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春秋战国时期,为何中原地区分裂了几百年?为何这期间没能统一?
67246

春秋战国时期,为何中原地区分裂了几百年?为何这期间没能统一?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0:27:330

在秦朝出现之前,中华大地上并没有真正的统一国家,根本无所谓“统一”与“分裂”。

春秋战国这五百多年,是华夏各个国家,先通过武力征服和文明教化,将中原四周文化较落后的族群,整合进了“华夏文化圈”。然后,华夏各国之间又通过长期的战争,最终整合为一个华夏帝国的过程。

因为之前的“天下”也不是统一的,夏朝和商朝时期的“天下”肯定不算是统一的。西周二三百年的时间里,能使用“统一”这个词的时间,也不过二百多年。

说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假设了一个前提,那就是之前的夏朝、商朝和西周时期,天下都是统一的。但这不是历史的事实,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就是秦朝。

从秦朝开始,中国历史上统一的朝代,一共有九个,他们是秦朝、汉朝、西晋、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

在我们的教科书上,秦朝之前有三个朝代,就是夏商周三朝,周朝又被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但是实际上,上古夏商周三朝,就是一个“万邦林立”、无数小国和部落并立共存的国际状态。夏、商、周是三个在不同历史阶段,在中原地区占据核心领导的族群。

准确的说,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统一朝代,就是从秦朝开始的。先秦之前,中华大地上之上,就是无数个邦国和部落并立存在的。

春秋战国时期,恰恰是中国从万邦林立走向统一国家的过渡阶段。后世习惯将一段历史时期,使用一个王朝的名字,命名为“某某朝”、“某朝”,例如汉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等等。按照这个命名的逻辑,后来人就将遥远的上古时期,以当时文明程度较高的族群为核心,分别将他们称为夏朝、商朝和周朝。

“华夏之辨”这个用来区分彼此的概念,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个概念诞生于春秋时期,是以周文化为传统的诸夏各国,为了将自己与周围那些文明程度较低的族群,进行区分而发明出来的。

周朝分封的各个诸侯国,在文化上确实比较先进,就以“华夏正统”自居,将周边那些文化较落后的部族称为“蛮夷”。

由于那个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时代,长达八百多年,为了更方便地叙述这么长时间的历史,后人将他按照统治区域的不同,划分为“西周”和“东周”。但由于东周五百多年也实在太长,超过了后世任何朝代的时间。为了历史叙述的方便,后人又根据时代特点,将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将夏朝作为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主要依据是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在伟大巨著《史记》中,将《夏本纪》放在第二篇,在它前面的是《五帝本纪》。由于我国古代的王朝,将帝位世袭制作为王朝传承制度,而中国史书中的王位世袭制,是从夏朝开始的,所以把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传说夏朝是由大禹的儿子夏启,推翻部落联盟选举首领的惯例,由自己担任首领,并确立“父传子,家天下”的世袭制度,从而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是以夏后氏为中心,集合了有扈氏、费氏、有男氏等十一个部族,一起组成的部落联盟。

夏王是这个部落联盟的首领,也自称为“天下共主”。传说中的夏朝,在中原统治了四百多年,后来被来自东方的商族打败,族人可能被赶到了西方。

相对于夏朝的重重迷雾,商朝是被世界史学界公认的奴隶制国家,是被考古界认证过的中国上古王朝。

约在公元前17世纪后期,出身于东夷族群的商族,在首领成汤的率领下,打败了中原最强大的夏国,取得了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成汤在中原建立的这个商族政权,就被后世人称之为商朝。

商朝和夏朝一样,也是一种大型的邦国或部落联盟,不过势力范围却比夏朝大很多。商人赶跑了夏族占领了中原地区,他们建立的这个奴隶制政权,也就是商朝。

商族在中原地区的统治,持续了五百多年,并且发展出了比较发达的文明。商王经常率军,征讨那些不愿臣服的部落,使商朝的势力范围向南达到了长江流域,向西达到了渭水平原。

历史的转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在商王的主力部队征讨东夷的时候,西方的周族趁机偷袭商朝国都,并一战灭掉了商朝。

如果说夏朝和商朝,还停留在部族联盟的阶段,那么到了周朝时期,情况确实有些不同了。如果说夏商两朝,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并不具有实际意义的话。

那么到了周朝,准确的说是西周时期,周王室在“天下”的统治,差不多就算是一个朝代了。

消灭商朝、征服了中原地区,让周朝的势力范围,向东扩大了好几倍。中原各国和蛮夷部落的臣服,并没有让周王真正满意,因为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他们之前打不过商朝的时候,也会选择向商王臣服;等他们实力恢复了,还会继续和商朝开战。这不是周王想要的,他想要能真正对这些邦国发号施令。

分封制和宗法制就是在这样的需求下,被周人创造出来的。周王把一大批王室子弟,分封到东方更广大的地区,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同时,周朝在本国和所有诸侯国,都积极推行宗法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结合起来,周天子不但是所有姬姓诸侯国的“大宗”,也是整个“华夏世界”的精神领袖,更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当然,这些都是虚的,属于政治和精神层面的。周天下还有更实用的手段,来号令各地的诸侯国,那就是周王直属的军队,就是传说中的“周六师”和“殷八师”。有了政治合法性和军事力量的双重加持,周天子“天下共主”的身份就能变成事实了。

为了让自己这个“天下共主”,能够号令更多的邦国和部落,周天子会亲自领兵四处征讨。周昭王死在了南征荆楚的路上,周穆王率军征讨东夷中的徐国,周宣王率大军与犬戎作战。在整个西周时期,有强大军事力量作为后盾,周天子是有底气号令诸侯的。但是长期的征战,极大地消耗了周王室的国力。

由于国都镐京临近西戎地区,在周王室与西戎的关系破裂之后,真正的危险来临了。公元前771年,西方的犬戎攻破国都镐京,杀死了周幽王,西周灭亡。

通过上面的这些讲述,我们知道了夏商周三朝的基本史实。下面再来看看东周五百年的历史,以及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是怎么划分的?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秦、郑等国的帮助下,将国都迁到了洛邑。由于洛阳在镐京的东方,因此以后的周朝被称作“东周”,之前的周朝被称作“西周”。

东迁后的周王室,丧失了大量土地和人口,因此也无力供养强大的军队。之前的“犬戎之乱”,几乎彻底消灭了周六师。失去了强大的武装力量,使周王慢慢失去了号令诸侯的权威。

东周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256年灭亡,延绵了五百多年。后世史学家把东周五百多年,又分成了“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这个名称,据说来自孔子整理修订的鲁国史书《春秋》。

“战国”这个名称,则主要是对那段二百多年战乱年代的高度概括。

关于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历史学家们还有不同意见。有的以公元前453年为分界线,有的以公元前403年为分界线。

春秋初年的周天子,虽然失去了土地、人口和大量军队,但他还拥有“天下共主”的头衔。那些用周礼作为国家基本制度的诸侯国,还是认可周天子“天下大宗”身份的。

现在的周天子,由于失去了强大的直辖部队,无法征讨不向他进贡的国家,遭到了诸侯们的轻视。那有没有诸侯愿意站出来,替周天子去征讨那些不听话的国家呢?这样的国家是有的,而且不止一个两个国家要这么做,至少有七八个国家想做这件事。

那些出来替周天子“主持公道”的人,就被后人称为“春秋五霸”。在春秋三百年的时间里,先后有齐国、宋国、晋国、秦国,加入到这场“周天子权威保卫战”之中。

齐桓公在公元前651年,与诸侯们在葵丘举行会盟,并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成为公认的第一位霸主。

在那个时代,虽然周天子不能“威服天下”,但总有强大的诸侯国站出来,替周天子号令诸侯,整顿周朝的天下秩序。周天子的同姓诸侯国晋国,是长期主导中原霸权的国家,也是周天子的重要支持者。

由于有中原霸主维护天下秩序,春秋时期发生的战争,无论规模还是惨烈程度,都远不如之后的战国时代。

公元前453年,晋国公卿赵氏联合韩氏和魏氏,一举灭掉了最强大的智氏,韩、赵、魏三家事实上瓜分了晋国土地。这一年也被有的史学家,作为战国开始的一年。

通过李悝变法,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第一强国。魏国扩张的第一个目标,黄河西岸的秦国。魏文侯派吴起率领魏武卒,重挫了秦军,夺取了秦国的河西地区。

公元前408年,魏军越过赵国攻打中山国。魏军苦战三年,终于攻破了中山国,并且占领了这里的土地。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对韩赵魏三家进行册封,正式承认了他们的诸侯地位,赋予了他们独立建国的合法性。周朝的天下秩序,从这时开始崩溃,这也是后世将这一年,作为春秋战国分界线的原因。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封田和为齐侯,给“田氏代齐”提供了合法性。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迁到了大梁,准备巩固魏国的霸权。

这时候,国际局势再次发生变化,齐国和秦国逐渐强大,开始威胁魏国的霸权。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卫国人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公元前354年,魏国出兵包围赵国国都邯郸,赵国只好向齐国和楚国求援。

公元前353年,齐军在桂陵之战中打败魏军。同时,秦国也从西面对魏国发起进攻,接连打败魏军。魏惠王于是派兵到西面,与秦国作战。

公元前341年,魏国和齐国爆发马陵之战,魏军主将庞涓自杀,魏国遭到重创。公元前340年,秦国商鞅大破魏军。接二连三的打击,让魏国丧失了霸主地位。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在徐州会面,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在齐魏“徐州相王”之后,公元前324年,秦惠文王也开始自称为王。公元前323年,魏国、韩国、燕国、赵国和中山国进行会盟,各国互相承认彼此为王,这就是“五国相王”。后来就连宋国国君也自称宋康王。

齐威王时期,齐国有时和楚国联盟,共同对抗秦国、魏国和韩国;有时又和魏国、韩国、秦国联合,一起攻打楚国。齐宣王的策略,类似于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不让任何国家有独霸中原的实力,保持齐国的强势地位。

此后的十多年间,齐秦争霸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旋律。秦昭王和齐湣王,还曾经同时称为“东西二帝”。

公元前286年,齐国派兵灭掉了二等强国宋国,让周围的燕、赵、韩、魏等国感到恐惧。公元前284年,秦国联合三晋和燕国组成五国联军,大举进攻齐国。

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国都临淄,齐湣王出逃后被救援的楚军杀死。燕国大军一度占领齐国72个城池,让齐国几乎亡国。后来齐国人在田单的率领下收复土地,最终完成了复国。

齐国衰落后,再没有国家可以和秦国争夺霸权。秦国开始有恃无恐地发动战争,经常派兵攻打邻国夺取土地。

公元前278年,秦国派大将白起,率军大败楚军,并且一举攻占了楚国郢都,夺取了楚国西部的大片国土。

公元前260年,秦国通过长平之战。击败了赵国的主力大军,并且坑杀了四十万赵国降卒。齐国、楚国和赵国衰落之后,秦国统一天下的趋势已经完全形成。

公元前256年,秦国派兵夺取了周朝的土地,末代天子周赧王病死,享国八百年的周朝彻底灭亡。秦灭周就是在向天下各国宣布,秦国的目标就是消灭各国。

到了秦王嬴政继位之后,用了十年时间消灭了东方六国,第一次统一了中华大地。

从上面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出来春秋和战国这两个时期,确实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春秋时期,华夏各国还一起承认,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想要当中原霸主、号令诸侯的大国国君,无论自身实力多强,都需要去洛阳贿赂周天子。

得到好处的周天子就会派来使者,承认该大国国君为“诸侯之长”,赋予他统帅诸侯、召集会盟的合法性。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合法认证,大国国君随意攻打不听话的小国,那他不但成不了中原霸主,还可能成为众矢之的。

整个春秋时期,只有吴国、楚国这样的“蛮夷国家”,才会完全依赖武力,而忽视政治宣传。

到了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两个完全破坏了周朝天下秩序的事件,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周天子自己动手砸了自己的“招牌”,这件事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甚至动摇了周天子存在的合法性。

大家都意识到了,周朝的天下秩序已经崩溃,于是大家都把“周礼”踩到脚下。实力强的大国纷纷自己称王,再也不需要去周天子那里去拿“认证”了。

春秋近三百年的时间,是周文化或称为华夏文化,从中原诸夏国家向四周“蛮夷”地区进行扩散,进而形成了一个覆盖更广大区域的“华夏文化圈”的历史进程。

这个历史进程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完成的,分别是军事征服和文化传播。

通过近三百年的征服和同化,在中原地带的四周地区,主要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分别形成了齐国、晋国、楚国和秦国,一共四个区域性大国。

这四个大国,都处于远离中原的边缘地带,秦国和楚国甚至就是诸夏国家所说的“蛮夷”。这四个大国正是利用自己的地缘优势,把最初的扩张对象放在了四周的“蛮夷”身上。通过把这些文化上较落后的族群,整合进自己的国家体系中,既扩大了国家版图,又增加了大量可统治的人口,国家实力越来越强。

到了战国时期,各个大国对周边小国和“蛮夷”的整合基本完成,于是就把目光放在了其他华夏国家。

这个时期,这些头戴“华夏”帽子的大国,已经从城邦国家过渡到了领土国家。这些大国国君不再满足于霸主的身份,他们的目标是消灭其他国家。通过战争消灭其他国家,将“华夏文化圈”统一整合为一个国家。

和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代的战争更加残酷,也更加野蛮。各国都希望通过一次战争,达到给予对手重创的目的,经常征召国内大多数青壮年,所以经常出现几十万人参战的战役。

比如长平之战,秦国先后出动了六十万大军,赵国出动了四十五万大军。伊阙之战,韩魏两国联军就有二十四万人。秦国灭楚国的战争,第一次出动了四十万大军,第二次又出动了六十万大军。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分裂,其实是华夏文化族群对周边各族,进行统一整合的过程。后人之所以称之为“分裂”,是人们以“大一统”这个思想为基础,对那段历史进行的描述。这个伟大历史进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走过了五百多年的历程。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