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请建文帝心腹大臣吃瓜,看到瓜皮后,大臣顿悟:我命休矣
朱元璋作为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微的一个皇帝,以极低的起点实现了人生的逆袭,最惨的时候竟然当过乞丐,可谓是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
在位30余年的朱元璋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在继承人的选择上,他的决定使得大明朝遭遇了一场浩劫。
建文帝朱允炆在爷爷的手里接掌大权以后,通过削藩对自己的叔叔们进行各种打击,手段极其的残忍,丝毫不顾念亲情。
在这种情况下,燕王朱棣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先发制人,决定起兵造反。
在起兵之前,建文帝朱允炆曾经派自己的心腹大臣前去逮捕燕王朱棣,可是在他们进入燕王府后,朱棣一个摔瓜的动作,让大臣们大惊失色,
这其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当时他为什么要摔瓜,与此同时,他还做了哪些事情?
朱元璋在位期间一直将大儿子朱标当作下一任继承人培养,可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朱标英年早逝,这给朱元璋带来了不小的打击。
太子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的心里曾经一度十分矛盾和纠结,除了因为“嫡长子继承制”以外,朱元璋在朱允炆的身上似乎看到了朱标的影子,
因为朱允炆一直温文尔雅,做事也表现出一幅宽厚仁爱的风格。
朱标去世后的五个月,朱允炆顺利晋位皇太孙,成为了大明帝国唯一的合法继承人。
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即位,将次年定为建文元年,朱允炆也被称为建文帝。
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了帮助大明帝国建立起屏障,将自己的儿子们都分封为王,派遣到边疆和全国的战略要地把守,而且还在军事和行政管理上给予了他们很大的权力。
当时,明朝的精锐部队除了在南京以外,剩下的都在这些藩王的手里。
朱元璋在去世之前,为自己的孙子扫清了一切障碍,将那些有反叛之心的将领一一诛杀,最后又让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人辅佐他治理国家。
然而,继位时候的朱允炆才二十出头,他明显感觉到了来自叔叔们的各种压力,也知道远在边疆镇守的叔叔们对于他登上皇位多有不服。
这些既有实权又有能力的藩王们,让朱允炆感受到了各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他这个皇位根本坐不稳。
在大臣们的建议下,作为一国之君的朱允炆在登基一个月以后,就开始对叔叔们下手,实施削藩。
以往的朝代中,削藩肯定会给藩王们留下一条后路的,比如再给他们一个其他的官职或者赏赐千亩的良田,反正就是不能操之过急。
然而朱允炆却没有这么干,他对自己的叔叔们毫不客气,要一扒到底。
当时削藩的大方向已经确定了,那么到底首先该选择哪位藩王呢?
从东北到西北一共有九位藩王,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
当时朱允炆身边的大臣们出现了意见不统一的情况。
身为兵部尚书的齐泰深知燕王朱棣的能力,觉得燕王一旦造反,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建议先从燕王下手。
但是作为翰林学士黄子澄认为,燕王当时没有什么过错,如果贸然对燕王动手,那么肯定会被满朝文武和天下百姓诟病,
而当时与燕王一母同胞的周王朱橚已经有了不法的事实,所以可先将其法办,这样也能削弱燕王的实力。
最后,朱允炆听取了黄子澄的建议,在对付燕王朱棣的策略上放慢了脚步,但正是这种曲线迂回的方式,恰恰给了朱棣充分的准备时间。
接下来,周王、岷王、湘王一个接一个倒下了,这些藩王有的被贬为庶人,有的被流放到边疆地区,有的直接被夺去了性命,下场是一个比一个惨。
而且朱允炆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当时明眼的人都能看明白,朱允炆只是先拿软柿子开刀,他真正的目的是实力强大的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在得知这些消息后,早已经知道朱允炆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
而且当时朱允炆已经任命张昺为北平布政使,前往北平监视朱棣的一举一动,还通过让谢贵、张信管理北平都指挥使司,牵制朱棣的兵力。
在这种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很快有个消息传到了京城里,大家都说燕王朱棣疯了。
有人传言,说在大街上看着朱棣披风散发,大吼大叫,还抢夺别人的东西,然后不管不顾就吃了下去;
有时候还看见他躺在街边的泥沟里,昏昏沉沉一待就是一整天;
有时候他在王府里胡言乱语,又蹬又踢,一连几天都起不来床。
建文帝为了求证真假,就派人去探望朱棣。
根据探望的人上报,说当时炎热的夏天,朱棣就坐在火炉边烤火,还穿着厚厚的羊羔皮袄,整个人依旧瑟瑟发抖动,嘴里还喊着太冷了。
当探望的人站在他面前,朱棣双眼无神,似乎都不认识人,嘴里嘟嘟囔囔,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建文帝听了汇报以后,竟然对朱棣疯了这件事认为十有八九是真的。
不过姜还是老的辣,朱允炆身边的大臣们还觉得,富有谋略的朱棣不可能就这么轻易地被吓傻了,其中一定会有猫腻。
所以朱允炆让谢贵、张信密切监视朱棣的动向,但是朱允炆的内心还是稍微地松了一口气,也就没有着急对朱棣下手。
面对如此危机的处境,朱棣怎么可能会坐以待毙,当时的装疯卖傻只不过是他的缓兵之计。
朱棣二十岁就开始镇守北平,多次和北元的蒙古军队交手,是在战马上从青年步入到壮年的。
朱元璋对于这个儿子十分看重,授予他可以统帅诸王的权力。
但是,朱允炆登基以后,就把张昺、谢贵、张信这些亲信都派到了北平,企图在军政两个方面将其架空,因此让他十分焦虑。
虽然当时的朱棣已经下定决心要造反,可是他当时能掌控的地方也只有自己的燕王府,
并且朱允炆还派了三万兵马驻守在山海关一带,所以他必须要好好谋划,如果自己失手,那么将步入万劫不复的地步。
当大哥朱标还在世的时候,朱棣十分佩服大哥的才干,如果大哥即位,他也一定甘愿为大哥镇守一方,
可是最后当上皇帝的却是朱允炆,本来朱棣也无心与侄子争夺皇位,可是朱允炆竟然下死手,要剥夺他的王位。
朱棣一边装疯扮傻麻痹朝廷派来监视他的官员,一边着手开始了起兵的准备工作。
他在王府豢养了一批死侍,整日秘密进行训练,组成了一支彪悍的武士团。
另外,朱棣还在王府的下边修建了一个很大的地下室,用于偷偷打造兵器。
为了防止别人知晓,他在王府里养了很多鸭鹅,整日咕咕嘎嘎,噪音实属不小。因此,鸭鹅的叫声很好地掩护了铸造兵器的叮叮当当的声音。
同时,他还私下悄悄运作,各种招兵买马,囤积粮草,为后边的起兵造反打下了基础。
可是就在朱棣紧锣密鼓为造反做准备的时候,他手下一个叫做邓庸的将领被朱允炆抓住了,在严刑拷打下,邓庸交代了朱棣准备起兵谋反的意图。
这时候朱允炆慌神了,赶紧找来身边的大臣商量,在兵部尚书的齐泰的建议下。
朱允炆给身在北平的张信下了一道密诏,让他与张昺、谢贵商讨后一起秘密将燕王拿下。
其实,朱允炆当时的想法就是想不费一兵一卒,利用在北平的三位官员,将他的四叔秘密处决,可是这个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出了很大的差错。
因为张信与燕王的关系非同一般,当时还是燕王提拔的张信,没想到朱允炆和齐泰竟然将秘密逮捕燕王这样重要的任务交给了他。
张信在收到密令之后,也是犹豫不决,因为他与燕王的关系十分要好,
但是现在毕竟是建文帝登上了皇位,如果他选择了燕王,就等于和他一同造反了,可谓是上船容易下船难。
就在这关键的时刻,竟然是张信的母亲帮他下定了决心,她知道儿子要去逮捕燕王,就立马制止了,
而且还和儿子说燕王将来一定会夺得天下,他现在万万不可这样做。
原来,当时经常会有一些燕王府招募的江湖术士在街头散布一些消息,告诉城内的百姓燕王是天选之子,张信的母亲自然也是听到了这些传闻,才帮儿子做了决定。
其实,这些做法都是燕王布局举兵造反的其中一个环节。
很快,张信就前往了燕王府,可是几次都没能进门,最后迫不得已张信乔装打扮才得以见到了燕王。
在刚见到燕王的时候,朱棣还是继续装糊涂,张信内心焦急不已,直接将朝廷要抓他的消息全盘托出。
听到了张信的话,朱棣一下从床上坐起来了,对张信行礼感谢,连胜说道张信是他们全家的救命恩人。
自从张信来访以后,朱棣整个人就立刻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他没有想到敌人来得如此的快,他立即就和自己的亲信商量对策。
而远在南京的朱允炆和齐泰迟迟没有收到张信逮捕燕王的消息,就觉得大事不妙。
然后,朱允炆给北平的张昺、谢贵又下了一道密令,让他们前往燕王府去抓捕燕王手下的官员。
燕王是何等的聪明,他知道张昺、谢贵等人带兵就是来抓自己的,于是见机行事,打算先把二人擒拿,这样他们手下的官兵就成了无头苍蝇,只能任由他处置。
朱棣利用诏书的漏洞,告诉张昺和谢贵,他已经将手下的官署控制住了,他们可以前往燕王府将人带走,正好朱棣大病初愈,打算在府上宴请二人。
这两人也不傻,他们怕朱棣其中生变,说什么也不踏进燕王府半步,
可是朱棣说这些人都是要交给朝廷的,需要主事官员验明正身,按照相关的流程,张昺和谢贵就不得不进去了。
在这样特殊的时刻,两个人肩并肩走进了鬼门关。
刚走进王府,他们进入到大堂,看着朱棣坐在那里拄着拐杖,有气无力的样子,心头一喜,十分高兴。
于是,按照朱允炆诏书的内容,说明了他们的来意,刚开始的时候双方交谈得比较和睦很顺利,一切与二人预想的也差不多。
终于等到了宴席结束,张昺二人正打算起身告辞,朱棣便对他们说,现在正值盛夏,再加上刚刚用完膳,吃一些西瓜既可以消暑,还可以一解刚才的油腻。
于是朱棣命府里的侍女将西瓜端上来,随后朱棣接过西瓜,拿到张、谢二人面前,将西瓜递到他们的手里,
这时候两个人才大惊失色,因为,这些西瓜皮有皱,瓜梗发黄,明显就不新鲜。
两人立刻明白了这其中的不寻常,纷纷感叹:吾命休矣!
果然,燕王见两人接下了西瓜,突然满脸气愤大骂道:
“寻常百姓人家还讲究兄弟手足之情,我身为天子的叔叔,现在整天为姓名担忧,不得已才装疯扮傻,朝廷现在如此待我,也没有什么是我不能做的了。”
说完这句话以后,朱棣以摔瓜为号,府内的侍卫把张、谢二人捆了起来,待朱棣一声令下就将他们斩首了。
然后,朱棣根据朝廷律法,向朝廷上奏,说建议削藩的齐泰和黄子澄是奸臣,朱棣以“清君侧”为由,发动了改写中国历史走向的靖难之役。
征战四年,朱棣攻下南京后,于1402年7月17日登上了皇位,朱允炆最后不知所踪,这件事也成为了朱棣一辈子的心病。
此后,朱棣加强了君主集权。
将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编修了《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极大宣传了明朝的国威,出现了万国来朝的局面,
明朝在朱棣的统治下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史称“永乐盛世”。
- 0000
- 0001
- 0000
- 0000
- 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