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10万志愿军被包围,彭德怀心急如焚,毛主席一封电报直接转危为安
66672

10万志愿军被包围,彭德怀心急如焚,毛主席一封电报直接转危为安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5:30:190

1951年4月22日,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正式拉开序幕,这是志愿军入朝以来第一场以惨胜为结局的战役,也是朝鲜战争中最后一场规模性的运动战。

可以说,这场朝鲜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彻底打消了五角大楼想要控制朝鲜半岛的幻想。

在朝鲜有一个名叫铁原的地方,这只是朝鲜半岛上一座不算知名的郡,但它的地理位置却极为重要。它是南北朝鲜的贯通区域,分别有三条铁路通向汉城、元山以及金刚山。

可以说,无论是中朝联军还是联合国军,都清楚地意识到控制铁原对于整场战争局势的意义。因此,在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的中期,一场围绕铁原地区的攻坚战拉开了帷幕。

铁原阻击战,从结局来看是好的,在整整13天的时间里我方第63军顶住了美军一轮又一轮的进攻,粉碎了美军企图通过占领铁原捣毁我方后防线的野心。

但在此次战役开始前,却曾发生过一件极为凶险的意外,甚至让彭老总这样的元帅都举棋不定,不停地在房间来回踱步……

原来,由于前线部队行军过快,我方十余万军队中了敌方将领李奇微的圈套,被联合国军层层围困。

虽然此时双方都在按兵不动,但彭德怀心中十分清楚,这些轻装上阵的中朝联军身上并没有携带太多物资。如果不及时采取下一步行动,他们恐怕就要被围死在这里。

然而,贸然展开大规模的救援,岂不是正中敌方下怀?可十余万战士的性命,又如何能够不救呢?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彭老总只好致电国内的毛主席,请求下一步的指示。

当毛主席看到这封电报以后,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时间里,他都静坐书房,一言不发,只是默默研究朝鲜战场的战争局势。

最终,他将一封带有详尽指示的电报交给了位于战场一线的彭德怀。而这封战报,彻底打开了彭德怀迷茫的思路和视野,一举扭转了战场的局势,让十余万大军突破了美军的围困。

那么这封战报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居然能够使十万大军安然返回呢?这一切还要从朝鲜战争的第一阶段开始说起……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起初,这只是朝鲜半岛上的民族内战,但随着美国、中国以及苏联的加入,这场战争逐渐转化为了影响深远的国际性局部战争。

在战争初期,美方就有心通过加入战争的方式控制朝鲜半岛,进而威胁我国以及苏联。

但唇亡齿寒的道理我们又怎能不知?

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元帅带着从国内精挑细选出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带着必胜的决心跨过鸭绿江,目标直指以美方为首的联合国军!

在中方加入战争之前,联合国军可谓狂妄到了极致!以麦克阿瑟为首的联合国军,甚至扬言要在感恩节(11月23日)之前占领整个朝鲜半岛。

可没想到,志愿军以突袭的方式直接给他们上了一课,将他们从鸭绿江边一路击退至清川江一带,这才初步稳定住了战场局势。

要知道,在此之前美军可谓是未尝败绩,而这场失败让战场上的美军以及在此之前洋洋得意的麦克阿瑟意识到,此次朝鲜战争恐怕一时半会很难结束,赶在圣诞节之前回到美国估计已经成为一场奢望了。

失望与痛苦就像是一朵乌云,笼罩在联合国军阵营的上空,而就在此时,对于美国而言至关重要的一位将领来到了朝鲜半岛,他的出现挽救了美军一败再败的战场局势,而他就是李奇微。

其实,对于李奇微而言,这是一次意外的任命,因为朝鲜战争开战时,李奇微仍在国内服役。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第八集团军的军长霍顿·沃克,这位骁勇善战、在欧洲战场屡建军功的将领却在朝鲜战场的第二次战役结束时因车祸意外身亡了。

俗话说军不可一日无将,于是彼时在国内研究朝鲜半岛局势的李奇微便奉命奔赴战场,接替霍顿·沃克的位置。

五角大楼之所以派李奇微奔赴朝鲜战场,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能力优秀,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对中国颇为了解。要知道,早在20年代,李奇微就曾跟随美方的第15步兵团驻扎在天津。

而这一在华经历,也成为了他日后接替麦克阿瑟成为联合国军最高统帅对抗中方的最好经验,也让彭老总吃了不少的苦头。

由于前两次战役,志愿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痛击联合国军,把对方打得接连后撤。所以,在麦克阿瑟被解职之后接替他的李奇微便开始了对志愿军战术战法的研究。

通过几次观察,狡猾的李奇微敏锐地察觉到我方的后勤补给存在巨大的问题,因此难以组织长时间的进攻。

因为一般志愿军的进攻周期为一个礼拜,战线推进不超过20公里,所以李奇微形象地将之称为“礼拜攻势”。

所以,李奇微发明出了“磁性战术”。他命令联合国军驻扎在志愿军以南22公里左右的位置,并持续不断地骚扰我方后防线,以阻碍我方军队的进攻。

在持续不断的僵持中,规模最大的运动战,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即将到来。在这场战役中,李奇微的一个毒计,差点剿灭我方十万余人的部队。

上文提到,李奇微敏锐地捕捉到中朝联军的攻势最多只能持续一个星期的时间。所以在这七天时间里与中朝联军硬碰硬很显然是不明智的。

因此,将战线拉长,引诱志愿军前进才是更好的战略手段。就这样,联合国军屡战屡撤,成功让中朝联军的三个兵团推进到了超过战略部署的位置。

虽然我方三支军团取得了卓越的战果,可志愿军的后勤补给始终面临着一个巨大的缺口,而且面对敌方随时有可能发动的大规模空袭,志愿军也没有好的与地方略,因此及时后撤才是明智的决断。否则,弹尽粮绝的前线部队很有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危险。

所以,彭老总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便果断在5月21日下达了后撤的命令,以防止敌方实行战略围困。

事实证明,彭德怀的猜想是正确的,李奇微在此前命令联合国军后撤,为的就是诱使我军深入,之后围而歼之。但是,战略后撤的命令的下达还是晚了一步。

因为没等我方军队撤退,联合国军的骑一师七团突击队、美二十五师“德尔温装甲支队”以及美十军“牛曼尖兵”就如潮水般向准备后撤的志愿军袭来,就这样十余万大军被困在了三七线附近,而中线的王近山兵团以及东线的宋时轮兵团更是被彻底切断!

这一杀招真是狠毒无比,彭老总带兵打仗三十余年,也很少遇见如此危急的情况。此时摆在他面前的难题,就是如何让大军脱离险境!

要知道,这些部队里面的士兵大多都经历了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全都是我军的精锐力量,如果他们出现什么意外,那么对于整个战场的局势都将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这也让一向自信的彭老总犯了难。

这注定是一个难眠的夜晚,举棋不定的彭老总寝食难安,无奈之下,彭德怀只好派人向国内打了一封电报,让坐镇国内的毛主席做出最终决定!

此时此刻的国内,毛主席以及周恩来等人正在商讨朝鲜战场的局势。突然,一名警卫员带着彭老总的电报来到了毛主席的面前,看了电报上的内容以后,毛主席将自己一个人关在了书房中,拿着朝鲜半岛的地图研究了起来……

看到发送的电报久久没能得到回复,彭老总在指挥室更加焦急,他知道前线的士兵被敌人包围,但他们恐怕早就已经吃光了随身携带的干粮。

那么,要不要等国内的命令果断出击进行救援呢?彭德怀在房间来回踱步,就在他即将做出决断的那一刻,一封来自北京的电报送到了他的面前。

“放弃救援,以攻代守。”这是毛主席给的建议。看到这8个字,彭老总瞬间就清醒了。

他也一下子就明白:联合国军可以围困我们,那么如果内部被包围的军队配合外部的军队来一个里应外合,志愿军岂不是可以实现对联合国军的反包围?

想到此,焦虑了半天的彭老总终于开怀大笑,他意识到自己此前一直陷入了一个误区,一个李奇微给他设置的误区。

是啊,为什么非要纠结救与不救呢?此次入朝作战,联合国军的战略物资一直都强于我们,但志愿军展现出的惊人意志让我方部队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那既然如此,现在被包围的军队完全可以动起来,然后配合外部的战士从中穿插,如此一来岂不是就可以破了李奇微设置的包围圈?

就这样,彭德怀立刻命令第60军,第64军以及第65军在外部实行穿插作战,并命令被包围在内部的第15军、第63军、第12军以及第27军寻找联合国军薄弱的区域冲出去。

当时,联合国军想要组织包围圈,我方志愿军也打算组织包围圈,可最终的结果是双方谁也没能够组织成功。

但内部被围困的志愿军部队却一个接一个地突围了出来,彻底瓦解了李奇微想要将志愿军一网打尽的妄想。

此次志愿军战略突围的成功让李奇微倍感受挫,也让他不得不再一次吞下战役失败的苦果。

在此之后,美方有意让李奇微邀请中方坐在谈判桌上谈判,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李奇微发动了新一轮的攻势,但却始终收效甚微。而这位对中国颇为了解的美军将领,最终只能无奈得表示美国恐怕难以取得此次战争的胜利。

1952年,身为北约欧盟总司令的艾森豪威尔打算回国竞选总统,因此李奇微不得不离开朝鲜战场接替艾森豪威尔的总司令一职。

当他走后,马克·克拉克接替了他在朝鲜战场的司令一职,并于一年后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至此,朝鲜战争落下了帷幕。

结语:

从抗日战争一直到抗美援朝战争,毛主席关于战场的形势判断始终过于常人,这与他平日喜读史书以及兵法息息相关,更体现出了毛主席对于唯物辩证法的熟练运用,将攻与守的转换运用到了极致,而这是美国的麦克阿瑟以及李奇微难以想象的。

而朝鲜战争的胜利,也让全世界都认清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海岸线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参考资料:

[1]刘明钢,金敏求.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的生死之战[J]. 文史精华,2011(05):26-30.

[2]张德彬. 抗美援朝最大规模的战役反击战——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J]. 党史博采(上),2020(12):33-38.

[3]王成勉. 美国军方对华态度溯源——第15步兵团之研究[J]. 近代史研究,2012(02):88-99 161.

[4]李新市. 扭转朝鲜战局的铁原阻击战[J]. 党史纵横,2012(05):25-27.

[5]李新市. 铁原阻击战:扭转朝鲜战争态势的关键之战[J]. 文史春秋,2012(02):20-26.

[6]贾启玉,罗援,黄迎旭,齐德学,萨苏,袁方,秦畹江,韩毅,宋百一,蔡小心,郑敬,曾汉江,王燕丽,傅欣,王太和,张旅天. 新中国的奠基之战——“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学术讨论会[J]. 炎黄春秋,2020(02):56-67.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