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得罪朱棣被下狱,几年后朱棣看到囚犯名单惊问:他咋还活着?
永乐十三年(1415 年)正月十四,北京城内千家万户正在张灯结彩准备喜迎元宵佳节。但在某些角落里,有些人却和喜庆的气氛隔绝。
锦衣卫诏狱就是这样的地方,这是一个比刑部大牢更恐怖的魔窟。
这天傍晚,一个衣衫褴褛的囚犯被拖出牢房,被随意丢弃在路旁。他满身酒气,胡言乱语,也不知在说些什么。
此时正天降大雪,偌大的北京城被一片白色所覆盖,几名狱卒就在大雪纷飞中卖力地挖着雪坑。等雪坑挖好后,那个可怜的囚犯便被抬进去掩埋,没多久就被活活冻死了。
这个人究竟是谁?又犯了什么罪?才会落得这个下场呢?
此人身份很不一般,他正是明朝大名鼎鼎的才子解缙。
其实,锦衣卫诏狱并不是谁都能进去的,里面的囚犯个个都是大人物,解缙也不例外。
解家是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是元朝官员。后来,因为元末天下大乱,解缙的父亲解开虽然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但一直无意出仕,甚至明太祖朱元璋征辟他都推辞了。
虽然解开在江西吉安老家过着隐居田园的生活,但却没有忽视对儿子的教育,他把希望全都寄托在了儿子的身上,但愿时机一成熟,家族就能厚积薄发、一飞冲天。
儿子解缙果然没有让父亲失望,年仅七岁就能写诗作赋,十二岁的时候就已经能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如此一来,解缙便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
几年后,十八岁的谢晋初次参加乡试,就高中解元。
次年,他再接再厉,进京参加会试,再次高中,解开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当时,朱元璋听说一个十九岁的青年竟能考中进士,非常惊讶,后来一问,原来此青年才俊就是当初自己非常看好的那个解开的儿子。
之前解开不愿意出仕,朱元璋很是遗憾,如今,他的儿子考中进士,朱元璋爱屋及乌,对其倍加器重。
由于解缙成绩很好,是二甲中很靠前的名次,因此,朱元璋授予他庶吉士,成为皇帝的贴身秘书。
此后,解缙便长期侍奉在皇帝身边,朱元璋对他非常喜爱,甚至还说出过“朕与你名为君臣,实则恩如父子”这样的话。
然而,人生并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很快,解缙将遭遇一次重大打击...
解缙不到二十岁就成为皇帝的近臣,备受宠爱,于是,他开始骄傲了,说话做事也开始肆无忌惮起来,或许是年轻气盛吧。
没过多久,解缙就给朱元璋上了一份针砭时弊的《万言书》。解缙在文中洋洋洒洒、引经据典,意味深长地指出了当朝的一些问题。
但在皇帝朱元璋眼中,解缙这种自作聪明的行为,让自己有些不太高兴。
当然,他对这位青年才俊还是很喜爱的,也不想去打消他的积极性,便微笑着点点头略加赞许,然后就将万言书搁置了。
解缙并没有领会到朱元璋的良苦用心,之后愈发胆大妄为,见到看不惯的人和事就上书弹劾,平时在和同僚的交往中也多次出口不逊。
久而久之,朱元璋对他更加不满。而这时,解缙也闯下了大祸。
当时,韩国公李善长卷入了谋反案,朝中百官对其避之不及,偏偏解缙要为他打抱不平,上书为其鸣冤,这让朱元璋动了雷霆之怒。
最终,解缙被罢官为民,他的第一次仕途生涯就这么结束了。
其实,朱元璋也是为了他好,李善长谋反已经被定了性,解缙偏要自作聪明,换了别人一定会受到更严厉的处罚,但朱元璋对解缙还是从轻发落,目的就是要杀杀他的锐气,让这个才高八斗的年轻人变得更沉稳。
然而,解缙却并没有吸取教训,最终也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朱元璋去世后,解缙在建文帝时期虽然一度重新出仕,但仕途却始终不顺利,这令他非常郁闷。
就在这时,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和明朝中央政府交战。
一番激烈的战争后,朱棣杀入京城,建文帝失踪,大明迎来了永乐时代。
当初,朱棣还在自己的封地北平时期,他就听说过解缙的大名,等他做了皇帝后,第一时间就把解缙招揽到自己身边,解缙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巅峰。
由于在朱元璋时期取消了丞相,朱棣即位后,便组建了内阁以替代前丞相的职权,而解缙就是内阁大学士之一。
没过两年,他就成了内阁首辅,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这一年,解缙才三十五岁。
朱棣非常看重解缙的才学,并交给他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那就是编修《永乐大典》,这也是表明朱棣功业的著作,因此他对此寄予厚望。
从此便可以看出朱棣对解缙是多么地器重了。
而解缙率领参与编写的学者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圆满完成了任务,不负皇帝的信任。
解缙确实有才,但他最大的毛病是管不住自己的嘴,一向口无遮拦。当初朱元璋对他的贬斥就是为了让他改改这个毛病,不过解缙依然我行我素,但也多亏朱棣对他比较包容。
有一次朱棣列出一份朝臣名单,让解缙加以品评,结果,解缙将每个人的优缺点分别详细说了一遍,而且评价都非常到位。
当时朱棣对他表示赞许,解缙也颇为自得,但有一点他没有想到——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说出去的话最终会传到当事人的耳朵里。
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即使解缙说的符合客观事实。
如果解缙能够一直得到皇帝的宠信还好,一旦他失宠,他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不过在当时,解缙和朱棣这对君臣之间还处在蜜月期,这也是解缙的仕途最得意的一段时间——君臣恭和无猜,同心合力治天下。
朱棣曾公开表示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无解缙。”
解缙的危机感不强,他身居高位,却没有忧患意识,反而忘乎所以,没过多久,他又犯错了...
解缙的高光时期也就短短几年,很快他就因为卷入储君之争而失去了皇帝的宠信。
当时,朱棣有两名嫡子,分别是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
一般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朱高炽毫无疑问是要做太子的,事实上,早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朱高炽就被立为世子了。
然而,朱棣对这个长子却不是很喜欢,虽然他稳重儒雅、宅心仁厚,应该是个好的守成之君,但是他身体肥胖,且有些轻微残疾,形象上非常不好。
相反朱高煦却英勇善战,当初靖难之战的时候,他亲临战场,立下不少功劳。
朱棣认为朱高煦非常像自己,所以一直在犹豫,没有决定太子的最终人选。
到底是立长还是立贤?朱棣始终拿不定主意,最后他决定向自己最信任的解缙咨询一下。
这是一个对解缙极大的考验,如果回答不好,将会有杀身之祸。
不过,解缙对此倒不是没有准备,他知道立储对于朱棣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自己作为内阁首辅,将来肯定是会被问策的。
解缙虽然有些狂放,但多年来他读的是圣贤书,说到底他还是个传统的士人,儒家的嫡长子继承制是深入人心的,因此他是支持朱高炽的。
但同时他也清楚,皇上心理偏向于朱高煦,如果仅以废长立幼会导致动乱为由,恐怕难以说动朱棣。
于是解缙只回答了三个字:“好圣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圣孙”指的就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朱瞻基自幼聪明绝顶,诗词书法无一不精,而且颇为英武,深得朱棣的喜爱。
解缙心里明白,虽然朱棣不太喜欢朱高炽,但却喜欢他的儿子,如果立朱高炽为太子,将来皇帝的位置是可以传给朱瞻基的,这个结果朱棣肯定是能接受的。
这样一来,朱棣就不那么热衷于废长立幼了。
但从这件事来看,解缙办得确实漂亮,他一下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也成功地解决了问题。
但其他的矛盾也会随之而来,或许解缙能让皇帝暂时满意,但却狠狠地得罪了朱高煦。
此时,朱高煦尚未失势,太子的人选还没有尘埃落定,解缙这样急着表态,自然就成了朱高煦的眼中钉。
自古以来,多少名臣在立太子这件事上栽了跟头,无论是东吴的陆逊还是南宋的岳飞,他们都因为卷入立太子的纷争而含恨而终,这个教训还不深刻吗?
然而,解缙自以为聪明,为皇上解决了难题的同时,他也为自己敲响了丧钟。
这件事发生后,朱棣就立朱高炽为太子了,但同时,他也没有彻底打压朱高煦,这就给了朱高煦对付解缙的机会。
没过多久,安南国发生内乱,胡奎篡位,随后对大明南疆进行侵扰。
在这件事上,解缙反对出兵,主要是因为安南太过遥远,劳师动众国家财政负担很大。
朱棣是个马上皇帝,他的基业都是自己打下来的,怎么能容忍安南这个撮尔小国在大名面前耀武扬威呢?
朱高煦抓住这个机会,主动请缨出征,这让朱棣非常高兴。最终他也不负众望,在名将张辅的协助下取得了一场大胜。
这件事让朱棣产生了不一样的想法,解缙力保的朱高炽平平无奇,而朱高煦屡立大功,而且解缙还多次反对出兵。
于是,朱棣第一次对解缙产生了不满,这对曾经亲密无间的君臣之间出现了裂痕。
之后,朱高煦的地位越来越高,他一直不肯去自己的封地,很明显就是对太子之位还心存幻想。但是,朱棣却没有制止他,反而愈发放纵。
于是,朱高煦逐渐和太子之间便有了分庭抗礼的势头。
这让解缙非常着急,如果将来朱高煦真的反败为胜,他绝对没有好下场。
于是,解缙便上书建议朱棣打压朱高煦。
解缙这里有些太过急躁了,如今朱高煦势头已成,不是那么轻易可以扳倒的。
而此时,朱棣在太子人选上又动摇了。如今朱高煦正炙手可热,解缙强行上书,肯定会触怒朱棣的。
果不其然,朱棣动了雷霆之怒,他怒斥解缙不该离间他们父子关系,从此以后解缙彻底失宠了。
没过多久,朱棣赏赐黄淮等五位大臣二品纱罗衣,作为内阁首辅的解缙却不在其中。
这样一来,解缙失去皇帝信任的信号就非常明显了,朱高煦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他决定对解缙发起最后一击。
当时,解缙已经有众叛亲离的趋势了,而朱高煦却有不少党羽,其中地位最高的就是与淇国公丘福。
朱高煦授意丘福,将一次机密朝会的内容泄露了出去,这让朱棣非常震怒,立刻让人追查此事,而朱高煦则趁机嫁祸解缙。
这时,又有人弹劾解缙在会试的时候有不公正的现象,最终朱棣对他忍无可忍,将他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
见解缙已经彻底完了,朝中大臣开始对他落井下石。
当初,解缙对朝中百官肆意品评,纵然一时意气风发,但其中的恶果终于显现出来了。
当初,他评价礼部郎中李至刚虽然有才干,但是趋炎附势、不可重用,最后导致李始终不得朱棣信任,仕途很是不顺,因此李至刚恨透了朱棣。
这次,李至刚终于有报复的机会了。
他联合了一些自己的同党,对解缙进行弹劾,结果解缙还没来得及出发去广西,又被继续贬斥到交趾去了。
交趾就是今天的越南北部,当时是蛮荒之地,被贬到那里,是极为严重的惩罚了。
这下解缙彻底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曾经的内阁首辅,却落到这个地步,他万分失落,只好落寞地踏上赴任的道路。
如果解缙能够看清现实,从此低调做人,或许过一段时间朱棣把他遗忘之后,他还能得到善终。
然而,解缙却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因为,之前那次东山再起的经历,让他还对重新起复抱有幻想,这最终为他的死埋下了伏笔。
永乐八年,解缙进京述职,他认为这是个绝好的机会,如果能见到朱棣,说不定能重新得到重用,因此他将自己的未来全压到这次进京了。
然而解缙虽然做了万全的准备,但是他在到了京城后却得知朱棣亲率大军深入漠北,远征蒙古人去了。
这件事对解缙来说如同晴天霹雳,这次见不到皇帝,下次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自己还有几年可等呢?
绝望之下,解缙走了一步臭棋,他不想空手而归,于是去见了太子朱高炽一面。
自古以来,皇帝最为忌讳的就是太子和大臣结交,因为这就预示着他们是在图谋不轨。
在朱棣出征归来后,朱高煦第一时间将这件事报了上去。朱棣非常愤怒,但当时解缙已经离开京城了,于是,也就没再处理他。
然而,解缙依旧在作死的道路上一去不回。
当时,他在南下的路上经过老家江西,看到江西有的地方出现水患,有的地方却有旱情,于是写了一封奏章,提议兴修赣江的水利工程,以造福百姓。
本来朱棣已经快要忘记了解缙,此时收到他的奏章后,当即火冒三丈。之前的事还没完,又来无事生非?
于是,朱棣立刻派锦衣卫将解缙逮捕。
解缙看到锦衣卫前来传命,以为是自己的奏章起效果了,皇上要重新启用自己。但当他听到“押入诏狱”几个字后,立刻瘫倒了。
作为朝廷命官,解缙自然知道诏狱是个什么地方,只要进去了就是九死一生,上一次他输掉了自己的仕途,这次他连命都输掉了。
很快,解缙就被关进诏狱,锦衣卫对他严刑拷打,让他交代勾结太子谋反的事实。解缙根本没有谋反的意图,他又能交代什么呢?
作为读书人,解缙有自己的傲骨,即使被打得皮开肉绽,但始终不肯屈打成招。
就这样,解缙在诏狱中被关押了五年之久,被折磨得不成人样,但他还是挺了过来。
然而,一次意外的发生,终决定了解缙最终的命运...
永乐十三年春节刚过,朱棣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准备新的一年的各项安排。
正月十三这天,北京城天降大雪,朱棣站在窗前稍作休息,一边欣赏着雪景,一边心血来潮,提出要看一看诏狱中关押的犯人名单。
不一会,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拿来了朱棣所要的东西,朱棣坐在桌前慢慢翻阅,不多时,一个熟悉的名字出现在他眼里——被关了五年的解缙。
这几年,朱棣已经快要把他忘记了,他以为解缙已经死在狱中了,看到他还活着,朱棣颇感意外,于是随口问了一句:“解缙还在啊?”
纪纲身为皇帝身边的特务头子,对朱棣的心思自然要反复地揣测。
在纪纲看来,皇上这是动了杀心了,于是心领神会。
纪纲亲自前往解缙的囚室和他见面。
让解缙颇感意外的是,这一次纪纲没有叫人拷打他,而是颇为和颜悦色,不仅如此,还搬来一桌颇为丰盛的酒席。
解缙一看这架势,便明白了这其中的含义...
功名利禄仿佛一场游戏一场梦,当初年少成名、意气风发,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除了饱餐一顿以求体面,还能怎么样呢?
他立刻大吃大喝起来,不一会就酩酊大醉。纪纲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便招呼手下人来处理,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解缙死后被抄了家,他的家人也被流放到辽东。
讽刺的是,当初解缙力保的朱高炽和朱祁镇父子在登基后都没有理会他的案子,直到明宪宗朱见深时期他才得以平反昭雪。
- 0000
- 0000
- 0001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