒。

虽然喝酒算不上什么大事,可是周贻能的年龄摆在那里,为了他的身体着想,周恩来便经常劝周贻能少喝一些。

有一次周贻能喝醉了酒,需要别人搀扶着走回屋里,周恩来便婉转地劝道:“您这样喝,喝多了会伤身体的,而且我们大家手里都有工作,你喝多了又需要我们照应,这样不好。”

话虽如此,周恩来对老父亲还是很“纵容”,每当周贻能独自喝闷酒时,周恩来便在工作之余和他对饮几杯,聊些家常,说说心里话。

自记事起,周恩来就和父亲周贻能没见上过几面,1938年,父子二人终于团聚,周恩来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父亲,他便嘱托办事处正在病休的工作人员照料周贻能,跟他聊聊天。

在之后的日子里,周贻能的生活虽然有些孤寂,但是过得很平静,可是这样的生活却没能持续几年。

1942年6月底,周恩来小肠疝气发炎,不得已只能去重庆歌乐山中央医院动手术。

7月份,周贻能生病发烧,病情突然加重,在病危的那段日子里,他常常呼唤周恩来的名字。

考虑到周贻能的病情,邓颖超和其他工作人员便没有向老爷子透露周恩来做手术的事,同样也没有向周恩来透露周贻能病危的消息。

在病房里的周恩来,还在想着父亲周贻能的生日。

7月6日,他给邓颖超写信:“原本定在星期六出院的计划还是打破了,因为从开刀起19天,应该是七号或者11号,再过两三天才能出院,也必须是下星期三了,所以我想请你和父亲商量一下,如果他愿意在生日那天请人吃饭,那就不必等我回来,免得他老人家不高兴……”

7月9日,周贻能只剩了一口气,希望能再见周恩来一面,周恩来刚做完手术,下不来床。

邓颖超焦急万分,左右为难,看着病床上奄奄一息的父亲,只能劝慰周贻能说周恩来在外面工作,马上就回来,她又给周恩来写信,希望他不要挂念。

周恩来隐隐地有一丝不祥的预感,在7月10日给邓颖超回信道:“父亲年事已高,体力虽好,但他过分喜欢喝酒,我对他的病还不是很放心,希望你转告他,让他好好静养。”

然而,周恩来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他写信的时候,父亲周贻能再也等不到儿子周恩来了,他再也支撑不下去,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周恩来刀口未痊愈,还在医院里养病,身子很弱,如果这时候再受了什么刺激,那后果不堪设想。

邓颖超便和吴克坚、钱之光等办事处的同志们商量,先不要告诉他这件事情,等到出院后再告诉周恩来,先把周贻能的灵柩停放在红岩村里,派吴克坚和童小鹏到医院看望周恩来,主动安慰他,好让周恩来能够尽快恢复。

吴克坚和童小鹏从未对周恩来说过慌,可是这次为了周恩来的身体着想,又不得不撒谎。在周恩来问及周贻能的身体状况时,两人支支吾吾,说道“病情有所好转”,搪塞了过去。

董必武等南方局领导,也一致决定不把周贻能去世的消息告诉周恩来,可是纸是包不住火的,7月13日,报童在给周恩来送报时说漏了嘴:“仓库老太爷因打摆子死了,现在正忙后事。”

联想到吴克坚和童小鹏在看望自己时的神情,周恩来觉得事有蹊跷,便在7月13日提前出了院,急匆匆赶回了红岩村。

见到邓颖超后,周恩来连忙询问父亲周贻能的情况,邓颖超只能如实相告,周恩来悲痛欲绝,痛哭不已,埋怨邓颖超:“别人不了解我,你为什么也要隐瞒?”

邓颖超也觉得委屈,还是向周恩来承认了错误,董必武连忙出来解释道:“我们大家都是为了你的身体着想,这件事也是组织经过讨论决定的。”

周恩来踱步到父亲灵柩边,“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众所周知,周恩来信奉唯物主义,对于鬼神之说,他向来是嗤之以鼻的,但是这次他却不顾身体,一直为父亲守灵,从白天直到第二日拂晓……

几天后,周恩来给毛泽东写信:“归后始知父亲病故,悲痛之极,抱恨终天,当于次日安葬。”

毛主席接到信后,叹惋不已,给周恩来回电:“尊翁逝世,政治局同仁均深切哀悼,尚望节哀,病体新愈,望多休息,并注意以后在工作中节劳为盼。”

7月14日,周恩来在红岩村为周贻能老人举行了简短的悼念仪式,把他安葬在了八路军公墓里,第二天,周恩来和邓颖超联名为周贻能发布了讣告。

也是从那时起,周恩来把父亲周贻能仅存的一张照片,背后写上了“爹爹遗像”四个字,存放在了自己贴身的皮夹子里面。

这一放就是30多年,直到,1976年周恩来去世,这张照皮才被收拾遗物的邓颖超拿了出来。

周恩来深深地明白,父爱来之不易,所以他会倍加珍惜,每当想念父亲时,他便会把父亲那张发黄的老照片掏出来,深情地凝望,一坐就是半晌。

伟人之所以是伟人,是因为他会把有限的爱奉献给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把对父亲深沉的爱意转化成对人民赤诚的深情——

新中国成立后,周贻能的棺木被安葬到烈士公墓,周恩来听到之后,认为父亲不是烈士,没有资格占用国家资源,便联系了当地政府,把周贻能的棺木迁了出来。

后来,为了保护耕地,支持国家的平坟工作,周恩来带头把周家祖坟七座坟平掉,为了支持火葬,他又委派童小鹏火化了父亲的遗骨,把骨灰放在坛子里埋了,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爱父亲,他更爱人民,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儿半女,可是这十几亿中国同胞,都是周总理的好儿女!

参考资料:

秦九凤.周恩来童年求学记[J].红岩春秋,2018,(12):28-31.

秦九凤.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J].文史精华,1998,(01):47-48.

李海文.家世对周恩来一生的影响(上)[J].党史博览,2020,(11):12-18.

江涛;陈慧.周恩来的人情味[J].党史文汇,2018,(03):34-36.

郭绪忠.周恩来与父亲的深厚感情[J].四川党史,1995,(04):.

赵强,逆境与成才──周恩来的苦涩童年,,历史教学问题,1999,51-53,51-53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