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年韩先楚回乡,目睹乡亲生活后,致电兰州军区:调拨5万件旧衣
1981年的红安县,又一个落雪的寒冬傍晚,北风裹挟着鹅毛大雪呼啸而过,似乎要将冷冽的寒意刺透路上每一个行人。
一辆小车从山区驶回县城,韩先楚上将刚刚结束了在故乡红安县的一天的探亲和视察工作,年近七旬的他看起来依然精神矍铄。
从风雪中归来的他,神情严肃,一踏进门便嘱咐秘书:“打电话给兰州军区”。
跟随了韩先楚上将一整天的秘书知道他眉头紧锁的原因,一刻也不敢耽误,马上致电给兰州军区。
秘书将拨通的电话递给他,韩先楚上将对着电话那头说道:“传我的命令,火速调拨这些物资到红安县……”
将军放下电话,想到今天探亲时目睹的场景,他的内心感慨万分,久久不语。
那么这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究竟在故乡目睹了什么让他如此忧虑焦急?他电话中要求的物资又是什么呢?
1981年的冬天,韩先楚将军终于回到了红安县城,这是他14岁离家参加革命以来的第三次回乡探亲。
因为政务繁忙,心系故乡的老将军直到今年才终于达成了回乡探亲的愿望。
时值寒冬,看着招待所窗外刮得正紧的大风雪,陪同人员们出于对老将军身体的考虑,纷纷劝说他不要去了。
可是外人哪里知道老将军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有多么深切,他态度坚决,神情严肃地对随行人员说道:“不去?你们不去我也是要回去的。”
他十分地看重这次视察探亲活动,一大早便起床开始准备。
最终,在老将军的坚持下,一行人冒着风雪坐上了车子,开始了陪同他归乡的路程。
县城离吴家嘴村有数十公里,小车在漫天风雪中疾驰了一个上午,终于到达了新集镇上。
看到镇上的干部和民众们冒着雪夹道欢迎,韩先楚将军率先下了车,与乡亲们一一握手,亲切地交谈起来。
此时,一夜风雪早就将进入山里的小路封堵起来,使得汽车十分难行,这让归乡心切的老将军倍感焦急起来。
最终在民众和当地干部的劝说下,韩将军才愿意进入室内取暖,并打消了步行进山的念头。
陪同的干部们提出,不如将吴家嘴村的乡亲们接到镇上,实现老将军与他见面叙旧的愿望。
“这样,这么大的雪就不要劳烦乡亲们了,我就见见吴海洲和闵永进两位同志吧。”老将军最终同意了这个安排,并且点名要见两个人。
这两位同志,一位是他儿时最要好的伙伴,一位是他上次探亲时新认识的乡民。
一新一故两位友人,韩老将军一视同仁,这几年来都一直把两位同志记挂在心头。
两个人都是在山村里耕作了一辈子的老农民,衣着朴素,手上布满冻疮。
老将军一见他们便动情地握起两位乡亲的手来,向他们问好。
多年未见,他们三人都已经是年近古稀,满头白发,可心底里的友情还是深厚炽热的。
“你莫要操心,乡里眼见着富起来了,日子可比以前好过得多喽。”率先回答他的是吴海洲。
他是韩先楚儿时便最要好的小伙伴,有一起长大的情谊,两人见面便是一番热络的嘘寒问暖。
“那就好,那我就放心了。”韩先楚满脸笑容,与这位老友说笑起来。
正在聊着,韩先楚突然看到旁边的闵永进衣着单薄,坐在炉边还冷得打颤,立即注意到他只穿着一身破旧的老棉袄。
韩先楚立即起身,脱下自己的皮军大衣,披在了老闵的身上。
“这可不行啊。”闵永进站起身来,拿着军大衣连连推辞,“俺们习惯了冷不打紧,要是冻坏了首长可怎么行啊!”
韩先楚可不容许他推辞,在老将军半开玩笑半命令之下,终于让老闵收下了这件军大衣。
虽说见到老友是件开心的事,可韩先楚看到他们身上打满补丁的旧衣服还是不放心,他想亲眼见见自己的家乡变化如何,更想知道乡亲们过得日子好不好。
也是巧,正在说话的这会儿,窗外的风雪一会儿便骤停下来。
韩先楚将军终于在两位友人的陪同下,一起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大别山区的吴家嘴村。
“江汉西南万里来,双流合处耸崔巍。”,
雄踞江淮之地,绵延数百里的的大别山是一块红色的热土,孕育出了底蕴深厚的革命文化,被誉为红军的故乡、开国将军的摇篮,其中便包括有“常胜将军”之称的韩先楚上将。
1913年,韩先楚出生在湖北省红安县大别山区吴家嘴村的一户贫苦农户家中,小名“祖保”。
他年幼时母亲因为难产过世,父亲靠着守着这个田薄地瘦的贫瘠山村种红苕,做苕粉将他抚养长大。
因为家贫,韩先楚年幼便背井离乡外出在长江边的码头打工,在和南来北往的人们交往中,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共产主义的革命理念,从此便被深受吸引,一生投身其中。
年少离家的他,无时无刻不在记挂着自己出生的故土,记挂着那些受旧社会压迫过着贫苦生活的乡亲们。
为了解放自己的故乡,14岁的他便参加了“黄麻起义”,投身土地革命战争,成为了本村农会土地委员。
1931年,韩先楚在孝感参加了游击队,积累了丰富的游击斗争经验,并正式加入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他知道中国的土地上还有千千万万和他故乡一样遭受着敌人铁蹄践踏的地区,还有无数和乡亲们一样受压迫的人民等待着红军的解放。
1932年,18岁的韩先楚秉持着这样兼济天下的大义精神,正式加入红军,自此离开家乡湖北,在中央的指挥下开启了他战功彪炳的军旅生涯。
他随红二十五军参加过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在后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他更是参加了数次反扫荡战争,带领部下参与了平型关大战,与敌寇正面交锋数次大捷。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韩先楚将军又在东北与国民党诸多将领正面厮杀。
他指挥了新开岭战役,全歼了国民党第25师,最终东北解放。
此后,党中央再次将韩将军从冰封的北国调派前往千里之外的海南岛,追缉国民党旧部。
他带兵划着原始的木帆船组成土舰队渡过海峡,面对拥有现代装备的敌人抢滩登陆成功,最终一举解放了海南岛,创造了战争史上一个以弱胜强的奇迹。
几年后他在朝鲜战场抱恙归国,毛主席亲自作出批示,授予了他上将军衔。
韩先楚在战场上雷厉风行,自参军以来是胜绩无数,甚至敌人都拜服在他的“旋风司令”之名下。
而在待人处事上,他脱去凌厉杀气,却是个最重感情的人。
吴海洲是韩先楚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虽然韩将军难得有归乡探亲的机会,但是每一次都会特地来看他。
“还记得您给我的三支钢笔吗?”归乡的山路上吴海洲问起的这个问题,一下子将韩先楚的回忆带到了32年前。
那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1949年,韩先楚将军在南下海南之前,特地绕道回乡访友探亲。
那时候,他是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青年将军,策马翻山越岭,绕道回故乡这个静谧的小村,就是为了悄悄看一眼乡亲朋友们。
而那时候吴海洲已经娶妻生子,守着村里的几亩地养活一家子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先楚兄回来啦!”从田上归家的吴海洲,远远就看见站在自家门口迎接他的韩先楚,满眼惊喜。
“看看你这一身军装,多么威风!小时候我就知道你以后能成大器!”他是个直言直语的人,看到这个儿时伙伴一身整齐的戎装,忍不住赞叹起来。
吴海洲的三个孩子已经跑出屋子迎接他们的父亲,有些好奇地看着这个一身军装的陌生人,不明白为什么全村的人都围在他们家门前。。
“你莫要这样说,我只是出去得早,比你们多看了几本书,大着胆子东奔西闯糊口而已。”和儿时伙伴谈起当年,韩先楚将军也有些感慨起来。
韩先楚想到了什么突然笑起来:“海州哇,你还记得我当红军时候,问你借了四斗稻米没还吗?”
“这三支笔是给你三个孩子的。”他从胸口的口袋里摸出了三支钢笔来,递给了吴海洲,一边和他开起玩笑来,“就当是抵你四斗稻米的恩情吧。”
钢笔这么珍贵的礼物,整个山村里的村民一辈子都没见过一次,三个孩子更是睁大了眼睛盯着。
“钢笔这么贵重的东西,我们可不能收下。”吴海洲立马推辞,说着话眼眶有些湿润起来,“你为乡亲们在外面打仗,立了这么多的战功,应该是我们感谢你,那里还要你来报恩呢?”
“海州哇,我们红军说过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就一定要做到!”韩先楚将军执意把三支钢笔递到了吴海洲的手中。
韩先楚慈爱地看着三个孩子,叮嘱老友:“三支钢笔给娃儿以后写字用,一定让他们念书,他们将来一定比我们更加有出息。”
吴海洲终于哽咽着收下了他的礼物,他仔细叮嘱自己的三个孩子,要将这三支笔代代相传下去,把这背后感人的故事也一代代的讲述下去。
如今这三只钢笔依旧包在红布里,成了韩先楚将军浓浓革命情谊的信物。
岁月如流,一晃32年过去了,彼时意气风发的青年司令此时已经是个满头白发的老将军了,吴海洲也一样年近古稀。
经过了一段颠簸的山路,轿车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韩先楚老将军走下车,环顾着这个自己长大的小山村,如今已经一点都不复儿时的景致了。
虽然天公作美,风雪不再,可室外依旧是刺骨的严寒。
韩先楚跟随吴海洲来到自己家中准备稍坐片刻,他远远地就听见老友在大声嘱咐起家中的妻子收拾屋里接待贵客。
眼前是一座简陋的小土屋,一个老妇急匆匆跨出窄小的门,迎接着远道而来的这一大群人。
韩先楚认出来,她就是吴海洲的老爱人,她身上穿着破破旧旧、不知缝补过几层的旧袄子 ,脸上露出淳朴的笑脸,向他问好。
老妇人下意识地用自己布满劳动痕迹的双手遮起袄子下摆上那些厚厚的补丁,一面责怪自己的丈夫怎么不提前说有客人要来。
韩先楚被吴海洲热情地引进了自家屋里,破损的土墙漏风,使得屋内极冷,屋内简陋床板上都是从那床破旧被褥中钻出的棉絮。
这一切都被韩先楚看在眼里,看到自己老友一家近况如此贫苦,他的心里极不是滋味,忍不住自责起来。
老将军在随后的探亲活动中热情程度明显没有这么高涨,尤其是参观了乡亲们的家,发现这里每一户人家都过着贫苦的日子。
身边的秘书发现老将军时不时捂着胸口,早就看出他的不舒服,立即出声提醒韩先楚要注意身体,并递上了保心丸。
韩先楚结束了一天的视察活动,一行人回到县城,从风雪中归来的他,神情严肃,一踏进门便嘱咐秘书:“快打电话给兰州军区”。
跟随了韩先楚上将一整天的秘书知道他眉头紧锁的原因,一刻也不敢耽误,马上致电给兰州军区。
秘书将拨通的电话递给他,韩先楚上将对着电话那头说道:“传我的命令,火速调拨5万件旧军大衣到红安县。”
秘书不解的问他:“首长,这笔前要从哪里支出呢?”
韩先楚老将军心内着急,于是甩开拐杖有些生气的告诉他:“没地方开支,就从我这儿扣钱!等我死了之后,就扣我儿子的、孙子的、子子孙孙扣下去!”
韩老将军沉痛地说道:“你晓得吗?红安县为了革命死了有多少人?告诉你‘铜锣一响,48万’,是整整48万老乡!”
他继续说道:“在革命战争里,红安县人民把最后的一碗米,最后的一尺布,最后的一双鞋,最小的儿子,都奉献给了革命。5万件旧军大衣算什么?我早该给他们安排的,我真是愧对了乡亲父老啊……”
老将军在战场上威风凛凛,可一讲起故乡为革命做出的贡献他便难以自持,说到最后有些哽咽起来。
谁都没想到,如此重情义的老将军,在为乡亲们送上这5万件军大衣之后,他此生再也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1986年,韩先楚将军已经年逾古稀,他身体状况不怎么好,一直在武汉住院疗养。
久居病榻的日子,让老将军又一次想起了故乡。
现在是植树的季节了,老将军想起故乡的山林,如果要是能够种满雪松、柏树、桂树那样的观赏树该是会多么美丽的一片景致。
如果这些郁郁葱葱的树木能够覆盖在城关的街道上,那红安县城就有大城市里的样子了,乡亲们该会有多么的高兴啊。
韩先楚老将军殷切地嘱咐夫人刘芷,说道:“我怕是不能再回去红安县了,可我跟县委的同志应承过,将来要在家乡搞植树造林。”
老人休息了一会,继续说道:“大家既要在山上栽起木材林,也要在街上栽景观树,美化街道。我身体不行了,应承下的诺言就托付给你了。”
将军的眼中显出动人的神采,对夫人刘芷说:“到时候你带着这些树苗回到红安,代我向县里的同志们问个好,代我向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关心关心。告诉他们我韩先楚很想念他们。”
韩先楚一边安慰着泪流满面的妻子,一边继续留下嘱托:“等我去了以后,我一定要回到红安落葬,这是我最大的心愿,请你为我实现。”
夫人答应了老将军最后的心愿,并劝说他要好好养病。
夫人刘芷带着秘书和几个陪同人员,运送了桂树、雪松、玉兰花等十几棵珍贵的树苗到将军的故乡红安县,并转达了老将军的心愿。
1986年10月3日,韩先楚将军溘然长逝,享年74岁。
按照韩先楚将军的心愿,由全国人大常委领导陪同其遗孀刘芷及子女护送老将军的骨灰回到其故乡红安。
如今,家家户户早就都已经通上电线,乡亲们不用再担心冬天里受饥挨饿,孩子们都读上了书,不用再为了养家而背井离乡。
老将军终于可以长长久久的安眠在自己最牵挂的故乡,看着红安县一点点繁荣起来,看着这片红军的故土上,人们依靠实业致富,从此在新世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参考资料:
来自 郭家齐著. 人杰地灵 红安名人与大事聚焦《虎将韩先楚童年》[M]. 2017
来自 史全伟主编. 生活中的老一代革命家 上《韩先楚将军的故乡情》[M]. 2008
来自 苏在卿主编. 官鉴[M]. 1992
来自 田青刚,刘喜元,魏垚杰编著. 红二十五军长征人物传略[M]. 2016
来自 姚科贵著. 我在韩先楚身边的日子[M]. 2019
来自 叶重豪编著. 开国将军故事[M]. 2006
来自 尹建平主编. 红廉丰碑《韩先楚:为群众着想为子孙后代造福》[M]. 2017
- 0000
- 0001
- 0001
- 0000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