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曹操奋斗一生为何没一统天下?毛主席的评价一针见血:他有俩缺点
65866

曹操奋斗一生为何没一统天下?毛主席的评价一针见血:他有俩缺点

我要新鲜事2023-05-24 06:55:403

一张白脸、黑眉、黑鼻窝、黑髯口(胡须)这就是曹操在京剧中的形象,在京剧中白脸即是反派、奸诈的小人。

曹操反派的形象在民间流传了许久,直到后来毛主席的发声才让我们看到了曹操真实的形象。

汉末三国的众多人物中,曹操可以说是毛主席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毛主席对曹操的欣赏不仅是在军事方面上,还有他的文学造诣上。

毛主席在生活中提起曹操时经常是滔滔不绝,但是作为忠实的马克思主义的坚定实践者依旧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所以,毛主席在帮曹操澄清、翻案之时,也顺便提出了曹操的两个缺点。

这两个看似只是平常人都会犯的问题却让曹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后来曹操也带着遗憾离世了。

那么毛主席到底为什么喜欢曹操呢?曹操又有什么缺点导致他痛失统一天下的机会呢?

“曹操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从毛主席对于曹操的评价中我们不难看出,毛主席对于曹操的评价非常之高。

那为什么毛主席眼中的曹操会和我们经常听到的曹操差距这么大呢?这就得从两本书说起了。

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的曹操差别是非常大的,《三国演义》属于小说,而《三国志》属于史书。

所以《三国演义》的读者要比《三国志》多出好几倍,非常不巧的是,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比较偏向一个奸臣。

少年时期的毛主席也并不喜欢曹操,但是后来看了很多的史书之后才发现其实曹操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么单调,是一个非常立体的人物。

但是不管是在《三国演义》的书中还是电视剧中,曹操就是一个借着汉臣的名义净干些汉贼的事。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以许县(今许昌)为都,就这样许县做了东汉的临时都城。汉献帝到达许县之后,曹操控制了中央政权,自此曹操的势力进一步壮大。

这个时候的曹操几乎操控着整个汉室,也就是所说书中写到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也成为了日后曹操担负最多骂名的一件事。

公元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其实在这之前外界对于曹操的评价也没有好到哪去,什么汉贼啊、篡位谋权啊这些都有。

曹操本来是没有那么在意的,但是统一北方之后,流言不减反增。这就有点扰乱曹操的心了。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有一段时间政权是比较稳固的。

但没过多久,孙权和刘备开始紧张了。他们认为曹操马上就会攻打到他们,于是就开始指责曹操想要废汉自立。

从这个时候起,朝内也开始不稳定了。毕竟当时曹操是说要匡扶汉室的,正因为曹操这么说了才会有这么多人选择支持他。

如果曹操现在要废汉而自立,那就没有多少人会愿意跟着他了。

但实际上当时的曹操真的没有那么想要废汉自立,虽然后来确实建立了魏国。不过那都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的。

更何况当时的汉朝已经接近于一个空壳子了,常年的战乱。经济、土地都已经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了。

再者说,当时的汉献帝逃回洛阳之后。如果曹操不来带走汉献帝,也会有别人来挟持他。但如果换一个人未必会有能力统一北方。

为了表明自己的心意,曹操写下了《让县自明本志令》这篇文章。文章中主要是表明了自己并无废汉之意,这么卖命的统一北方也只不过为了百姓安居而已。

说到这篇文章,不得不提一下毛主席。

这篇文章是毛主席非常喜爱的一篇文章,早在毛主席还是青少年之时就表达过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1918年8月,毛主席和三两好友在去往北京的途中路过河南许昌。下车之后,看到曾经辉煌的许昌,现在却是一片废墟。

当时心中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吟诵了这首诗,毛主席喜欢这首文章不仅仅是因为曹操的文笔好,更是因为在文章中看到了曹操的远大志向,看到了他对国土和人民的热爱。

但是同样的一篇文章在卢弼的眼里就并不是这么看的了,卢弼认为曹操这篇《让县自明本志令》实是志骄气盈, 言大而夸。

毛主席看过卢弼对这篇文章的评价之后当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李太白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此为近之。”

从这条批注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毛主席虽然喜欢曹操但是并没有为此只说好话。在毛主席眼里任何一个人物都正反面,需要辩证地来看待。

这句批注不仅对曹操做出的丰功伟绩表达了赞赏,同时也指出了曹操在这其中的过失。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这么喜欢曹操要为他翻盘?其实如果把历史和现代结合起来就会发现,这二者有些共通之处。

在历史中,曹操代表的一方是革新派,当时的东汉已经是千疮百孔。如果继续硬着头皮走下去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曹操当时想要做的改革正是为了让国家重新恢复往日的生机,复兴汉室。

毛主席一直所倡导的也是改革与开放。

而且统一了北方后,东汉以往不好的制度都没有被曹操采纳。

不仅如此,曹操还实行屯田制、督促开荒、兴修水利、还解决了军粮的问题、打破了士族门第的观念,实实在在地为百姓做了些好事。

建国以前,我们党一直在做的事也是为了废除旧的封建势力。

除此之外,毛主席对于曹操的文学造诣也是非常的敬佩。经常在各处夸赞曹操的诗句。

大家熟知的建安文学也是曹操开创的,《观沧海》《龟虽寿》都是曹操的著作。

就连毛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也深受曹操的影响。曹操那种大气磅礴、慷慨悲壮的文章非常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

毛主席曾多次表明,曹操是一个民族英雄,不应该让他蒙冤:“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二千年也要翻。”

在毛主席的影响之下,郭沫若和剪伯赞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郭沫若曾发文《蔡文姬》《替曹操翻案》这两篇文章,剪伯赞也曾发文《从《赤壁之战》说到曹操》来表达自己对曹操翻案的态度。

在几篇文章发表之后,全国各地都展开了为曹操翻案的讨论,时间持续了长达半年之久。虽然有些人还是很不认同这个观点,但起码有一大部分人发现了历史的真相。

最一开始的时候,其实并不只有毛主席一人表达过对曹操的喜爱,还有一个人更早。那就是鲁迅。

当时的鲁迅也是多次表达自己的观点,鲁迅认为如果轻易地相信历史对一个人的记载,而不从多反面考察还是会存在被骗的风险。

至少在他目前的了解下来看曹操真的是一个英雄,曾经做出的贡献非常大。

在文学方面,鲁迅更是夸赞曹操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这可是一个极高的评价,即肯定了曹操是建安文学的领军人物,又说明了曹操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改革的人。

其实鲁迅和曹操的文章也有一些不谋而合,二人都是想要借助诗歌文章来表达社会的黑暗以及批判社会。

鲁迅经常会借用曹操当时讽刺东晋的诗句来讽刺当时的社会,但这事也不只有他一个人干过。毛主席也曾多次借助曹操的诗句来推陈出新。

那么如果说曹操的能力如此之强,后来又为什么没能一统天下呢?

曹操努力了数十年,却终究没有统一天下,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和曹操的多猜忌、犹豫不决脱离不了关系。

公元215年,曹操准备收复汉中降伏张鲁。虽然过程中有些许的困难,几次攻不下来。谁料准备退兵之时,却峰回路转。

就这样持续了小一年的时间之后,张鲁携家人投降,自此汉中也被曹操占领。已经占领了汉中之后,司马懿就建议曹操趁此大好机会攻下蜀地。

在此之前,刘备和刘璋反目。二人经过了一场大战,虽然刘备是战胜方但是自己也伤亡惨重。

而且此时的刘备刚刚得到益州,也还没有什么威信力。此时攻打蜀地,必定能收复!

司马懿此话一出,刘晔也是一阵附和。如果此时不除去刘备这个大患或许会给日后带来不小的祸事。

但左思右想之后的曹操还是决定放弃进攻蜀地,回到许县。不仅如此,曹操还对司马懿说:“人若无足,即得陇右,复欲得蜀邪!”

不知当时的曹操犹豫的到底是什么,究竟是因为后方不稳怕内部反抗,还是因为不信任他人想要从长计议?

但是不论是什么原因,曹操最后一次能够一统天下的机会就这么没了。司马懿确实聪明,刘备拿下蜀地之后,士兵们烧杀掠夺城内的百姓并没有那么欢迎。如果此时的曹操攻打刘备或许历史又是另一个样子了。

毛主席曾表示,曹操的优柔寡断真是妨碍了不少事!为什么毛主席能够准确的指出曹操的问题?其实主要是因为兵法是完全相通的,所以毛主席能够准确的找到曹操的问题所在。

除了曹操的遇事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让他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之外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时间、朝代、性质不一样,但是将领最基本的作用几乎是一样的。想要让手下的人真正的服气,忠心的跟着,就只能以德服人,自己先做出个表率来。

可曹操却有些相反,当各个将领都拿高标准要求自己时,曹操选择了对自己更加宽容一些。

官渡之战过后,曹操发布了《败军令》,其中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将领带兵打仗,如果不幸战败就要接受惩罚。再严重的话直接撤掉官职,从零做起。

本来这是一个不错的规定,但是没想到到了曹操自己这里,却失效了。此处说的是著名的赤壁之战,要知道赤壁之战是曹操亲自率兵出征的一场战争。

毛主席看到曹操所制定的《败军令》之后也提出过疑问:赤壁之战,该定何人罪?

赤壁之战后,曹操不仅没有定自己的罪,反而把责任推给下面的人。试问,如果都这样的话,规矩以后还会被遵守吗?手下人在执行规则的时候真的会服气吗?

毛主席对于曹操的这两点缺点摸的这么准,不仅仅是因为毛主席熟读历史。其实也是因为这几点放在任何时候都适用。

我们党从最初的艰难时刻能够走到现在这么壮大的队伍,不都是因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吗?对自己要求高一点,对别人要求低一点才是一个领导者该做到的事情。

这两点看似并没有多么严重的问题,为什么却对曹操的影响力如此之大?曹操的优柔寡断和没有担当并不只有这两件事,生活中无数个这样的事情堆起来之后就变得不再小了。

为什么曹操有这样的缺点毛主席还是坚持给他翻案呢?毛主席认为看待一个君王能单单看一方面要多方面的去考量。

曹操在文学、历史的贡献上都有所作为,那么我们既然要遵循实事求是,就不能区别对待。该指正的地方指正,不好的地方也不因为他是谁而隐藏起来。

我们看任何事情都应该像毛主席一样,把问题一分为二来看待。如果只是偏执的看一边,那大概是不会看到事情的真相的。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史,不仅仅是学习中的一句空话,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可以运用。

毛主席和鲁迅等人对于曹操的翻案,不仅仅是翻案一个曹操这么简单的事,更是突破传统观念的一个开始。

0003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