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开国上将吕正操赴美面见张学良:打鬼子的事,我帮你做了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南京,但却被老蒋软禁,这之后五十余年他一直遭受幽禁,直到1990年6月1日,台湾当局才准许张学良自由活动。
次年,张学良和夫人赵一荻成功去往美国探亲,这也意味五十多年来,海内外为争取张学良自由奔走之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学良表示:“考虑有去往东北的想法,我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过去。”
此消息一出,很快就引来了全球各大媒体的关注,不少人猜测,此次张学良赴美探亲,或许将借道回到大陆。
中国大陆对张学良的态度一直很友好、尊重,周总理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态:“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在他弥留之际,依旧没忘叮嘱:“别忘了在台湾我们还有一个老朋友!”
因此,张学良计划回祖国大陆探亲的消息出来后,邓公当即嘱咐中央领导:“你们可以开个会,讨论这个问题。”他还对迎接张学良一事进行了详细的指示。
很快,中央有关部门立马进行了准备工作,先是计划在北京为张学良庆祝91岁大寿,其次是要缅怀“九一八事变”60周年,还特意派人修缮“大帅府”以及张作霖墓,为张学良返乡扫墓做了前期的准备;最后就是派出副部级的党内老同志,去往美国转达大陆对张学良的欢迎之意。
谁能担此重任呢?中央当时考虑了6个老同志,特别是当年东北军中张学良的旧部,如万毅、郭维城等。
他们和张学良将军有过特殊的感情,不过思来想去,最终还是选择派出开国上将吕正操赴美迎接张学良。
有人好奇,为何会选择吕正操将军呢?毕竟当时的吕正操已八十七岁,年龄可不小了。其实,吕正操和张学良多年来一直有联系,张学良还曾特意嘱咐侄女代为拜见吕正操,我们一起来看看。
吕正操1904年出生于辽宁海城唐王山后村,当时正值日俄战争,东北战火连天,不少无辜百姓遭殃。为避免出意外,吕母特意在一个柴草垛里生下了他。
吕家生活十分艰苦,但父亲却颇有远见,认为穷苦人唯有读书才能有出路,才能改变家族命运,因此砸锅卖铁也要将吕正操送到私塾学习。
不过读了小学4年级后,家里连买铅笔的钱都没有了,吕正操只好选择弃学回家,种地、养羊养牛。十四岁时,他又去往工厂当学徒,正是穷苦的生活,让他养成了坚忍不拔的性格。
日俄战争以日本胜利结束,但他们视中国主权于不顾,野蛮占领了南满铁路,且对辽宁百姓大家剥削、压迫。吕正操所在的村子,刚好被南满铁路穿过,因村民的土地被铁路占据,大家只能在铁路边上种植蔬菜,却遭到了日本人的辱骂欺凌。
吕正操亲眼目睹自己的爷爷、大伯被日本人殴打的经历,也见识到村里一个村民被日本鬼子残忍杀害的惨状。这些事情让吕正操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对日本鬼子的仇恨之苗,他渴望长大成人,早日将日本人赶出东北大地。
1922年的一天,吕正操听闻一个在张学良部下担任军医的亲戚说:“东北的张学良卫队旅是新式军队,且少帅本人思想进步,军事能力出色,还重用有理想、有才能的年轻人。”
吕正操听了亲戚的描述后,渴望加入张学良的部队。在亲戚推荐下,他最终成功被东北军卫队旅1团3营95连录用,就此成为了东北军的一员。
参军不久后,因部队有个考文书上士的机会,吕正操听闻后积极报名,没曾想一考就考上了,被分到卫队旅副官处,在这里和张学良见面的机会比较多,提拔概率大。
一天,吕正操正在办公,因其写得一手漂亮的正楷字,让张学良十分欣赏,随口问了他是哪里人。吕正操十分激动,但他还是稳住情绪,表明自己是海城人。
张学良一惊,说:“你也是海城人?咱们可是老乡啊!”因都是海城老乡,张学良又急需培养自己的班底,因此少帅决定提拔重用吕正操,安排其参加东北陆军讲武堂。
在东北讲武堂,吕正操得到了系统化的军事培养,其文化素养和军事才干大大提升,在这一期间还参与了第二次直奉战争。
作战时,吕正操表现出色,给张学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5年秋,吕正操毕业后就被张学良点名提拔为新兵营营长。但是,在部队时间长了,吕正操就有了一丝厌烦,他看不惯旧军队的腐败作风,认为自己和他们格格不入。
吕正操之所以选择参军, 就是为了和日本鬼子作战,但他从军多年,所参加的多是军阀之间的混战。一次,他所崇拜的一个上级,因公开反对军阀混战而被处罚,吕正操见状,选择了辞职回家。
不久后的一天,张学良派出警卫员找到他,说少帅在锦州成立了3、4方面军,正急需军事人才,特意邀请你重返部队。这让吕正操矛盾不已,他怕部队腐败作风依旧盛行,但来人告诉他一切都会改变,少帅能想到你,就证明对你的看重。
在谨慎的思考后,吕正操再次回到部队,被任命为少校副官,不久后又提拔为少校秘书,这段时间他和少帅的接触多了起来。
1928年初,张学良任命他为沈阳文娱俱乐部干事,主要职责是和各界军政人士搞好关系。正是这段时间里,他结识了很多有志之士,其中不少人从海外留学归来,并带来了很多共产主义方面的书籍。
时间长了,吕正操对马列主义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对共产主义的兴趣增加。同时,还有几个进步官兵劝说他:“你既然是军校出身,为何不去往前线带兵打仗呢?”
吕正操受其启发后,找到少帅张学良,提出了回到部队带兵的请求,张学良认为他太浮躁,今后有的是仗可以打。不过在吕正操的坚持下,少帅还是安排其担任东北军16旅参谋处处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在老蒋的指示下退至山海关,结果东三省被日本人占领,这引来了全国对张学良的唾骂和指责,广大东北军战士也渴望打回老家。
晚年,听闻很多人指责张学良的“不抵抗”,吕正操解释了少帅替老蒋背锅的全过程。他指出,早在1928年12月29日时,张学良就宣布东北易帜,让南京政府不费一枪一炮就将东北控制。
吕正操表示,当时的东北被日俄惦记很久,如果张学良想要当土皇帝,将东北分裂出南京政府版图,实在是太简单了。尽管北伐军占据上风,但只要张学良同意,日本军队就会出手。
当时,日本特使也劝说张学良,但他说:“你说的是这个理,但请别忘记,我是中国人!”
如果“九一八”不抵抗是卖国,那张没必要等到1931年。 张学良当时的考虑是,以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拿下日本关东军的,唯有回归国民政府,借全国之力才能将关东军赶走。
但蒋介石的算盘却是借日本人之手,削弱东北军实力,因此才有了九一八之后张学良“不抵抗”的说法。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一边背着骂名,一边暗中支持东北抗日武装,如对东北抗日名将马占山、李杜等第一时间表示慰问并支持,对黄显声抗日给出了大量的军费支持。
同时,张学良还派出军队,对为日本人服务的汉奸堂弟进行抓捕,并大义灭亲将其处决。
1932年底,在张学良的支持下,16旅奔赴热河展开抗日活动。热河沦陷后,张电令吕正操连夜回到北平,并让其告知前线作战情况。
张学良问道:“你看我们的军事力量如何?能否和日军一战?”
吕正操表示:“我部已驻守在长城各关口,喜峰口被占后又夺回来。如今战士们抗日情绪高涨,而日军后方力量薄弱,完全可以将热河夺回来。”
张学良点点头,下令一定要将热河收回,不然愧对东北军民,同时他还将吕正操任命为647团团长,让其立马回到前线指挥作战,并让吕转告3个旅长:“就算将东北军的家底打光了,也要一直血战到底。”
然而,还没等吕正操回到部队,次日张学良就被蒋介石借机逼迫下野,并让其出国考察。吕正操回到前线,转达了张学良的指示,但却无法得到执行。
而后,何应钦代替了张学良的职位,没多久就和日军签订了屈辱的《塘沽协定》,这让吕正操等一众东北军非常无奈。2年后,何应钦又主导签订《何梅协定》,整个华北就此沦陷。
晚年,吕正操将军回忆称:真正应该为东北、华北沦陷负责的是蒋介石、何应钦,而蒋介石的目的就是逼迫张下野,以向日本侵略者示弱,从而苟延喘息,并借日本人、红军之手,削弱东北军实力。
张学良下野后,东北军不断寻求抗日道路,很多人受共产主义影响,加入了共产党,如张学良胞弟张学思等。而此时的吕正操也和我党密切联系,他也渴望尽早入党。
蒋介石对东北军的指令,均被爱国的东北军将领拒绝,老蒋见无法指挥东北军,只好让张学良回国。不过回国后,张学良依旧初心不改,继续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面对蒋介石的死心不改,张学良和我党人士交流密切,其思想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上了逼蒋抗日的道路。
在这之前,张学良本拟定吕正操为116师师长,却遭到了军长万福麟的反对,且在张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吕正操派到南京陆大学习,让其脱离军队。
在陆大学习期间,因一件琐事,吕正操和一个军统特务发生了矛盾,常年作战的他,三两下就将特务打伤了,因而引来了舆论纷争。
张学良得知后,立马将吕正操调到河北徐水647团,以保护其不被个别人算计,这也足以见证张学良对吕的信任和爱护。
10月,吕正操被调到西安张公馆。正是在这里,他经历了“西安事变”的全部过程,此时的他兴奋不已,认为中国抗日大计有希望了。
且在这时,他和中共代表团多有接触,目睹周总理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努力,对共产党好感更高,并再次提出了入党请求。
随后的一次会议上,张学良郑重表态:“我为何敢本着被全天下唾骂的结局,扣留蒋介石?为的就是停止内战,早日抗日。不过如今,我们只能快点将老蒋送到南京,不然天下将大乱,日军必然趁虚而入,那我张某人当真是万劫不复的罪人。”
吕正操对张学良十分钦佩,他说道:“为了国家和人民,张学良早已将个人生死、名誉置之度外。”
12月25日下午,张学良和他的部下一一告别,表示自己要护送蒋介石回南京。不过,这一举动遭到了各将领的反对,毕竟蒋介石是睚眦必报的小人,必定会报复的。
张学良知道此去风险极大,但他表示:“好汉做事好汉当,我去意已决!”
吕正操见状,说:“那我们等你一个礼拜,如果不回来,我就去往河北掌控部队。”
谁知这一去,蒋介石果然将张学良软禁起来。吕正操迟迟等不到张学良回来,就回到河北徐水掌控部队,而他和少帅这一别,就是54年之久!
吕正操晚年回忆起那段经历时依旧义愤填膺,痛批蒋介石是睚眦必报的伪君子、真小人。他还痛斥扭曲“西安事变”真相的“公知”们,说:“如果真以蒋介石的意思,对国家、对民族一定是不堪设想的。如果不是日本内部较劲,先拿上海开刀,威胁蒋介石背后的江浙财团,老蒋是一定同意割让黄河以北,甚至甘愿守在南宋一样的版图内。”
对于张学良护送老蒋回南京,历史证明这是正确的,毛主席曾说过:“如果不是汉卿先生护蒋回南京,和平解决绝不可能,到时候全国内乱,必然会给日本最佳的侵略时机,中国的损伤会更大。”
张学良被软禁后,群龙无首的东北军,在蒋介石的政治阴谋下四分五裂,就此一蹶不振。吕正操心系抗日大计,多次和共产党人接触,并于1937年5月秘密入党。
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国民党军队屡战屡败,战事稍有不利就撤守,这让吕正操很是失望。他决定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发展敌后抗日力量。
全团战士听闻后,纷纷同意脱离国民党。看着大家的坚定信念,吕正操倍感欣慰。10月14日这天,647团在吕正操的带领下正式加入了共产党的队伍,被我党编入晋察冀军区,他本人被任命为冀中军区司令、三纵队司令等职。
1938年时,冀中军区兵力就达到十万余人,其队伍积极抗日,给日军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毛主席还称赞这支部队是平原游击战的典范。
面对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吕正操率领部队开展“地道战”、“地雷战”等,让日军损失惨重。1942年5月,日军召集五万兵力,企图对冀中根据地一网打尽,但在多次战斗中始终没占到便宜。可以说,吕正操完成了张学良未能亲自打鬼子的夙愿。
鉴于吕正操对中国解放事业的贡献,建国后授予他上将军衔。
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两岸关系缓和,张学良侄女张闾蘅回到北京进行商务洽谈,不过此时她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受张学良的嘱托,看望吕正操老将军。
见面后,张闾蘅内心十分激动,紧紧握着吕将军的手,详细说明了张学良的身体情况。她还说道:“大爷和我们晚辈闲聊时,总会经常提及他的2个老部下,一个是吕正操,一个是万毅,让我有机会见见你们。”
张闾蘅的来访,让吕将军内心十分激动,两人洽谈了很久,也聊了很多东西。
张闾蘅回去之前,吕将军特意送去了上好的茶叶以及健身球,并让其为自己带话:“我也时刻想念汉公(吕将军对张学良的尊称)你啊!”
因张闾蘅生意缘故,每年都要回到大陆几次,因此她也成了张、吕两人的特别信使,为两个老人传递书信,且乐此不疲。不过当时两岸关系复杂,他们的信件都比较简洁,这反而成就了两人以诗会友的佳话。
1984年冬,吕正操前往奉化雪窦寺游玩,见到张学良亲手种植的四棵楠树还剩两棵,一时间睹物思人,写下《浙东纪行》这首诗,其中“思君长恨蓬山远,雪窦双楠盼汉公。”更是表达对“汉公”的思念,希望其能快快归来。
张学良看了后很是高兴,当即大手一挥,回了一首诗“白发催人老,虚名误人深。主恩天高厚,世事如浮云。”
多年来,两位挚友书信来往频繁,且均以诗表达内心情感和对未来的看法。
1991年3月10日,张学良夫妇离开台湾,去往美国探亲。不过他们此行十分低调,避开了媒体,因此吕正操当时并不知情,且此时的他正在301医院养病。
次日,张闾蘅和杨拯民两人前往医院看望吕将军,并将张学良赴美的消息告诉他,吕正操听了后十分激动,有了赴美探望的想法。但考虑其身体有恙,中央起初也非常犹豫。
4月6日,张闾蘅转达张学良的态度,希望吕正操能去往美国见其一面,她还说道:“吕将军,你要是不来,我大爷不是被应酬跨垮身体,就是被我大妈带到台北去。”
中央经过了一番商议,最终同意由吕正操前往美国面见张学良。在临走前一天,邓颖超亲自在中南海接见他,并将自己的亲笔信交给吕正操,希望其能带给张学良。
5月26日,吕正操一行人乘坐客机飞往旧金山,先是拜访了赵一狄女士,参加其八十大寿。见到故友,赵一狄很是激动,吕正操借机邀请其回到大陆看一看,赵一狄笑着说:“我也想回到东北老家啊。”
三天后,吕正操一行人又来到纽约,同张学良见面,这两位少壮相离、白首相聚的将军,经历了五十四年的风雨后,再次相见。
他们双手紧握,彼此打量着对方,内心十分激动。一番寒暄后,吕正操将准备的祝寿礼物一一拿了出来,这让张学良十分激动,两人聊起了往事。
张学良笑着说:“听说你有个外号,叫做地老鼠?”
“那是地道战,当年在冀中抗日时,百姓们发明出了地道战,专门用来打鬼子的。我个人能干什么,还是要靠人民的功劳啊。”
张学良听了后,感慨道:“得民者昌啊!”
吕正操又回忆了西安事变,他说道:“那天下午,你穿着戎装找到我,说要护送老蒋,三天后就会返回。我当时就断定,蒋介石不会让你回来的。”
张学良也问道:“你咋跑到周恩来那边了?”
“当年你走后,东北军就彻底乱了,我接受共产党指示,趁着国军南撤的时机,趁机脱离东北军53军,就此开始敌后战斗。”
“必之(吕正操字)这条路走对了啊,只可惜我没能直接抗日,不过你能积极抗日,我也慰藉不少。”
“打鬼子的事情,我帮你做了,你不必纠结了。你对国家是有大功的,共产党和人民充分肯定你的历史功勋。”
不过因这一天人太多,双方尽管想说更多的话,却无法深谈,于是他们约定第二天单独见面。
第二天的见面中,吕正操将邓颖超的亲笔信转交给张学良,并表达了邓小平和中共中央对他的真挚问候。
张学良十分激动,他第一时间将信拆开,因当时张的视力比较差,几乎将眼睛贴到信封上,逐字逐句地读完了信。在信中,邓颖超诚挚邀请张学良返乡探望。
张读完后思考片刻,说道:“我个人是想回去的,但不是时候,我一动就会牵涉大陆、台湾,我不想牵扯到政治上的事情。”
当然,他也承诺,将会为邓女士亲笔回信。很快,他就写信给邓颖超,并尊称为周夫人颖超大姐,信中他表示要找个合适的机会返回大陆。
而在和吕正操相会时,张学良也表示有意要回国,但需要先回到台湾,征求“台当局”的同意,再确定具体回程时间,并表示想要回大陆治眼疾。
吕正操十分激动,表示随时欢迎他回到大陆。张学良表示:“回去可以,但我只是个普通百姓,不能搞欢迎仪式,不能见记者,不要搞恭维。”
在三个小时的会谈中,他们聊了很多,张学良意犹未尽,表示要再见上一次。
6月4日,两人在中国大使馆见面。此次会谈,两人聊的话题更广泛,且就祖国统一问题进行了深度讨论。而张学良也表达了希望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和立场。
他还说:“我过去就一直渴望祖国统一,如今我愿意再用我的身份,促成统一,假如有一天用得到我,我定然会为祖国出力。”
这次的美国之行,吕正操完美地完成了使命。只不过,直到2001年10月16日张学良在夏威夷病逝,他依旧没回到祖国大陆。
张学良曾多次表态渴望回到大陆,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在祖国大陆的吕正操,一直渴望着张学良回来,却只接到张学良病逝的消息,得知消息后他在沙发上半天不说话,然后悲痛地发去了唁电。
对于张学良先生,吕正操用披肝沥胆、忍辱负重、浩气正人这十二个大字评价。2009年,吕将军以一百零六岁高龄在北京逝世,就此新中国的开国上将全部逝世,这也意味一个时代的一部分彻底进入历史。
- 0000
- 0000
- 0007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