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与法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发展宫廷礼仪的?
#历史开讲#
文|木木
编辑|观星
欧洲文明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来到中世纪的神学时代,这一时期是欧洲封建制度发展的顶峰“中世纪的世界观在本质上是神学的世界观”。
因此礼仪的发展也建立在为神学服务的层面上,并且为了维护神学封建等级的制度,这一时期的礼仪发展十分严格和繁琐。意大利和法国最早在14世纪开始举行舞会的。
舞会上的礼仪有着严谨的规格要求。按照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大小,最为深远影响的礼仪有“皇家宫廷礼”、“臣服礼”及“骑士礼”等。
由于地理位置、民族发展、政治统治等相关缘由,中世纪的礼仪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法国皇家宫廷礼仪的历史发展。
其历史时间处于中世纪(公元5世纪-15世纪后期)发展的末期和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发展期间。
因此波旁王朝宫廷礼仪的发展结合了封建神学礼仪的繁琐复杂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内容。
波旁王朝是法国中世纪末期建立起来的封建朝代,1559年意大利战争结束,法国取得主教区的统治权。1589年,亨利四世作为波旁王朝的第一个国王,在位期间极力要求休养生息。
路易十四于1661年即位,在位时间长达72年,在他的统治下法国的专制王权进入巅峰时期。
路易十四为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大力削弱地方贵族的势力,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
路易十四应该说是17世纪欧洲最有权势的君王,在他的统治下,法国迎来了军事和艺术的黄金时代。他建立了凡尔赛宫,将贵族们牢牢掌控在自己的统治之下。
在政治上,为了更方便的管控贵族,他将贵族们集中在远离巴黎的郊外,要求他们全部搬入凡尔赛宫。
又因其对舞蹈艺术的热爱以及西班牙宫廷礼仪的向往,他在凡尔赛宫内的群体生活设置了详尽繁复的礼仪活动。
“路易十四在某种程度对西班牙礼仪十分欣赏,他的仪态举止极其庄重,喜欢被数千名贵族簇拥着,日常的宫中礼仪,从国王晨起礼到接待各国大使,出席外国亲王到访的礼仪。
盛大的排场令到访贵族和受邀出席的贵族个个心花怒放”,“能列队与每天出席国王大晨起礼的二三百人或国王小安寝礼的五十来个亲信之中”。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到路易十四对礼仪的重视程度。路易十四不仅仅对于礼仪的规格制度有着完整要求和建立。
由于自身对芭蕾舞的喜爱和掌握,在礼仪的形态方面也提出了严苛的要求。
路易十四时期的行礼仪态,首先,受服饰装饰的影响,其次,融入了芭蕾艺术审美,从而实现对于君主王权的掌控。
17至18世纪的法国宫廷行礼以女士的屈膝礼和男士的脱帽礼、敬礼、鞠躬为主。
“即使不会很好的跳舞,能够做出很好的屈膝礼,也算您一份功劳”,17世纪著名舞蹈教师拉谟如此说。
由于参与舞会的多是上层贵族身份,他们身着华丽繁复的服装配饰,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严格遵守舞会礼仪,行屈膝礼、鞠躬等等,呈现出庄严而优雅的仪态。
在17世纪最为流行的便是巴洛克风格,巴洛克风格的衣裙繁复华丽,强调空间感立体感的设计。女士的服装有紧身胸衣的束缚、宽大的裙撑以及长长的拖裙,颜色瑰丽端庄。
男装由长外衣、马甲、灯笼裤组成的三件套设置。男女装的设计都由华丽的蕾丝和缎带点缀,并且配以夸张的礼帽。
服装的繁杂让行礼动作在步伐和身体的幅度受到了不少的限制,这也让手的动作变得讲究。
宫廷礼仪是封建君主教化执政的工具。清朝和波旁王朝分别是中国和法国最后的封建王朝,并且都在封建主义的末端达到了君主专制的顶峰。
《周礼》道“以嘉礼亲万民”。繁杂的宫廷礼仪最能突显君主权威的不容置疑,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一时期的宫廷礼仪制度、形式、规范最为详细和具体。
君王的存在并不像众多的影视剧中如此随心所欲,真正的礼仪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权力象征,得体端庄的行为规范由上至下传达下去,才能够更好的让大臣、子民们去信服其统治。
儒家思想推崇礼、乐、刑、政并提,《乐记》中说到:“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礼作为教化的工具,同刑并行,但是道德教育往往优先与刑法处置,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品德操行才是为政的根本。
宫廷礼仪是精英阶层的产物,礼仪的发展对象针对的是有学识的精英和贵族阶层。平民阶层的民众,第一,受教育程度有限。第二,忙于日常劳作,并没有精力去学习礼仪。
平民阶层遵守的是“俗”的习惯。风俗和礼仪在本质上是有很大区别。
风俗有着鲜明的地域性,辐射范围小,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老话。但风俗的针对对象无论男女老少,有着广泛的群众性。
相对的其约束的能力相对较弱。礼仪反之,礼的地域辐射范围广,针对精英阶层去学习,且有着严格的规范性。越是位高权重越是行为得体,越是散漫自在地位等级也就较为平庸。
并不是说礼仪得体就一定是一个正直善良的有德之人,但在一定程度上,身份地位的约束,在礼仪制度上就限制了其行为规范。
毕竟在封建统治时期,只有地位等级高的人才能够接触到礼仪制度的规范,才会去学习并参与需要运用礼仪的适当场合。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人与禽兽最大的区别,在于人通礼。人类通过近千年的进化,走进文明社会,是理性的,是懂规矩的。
禽兽会为了欲望去撕咬,去纷争,但是人是知晓欲望而有节制的,礼正是节制之纲,是维系社会和谐的准则。
“礼”可以助人修身养德,人生的追求就是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身人格的过程。道德高尚是君子的最高标准,那么以礼修身才能够更好成就自身风范。
礼仪之于己的熏陶。于外修身,于内修德。以形悟性,以礼约己。礼仪不同于法律的明文规定,它更倾向于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
礼仪动作的标准规范对于自身形体有着一定的要求,无论中法礼仪,都讲究端庄、大方、优雅、适度。但是这并没有明文规定,一定要求有多少角度和幅度。
可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上,彼此却能够从对方的行礼中看出,是否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可以说礼仪讲究的是一种气质,这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气度。
因此礼仪培养的不光是外在的形体训练,更是一种内心的修炼体现。
中法文明各有千秋,无论是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追求,亦或是儒家思想的以人为本,在根本上都是对人的思考和追求。
无论是法式行礼的外向展现,还是中式行礼的内敛自如,中法行礼在仪态上都讲究挺拔、直立,端庄、得体。
客观看待封建社会存在的礼仪,礼之于封建社会是一种教化手段,但也是对于自身的高标准追求,因此中法文明对于礼的共同追求都是以修养身心为主。
礼仪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东西方文化有如此大的差异,从地域发展的层面看来,西方源自海洋文明,中国发展自农耕文化。
二者根本的出发点有着巨大的差异存在,因此对于礼的观点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表述过:“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的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西方只是用风俗之差异来区分文化,似乎文化只是其影响所及地区各种风俗习惯的总和。”
西方并没有将礼推崇至中国古代对于礼的高度,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带来了对于礼的不同发展。尽管在地域起源的层面看来,礼有着不同的价值地位,但“礼”始终是为人去服务。
人是万物的核心,因此,无论东西方文明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但对于礼的共同追求都是存在的。不得不承认,礼的存在是整个人类追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 0000
- 0000
- 0001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