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毛泽东下铺的老班长,建国后求工作,主席却说:待在乡下为好
1951年的夏天,一个穿着破旧、皮肤黢黑的老农在湖南长沙的政府大院门口徘徊。
他一直不停地冲着政府大院里面张望,看起来好像有什么事情。
大概过了一会儿,他才走到警卫亭的旁边对着里面站岗的工作人员问道:同志您好,我找程星龄。
站岗的人看看他,还以为眼前这个衣着褴褛的老农在说什么胡话,因为他要找的程星龄是当时湖南省人民政府的副主席。
门卫没有理会老农,也许是觉得有些尴尬,老农从怀里摸出来了一块儿红布,然后举着那红布道:是毛主席让我来的!不信你们看,这是他的亲笔信!
这封信真的是毛主席亲笔么?警卫并不知道,但是不敢怠慢,马上让人前去通知程副主席。
不一会儿,程星龄就带着秘书走了出来,看了老农手里的信,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
那么,这老农到底是谁?他手中的毛主席亲笔信又是怎么来的?
其实,在老农找到程星龄之前,毛主席已经给程星龄去了一封信。信中,毛主席已经告诉程星龄,会有一个叫做彭友胜的人带着一封他的亲笔信来找他。
彭友胜就是这位老农。
这位彭友胜到底是什么人?为何毛主席对他如此关照?
彭友胜曾经是毛主席的“上司”,毛主席睡在他的上铺。
他和毛主席之间的故事,要从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之后说起。
彭友胜出生贫寒,生在湖南衡东的一个贫困村子里,祖上世代都是农民出身。
他从小就背井离乡,打工为生。一直到1907年,在街上流浪的彭友胜,偶然看到了一个招兵的地方。心下一合计,就参军去了。
参军之后,他勤勉且忠厚,十分得领导的喜爱,升迁也很快,武昌起义前就当上了副目(副班长)。
武昌起义时,毛泽东不过18岁,还在长沙读书;当革命的号角吹响以后,毛泽东立即感受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准备参加军队,为革命做出自己的贡献。
但当时参军并没有毛泽东想的那么简单,新兵报名需要担保人,他人生地不熟,谁会给他做担保?
毛泽东就在参军处和接收新兵的长官产生了争执。
恰逢一个叫朱其升的战士从军营里出来看到一个学生模样的人正在和长官争执,就走了过去,想看看是怎么回事。
走近之后,只听得毛泽东很是生气地说道: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朱其升一看毛泽东文质彬彬,便说道:这位兄弟,有什么事,和我说一说。
毛泽东见朱其升说话客气,于是将他想要参军的想法说了出来:投笔从戎,为完成革命尽力,难道不行么?
朱其升一听毛泽东的话,很赞同地点了点头。便带着他找到了彭友胜,让彭友胜和他一起为这个有志气的青年做担保。
后来,经过彭友胜和朱其升二人的担保,毛泽东才被收编进了军队。
这也就是彭友胜和毛主席战友情谊的开端了。
毛泽东在顺利参军之后,便被分到了彭友胜的班里。
彭友胜对毛泽东的印象很深刻,尤其是他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不知道为何,彭友胜总觉得这个叫做毛润之的小伙子不简单,身上有一股说不出的劲儿。
毛泽东到了营房,彭友胜就带着他去看睡觉的地方:正好我的上铺还空着,以后你就睡在我的上铺。
其实彭友胜一开始还以为这个叫做毛润之的年轻人和他们部队里面的大部分人都一样,当兵不过是为了攒钱娶老婆。
但,没过多久,在和毛泽东的相处中,通过观察毛泽东的言行举止,他很快就发现了,这个叫做毛泽东的年轻人,恐怕和他们都不一样。
毛泽东说话斯文,能言善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说出的话也总是很有道理。
因为他懂道理,能讲道理,慢慢地,他成了士兵中间的调解员,谁要是和谁发生了什么矛盾,也都愿意让他调解。
还因为他识字写字,但大多数士兵都是没上过学的,于是便让他代笔给家里写信。
军营里休息的时候,毛泽东和彭友胜经常在向阳坡上,谈天说地,毛泽东也时常为他们讲述《精忠传》、《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故事。
彭友胜还发现,每次发了军饷,有人会先出去好好吃一顿、有人会寄回家。但是毛泽东两者都不是,他能领7块大洋,除去向挑夫买水,剩下的全部都用来买书和报纸。
彭友胜对毛泽东很照顾。
部队里新兵入伍,都要做一些苦差事,比如去十几里远的的城外去挑水,毛泽东也不例外。
不过他虽然身材高大,但是上了学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其实干不得这种粗活,才不过挑了一次,肩膀上就被磨出来了血泡。
第二次他又要去的时候,彭友胜就将他的扁担抢了过来。
毛泽东觉得这样不好,挑水他虽然不是很适应,但是他并不打算搞特殊。于是便去拿扁担。
彭友胜很严肃的告诉他:毛润之,我以副目(副班长)的身份命令你,留下来看书,晚上给我们大家讲故事。
除此之外,彭友胜还会嘱咐班里的其他士兵,不要打扰毛泽东读书,这也让毛泽东十分感动。
以至于到了1936年,毛泽东和外国记者斯诺谈起来他的新军经历的时候,还特意说到了这位战友:在我那个班里,有一个湖南矿工和一个铁匠,我非常喜欢他们。
这个湖南矿工指的就是彭友胜。
毛泽东的新军生涯结束于1912年。那时,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已经退位了,中国现在是民国,毛泽东认为“革命”已经过去了。
有一天,他找到彭友胜说道:副目,我打算离开这里,回去读书了。
彭友胜惊讶得很,但是他没多说什么,毕竟像毛泽东这样的人,不是池中之物。
他只是告诉毛泽东说:润之,我知道你和我们不一样,不是普通人,也不能一直被埋没在这里,你啊,要走就走吧,我是不会为难你的。
毛泽东临走的那天,彭友胜还从怀里掏出来了两块他平时不舍得花的银元塞给他用作路费。
毛泽东这一走,他和彭友胜再见面就是十多年之后的事情了。
这十多年里,毛泽东和彭友胜天各一方。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办过新民学会、在北大图书馆当过图书管理员......
而彭友胜呢?他是不是还是当初那个副目?
当然不是。
彭友胜所在的那支部队已经改编为了国民革命军,转战到广州,而他经过一路的摸爬滚打被任命为少尉排长。
1926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一天,彭友胜在报纸上看到了“毛君润之来穗讲学”的消息。
他这才知道,毛泽东要来广州了!当年的那个润之弟,果然不同凡响!
兜兜转转,已然十几年了,彭友胜如今的职位远不如毛泽东,但是他相信,身份并不能影响他和润之老弟的战友情谊。
他决定去找毛泽东,出门之前,还特意的去理了发,换上新衣服,让自己看起来精神一些。
毛泽东见到昔日的这位副班长,也是感慨万千,拉着他的手紧握着不愿松开。
这次见面,二人聊了很多,彭友胜将分别这些年来他遇到的事情一件件地将给毛泽东听。
毛泽东比起当年,革命思想更加成熟了,于是就不断给彭友胜讲述革命的道理。一番话说的彭友胜除了点头什么都接不上,心里更加佩服毛泽东了。
聊天的最后,毛泽东很诚恳地看着彭友胜说道:盖三(彭友胜的字)兄,此时我身边正需要人,你不如就不要走了,留下来和我一起干革命,以后我们就不分开了。
谁知道彭友胜沉思片刻之后才说道:润之,我就是个大老粗,这治国安邦、舞文弄墨的事情我干不来,我在你身边也帮不上什么大忙,还不如继续扛着我的枪当兵好。
彭友胜是个老实人,毛泽东也知道他的这番话是真心实意说的,便也没有强人所难。
再之后,因为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满意、对部队里面很多不堪的行为感到心凉;
他不明白蒋介石的做法,为什么放着入侵的日本人不打,偏偏要跟“自己人”作对?
种种困惑和愤怒之下,他选择离开部队。他先是逃回了老家衡东县,在做了多年的仓库保管员之后。1940年,他回乡务农了。
此后他的人生便一直是在和土地打交道,又做回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娶了媳妇儿,生了三个女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彭友胜得知了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心情无比地激动,逢人就说他可是曾经和毛主席一起共过事,还做过毛主席的副班长。
当然,并没有人相信他说的话,村里的村民也只当是他在吹牛罢了,毕竟这种事情,谁也没有办法考证不是?
但是,彭友胜不这么想,他发现当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和村子里的人说过这件事之后,根本没人相信他。
除此之外,还有人嘲笑他,质疑他:既然你和毛主席共过事,你为什么不跟着他走到底呢?
面对这样的质疑,彭友胜的心中五味杂陈,是啊,1926年在广州的时候,毛主席可是对他提出过恳切的邀请的,但是他拒绝了,
于是,他只能说道:这只能怪我自己脑袋后面没有长眼睛。我要是一早就知道,一定会跟着毛泽东,现在我也早就到北京干大事儿了。
不过,就算他这样说,还是没有人相信他。认为这无非是一个老头儿想刷存在感罢了。
当过那么多年兵的彭友胜无法忍受大家对他的怀疑和嘲讽。加上1951年的3月之后,他所在的农村土改完成,这便激起来了彭友胜的想法,他想在秋收之后带上家乡的特产大米到北京和毛主席见上一面。
但是还没有到秋收的时候,彭友胜就已经等不及了,他真想快些在村子里的人面前扬眉吐气,向他们证明,他说的话都是真的。
他决定在去北京见毛主席之前,先给他去一封信。
其实,彭友胜自己心里也有些打鼓,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润之弟如今已经是一国的主席,真的还会记得他这个多年之前的“副班长”么?
怀着这样忐忑的心理,彭友胜特地去村子里的小卖部买了最贵的纸笔。由于他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于是就让村子里一位有文化的先生来替自己给毛主席写信。
这封信,彭友胜先是讲了他和毛主席从广东分开之后,他后来回到村子里被划分为贫农,之后又分到了部分土地。
在信的最后,他向毛主席表达了希望可以到北京和主席见一面的愿望,同时也希望主席能帮他安排一份工作。
这封信寄出去之后,彭友胜便陷入了无尽的焦虑和等待之中。
他一直很忐忑,一方面是担心这封信真的会到毛主席的手中么?另外就是担心,主席收到信之后,是不是会给他回复?
就这样,二十几天过去了,彭友胜并没有收到回信。
他有些失落,或许,毛主席真的已经忘记了他。但是,每当他想起来他和毛主席得那段战友情谊,还是坚信,“润之弟”一定会给他回信!
他的等待没有白费,清明节过后的第三天,村子里的邮差就将一封信送到了彭友胜的家中,一个大大的牛皮信封上写着“湘潭县王十万对河柴山冲转彭友胜先生收”一行大字。
这几个字,彭友胜一眼就认出来了,这是毛主席的字,当年在部队的时候,毛主席经常替战友们代笔写信。
彭友胜打开信封之后,里面一张纸上几乎写满了。
除了普通的问候之外,毛泽东还告诉彭友胜:“工作的问题,如果你在乡下还勉强过得去,以待在乡下为好”。
但是,毛主席也给了他另外的选择:“如果确实十分困难,则可持此信到长沙找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程星龄先生”。
与此同时,毛主席还给程星龄也去了一封信。在给程星龄的信中,主席这样写到:“请你加以考察,如果历史清白,则酌予帮助”。
寥寥数语,但能看出毛主席的谨慎。对于彭友胜他是想要帮助的,但是希望在清楚他的历史的情况下给予合适的帮助。
彭友胜收到毛主席的回信之后,就连忙安排好了一切去找程星龄。这才有了本文开头提到的故事。
程星龄让人带着彭友胜在长沙游玩了一段时间之后,彭友胜有些着急了,他家里等着秋收,一堆的活儿没干,哪儿能经得住这么闲!
最后,程星龄让人调查了彭友胜的背景之后,决定按照革命老人的标准对他进行补助,每个月给他三十块的生活补贴。
尽管彭友胜并未得到一份工作,但是对他而言,这已经足够了。
这件事之后,彭友胜更加敬重毛主席了。
回家之后,彭友胜就和妻子商量,说是毛主席这般待他好,他没什么好回报的,家里也穷,太贵重的东西送不起。
但是毛主席十分喜欢喝茶他是知道的,所以便打算每年从自己种的茶叶里挑出来最好的,邮寄到北京给毛主席。
毛主席一向是告诉自己手底下的秘书,绝对不能收群众的一针一线,对于群众寄过来的东西,他也是绝对不会要的。
但是彭友胜不一样,他不但没有拒绝,还把这些茶叶送给其他的一些首长,说这是他的战友送过来的,请大家都尝尝。
这也说明,毛主席是真的把彭友胜当作了好战友兄弟。
每次收到茶叶,毛主席都会让人给彭友胜回信:友胜先生,茶叶已收到。
彭友胜这茶叶一送就是十八年,一直到1969年,他85岁的时候,离开了人世。
尽管毛主席和彭友胜只在一起呆了半年,但是他却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实实在在地将彭友胜当作了自己的战友。
毛主席已经成为了最高领袖,但是他却并未忘记平民百姓,面对曾经的战友,他真诚且有耐心,这种领袖的平民情结实在是可贵至极。
参考资料:
《毛泽东致家人、亲友及工作人员》杨庆旺著
《彭友胜》来源:湖湘文化辞典
《领袖与人民——毛泽东和老百姓的故事》来源:湖北党史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