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毛主席视察武汉,特意见一老汉,开玩笑道:皮鞋擦得真亮啊
“有中央的领导要见你!”
1956年6月初,蒲圻的一位老汉接到县委的这一通知后,一下子愣住了,心里正琢磨着这位中央的领导究竟是谁呢?竟然县委还亲自来通知。
思忖了一会儿,老汉心里一惊,莫不是他的“毛大哥”?尽管县里的通知没有指明这位中央的领导是谁,但他的心里已经十分清楚了。
接到通知后,这位老同志特意收拾一番,穿上了一双从未穿过的大头凉鞋,便启程前往武汉。
这位中央领导便是当时正在武汉视察的毛主席。老同志到达武汉后,在安排下与毛主席见了面。
毛主席一见这位老汉就打趣道:“穿山甲,你的变化真大啊,这双大头凉鞋擦得很亮啊,都快要照出来你这个穿山甲的影子了呀!”
这位老汉究竟是谁?为何毛主席会称呼他穿山甲这个奇怪名字?
这位老汉名叫王天相,原本是一名红军战士,也是毛主席曾经的马夫。
在新中国成立后转业到了蒲圻,此后就一直在这里工作生活。
王天相当时正在家中忙碌,在接到县委的通知后就马上前往武汉。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来到了黄鹤楼旁边的一座房子。
一路上到处都有警卫员守着,警卫让王天相出示自己的证件,王天相只说是上面有通知,有中央的领导要见见他。
警卫进去通报后,过了一会儿,便将王天相带了进去。
毛主席这次来武汉,主要是视察武汉长江大桥并听取关于大桥建设的汇报。
在毛主席与汇报人员交流完以后,王天相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来到了毛主席面前。
终于见到了许久未见的毛主席,王天相的心情非常激动,一时之间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毛主席用他幽默的湖南口音爽朗地打趣王天相:“穿山甲,你的变化真大啊!”此话一出,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听到这话的王天相,一下子有点紧张,连忙解释这是为了见中央领导而特意穿得体面一点,平时从未有这样的穿着。见面之后,他也没想到毛主席竟然比自己穿得还要朴素。
两人在交谈之中回忆着往日那段难忘的岁月。
当天晚上,王天相受到邀请,与毛主席一起在湖北省政府礼堂观看楚剧。第二天,毛主席搭乘专机离开武汉返回北京,王天相也回到了蒲圻。
这位让毛主席视察武汉期间还特意要见上一面的老同志究竟还有哪些经历呢?这位老同志为何又称毛主席为“毛大哥”?
这一切还得从抗战时期说起了。
1936年的3月份,红军长征途中,王天相随二六八团休整训练,同时又一边准备迎接红二、六军团。此时的王天相已经当上了排长了。
王天相正织着毛衣,接到了上级的紧急通知,要求他马上前往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参加学习。
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在瓦窑堡,这个大学主要是红军干部和抗日知识青年的培训基地,王天相被分到了普通科学习。
王天相从未上过学堂,因此一个大字也不认识,被派到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去学习对他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了,这可比上战场还要难。
不过,碰巧的是,在瓦窑堡担任中央警卫的部队都被调到了前线,王天相又正好有担任警戒任务的经验,再加上他本人作战经验也是相当丰富的,于是就被调到了红军总部特务团,成为了毛主席的马夫。
毛主席和马夫王天相的故事也就此开始了。
在红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王天相几乎是一直跟随毛主席的,精心喂养毛主席的战马。在爬雪山、过草地的那段艰苦日子里,王天相每天都十分认真地为毛主席放马、养马,并且还亲切地称毛主席为“毛大哥”。
有一次,队伍在停下来休整的过程中,王天相牵着毛主席的战马在草地上休息,突然之间发现了一颗地雷。
为了保护好毛主席的战马,王天相大力一挥马鞭,将战马赶开,自己扑倒在地,才幸运逃过一劫。
在王天相的精心照料下,毛主席的战马被养得十分的壮实,每次喂料定时定量,马匹饮水充足,天冷了会给战马保暖,下雨了也会注意防滑,王天相可以说是一个养马能手,不愧为毛主席的马夫。
可是,毛主席很少起骑马,行军的过程中,马不是驮着受伤的战士,就是驮着毛主席的书。
毛主席经常夸奖王天相把马养得好,王天相也经常劝毛主席说:“毛大哥,马就是用来骑的,您也上去坐坐吧。”毛主席却总是笑着摆摆手说:“你的马你不心疼,我还心疼呢。”
毛主席比王天相大五岁,因此,王天相日常里经常称毛主席为毛大哥,毛主席对这一称呼也感到十分亲切,与战士们之间也经常有说有笑。
根据王天相后来的回忆,在长征途中,毛主席一直都表现得很乐观豁达,并没有因为路途的艰辛而展现出不快,而且还经常和战士们沟通交流,说着一口十分幽默的湖南口音。
当时,毛主席还给战士们取一些外号,与战士们一下子就熟络起来。战士们与毛主席相处的过程中也感到情切自然,都觉得毛主席没有领导人的架子。
王天相个头不高,只有一米六左右,虽然大字不识一个,面相上看起来也比较“憨”,但是脑袋十分灵活,身手矫捷。
毛主席就跟他开玩笑道:给你取一个“穿山甲”的雅号,你同不同意啊?,“毛大哥赐号是我的福分。”王天相很开心自己有这么一个外号,这也就是文章开头,毛主席口中的“穿山甲”的由来。
就这样,毛主席便经常叫王天相的外号“穿山甲”,王天相也一直喊毛主席“毛大哥”。这一称呼,一直到王天相转业到蒲圻后,仍然没有改变。
在给毛主席当马夫的那段时间,王天相遇到过一次十分危急的战斗。
1936年6月,毛主席等中共中央党政军领导在瓦窑堡遇袭,这一次遇袭在《毛泽东年鉴》中有过短短四十字的记载,但实际上,当时的情况是十分惊心动魄的。
同年6月,蒋介石下令让东北军向北进发,以消灭红军。尽管此时的东北军已经秘密和中共中央达成了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共识,但实际上还为公之于众,东北军此时仍然需要听从蒋介石的命令。
同月14日,中共中央做出决定,将瓦窑堡让给东北军,中共则向宝安县进行转移。然而,就在中共进行转移的前夕,当时正驻扎在石湾附近的张荫祖与地方上一些反动势力相勾结,趁着端午节之际,暗中偷袭瓦窑堡。
一周后,王天相正在照料战马,毛主席正在休息,警卫战士们也刚刚学习完回来。
突然之间,只听见瓦窑堡西门外安定县方向有一阵激烈的枪声响起。
警卫员贺清华迅速进到毛主席的窑洞里进行汇报,毛主席迅速查看地图,让警卫员迅速把参谋长张云逸请来。
此时的王天相非常担心毛主席的安危,迅速赶到毛主席的窑洞。
以当时中共中央在瓦窑堡的军力,恐怕是不足以和敌人持续抗衡的。参谋长张云逸向毛主席建议立刻进行转移。
王天相察觉到形势的严峻,马上到马棚准备好战马,以便毛主席撤离。
可是,此时的毛主席依然没有慌乱的神色,依旧是按兵不动,继续和周恩来、张云逸等人商量行动计划。
外面的枪声越来越大,王天相已经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忍不住进到窑洞里,催促毛主席快点撤离。但毛主席依旧是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而王天相已经急得直跺脚,坐立不安。
情况越来越紧急,警卫员贺清华爬到窑洞顶上观察敌情,只听见枪声和手榴弹的声音在周围响起,一股股爆炸后产生的浓烟弥漫四周。贺清华急忙跑进窑洞,向毛主席报告情况,毛主席这才动身撤离。
毛主席出了窑洞的院子后,警卫员们紧紧守护在周围,王天相牵着主席的战马紧跟其后。在毛主席、张闻天等一行人撤离到十字路口时,从瓦窑堡西门冲进来的一股敌军朝着路口猛烈地开枪射击。
在王天相的记忆里,当时真的是情况危急,子弹“嗖嗖”地从耳边擦过,毛主席依旧是从容不迫地往南门走去,和平常似乎没有什么两样。
到瓦窑堡南门后,毛主席、张闻天等人成功会合,按照先前商量好的计划,沿着秀延河的一个支流顺着沟底的小路往南走去。
借助沿路地形和植被的掩护,一行人很快就摆脱了敌人的势力范围。
这一路,王天相和其他的警卫员们一起保卫着毛主席翻山越岭,经过一番艰苦,终于在同年7月3日抵达了保安。
这一段惊心动魄的撤退经历,给王天相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也是他在给毛主席当马夫的经历中最为危险的一次。
离开了瓦窑堡,红军继续北上抗日,这一年的十月,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成功会师,至此,长征胜利结束。
经历过长征洗礼的革命队伍愈发壮大,王天相也在沿途看到了更多穷苦百姓,革命意志愈发坚定,心中对自己走上革命道路这个选择感到庆幸。
那么,与毛主席等红军将士共同经历艰险的王天相,是如何成为毛主席的马夫的呢?这还得从他参军时说起了。
1899年,王天相出生在四川巴州的一个叫凤溪的地方,长大后他在糟坊当学徒做生意,以此来谋生。
巴州这个地方逐渐成为了革命根据地,中共川陕省委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都在这里驻扎下来。
当时社会动荡,生意也没有那么好做,王天相也不想一直做学徒,于是抓住了红军改编的这个机会,光荣地加入了红军,成为了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第八十八师二六八团的一名战士。
在参军后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王天相就当上了班长。
1935年二三月份的时候,中央红军经过一番艰苦磨难转战到了川黔边境,准备北渡长江进入四川,电示红四方面军做好迎接的准备。
王天相作为红四方面军的一员,十分激动,心想这一次终于有机会能够见到毛主席、朱总司令、周副主席等中央的领导了。
这一年的6月16日,毛主席、朱总司令、周副主席等中央领导成功到达了达维,当晚举行大会庆祝会师。王天相就正好担任了此次会师大会的警戒任务,这也是王天相第一次见到毛主席。
就是从这一次见到毛主席开始,王天相在一些机缘之下,凭借着自己个人的优秀能力,一步步被推荐成为了毛主席的马夫,也就有了前文所描写的那些特殊的经历。
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正式拉开帷幕。
这一年的8月,部队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红四方面军的第四军和第三十一军,西北红军的第二十九、第三十军和独立第一至第四团以及第十五军团的骑兵团等,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一二九师。
就是这个时候,王天相被调到第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也就不再给毛主席当马夫了。
四、两块假银元
王天相从此便离开了毛主席,跟随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部队继续行动。
解放战争时期,王天相跟随部队进入大别山区,担任部队的后勤工作。
在一次下山购买粮食的行动中,王天相和两位战士装扮成当地老百姓的样子,前往山下的粮店。
来到一家粮铺的门口,王天相和战士们就看到了一个背着两个空箩筐的老伯号啕大哭。
王天相心生怜悯,上前去问那位老伯为什么会哭成这样。老伯一边抽泣,一边说着:“这是什么世道啊!我卖一担谷子换两块银元,再拿着这两块银元去买盐的时候,别人说我这银元根本就是假的。我去找买我谷子的人理论,他们非但不承认,还用枪托赶我。”
王天相听完老伯的哭诉,心中十分愤恨,一边大骂用假银元买谷子的奸商,一边将自己的两个真银元塞到老伯的手里,把老伯的假银元放进自己的口袋。
买完粮食后,王天相准备离开集市返回驻地,可就在此时不知怎么被敌人察觉了。紧急之下,王天相让另外两位战士将粮食赶紧藏起来,再各自离开,他自己则留下来打掩护。
在撤退的过程中,前来接应的战士用手榴弹炸死了一部分敌人,剩下的敌人在逃窜时朝王天相的胸口开了两枪。幸运的是,那两枪正好打在了王天相上衣口袋的银元上,一块银元被打裂,另一块银元被打出了凹陷。
经过一番周折,王天相和战友们终于把粮食运到了驻地,战士拿着那两块被打坏的银元对不对的同志们说:“要不是这两块假银元,我们现在就改向他献花圈了。”这两块假银元,成了王天相的“护身符”。
1949年夏天,解放军从洪湖乌林渡江进入赤壁,清除了国民党反动派在这里的残余势力,蒲圻获得解放。从此,王天相结束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在安排下转业到了蒲圻。
新中国成立七年后的夏天,毛泽东从长沙来到武汉,乘船视察武汉长江大桥工地,听取了关于大桥建设的汇报,对大桥的建设十分满意。
在这一次视察过程中,建造大桥的工人们的精神令人感动,毛主席高兴之下提出要在长江游泳。
首次畅游长江的毛主席非常高兴,游完泳后还提笔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
也就是这一次视察,毛主席想起了那个经常叫自己“毛大哥”的马夫“穿山甲”,于是特意让蒲圻县委通知王天相来武汉见上一面,也就有了文章开头所描绘的两人见面的场景。
此后,王天相再也没有见过毛主席。
回到蒲圻后的王天相依然认真工作,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
由于身体原因,1963年王天相离职休养,在儿女身边度过了老年时光。1979年底,王天相在蒲圻病逝。
为了纪念王天相,他的名字被永远刻在了赤壁市烈士陵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接受后人的瞻仰。
- 0000
- 0000
- 0002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