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在德国殖民地方面,英国政府为何会进行让步?
#历史开讲#
文|木木
编辑|观星
1934年4月5日,英国外交部常务次官罗伯特·范西塔特赞同以下观点,即在德国有关殖民地问题可能有两种看法。
魏玛共和国可以与英国一起解决殖民地问题;现在的德国可以无视英国,独自解决,但是他们都想要殖民地。
在德国国内,希特勒也在马不停蹄地完成自上而下的“一体化运动”,即建立从政治到经济的第三帝国独裁体制。而殖民地宣传团体也悄然融入了一体化。
1934年5月,纳粹党通过一系列的分离整合建立了纳粹党殖民事务部,里特·冯·埃普是它的部长。
新的殖民事务部有三个部门:一部负责人事和商业;二部负责党内殖民教化;三部负责新闻媒体。从一开始,冯·埃普就非常清楚希特勒想对殖民主张施加的限制。
他断言,德国在这一问题上必须谨慎行事,必须把它放在其他问题的后面。
因此,埃普认为他的主要职能是使殖民地问题在德国存在下去,同时确保德国的殖民宣传不妨碍德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但是,尽管冯·艾普在政府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并且在殖民改造的事业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但他从来没有成为希特勒幕僚的核心人物之一。1934年是德意志殖民帝国成立五十周年,德国各地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与庆祝活动。
德国社会又一次掀起了殖民主义的狂热。由于希特勒已经于上一年10月退出了国联,范西塔特和大多数英国内阁的官员认为应该归还它在非洲的殖民地。
以此来转移希特勒的侵略方向。1934年底,意属殖民地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的边界危机使国际局势顿时紧张起来。
面对着墨索里尼的侵略,英法两国计划将一些非洲殖民地归还德国以补偿它在《凡尔赛条约》中的损失,从而避免希特勒成为第二个墨索里尼。
1935年,希特勒维持了他上台前两年的做法。纳粹党人在前德属西南非洲的宣传活动因南非政府的坚决反对而遭遇了困难。
因为南非政府并不希望把自己那种口头上的对德友好表示变为以本身利益为代价的实际让步。
这件事使希特勒在1935年保持了十分谨慎的态度,并且把德国的殖民主义宣传控制在一定限度内。
1935年1月,德国通过公投宣布萨尔地区重回德国。这件事给希特勒的外交增强了信心。
尽管德国没有提交正式的诉求,但1935年英国外交部的官员们确信殖民地问题需要立即考虑,但是殖民事务部不愿意协助界定德国殖民主义者宣称要得到的部分。
外交部中欧司的拉尔夫·威格拉姆严厉地批评了殖民事务部一直反对编写关于这个问题的备忘录。
外交大臣约翰·西蒙并不认为此事十万火急,但应该指出的是,他反对任何英国人对德国殖民地的要求表现出不合理的顽固态度。
并且他认为如果能够从中获取利益的话,那就对德国让步。2月,外交部试图征求自治领事务部和殖民事务部对德国殖民主张的看法,但几乎没有回应。
自治领事务部建议,这件事可以由自治领国家的总理们在五月参加国王银禧庆典时进行非正式讨论。
西蒙有意访问德国来弄清楚希特勒的意图,并且希望与希特勒讨论关于德国重返国联与裁军会议等事宜,从而判断与德国达成和解的前景。
而德国也想试探英国方面对自己的态度,因此同意与英国举行一次会谈。在这次会议上,希特勒提出了德国有关殖民地问题的看法。
其实,早在艾登与西蒙动身前往德国之前,沙赫特与施内等殖民修正主义者已经向希特勒提出了殖民地问题的新计划。
沙赫特于3月19日送交给希特勒一份文件,内容包括了沙赫特应埃普邀请所提出的殖民地看法。德意志殖民协会领导人施内也于第二天向希特勒和外交部长冯·牛赖特递交了一份报告。
报告中施内表示希望重新建立非洲殖民地,但是对于日本已经获得的德国前殖民地,他则倾向于放弃。3月25日,西蒙、艾登与希特勒在柏林展开了会谈。
关于双方对于殖民地问题的看法,艾登在回忆录中记载到:“他举出德国低人一等的一个例子:德国仍然被认为没有资格管辖一块殖民地;而退出国联的日本却能管辖德国从前的一块殖民地。谈到这里,他接下来就要求归还德国从前的殖民地。”
希特勒认为,这些殖民地对于大英帝国可能没有多大的经济价值,对于德国也是如此,但是,它体现着德国的大国地位。
根据当时在场的译员施密特记载:“希特勒说:‘如果真的承认我们德国是个享有平等权利的大国,似乎也应该在殖民地委任统治方面有我们的份。’然而接着又立刻表示德国现在并不打算提出殖民地方面的要求,从而没有就殖民地问题进一步讨论下去。”
西蒙表示,他将记下希特勒说的话并向国内报告此事;但他指出,至于委任统治地,则不是英国单独支配得了的问题。
希特勒拿出一张图表,上面标示世界上一大部分是英国的殖民领土。西蒙对德国总理说,这些区域不仅包括殖民地,还有大英帝国的自治领。
这些自治领同英国的关系,绝不能同其他国家的殖民地相比。希特勒想重返国联显然只是为了成为委任统治国,而对国联的规章则不予理会。
这是希特勒对英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一次试探。尽管西蒙给出的回应是冷淡的。西蒙清楚地表示殖民地问题是国联的问题,而不是英国政府的事。
在英德关系上,西蒙表示愿意在取得英德谅解的前提下与希特勒达成和解,但是他希望这是基于不影响英法友谊的情况下。
西蒙想要与希特勒签订新的《洛迦诺公约》,但是希特勒只想要与英国单独的双边条约。
英国外交部的官员们对西蒙与艾登给予希特勒的消极回应感到不安,4月初,英国驻柏林大使埃里克·菲普斯给西蒙发送了一份电报。
详细地描述了这次会谈所引起的一些反应,菲普斯提请西蒙注意希特勒已经开始注重殖民地问题的解决,并作为重返国联的先决条件之一。
外交部重新思考了坦噶尼喀等委任统治问题,范西塔特也认为现在没有理由拒绝与德国讨论殖民地。
到了4月底,外交部已经表现出了相当大的紧迫感,然而,西蒙声称并不急于解决委任统治问题。
外交部中欧司的J.V.佩罗恩审视了自1933年以来所有关于德国殖民地的备忘录,得出结论,即德国的前殖民地不适合移民,现在移交给德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权。
无论在技术上和法律上都是不合适的。随着德国公然违反《凡尔赛条约》重新武装后,英国政府还是加快了与德国达成和解的进程。
1935年6月18日,英德两国签署了瓦解斯特莱莎阵线的《英德海军协定》。
该条约的签订虽然维持住了英国海军的优势地位,但是却没能起到抑制德国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欧洲国际局势的恶化。
历史学家格哈特·温伯格指出,英国政府也许从这次经验中吸取了教训,它在后来的几年里总是坚持有关诸如殖民地等具体问题的协议只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达成,以维护欧洲和平。
意大利与埃塞俄比亚的边境摩擦暂时分散了英国对于德国殖民地问题的精力。
意大利方面支持德国取得前殖民地,同样墨索里尼希望以此来换取希特勒对自己在埃塞俄比亚事件上的支持。
1935年9月9日,英国殖民大臣麦克唐纳通知内阁:我们不能不讨论殖民地问题,这是引起大国间摩擦和动乱的一个突出问题。
除非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达成某种协议,否则这将导致严重的麻烦。他希望英国提出这个问题,并建议应该强调经济而不是问题的政治方面,以避免尴尬。
1935年9月11日,接替西蒙成为英国外交大臣的霍尔在国联大会上发表讲话。
他表示应该展开一项有关各国在获取殖民地原材料准入问题上的调查,他希望经济问题可以和政治问题分开。霍尔的这一提议主要是针对意大利与德国关于殖民地要求的回应。
随后国联成立了一个委员会专门调查此事,但是霍尔在提出这一建议后便下台了。
总体来说,在1936年之前,德国在殖民地问题上保持了克制的态势,但随着德国退出国联以及《英德海军协定》的签署。
德国逐渐在殖民地问题上发力,英国政府也感觉到了局势的变化,但是英国政府仍然秉持着一个原则,即有条件地与德国进行协商。
随着1936年1月希特勒的演讲,英德关系中的殖民地问题开始逐渐升级,并在内维尔·张伯伦上台时达到顶峰。
从1935年年底起,英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寻求与德国达成“全面解决协定”的办法,这一政策是艾登在1936年初的时候提出的。
艾登预计,可以通过对德国的经济绥靖来换取一项裁军公约,并使德国重返国联,放弃在非洲和东欧的进一步主张。
1935年底霍尔由于签署了臭名昭著的《霍尔-赖伐尔协定》而在一片嘘声中下台,艾登接替他出任外交大臣。
艾登认为,对待德国要求归还殖民地的呼声,英国只能将其作为“全面解决协定”的一部分,而且必须等到英国重新武装成功之后。
此外,艾登还指出,欧洲霸权是德国政策的基本目标。到目前为止,希特勒在他的所有事业中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不包括“经济和金融领域”,在那里他可能面临着“无法克服的困难”。
艾登从这些观察中得出的结论是,英国不仅应该迅速地重新武装起来,而且也要作出积极的努力,与德国达成一种可能降低欧洲紧张局势的协定。
外交部常务次官范西塔特同意这种看法,不应对德国的殖民地呼声持冷漠的态度。
针对1935年秋天霍尔在国联的讲话,前首相劳合·乔治表示他并不赞成割让英国的领土,但是可以对委任统治进行一些调整。
此外,他还对比了意大利、德国、比利时与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状况。葡萄牙对此反应强烈,1936年1月22日,葡萄牙外长阿明多·蒙泰罗告诉艾登。
葡萄牙不会“割让一英寸的殖民地领土”,在劳合·乔治发表言论后,蒙泰罗再次要求艾登公开保证葡萄牙殖民地将继续神圣不可侵犯。
2月12日,英国殖民大臣J.H.托马斯对下议院说:“国王陛下政府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考虑移交根据委任授权拥有的任何英国殖民地或领土。”
而在德国重整军备以及《英德海军协定》的签署之后,希特勒觉得时机已经成熟,是时候扩大殖民地宣传的声势了。
1936年1月27日,希特勒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在演讲中,他兴高采烈地谈到殖民地的价值和德国人拥有殖民地的权利,并且表明德国不排除效仿意大利的方法来取得殖民地。
这次演讲可以看作自希特勒上台以来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出殖民地的要求,而英国政府内部立即陷入了恐慌。随后,英国政府内部讨论了试图同德国达成全面解决协议的建议。
建议主张,利用莱茵区和恢复德国在非洲的前殖民地来讨价还价,争取使德国重新参加裁军谈判并且不再觊觎东欧,但英国政府当时并没有尝试去这样做。
由于希特勒在一月底的演讲中已经释放出了危险的信号,英国政府内部开始考虑对德国在殖民地方面进行让步,但是这一切都必须在“全面解决协定”的框架内执行。
然而,局势改变之快使得英国政府在殖民地问题上陷入了进一步的混乱。1936年3月7日,德军进入了莱茵兰非军事区。同日,希特勒发表了“和平讲话”并向英法等国发出了倡议。
他向法国和比利时提出缔结互不侵犯条约以代替被废除的《洛迦诺公约》,有效期为二十五年;此外再签订英国非常重视的空中条约作为补充。
在西部边界两侧划出一块新的非军事区,法国和德国处于平等地位。同时在东方,德国向它的邻国提出仿效《德波协定》缔结互不侵犯条约。
最后,既然权利平等已经恢复,德国准备重新加入国际联盟,讨论殖民地问题,并修改国际联盟的相关条约。
希特勒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声明其实是模糊的,这并没有标明其具体的要求。
英国对此反应迅速,3月9日,首相斯坦利·鲍德温在帝国防务委员会下成立了一个附属委员会专门讨论此事,由普利茅斯担任主席。
委员会于3月18日至6月9日举行了12次会议,审查了来自不同部门的38份备忘录。这也是关于德国前殖民地问题最详细、最权威的一次调查。
4月普利茅斯报告说:每块前德国殖民地都同英国的战略密切相关;若必须放弃某些地方的话,那么最好同法国一道让出西非的多哥和喀麦隆。
随着委员会工作的深入,委员会发现移交殖民地的主权在经济、法律、道德等层面都存在着困难。在经济层面,前德国殖民地的农业生产不能满足它对原材料需求的5%。
虽然未来的增长是有可能的。工业矿产只有4%,其他必需品,如棉花、羊毛等产量也十分稀少。而在法律层面则更加复杂,如果简单地给予德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权。
则需要得到国联委任统治委员会的一致同意;而如果英国放弃委任统治并将殖民地的领土主权移交给德国则需要对《国际联盟盟约》的第二十二条进行修改。
这不光需要国联的同意,可能也需要征得美国和日本的同意。
除此之外,在道德层面上还需要考量殖民地土著居民的利益,将他们的土地移交给德国是否意味着英国的背叛,这将有损英国的国际影响力。
英国的自治领同样也反对这种主权移交。在英国国内,以里奥·埃默里为代表的民族主义者对此表示抗议。
军事部门对于移交殖民地同样表现出了忧虑,海军担心德国很有可能利用殖民地建立海军基地;而空军则表示移交德属东非则会影响从开罗到开普敦。
即北非到南非的航线,这会大大削弱空军在非洲的机动性。6月,委员会最终出台了《普利茅斯报告》。
得出的结论是:要想修复英德关系,不讨论殖民地问题是行不通的。但在移交主权方面确实存在着各种困难,从英国的角度看,最满意的做法就是与法国商议放弃喀麦隆和多哥。
英国也同样需要对法国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来弥补法国的损失。艾登认为可以展开对原材料的调查,但是在殖民地问题上目前什么都做不了。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