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孝庄临终前留下遗愿,康熙到死都未解决,38年后被雍正轻松完成
65943

孝庄临终前留下遗愿,康熙到死都未解决,38年后被雍正轻松完成

我要新鲜事2023-05-24 13:20:510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一代贤后孝庄文皇后因病去世,享年75岁。

听闻祖母去世,康熙悲伤地不能自已,他日夜守灵,几乎好几天粒米未进,那真情实感令人无比动容。

但是在伤心之余,康熙皇帝却也没有忘记祖母临终前的那句话,这件事同样让他很为难。

祖母的嘱托,康熙到死都未能解决,直到38年后雍正继位才被破解。

那么孝庄临终的时候究竟说了什么呢?

原来在孝庄去世的时候,她竟然表示不想把灵柩搬到沈阳和丈夫皇太极合葬一处,在遵化皇陵下葬即可。

关于理由,孝庄则表示:自己身份卑微,如果合葬则必须破土动工,难免触犯先帝尊威。而倘若另外再大兴土木修建陵寝,则未免劳民伤财,她于心不忍。

这个遗命让康熙皇帝感到有些为难,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习俗,皇帝和皇后百年之后都是要合葬在一起的,尽管清朝有些皇后因为死于皇帝之后,不愿再次打开先帝的陵寝地宫,而是另外修建陵墓,但也都会在先帝陵寝之侧,而绝不会像孝庄的要求一样分隔千里之遥。

因此,从情理上来看,孝庄皇后死后肯定是应该被送到沈阳安葬的,而常规做法就是在皇太极的昭陵旁边修建陵墓。

据统计,整个清朝死于皇帝之后的皇后有六七位,她们统统都将自己的陵墓修在了先帝陵寝的旁边,而唯独孝庄特立独行,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件事不仅康熙皇帝搞不清,历代史学家也众说纷纭,但全都是推测,根本没有定论。

不过这件事流传到民间以后,却流传出许多版本,大体来看,主要有二种。

一说:下嫁多尔衮让孝庄无颜面对皇太极

第一种说法,跟孝庄的婚姻经历有关。

众所周知,清太宗皇太极在清朝入关前一年因病去世,由于他是突然猝死,在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因此在他死后,满清朝廷内部就此事发生了激烈的争议。

当时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有四个人,第一是皇长子肃亲王豪格,第二是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第三是懿靖大贵妃之子博穆博果尔,第四则是庄妃之子福临。

在这四个人中,相对而言更有优势的是多尔衮和豪格,因为当时满清尚未完全汉化,还没有中原王朝这种嫡长子继承制度,因此庶子继承或者兄终弟及都是可以的。

另一方面,由于满清当时还保留着八王议政的制度,这两个人谁都不能一家独大,而且都视对方为最大的对手,即使自己不能即位,对方也不行。

然而国不可一日无君,长期争下去,国家就会陷入混乱,为了大局着想,满清的统治阶层达成了一个默契,那就是多尔衮和豪哥都不即位,而是选择其他人。

这样一来,博穆博果尔就成了第一人选,因为他的母亲娜木钟比福临的母亲庄妃级别要高很多。

这个情况属于客观事实,但当时还是庄妃的孝庄皇后却没有放弃,她一向聪明智慧,这也是皇太极对她非常宠爱的原因,这次也不例外,她一下就抓住了事情的关键。

关于谁能继承皇位,尊贵程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力,如今福临和博穆博果尔年纪都还小,自身都不具备实力,因此只能寻找外援,聪明的庄妃一下就看中了实力派多尔衮。

历史上,庄妃和多尔衮的具体协议内容不得而知,但是在民间传说中故事情节就很丰富了。

据说庄妃虽然已为人母,但是贤良淑德,长得明艳动人,多尔衮春秋正盛,立刻就动了心。最终二人决定合作,庄妃委身于多尔衮,而多尔衮必须支持福临上位。

有了多尔衮的支持,最终年仅五岁的福临在这场皇位争夺中胜出,他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后来到了孝庄晚年对自己年轻时为了儿子上位做出的丑事深感愧疚,她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丈夫,九泉之下无颜再见,因此才会将自己的墓地选在距离沈阳千里之外的清东陵。

然而仔细推敲一下便可得知,这种说法是没有什么依据的。

首先庄妃下嫁多尔衮一事并没有确切依据,并不能当作历史事实。另外这件事并不光彩,属于皇宫内的丑闻。如果得以证实,那岂不是说后世清朝皇帝世系都得位不正了吗?

所以说即便是确有其事,清朝皇室也会尽力去遮掩,如果把她藏在清东陵,那就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因此,这种说法仅限于民间传说,并不可信。

二说:孝庄因不舍儿孙才不愿葬在沈阳

孝庄皇后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更是一个伟大的母亲,虽然当初她和多尔衮达成了什么协议不得而知,但终归不可能不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得到多尔衮的支持。

这样一来,她难免会在名誉方面受到一些损害。

而这也从一个侧面能够看出,在孝庄皇后的眼里,自己的儿子是要胜过丈夫的,因为她可以为自己儿子的前途做出牺牲,但对死去的丈夫皇太极却是不够尊重的。

孝庄皇后为了儿子福临能够登上皇位,做了不少牺牲,她也确实得到了回报。本以为可以功成身退,颐养天年,但没想到一个晴天霹雳落在她的头上。

顺治皇帝在二十四岁的时候不幸感染了天花,英年早逝,这让孝庄皇后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不过这个坚强的女子还是挺了过来,青年丧夫,中年丧子,连续两次打击没有让她消沉下去,她振作起来,主持了顺治皇帝的葬礼,然后扶植他的儿子玄烨登基,也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

连续辅佐两代少主,孝庄皇后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在她看来,康熙就是自己爱子生命的延续,她将对顺治皇帝的爱全都转到了康熙身上。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孝庄仍然对疼爱的孙子牵挂不已,而丈夫皇太极已经去世几十年了,虽说对他也有思念之情,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被冲淡了,她更看重的还是自己的儿孙。

之前顺治皇帝去世后就是葬在清东陵,而康熙皇帝登基后不久也开始选择自己的陵寝,同样也在清东陵。

因此,孝庄才会做出葬于清东陵的决定,她死后也不愿意和儿孙分离,她想继续守护他们。

这种说法合情合理,也能跟民间传说对应得上,应该说是最接近真相的推论了。

然而孝庄的这一则遗命却让康熙皇帝犯了难。

关于康熙皇帝难以遵命一事,其实主要还是他自身的原因,因为身在局中,他有些瞻前顾后了。

按照清朝的传统制度,丧事不可以跨年,那样是不吉利的。而孝庄皇后是在十二月下旬去世的,因此时间非常紧张,如果按照老规矩办,也就只有五六天的时间。

不过康熙皇帝不想这么草草处理,他认为这种丧事不能跨年的说法没什么根据,可以破除这个规矩。对这一点他非常坚持,因此直到第二年正月才将孝庄的灵柩移出宫。而在此期间,他也做了精心的准备。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康熙对祖母的感情是多么深厚,他感念孝庄的功德,愿意为她而破例,甚至和礼部官员产生了矛盾。

但除了不愿草草下葬以外,有一种感情是康熙皇帝没有说出来的,那就是他不愿祖母就这么离去,希望拖一段时间,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然而方案终究还得尽快定下来,在这期间,朝廷内部也在争论,有人希望皇上遵从太皇太后的遗命,也有人觉得这不合祖制。

最终还得康熙皇帝下决定,但出人意料的是,他没有选择任何一种方案,而是做出了第三种选择,这就是他在这一个月的缓冲期内作出的决定。

他下令在清东陵旁边修筑一座临时宫殿,然后将孝庄的灵柩安放在这里。这座宫殿称为暂安奉殿,而暂安的意思就是暂时安放。

康熙皇帝做这个决定,一是为了避免因为遗命和祖制出现矛盾,第二则是因为方便他去拜谒,以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

他本来是想用这个折中的方案暂时维持一段时间,等有了新方案后,肯定还要让祖母入土为安。

没想到这个方案名义上是暂时的,但一直拖到康熙皇帝去世也没能解决。

孝庄安葬一事一直拖了三十多年都没能解决,终于到了雍正皇帝登基后,局面发生了变化。

对于父亲当年的烦恼,身为皇子的雍正非常理解,他决心为父亲解决这个难题。

雍正年间是清朝一个变革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清朝的权力机构组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当年的制度很多都是在清朝入关之前设立的,随着清朝一统天下,很多老的制度已经不合时宜了。

比如早期的八王议政,到了国家统一的时候就很不合适了,因为这不利于君主权力的集中。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用这个机构逐渐取代了八王议政,军机大臣则成了新的实权人物。

有了这个先例,改变祖制就不是什么难题了。因此雍正皇帝开始准备解决孝庄陵寝这个遗留问题。

因为祖制不可更改这个口子已经放开,为了将问题简便化,朝中普遍支持遵循孝庄遗命将她葬在清东陵。

另外雍正皇帝对孝庄也没有父亲康熙那样深厚的感情,他没有长期拜谒的需要。

在这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下,让孝庄皇后尽快入土为安一事很快就被提上了日程,雍正下令尽快为孝庄皇后修建陵园,地点就在当初的暂安奉殿。

最终,孝庄皇后的昭西陵修建完成了。一切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可是这座位于清东陵附近的陵墓,竟然不在陵墓群的外墙内,似乎是单独设置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也是一个兼顾祖制的方案。虽说在雍正时期,一些祖制正在被改变,但是能不该尽量还是不改。

具体到孝庄陵墓这件事上,雍正皇帝想了两个特别的办法,第一就是将孝庄陵墓命名为昭西陵。

这个是针对皇太极昭陵的,从地理位置上,清东陵陵墓群位于沈阳西面,因此叫做昭西陵,从名字中可以体现这里和皇太极昭陵的关系,让他们夫妻没有断了联系。

第二就是前文提到的在修建时,将昭西陵放在清东陵围墙之外,这同样是为了表示昭西陵和昭陵出自一个体系。

这样既兼顾了清朝祖制,又没有违背孝庄皇后生前的意愿,可以说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方案。

昭西陵虽然独立于清东陵体系之外,但它的位置最为醒目,因为如果进入清东陵的话,昭西陵是必经之路。

如果清朝皇室子孙拜祭先祖的话,首先就要到昭西陵去。

这样的安排,非常符合孝庄皇后的身份和地位,她是整个墓葬区辈分最长,身份最尊贵的人,清朝皇室后人几乎都是她的晚辈。

雍正皇帝这个方案真是用心良苦,几乎考虑到了所有的问题。他也对自己的构想非常满意,认为自己完美解决了困扰父亲几十年的难题。

不过昭西陵虽然在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修建完成,但它却和其它皇陵有很多不同。

说起昭西陵,它的独特之处有很多,除了前面说到它是独立于清东陵之外的一座陵寝之外,还有很多独有的特点。

首先,昭西陵从布局来看和传统皇陵有些差别,而更像一座宫殿。

这是因为昭西陵本身就是由康熙皇帝时期修建的暂安奉殿改造而成的,最初就不是一座陵寝,而是康熙为了寄托哀思为孝庄修建的宫室。

其次,清东陵内其他陵寝都是一重围墙,而唯独昭西陵是二重围墙。

这是因为其余陵寝都位于清东陵的主体围墙之内,已经有了一层保护,而昭西陵位于墙外,在安全上会差一些,因此才会多建一层围墙。

当年昭西陵还是暂安奉殿的时候,康熙皇帝就对这里的安全非常重视。

他几乎将孝庄皇后生前所居住的宫殿原封不动地搬了过来,里面陈列着孝庄皇后生前喜爱的各种奇珍异宝,其奢华程度和皇宫相比不遑多让。

如此众多的宝物,难免会被盗贼所觊觎,正因为如此,康熙才下令严加看护。

正是在这样独特的背景下,昭西陵形成了独有的特点,也为后代皇后陵寝的改制开了先河。

比如乾隆时期,他的母亲孝圣宪皇后就没有和雍正合葬,而是为她单独修建了泰东陵,刺喉不能与皇帝同时下葬的皇后另行修建陵寝就成了约定俗成的制度。

其次,昭西陵在命名方法上也是首创。

其具体规则就如之前所说,根据皇后陵寝的地理位置,在先帝陵寝的名字前面加上一个代表方位的字。比如顺治皇后的孝东陵和雍正皇后的泰东陵,都是按这个规则命名的。

最后一点就是丧葬制度方面,清朝早期直到顺治皇帝都是采取的火葬。

入关以后,清朝皇室逐渐学习汉族丧葬习俗,改为土葬,而孝庄皇后就是皇室土葬的第一人。而昭西陵也是第一座存放了木制棺椁的陵寝。

从此以后,清朝皇室就一直延续使用土葬模式了。

总而言之,孝庄皇后的昭西陵是一座很有开创性的陵寝,对清代墓葬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孝庄皇后作为清朝入关早期的一位实权政治家,也对清朝的基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经过几百年的风霜,如今的昭西陵虽依然矗立在那里,但却因为天灾人祸早已面目全非,仅剩下残缺的遗址了。这座文化宝库的损坏令人心痛不已。

不过尽管如此,孝庄文皇后得伟大功绩依然会被历史所铭记。身为一个女子,她辅佐儿孙治理国家,在此期间政治清明,国势蒸蒸日上,为后来的康乾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她虽身为蒙古人,但却思想开明,为满蒙汉三族的和谐共处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也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虽然昭西陵命途多舛,但历史不会忘记孝庄文皇后的功绩。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