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1950年毛岸英牺牲,碑文里少刻了杨开慧的名字,毛主席:算了吧
67184

1950年毛岸英牺牲,碑文里少刻了杨开慧的名字,毛主席:算了吧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0:02:550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如今我们的太平盛世,却是无数的忠贞之士用牺牲换来的。

1950年11月25日,年仅28岁的毛岸英不幸牺牲在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消息传至国内,举国哀痛,作为父亲的毛主席,更是几度哽咽,难言悲痛。

尽管主席嘴上说:“革命嘛,总会有牺牲。”“我不能因为岸英是我的儿子,就不允许他上战场,为国效力。”但是得知儿子牺牲的那一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又岂是那般容易感同身受的呢?

忍着悲痛商讨了毛岸英后事的处理事宜,最终毛主席还是决定以大局为重,将儿子和其他牺牲的志愿军英雄就地埋葬在了朝鲜。

可是,后来碑文刻完时,毛主席看完遗憾地表示碑文里少刻了三个字,也就是毛岸英母亲“杨开慧”的名字。周总理建议重新补刻进去,但毛主席却只是淡淡地说到:“算了吧!”

那么,为何毛主席觉得没刻上毛岸英母亲的名字会稍感遗憾?却又在周总理建议补刻时,表示拒绝呢?这还得从毛岸英与母亲杨开慧的悲惨经历说起!

(麦克阿瑟)

1950年,联合国军在麦克阿瑟的领导下于仁川登陆,一时间朝鲜军队溃不成军。而势如破竹的联合国军一度北进,大有饮马鸭绿江、危及我国东北边境的趋势。

毛主席敏锐的察觉到联合国军的狼子野心,于是令彭老总统率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支援朝鲜。这才正式拉开抗美援朝的序幕。

而此时的毛岸英虽然在北京机器总厂工作,但是心里保家卫国的满腔热血始终高昂。得知我国决定抗美援朝后,主动找到父亲毛主席请命,想远赴朝鲜作战。

对于儿子的请求,毛主席欣然应允。

入朝前夕,毛主席邀请彭老总到家吃了一顿饭。彭老总一进门,发现除主席外,毛岸英也在。于是,三个湖南人便吃着湘菜聊着天。

突然,毛岸英向彭德怀说道:“彭叔叔,我想参加志愿军。”彭老总顿了一下,望向主席,毛主席笑笑说:“这我没有权力决定,你是司令员,看你要不要收这个兵。”

此话一出,彭德怀就已经意识到,毛岸英想要参军的想法恐怕是已经得到了主席的允准。但他深知打仗并非儿戏,随时都可能会有危险,这可是毛主席的儿子,万一要是出个什么意外,自己没法向主席交待。

于是彭德怀便对主席说到:“主席,我这司令都是你任命的,哪还能管你要战士嘛?”

毛主席其实心里并不反对,也想让自己的儿子去战场历练历练,在党内树立新风气。于是说到:“你就收下他吧,岸英俄语、英语都会,你去了朝鲜免不了和苏联人、美国人打交道,他也能帮上点忙。”

见毛主席都应允了,彭老总也不好再拒绝,但是对于毛岸英的身份,毛主席要求要做好保密工作,就让他以普通战士的身份参战。

于是,毛岸英入朝的事情也就这么定了下来。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主席与儿子最后一次把酒言欢。

1950年10月,毛岸英出任彭老总的秘书兼翻译奔赴朝鲜战场,因为身份做好了保密,志愿军中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常跟在彭老总身边的大高个年轻人的身份。

虽然毛岸英入朝之后英勇异常,但是面对联合国军丧心病狂的攻击,还是无时无刻不处在危险之中。

1950年11月25日,当天毛岸英正在大榆洞志愿军司令部处理文件,突然警报拉响,4架敌机直奔大榆洞方向而来。据彭老总的军事秘书回忆说:“几十个汽油弹,从飞机上抛了下来,瞬间房子就成了一片火海。”

就这样,伴随着剧烈的爆炸,来不及撤离的毛岸英以及当时在一起的高瑞欣当场就牺牲了。

彭老总看到毛岸英的尸体后,楞在了原地,沉默了许久之后变得悲痛不已。

此时彭老总的内心无疑是极其复杂的,他不尽回想起出发前与主席、毛岸英三人小酌的情形,而如今毛岸英却意外牺牲,他内心的悲痛和对主席的愧疚溢于言表。

如何告知主席呢?这毕竟是主席最喜爱的儿子,如今却牺牲在了战场上,主席能承受得住吗?彭老总茶饭不思,一言不发,拿着笔对着办公桌上的纸发呆,久久无法下笔。

但事已至此,除了面对别无他法。结果,反反复复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彭老总握着千斤重的笔终于写完了那封短短百来字的密报。

电报到了周总理手里后,总理看到内容先是感到震惊,即刻又陷入了沉思。此时毛主席身体不好,而且还在督促朝鲜的第二次战役,为了不在此刻给主席打击,周总理在与其他领导人商量后就暂时压下了电报。

等主席身体好转后,才由叶子龙等将电报以及自己的信传到了毛主席手里。

据当时在场的卫士回忆,毛主席拿到电报后,看着看着,整个人都楞了神,一言不发。那份简短的电报主席足足看了几分钟之久,然后拿烟,又把烟丢一边。一会又回过头拿起烟,一只手慌乱的找火柴盒。

细看过去,毛主席此刻眼眶早已经湿润了,但他并没有哭出来,但脸色极为难看。

见此状况,身边的人都低着头,不知如何是好,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良久之后毛主席发出一声叹息,然后仿佛用尽了全部力气一样缓缓说道:“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战争嘛,总会有牺牲的。”听完这话,大家再也忍不住眼泪了。

要知道,这宽慰人心的话,字里行间都饱藏着一位父亲的悲痛和无奈。可怜天下父母心,即便毛主席作为东方巨人,但心也是肉做的,面对儿子的牺牲,悲痛亦是不言而喻。

然而此刻自己作为国家领导人,即使心里再痛苦,他也没有展露出来。毕竟这个国家需要他,他不能倒下。

在那一段时间里,周总理常来陪伴毛主席,而主席的悲痛情绪也稍有缓和。所以,在看到毛主席的情绪逐渐稳定的时候,关于如何处理毛岸英的后事也被提了出来,进行商讨。

然而,当时彭老总在抗美援朝时期提出了“中国生、朝鲜死、朝鲜埋”的主张,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牺牲的战士都是就地安葬,然后立一块木牌记录下来,便于日后查找。

但毛岸英毕竟身份特殊,而且当时也是团级干部,按理也是需要运回国安葬的。然而最后在一番商讨后,毛主席决定将儿子的遗体也就地安葬,与其他牺牲的战士一样。

就如毛主席所言:岸英是我毛泽东的儿子,但也是一名志愿军战士。

他的牺牲是光荣的,值得敬佩的。

据原志愿军作战科长、抗美援朝战争史研究室主任孟老回忆:在作出将毛岸英就地安葬的决定后,与毛岸英一起的134位烈士被转葬到了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当年负责将毛岸英遗骨转移到新棺木里的班长向朝善回忆说:当听到毛主席决定将毛岸英葬在朝鲜的消息时,战士们都露出了诧异的表情。谁都没想到毛主席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就这样,毛岸英长眠在了朝鲜的国土之上……

而毛岸英的碑文,是周总理找到文学家郭沫若为其亲自题写的。墓碑正面上刻着七个大字“毛岸英同志之墓。”

墓碑背面则是由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总会撰写的一段介绍毛岸英同志生平经历的碑文。

大致就是:毛岸英同志,湖南湘潭韶山冲籍,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长子。一九五零年请求参加志愿军,一九五零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中英勇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毛岸英同志永垂不朽!

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公历一九五五年四月。

等所有的碑文都镌刻完毕之后,周总理将这段碑文念给毛主席听,毛主席面带悲伤,神情落寞的听着。周总理念着也是一度哽咽,念完后毛主席又沉默了。

是啊,他的岸英那么年轻,风华正茂的年纪,却永远的定格在了28岁。

如此想着,毛泽东又是一阵悲痛。片刻后,毛主席说到:碑文写得很好,遗憾没能刻上他母亲开慧的名字,岸英和他母亲的感情更深厚一些。

其实,毛岸英是毛主席和第一任妻子杨开慧的长子。毛主席说他们母子两的感情更深一些,也确实如此。

1922年10月24日,毛岸英出生在长沙。童年时光几乎都是在母亲杨开慧的陪伴下度过的。

杨开慧作为毛泽东最初的革命伴侣,不仅一直坚定不移的支持毛主席的革命事业,而且更是独自一人照顾着孩子,让毛泽东没有后顾之忧。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主席转移到井冈山上。而杨开慧则继续带着孩子,在长沙、平江等地参与武装斗争。

3年后,湖南军阀何健因追捕毛主席等未果,便把对朱、毛红军的仇恨发泄到了毛主席妻子杨开慧的身上。而为了抓住杨开慧,何健悬赏了1000银元。

得知这个消息后,当时的亲朋好友都来劝杨开慧躲避一下风头,但都被杨开慧拒绝了。作为毛主席的妻子,她理应冲在革命的前线。只是,自己唯一担心的就是年迈的母亲和几个孩子。

她曾在一封未寄出的信中写到:我好像看见了死神的到来,对于死自己并不害怕,只是对于母亲和小孩,有点可怜他们,我决定把小孩托付给你们。然而这份“托孤信”还没能寄出去,就出现了意外。

毛岸英8岁生日那天,杨开慧悄悄回到老家板仓来看望母亲和孩子。不料因暴露了行踪,导致他和年仅8岁的毛岸英都被军阀抓走了。

然而,面对穷凶极恶的反动派,杨开慧没有露出一丝的害怕,反而是一副大无畏,慷慨就义的样子。但是看到同被抓走的儿子毛岸英,她的内心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绝望和痛苦。

但毛岸英毕竟是英烈之后,在母亲的叮嘱下,小小年纪的他顶住了敌人的威逼恫吓,也没有透露任何信息。

在狱中,杨开慧遭受了敌人的严刑逼供,但她始终没有屈服。敌人见十多天的严刑拷打没奏效,于是又威逼利诱起来,表示其只要跟毛主席脱离关系即可重获自由。

可杨开慧却大义凛然地说到:“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我死不足惜,惟愿润之早日革命成功。”敌人见实在从她嘴中抠不出什么有用的信息后,便决定将之处死。

当杨开慧被拉往刑场时,毛岸英拉着母亲哭着不让她走,但凶残的敌人一把将他扯开。无奈之下,毛岸英就在那哭着,眼睁睁的看着杨开慧毅然选择了英勇就义。

杨开慧的死,在毛岸英的心里无疑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当年母亲被反动派杀害时,毛岸英还只是一个8岁的孩子,反动派看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后,也不想落人口实,随后便释放了他。

这之后,毛岸英被外祖母送到了在上海的叔叔毛泽民身边。可不久后上海党组织被破坏,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迫疏散,从那以后兄弟俩一度过着流浪的生活。

9岁多的的毛岸英带着弟弟毛岸青,在烧饼店打过杂、捡过垃圾、卖过报纸,过了一段极其黑暗的苦难日子。

而几年后毛岸英才被组织找到,并于1936年被送到了苏联学习。1946年才回到延安,见到了阔别十多年的父亲毛主席。

其实,对于杨开慧的死,毛主席一直是心存愧疚的。在最初听到爱人牺牲的消息后,他曾悲痛难耐地说道:“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而毛主席对于儿子毛岸英在失去母亲之后所经历的这些苦难,更是心怀愧疚。可想到如今毛岸英才28岁的就牺牲在了战场上,可想而知毛主席心里的痛,更夹杂着对妻儿的愧疚和爱意。

想到这些,当毛主席看到碑文没有刻上杨开慧的名字时,多少还是会觉得有点遗憾的,这也是人之常情。

所以,深知毛主席与妻子感情深厚的周总理听后说到:“要不将岸英母亲的名字补进去?”毛主席忙摇摇手说到:“算了吧,不用搞得那么麻烦了。用大理石作墓碑就已经是搞特殊了。”

虽有遗憾,但是毛主席也不想因此再平添额外的麻烦,这也是毛主席一贯以来的作风。

当初毛岸英回国后,尽管毛主席对于这个儿子感到愧疚,但并没有因此而去溺爱他。所以,刚在家吃了两天饭的毛岸英,就被赶去和大家一起吃大灶饭去了。

毛主席曾对毛岸英说:“你在苏联住惯了洋学堂,如今回到中国,那就入乡随俗。住住中国的学堂,那就是农业大学和劳动大学。”

于是,毛岸英回到群众中去,拿起锄头,学着开荒、种地。而长满血茧的双手就是他从劳动大学的结业证书。

经过在基层的锻炼,毛岸英在思想、身体上改变了不少。越发有国家的精神气节,没有丝毫的娇气。就如毛主席曾说的从民众中来,到民众中去。

曾经有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当初毛主席会同意毛岸英奔赴朝鲜呢?如果不让他去,肯定就不会出任何事情啊。

后来周世钊也这样问过毛主席,毛主席说:“我当初若不同意他去,肯定也就不会有牺牲,但是,抗美援朝是保家卫国之战,万千人民子弟都奔赴战场,岸英作为我毛泽东的儿子,哪能不去?”

是啊,作为国家领导人,毛主席确实做到了大公无私,他一心扑向人民、扑向这个国家,对于儿子毛岸英却稍显严厉。他总是以身作则,先身士卒。

但也正因如此,我们的国家才从能转危为安,在废墟上建立起来,朝着中华复兴之路而去。

1958年,周总理捎带着毛主席的心愿来到朝鲜访问,来到了志愿军烈士陵园,来到了毛岸英墓前。“毛岸英同志永垂不朽!”赫然呈现在碑文上。

周总理也是感佩不已:岸英,我为你骄傲。你的父亲更为你骄傲。

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毛主席作为领导人,毅然将小家置于大国之后,也正是这千千万万这样无私无畏的精神,我们的国家才站了起来,走出了国门,震惊了世界。

结语:

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在工作人员整理毛主席的遗物时,看到了被他珍藏了26年之久的几件毛岸英的衣服。至此,我们才发现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是如此的深沉却又那么的内敛。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