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2006年王光美病重,子女问她还有何愿望,王光美说了仨字:花明楼
65941

2006年王光美病重,子女问她还有何愿望,王光美说了仨字:花明楼

我要新鲜事2023-05-24 13:11:190

2003年11月23日,一个年逾八旬,穿着朴素的老人,在众人的搀扶下来到了湖南省宁乡县的花明楼区,她驻足在一间老房子前久久凝望,周围的群众热烈的鼓起掌。

一个看似并不起眼的老人却得到了在场如此多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原来她就是我国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的夫人王光美。

王光美祖籍天津,出生与成长都在北京,那么她是如何与千里之外的花明楼结下不解之缘呢?

这一切,还得从那个热血的年代谈起...

1921年,王光美在北京出生,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很多人不同,王光美的生活可以说是衣食无忧。

父亲王治昌在清朝还未灭亡时,就曾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北洋政府成立后,他官至农商部总长,虽然没有很大的权力,但经济和生活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而王光美正是她父亲在1921年参加华盛顿九国会议期间出生的。

与身边其他喜欢诗词歌赋、风花雪月的女孩子们不同的是,王光美从小就展现出了对理科浓厚的兴趣和出色的天赋,而后来,她更是凭借天赋,成为中国最早从事物理研究的人之一。

1946年,她从北平辅仁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便计划前往美国的密歇根大学深造,原本她可能会成为一个在学术界造诣颇深的女学者,但这时,一个人的到来改变了她的命运...

这个人正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崔月犁,原来,当时恰逢美国政府相关人员在中调停国共内战,意图成立北平军调部。

我党经过考察决定,邀请在校期间就接触过马克思主义思想、且英语能力十分出色的王光美担任中共方面的翻译。

从小生活条件优越的她毅然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她曾说:“共产党需要我时,我怎能推辞呢?”

虽然最终国共和谈失败了,但王光美出色的工作能力还是给我党人员留下了深刻良好的印象,于是,翻译工作结束后,她被我党工作人员叫住了:小王同志,你的表现很出色,有没有想过加入我党发挥作用啊?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同年11月,王光美告别父母,登上了前往延安的飞机,在飞机上,她还结识了周总理的秘书宋平。

王光美第一次和刘少奇同志相知是在枣园的窑洞中,那是在临近春节之前,王光美希望正式入党,但不知自己是否符合条件。因此,她来到了刘少奇同志的住处询问和交流。

刘少奇亲切地询问了她到延安后的工作、生活情况后,又耐心地为她解答了入党的条件以及如何提交申请书,并邀请她一起用餐。

刘少奇作为共产党领导人之一,生活的简朴、为人的随和,给她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在那一次交流之后,两人的接触逐渐变得频繁,刘少奇多次出外考察都邀请王光美一同前往,时间长了,身边的人们都觉得他们俩的关系不仅停留在战友层面。

而彼时的王光美并没有过恋爱的经验,而刘少奇则已经有过几次婚姻的经历,所以,当身边的人说起她与刘少奇的感情之事时,她显得有些木讷,也不敢想与领导之间会有什么故事发生。

但是渐渐地,她被刘少奇踏实苦干的精神所感染,也被他在革命工作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两人的出身、成长经历、工作职位都有很大的差异,但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差异吸引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

1948年8月21日,此时的党中央已经迁移到了西柏坡,也正是在这个地方,刘少奇和王光美真正成为了一生的伴侣。

他们举行了简朴却又热烈的婚礼,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等领导也都亲自到场祝贺,大家在一起品尝了由外事组亲手制作完成的蛋糕。

刘少奇同志也秉承着一贯的节俭风格,新房中只有两把木椅子,一张大书桌,除此之外就只剩下就是写着“奇字第3号”的从延安转战一直带在身边的小书箱了。

建国后,王光美被调任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任刘少奇同志的秘书,并且这一当就是19年。

工作上长期的繁忙,让两人一直没有机会回到刘少奇的家乡花明楼。直到1961年,王光美才第一次随刘少奇回到婆家。

当时,由于我国在建设上欠缺一些经验,导致在经济上陷入比较困难的境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刘少奇和王光美为了具体掌握基层与农村的真实情况,便决定到基层考察,借此机会,他们于当年的4月1日来到了长沙。

但他们并没有急着回到刘少奇的家乡花明楼,而是在湖南省的其他乡村先进行了访问,再把具体的情况收集和反馈,与当地的政府进行磋商解决方案。

在5月3日的深夜,他们才终于到达了位于宁乡县的花明楼。

初到花明楼,王光美就被那里的花花草草所吸引,因为她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很少见到南方的自然风景,因此见到南方的自然风景后倍感亲切,一下子就爱上了这方土地。

夜晚,他们没有住进县委安排的住所,而是选择在刘少奇位于炭子冲的旧居,度过七个昼夜的时间。在旧居中,刘少奇也给王光美介绍了许多家乡的风土人情,趣闻轶事。

第二天一大早,两人就开始了访贫问苦之旅,在短短的几天中,他们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从这家进,又从那家出,与居民们谈心、交流。

其中,令王光美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炭子冲的临时医院,在那里,他们见到了许多因食物不足导致营养不良的病人,他们脸色蜡黄,并且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水肿。

见到此景,刘少奇忍不住有些哽咽,王光美的眼睛也湿润了,刘少奇真诚地对着乡亲们说:“对不起大家,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

在医院中,王光美还碰到一个女孩子,由于长期的饥饿,导致了她月经不调,十分痛苦。

王光美深感伤心与无奈,她不断地鼓励小女孩,往后的日子一定会好起来的。

而在这访贫问苦的历程中,有一件很值得一提的事情,那就是访问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升平。

早在1953年,刘少奇就曾派人到家乡发展几位“农民秘书”,通过他们来了解家乡的真实情况。

而王升平正是组织和牵头人之一,但王升平自己却也在这几年的工作中犯了不少的错误,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了一些损失。这次相见,王升平感觉十分的愧疚。

但是刘少奇并没有责怪和训斥他,而是语重心长地告诫他,无论何时,都不能违背人民的需求,还和他一起探讨帮助当地在未来进行发展的方案。

而在走访过程中,听闻有些村民的房子在前几年炼钢时,为了收集原料被拆除,现在已经没有了住处,刘少奇和王光美主动提出自己旧居中原本的陈列全部撤掉,把房子腾出来给这几户村民。

村民们纷纷拒绝,但刘少奇同志说:“你们就当做帮我看管一下房子,以后有了新房,随时可以搬出来的嘛。”

这几户人家这才安心地住了进去。

完成工作后,二人便找时间探望了多年未见的刘少奇的姐姐刘绍德,但见面时除了亲人重逢的激动,也不免有些伤感。

原来,刘少奇的姐夫在前一年刚刚过世,他们一家的住所十分破败,姐姐看上去也没有了精神,穿着一身旧粗布衣、虚弱缠身。

见此情景,刘少奇同志沉默了,久久无法言语;王光美也是触景生情,止不住地掉下眼泪,只是不停地安慰和鼓励着鲁新秀(刘绍德女儿),让她一定要振作精神,照顾好妈妈。

自古忠孝难两全,虽然对久别重逢的亲人还有着无限的眷恋和思念,但是刘少奇夫妇深知重任在肩,只没待多久便匆匆离开了。

第一次回到花明楼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七个昼夜,但这一段经历已在王光美心中播撒下了种子、扎下了根,她的心中从此多了一份牵挂——家乡的人民群众,她也坚信,以后还会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的。

刘少奇同志于1969年辞世,而在他离开人世后的第14个年头,也就是1983年,王光美再度获得了回到花明楼的机会,与上次不同,这次她的身边没有了丈夫。

在历经了多重磨难,再次回到花明楼后,王光美感到幸运、感动,更有着一份安心。

坐着旅行车来到故居前的王光美刚一下车,就碰到了等候已久的群众们,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二十多年前这一别到如今,实在太久了...

此时的旧居已经恢复了陈列,门口匾额上书写着几个明亮的大字“刘少奇同志故居”,王光美呆呆地望着,百感交集。

此行与她一道的还有她们的孩子刘源,王光美便让他到刘少奇生前工作的那张书桌旁留影,希望他能继承父亲的精神,继续为人民和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此次回家,王光美还见到了许多老朋友,都是61年曾见过的。虽然时过境迁,好多人的头发都已经白了,但大家一见面,还是很兴奋地攀谈了起来。

随行的县委工作人员对王光美说:“现在乡里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是离刘少奇同志生前的期望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啊!”

听闻此语,王光美只是紧紧握着那名同志的手:“我看见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新衣服、还能吃饱饭,只要大家践行党的政策,实事求是、勤勤恳恳,我相信幸福的生活一定不远了。”

当天下午,在大家的陪同下,王光美慢慢地爬上了山,来到了刘少奇同志母亲的墓前进行祭拜。

当有人询问是否要将坟墓修缮一番时,王光美立马提出了拒绝:刘少奇同志生前三令五申不允许这么干,一定要保持节俭!

后来,回忆起这一段往事时,王光美说,刘少奇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他认为,只要后辈的心里永远装着孝顺和思念就已经足够了。

在88年、93年、98年,王光美又先后四次回到了花明楼,而祭拜婆婆也成了每一次她都会做的事情。

除此之外,每一次回乡,她都一定会到刘少奇同志的故居看看。

而在1988年的11月24日当,也就是刘少奇同志诞辰90周年的当天,她陪同国家主席杨尚昆一起,在花明楼参加了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的开馆典礼以及雕像揭幕仪式。

她与群众们在一起瞻仰着这个她无比熟悉的丈夫,她的眼睛再一次湿润了。

之后每一次回家,她也一定会到雕像前久久驻足,好像在那一刻,她和她的爱人再度重逢了。

这几次的回访经历间相隔都为五年,每一次回到花明楼王光美的头发都又白了些,乡亲们也都渐渐老去,但不变的是王光美与花明楼的群众们之间的情感,虽不是亲人,但永远血脉相连...

2003年11月23日这一天,王光美在群众的簇拥下再次回到了花明楼,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这一次,她是受时任刘少奇纪念馆馆主萧普的邀请,参加“纪念刘少奇同志诞生105周年暨花明德育园开园仪式”。

进入21世纪之后,祖国的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再次回到花明楼的王光美也难掩激动的心情,她看着越来越好的家乡,开心地对在场的人们说到:

“看见这里建设的这么好,我真的很感谢大家,希望大家继续把纪念地利用好,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时的王光美已是一名八十岁的老者,由于年事已高,她没有在家乡多停留几日,24日下午,她就准备离开了。

上车前,许多民众自发赶来送行,王光美挥着手跟他们告别。

而在上车前的那一瞬间,她突然又回过头来看了看这片故土,好像在思考着什么。最后,她笑了笑,转身回到了车里。

不曾想到,这一个回眸却成了她留给花明楼的最后一个瞬间和纪念。

其实,王光美在1995年就确诊了癌症,但在积极的治疗和她强大的意志双重作用下,她的身体健康一直维持着。

直到2006年,85岁高龄的王光美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10月13日这一天,她与世长辞,而在弥留之际,身边的子女们问她还有没有什么愿望。

“花明楼。”王光美说道。

短短的三个字,却使在场的工作人员、医生护士、她的后辈们都不禁潸然泪下。五十多年前那趟回乡之旅,成了王光美一生的牵挂,从未放下。

王光美同志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她从不会被人们遗忘。

她曾经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女,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毅然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投身革命;

她是一个革命家,不同于前线拼杀的战士们,她用自己的知识和人格魅力力所能及地做着贡献;

她是一个建设者,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深入到最偏僻的山区田间,为老百姓改善生活呕心沥血;

今日的刘少奇故居,成为了红色旅游的一处圣地,门前的大树依然矗立着,时而有微风拂过,诉说着人们对两位伟大老人的思念...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