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谈接收香港方案:如英方阻碍,部队直接开进去,一锤子砸死
近代以来,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中国倾销鸦片。
当清政府反应过来鸦片对国人产生了巨大伤害的时候,几乎已经无力阻断鸦片贸易的进行。
为了最大程度上减少鸦片对国人的侵害,清政府派出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发起了硝烟行动。
显然,虎门销烟这一事件引起了英国的强烈不满,从而以保护自身利益为由发动了非正义性质的侵略战争,史称鸦片战争。
清军战败是意料之中的结果。鸦片战争结束后,1842年清政府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给了英国。
有一就会有二,英国的野心远不止于此。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又是败绩,又一次签下了不平等的《北京条约》,英国再次夺走了中国香港九龙半岛南部地区。
清政府两次的无能表现让英国更加得寸进尺。1898年清政府再次被迫与英国签下《展拓香港界址条约》,将香港新界租给英国99年,至此,香港脱离中国。
失去香港是一种历史耻辱。多少年来,中国人民一直在盼望着香港的回归。
终于,在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制王朝的统治、赶跑了帝国主义侵略者、建立起崭新的新中国之后,这一愿望有了实现的可能。
1949年,广州解放之后,国内外都在关注着一件事情:解放军是否会继续南下将香港从英国人的手中拿回来。
让人们觉得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是,解放军的步伐停在了深圳,并没有立即与驻扎在香港的一万多英军展开冲突。
关于解放香港的问题,毛主席有着自己的思量。在与斯大林的会面中,毛主席是如此评论香港问题的:
毛主席认为新中国刚刚成立,在这个时候解决香港问题意义并不大,还是要看形势发展再做决定。
从这上述一段话中可以看出:毛主席并不主张用武力解决香港问题,他更倾向于香港能够以和平的方式回归祖国。
实际上,毛主席一直在等一个成熟的时机,而这个成熟的时机并不是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阶段。
早在二战后形成美苏冷战格局的时候,毛主席就已经从世界的层面来看待中国和分析清楚了彼时香港回归的利与弊。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面临着被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孤立的困境,而香港一直被纳入英国势力内并没有受到多少战争的伤害,民众的生活总体来说都很安逸。
如果毛主席在新中国还没有在世界站稳的时候就派兵武力收复香港,不仅会打破香港同胞的安宁,也会引起世界的动荡。
且毛主席认为暂时不收复香港会更有利于新中国和香港的发展。首先,英国为了保证自己在香港的利益,并不会跟随美国孤立中国。
其次,香港地理位置优越,中国在成立初期阶段所缺少的物资都可以从香港购买。
总而言之,毛主席思前想后认为彼时不收复香港是一个利大于弊的决定。当然,暂时不着急香港并不代表毛主席就会将香港问题抛之脑后。毛主席一直在为香港能够顺利回归铺路。
1963年香港遇上了旱灾,水源稀缺,居民生活困难。为了解决香港居民饮用水问题,即便那时中国并不富裕,毛主席仍然决心为香港建渠道引水,这样的举动使得香港同胞们感受到了来自祖国大陆的关心与热情。
随着新中国的快速成长,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毛主席认为是时候与英国开始正面交涉香港问题了,但他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力不从心,于是毛主席将这一历史任务交给了邓小平同志来完成。
1979年,距离新界99年租期到期还有18年。这一年,港督麦理浩代表英国政府前往北京与邓小平同志商议香港主权问题。
麦理浩向邓小平同志传达了英国想要在1997年后继续统治香港的意愿,如此无理的提议必然遭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坚决反对。
邓小平同志回应麦理浩:现在的中国绝不会在领土主权问题上做出任何妥协。此次会面并没有使香港在1997年后何去何从的问题得到明确的结果。
此后三四年间,英国政府不再主动与中国提出解决香港问题。
直到1982年英国赢得了马岛战争,携“战胜”之威,英国开始正式与中国谈判起了香港问题。
1982年9月22日,撒切尔夫人抵达北京。两天后,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见到了邓小平同志。9点整,双方就香港问题展开了“刀光剑影”般的会谈。
撒切尔夫人首先将英国政府手握的三个条约拿出来讲,并表示香港只有在英国政府的领导下才会继续繁荣向上,否则,英国政府不敢保证香港会遇到什么样的灾难。
撒切尔夫人的强势并不会让邓小平同志有丝毫的退让,邓小平同志只会比撒切尔夫人更加强硬。
邓小平同志向撒切尔夫人强烈表明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是既定事实,他在此次会议中与撒切尔夫人主要谈的是另外两点。
其一,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会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措施来保证香港的发展;其二,两国政府尤其是英国方面要如何保证在香港回归前的15年期间可以不出现动荡。
另外邓小平同志还向撒切尔夫人表示:如果两年之后英国还是妄想在1997年后继续控制香港,中国军人并不会惧怕与驻港英军发起战斗。
撒切尔夫人没有想到邓小平同志在香港问题上竟然分毫不愿退让,两人一来一往间将原本定90分钟的会议又延迟了50分钟。
此次会议的最后,中英两国联合向社会发表了一篇公报,以此表示香港问题两国会继续以谈判的方式来解决。
当撒切尔夫人走出会场的时候,神思恍惚下竟然差点摔倒,足以证明这场会议是多么消耗人的精力。
会议结束后不久,中英两国接连展开了5次非正式磋商却仍然没有什么进展。原因是英国拒绝在1997年前承认香港主权属于中国。
距离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两年之期越来越近,英国担心中国会在1983年6月份召开的人大会议上直接将香港回归方案公之于众。
英国为了打破僵局,更是为了维护在香港的利益,不得不做出让步。1983年3月10日,撒切尔夫人赶在中国召开人大会议之前向总理赵紫阳写了一封信。
英国能够主动退步,那么为了使香港问题能够继续推进,中国政府自然也会乐意接受英国的建议。
从1983年7月中旬到9月下旬,中英双方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进行了4次协商。
会议内,英国计划派港督尤德代表香港人民加入英方的谈判阵容;会议外,英国大力释放“香港的经济发展绝对离不开英国”误导信息。
对于英国打的“算盘”,中国政府必然不会让英国如意。8月15日,胡耀邦总书记在会见一个日本代表团时首次正式对外宣布:1997年7月1日香港将回归中国。
中国政府收复香港的决心和魄力让英国政府感到十分惊讶,英国政府再次预感到想要继续在香港获取利益一定会非常吃力。
更让英国政府猝不及防的是香港进入9月份后遭遇了经济危机,港币贬值,民众生活秩序混乱,英国只有将港币汇率固定在7.8:1才能解决这场危机,而这样的处理方式显得英国政府稍有狼狈。
香港的经济风波让英国彻底认清了局势,10月14日赵紫阳总理再次收到了来自撒切尔夫人的信。
撒切尔夫人愿意在1997年后不再干涉香港主权,同时也同意讨论中国政府研究出来的“十二条”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方针。
撒切尔夫人的这一次来信促使中国在接下来的谈判中一直保持着有利地位。无论是对香港驻军,还是监督过渡期间香港政府工作,英国政府都无力再反对。
在一共进行了22次谈判后,中英两国在1984年9月26日这一天派出代表进行了草签仪式。此后中国政府放开手脚加快了香港回归的准备工作,静候1997年7月1日的到来。
中英两国已经谈妥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国要如何接收香港。
对于这个问题,中央军委给出了一个方案,然后上报邓小平。只不过,邓小平对这个方案不甚满意,认为“软了”。
1992年10月26日,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组织召开了一次会议。此次会议不久前,刘华清就接收香港方案与邓小平同志进行了一次谈话。
因而,会议上刘华清主要传达了邓小平同志对于香港回归的坚决态度:加快香港回归进程,做好两手准备预防突发事件,如果英方阻碍香港回归,可将部队直接开进香港,一锤子砸死。
从香港割裂给英国那一刻起,中国人民就一直在期盼着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天。为此,中国政府决不允许在香港交接仪式上出现任何意外,然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在讨论两国国旗升降时间这一问题时,英国坚持将演奏英国国歌和降英国国旗的时间持续到6月30日23点59分第60秒,也就是说中国政府奏国歌升国旗的时间要推迟1秒。
香港离开祖国已经百年时间,这是一种历史耻辱,中国政府怎么可能让这耻辱再延迟下去呢?哪怕1秒都不可能再等。中国没有余地地拒绝了英国的要求。
1997年6月30日晚上11点42分,香港会展中心5楼大厅灯火通明,座无虚席,中英仪仗队礼号手开始吹响礼号,标志着香港交接仪式正式开始。
23点46分礼乐结束,两国代表人进入会场。23点47分,两国仪仗队进行一分钟的举枪礼,至此,一切环节进行得都非常流畅。
23点48分,英国查尔斯王子走上讲台发表讲话,然后节奏就开始打乱了,因为查尔斯王子讲话语速缓慢,中方外交官员安文彬担忧升旗仪式会晚23秒。
然后安文彬紧急联系英国外交官莫林,敦促英国要加快进程,安文彬又立即通知到旗手启动预备方案,再三强调:听到国歌就升旗,一秒都不许晚!
23点56分查尔斯王子结束讲话,中英双方的护旗手入场,全场起立,英国开始奏国歌,降国旗。这时,安文彬紧盯着手表对身旁的国歌指挥人员说:“就是音乐重叠,也要在0秒准时奏响国歌。”
然而,再一次令安文彬没有想到的是英国的国歌节奏又快了,竟然在23点59分48秒的时候就结束了降旗仪式,整个会场陷入了12秒的寂静氛围。
好在中方以不变应万变,没有表现出丝毫慌乱,镇定地等待着0秒的到来。12秒过后,7月1日0点0分0秒,中国的国歌一秒不差地在香港会展中心5楼大厅内响起。
零点46秒,鲜红的五星红旗同香港区旗在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下升到了旗杆顶端。
零点3分,江泽民主席站在讲台前宣告:“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真正的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香港的回归既是中国外交手段的胜利,也是中国日渐强大、抓住主权的体现。中国用事实验证了“一国两制”政策的可行性,在保证香港繁荣发展的同时,也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再多再大的困难,在绝对强大的实力面前都会变得轻而易举。相反,再少再小的困难,对于弱小的国家来说都是致命性的打击。
因此,中国人民要始终吸取“落后便会挨打”的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努力提升自我,更好地奉献力量来共同发展好我们的国家。
参考文献
吴志菲.香港回归: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较量[J].党员文摘,2019(10):45-48.
杨孙西.毛泽东在香港问题上的战略远见[J].党的文献,2014(03):122-123.
路遥. 撒切尔时期英国政府处理香港问题的外交政策研究(1982-1984)[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余玮.见证香港回归日的细节[J].中华儿女,2017(13):28-31.
刘镇武.为香港回归祖国和驻军倾注大量心血——深切缅怀刘华清[J].军事历史,2011(06):1-4.
- 0002
- 0000
- 0005
- 0000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