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德国政府是如何就殖民地问题展开谈判的?
#历史开讲#
文|木木
编辑|观星
1924年7月,英国殖民事务部就德国殖民帝国问题起草了一份备忘录。备忘录显示,德国在1913年与殖民地的贸易仅占德国海外贸易总额的0.5%,仅占德国原材料进口的3%。
此外,该备忘录还证明殖民地不适合德国将过多的人口移民于此。与此同时,斯特莱斯曼打算试探一下国联对归还前德国殖民地一事的反应。
1924年9月,他就德国加入国联一事向国联委员会的代表们发出了照会,将获得殖民地的委任权作为德国加入国联的先决条件之一。但是他的措辞是委婉的。
只是认为德国作为一个大国在战后一直被排除在殖民活动之外,希望德国能在适当的时候取得委任统治地的授权,但英国外交部对此事仍旧是回绝的态度。
年底,新上任的殖民大臣里奥·埃默里再次表示:“没有理由担心将英属喀麦隆移交给其他国家,这就好像担心将英国殖民地或自治领移交给其他国家一样。”
这一声明可以看作是当时英国官方的态度。进入1925年,德国殖民修正主义者的宣传愈演愈烈。斯特莱斯曼也展现出了对重获殖民地的浓厚兴趣。
在一篇报纸的文章中,他表示修正《凡尔赛条约》殖民地部分的条款将是他的目标之一。
斯特莱斯曼毫无疑问是一个德国民族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他希望随着德国加入国联,德国的国际地位能够得到改善并恢复往日的荣光。
1925年伊始,他就欧洲和平问题与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以及法国外长阿里斯蒂德·白里安展开会谈时,表明德国希望协约国在莱茵兰的军队早日撤离。
波兰走廊和但泽问题得到有利于德国的解决,并归还一些前德国殖民地。作为回报,德国可以放弃未来采取军事行动的可能性,接受和促进和平交流的规则。
他关于殖民地问题的想法也得到了阿伯农勋爵的支持。这位英国大使在1925年向奥斯汀·张伯伦暗示,希望可以用殖民地来换取与德国的和解。
阿伯农的观点在外交部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最终仍遭到强烈反对。外交部中欧司的M.H.赫胥黎认为德国想要获得海外殖民地是十分困难的。
因为德国海外的殖民地目前大多数已经置于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之下,也需要征询其他国家对此问题的态度,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英德双边关系的问题,因此操作起来十分困难。
此外,英国正在失去它在亚洲的势力,这就暗示着它在非洲的财产将在未来呈现增值趋势。因此,他认为不能将德国的势力重新引入殖民地。
奥斯汀·张伯伦赞同赫胥黎的观点,但更为强硬,他表示英国现在不会将来更不会放弃它在非洲的使命。任何基于放弃委任的看法都被认为是错误的。
奥斯汀·张伯伦于1925年5月向英国驻柏林大使阿伯农发送了一份备忘录,告知大使英国政府并不打算返还任何德国的殖民地,让他明确通知德国。
当阿伯农告知斯特莱斯曼此时提出殖民地问题不合时宜时,斯特莱斯曼感到十分沮丧。在洛迦诺会议召开前夕,发生的一件事,使得会议又多了一个不利的因素。
9月份,比利时企图将卢旺达和布隆迪纳入比属刚果的版图,而这两块地区是委任统治制度分配给比利时的。
德国政府立即对此表示了强烈抗议,认为这是违反《国际联盟盟约》第二十二条的,是直接吞并。
德意志殖民协会的领导人施内率领人员进行大规模的抗议游行活动,但是国联并没有对此表示明确反对。比利时政府则声称德国不是国联成员无权对此进行干涉。
10月5日,洛迦诺会议正式开幕。在洛迦诺会议整个过程中最使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感到焦虑的是,谈判很有可能因为德国政府对修改和平解决方案的过分要求而遭到破坏。
奥斯汀·张伯伦告诉阿伯农勋爵,不要让德国人提出诸如“重写战争供词”之类的要求。这些对会议都将是致命的。
施特莱斯曼十分清楚德国承认1919年西部边界解决方案是洛迦诺谈判的关键所在,但是斯特莱斯曼希望英国与法国做出一些让步。
由于《洛迦诺公约》生效的前提之一是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因此,斯特莱斯曼希望借这个机会修改《凡尔赛条约》,解除德国的战争罪责,并获得一定的殖民地委任统治权。
考虑到当时德国国内的政治背景,这一想法在策略上是至关重要的,这是由于斯特莱斯曼在1925年主要的政坛对手是支持殖民运动的保守派和上层阶级。
最后,德国方面还要求取得国联的常任理事国席位。殖民地可以看作是斯特莱斯曼的一个讨价还价的筹码或者是一个外交手腕,只是到最后,德国得到的是其他东西。
法国外长白里安也承认,关于殖民地问题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动。他呼吁德国代表团不要将殖民地问题列入加入国联的先决条件,德国方面将此视为一种暗示。
即德国可以等加入国联后再提出殖民地问题,这样就显得更为合理。
因此时任德国总理汉斯·路德于1925年11月23日在议会中宣称,在洛迦诺谈判时期,德国的殖民地主张得到了“明确承认”。奥斯汀·张伯伦立即提请德国代表注意这些言论。
他明确表示目前关于委任统治权并没有相应的空闲名额,斯特莱斯曼和路德对奥斯汀·张伯伦的这种态度无疑是失望的。
路德表示殖民地问题虽然现在不是紧要的,但是不代表永远不会提出。而奥斯汀·张伯伦还是坚持一贯的主张:用时间来解决问题。
就这样,英国外交部的成员巧妙地回避了他们认为不可接受的要求,例如法国政府对正式仲裁条约的渴望,以及德国政府对殖民地的要求。
德国在殖民地问题上取得的唯一成就就是战胜国撤销了对其“殖民地罪责”的指控。
虽然德国与战胜国在1925年签署了《洛迦诺公约》,但是由于在一些条款上存在分歧,德国并没有即刻加入国联。
在殖民地问题上,尽管英国的态度十分清楚,即不考虑殖民地的归还。
只是委婉地消除了德国的“殖民地罪责”,但是德国的殖民主义宣传活动反而有增无减,到了1926年更是到达了高潮。
目前尚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德国政府参与了宣传活动,但是一些议员确实以私人身份参与其中。德国加入国联后有可能会获得殖民地也使得人们对殖民主义宣传的热情大增。
然而,德国国内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这些声音来自那些狂热的殖民修正主义者,他们认为斯特莱斯曼在洛迦诺会议上没有尽全力去与英国等国家就殖民地问题展开谈判。
对此,斯特莱斯曼希望取得他们的谅解,因为德国毕竟已经被取消了“殖民地罪责”,将重获殖民地作为加入国联的先决条件之一会给谈判增加很大的难度。
一些欧洲国家正担心德国加入国联可能会重新取得殖民地,葡萄牙正是如此。意大利也表示愤怒,因为根据一战中的《伦敦密约》,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作战应该分得一定的战利品。
德国人在1926年对殖民宣传运动最重要的贡献来自施内和沙赫特。施内于当年出版了凝聚他所有想法的书籍《德国与殖民化过去和将来》。
在书中,他宣称战胜国对德国实行了三重欺骗,即瓜分德国殖民地与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不符。其次,前德国殖民地的土著居民受到了欺骗。最后,德国的民众也受到了欺骗。
施内也对战胜国对德国殖民地罪责的指控一一进行了驳斥。在这里施内引用了一战爆发前英德对葡属殖民地进行的瓜分谈判。
即“如果德国在管理殖民地方法上存在着残忍的行径,那么为什么英国还会企图将葡属殖民地给予德国?”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施内在书中并不否认前德国殖民地确实存在着一些残忍的行为,但是他认为英国、法国等国家对待自己的殖民地也是如此。
如果仅凭这一点就给德国定罪并不让人信服。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指出的那样,其他的殖民政权也很残暴,尤其是比利时在刚果的统治。
这些殖民政权会毫不犹豫地实施大规模屠杀,以此来镇压起义,或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
从19世纪70年代在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到20世纪30年代在埃塞俄比亚的意大利人,情况都是如此。种族歧视、侵占财产和强征劳动力绝对不是德国人的专利。
关于协约国控告德国武装殖民地土著居民一事,施内认为法国将非洲的士兵直接运往欧洲战场更是一种讽刺。
值得一提的是,为这本书英文版作序的正是德国殖民修正主义者在英国的代言人---道森。沙赫特博士比施内更加痴迷于殖民地的归还。
1926年初他就与阿伯农大使谈到过前德国殖民地的问题,沙赫特很看好洛迦诺会议后欧洲经济的发展前景,认为德国不需要获得殖民地的主权。
只是希望可以给德国提供原材料以及人口过剩的出口。3月,沙赫特在德意志殖民协会柏林-夏洛腾堡分公司的演讲在英国引起了轩然大波。
他在演讲中表示道威斯计划并不能彻底解决德国的原材料问题,德国需要一定的出口来输送国内过多的人口以及更多原材料的供给。
英国外交部中欧司的赫胥黎在他的备忘录中记载到:“他的言论总是在同一样主题上兜圈子。”奥斯汀·张伯伦对此更是不屑一顾,认为沙赫特的言论十分愚蠢。
在英国,《泰晤士报》在尽一切可能淡化德国殖民地问题的重要性。
在给英国驻柏林代办英格拉姆的一封电报中,奥斯汀·张伯伦回复施特莱斯曼说德国在殖民地方面的煽动只会威胁到两国新的友谊和关系。
十分不巧的是在英格拉姆把电报带给施特莱斯曼之前,德国内政部长屈尔茨先生在《柏林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声称德国理应获得全部殖民地的宗主权并且这是全体德国人要求清除“殖民地罪恶谎言”的目标以及与其他列强一样在殖民地问题上取得平等权利。
4月14日,英格拉姆会见了德国外交部国务秘书冯·舒伯特,告知了英国的不满态度。
作为回应,舒伯特声明德国的殖民地宣传运动代表着相当大的政治力量,它不断地向政府施压要求夺回德国的殖民地并且这种情绪总会有爆发的危险。
所以,现在让殖民主义狂热者冷静下来需要谨慎对待。两天后,舒伯特、屈尔茨和沙赫特一同,进一步向英格拉姆解释了他们的言论。
沙赫特认为有必要把事情放到正常的角度来谈。奥斯汀·张伯伦则不以为然,他告诉德国大使斯塔默尔,德国一再要求让步,而这种让步一旦给予就会迎来更多的讨价还价。
至1926年夏,虽然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但是德国殖民修正主义者还是看不到任何希望,英国的坚决态度让他们感到失望。
想要重获殖民地只有寄希望于德国加入国联,只有加入国联取得了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德国在殖民地上才有话语权。
虽然在图瓦伊会谈4天后施特莱斯曼在日内瓦的“冈布里努斯啤酒馆”大厅向侨民们发表的一次演说中谈到。
占领德国领土和把德国从以前的殖民地排除是同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而产生的局势不协调的。但是,德国最终在1926年9月加入了国联。
1927年9月,路德维希·卡斯特尔被任命为国联委任统治常设委员会的成员。至此,德国迈出了收复前殖民地道路的第一步。
世界经济大危机前夕德国的殖民主义宣传活动相比较于德国加入国联时有所减少。这一时期的英德关系也处于相对平稳的阶段。
英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坚决态度使得德国的煽动丝毫没有效果,德国国内对于重获殖民地的热情也有所减弱。但殖民地问题还是在英德关系中泛起了一点波澜。
1927年,英国准备考虑将东非的殖民地与委任统治下的坦噶尼喀进行一次合并,建立“更紧密的联盟”。
这个计划最初设想的仅仅是这些地区的经济合作,由希尔顿·杨委员会开展研究,随后才考虑建立一个政治联邦。
然而,这个计划在德国议会里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殖民狂热者发起强烈的抗议,斯特莱斯曼以及他的继任者尤利乌斯·库尔提乌斯公开宣称反对这个联盟。
库尔提乌斯通知议会他决定保持对殖民地的宣传活动。德国在国联委任统治常设委员会的委员路德维希·卡斯特尔也反对这项计划,认为其违背了委任统治制度的原则。
由于各方势力的反对,这个计划最终搁浅。自从这次事件之后,德国殖民修正主义者便不再相信英国愿意在殖民地问题上作出让步,他们逐渐将目光投向其他地方。
德国政府的一些资深人士认为既然无法取得英国控制下的坦噶尼喀,不如获得一些葡属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
他们看中了安哥拉地区,因为他们认为葡萄牙可能会将安哥拉交给国联以换取贷款,德国可以借此取得安哥拉的委任权。
此外,针对秘鲁、智利和哥伦比亚的调查也在进行中,这些国家的政府正在以特许权的形式转让大片地区,但这一计划只处于初级阶段。
总的来说,20世纪20年代的英德关系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
战后的世界和平主义盛行,英国出于自身的战略考量一直在践行着“扶德抑法”的政策,其决策者并不希望过多地卷入欧洲事务,尤其是他的盟友法国可能随时将它卷入战争。
德国在英国的帮助下从战争的阵痛中恢复,经历了一段发展的“黄金时期”。
其外交部长斯特莱斯曼纵横捭益,逐渐使德国恢复了大国地位。但不得不说,在殖民地问题上,除了消除“罪责条款”以及取得国联委任常设委员会的席位之外,德国政府毫无进展。
正当双方准备展开进一步商谈的时候,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了,随后纳粹势力迅速崛起,英德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双方在殖民地问题上的态度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