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中越战争爆发,女儿在度蜜月,许世友大怒:3天不回来,开除军籍
67610

中越战争爆发,女儿在度蜜月,许世友大怒:3天不回来,开除军籍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3:56:410

许世友身为开国上将,建国后屡任要职,但是他却一直坚守着简朴的作风,平日里穿的衣服都是部队发的,也从来不允许孩子们在吃穿上挑三拣四或者喜新厌旧。

平日里,许世友脾气不好,对自己的子女要求也非常严格,这是很多人有目共睹的。1979年初,对越自卫反击打响,战事紧急之时,许世友竟对女儿大动肝火,命令其三天之内返回部队,否则开除其军籍。

许世友因何事而如此愤怒,竟然要将女儿开除?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许世友的孝顺廉洁的家风说起。

1932年的一天夜里,许世友所在的红军队伍实行转略转移,路过其老家许家洼,并在此附近安营扎寨,许世友得以有机会回家探亲。

(许世友将军墓前雕像)

次日拂晓,许世友来到母亲床前,轻声说:“娘,我该走了,您不用起来了。”母亲披上衣服下床,把放在桌上的一小兜忌惮塞到他手里:“友德,娘昨晚上你睡着之后煮了几个鸡蛋,你带上让路上吃。”

而许世友没有伸手接:“娘,我现在年轻力壮的,身体好得很,用不上吃鸡蛋,您还是留着补补身子吧!”母亲没有说话,将鸡蛋塞到了儿子怀里。

许世友再也忍不住了,哭着说:“娘,是儿子不孝,让你受了这么多苦。我读过几年书,深知孝敬父母之道,但是……”说到这,许世友难过地低下了头。

“儿子,为娘不怪你,娘虽没有读过书,但是娘知道,自古忠孝难两全,娘希望你去尽忠。因为尽孝只能为娘一个人,但是尽忠能救普天下所有苦难的人。等打跑了坏人,你再回来孝敬我。”

(许世友辞别母亲场景)

正要迈出大门时,许世友突然转身,哭着说道:“娘,儿子这一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请受儿一拜吧!”

边说边跪在地上,“我许世友活着不能好好伺候我娘,死后也要埋在您身边,日夜陪伴您。”说完,他起身擦去母亲的眼泪,毅然转身离开了家。

许世友离开家后,一走便是几年,随着革命队伍逐渐壮大,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活动愈加活跃,这让国民党反动派十分痛恨,多次派人前去抄许世友的家。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生活条件变好了,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年事已高的母亲,让她享享福,派儿子许光将她接到部队。

(许世友将军故里)

那天,一向公事繁忙的许世友早早处理完所有政事,在办公室里坐立不安,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到来。

而当母亲出现在面前时,许世友愣住了——头发都快掉完了,腰也直不起来,走路颤颤巍巍的。“娘……”许世友喊着扑了上去,紧紧地握住母亲那干瘦的手,当着所有人的面扑通跪倒在地。

此时,老母亲老泪纵横,将儿子扶起来:“孩子,你现在是将军,怎么能当着这么多部下的面,给我一个老太婆下跪呢!”许世友早已泣不成声:“不管我当了多大的官,都是娘的儿子,这些年让您受了这么多苦,我亏欠您的实在太多了,就让我多跪一会吧,这样还心里还能好受些。”

这一席话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大家都热泪盈眶转过身去。

(在济南军区任职的许世友)

济南的冬天异常寒冷,这让许母很不习惯,许世友就亲自端来烧着炭火的火盆,并且不让警卫员给自己代劳,他还每天早晚给母亲端来洗脸水、洗脚水。

但是住了没多久,母亲就提出想要回河南老家,因为一生劳碌的她,适应不了悠闲的生活,她更喜欢自食其力。

除此之外,她也受不了军营里每天荷枪实弹的紧张气氛,没过多久就觉得浑身不自在。许世友和田普几番劝说仍拗不过老人家,只好将她送回老家。自此,他再也不去许世友那里了。

到了1958年冬,此时的许世友已经调南京军区担任司令员。一次,利用勘察后方战场的机会,他在秘书等人的陪同下,返回老家探望此时已78岁高龄的母亲。

这是许世友解放后第一次回老家,也是母子二人生前最后一次见面。那天,天气虽很好,但是气温却很低,他们一行人从南京出发,乘吉普车朝河南驶去。

(许世友接见部队官兵)

一路上,途经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许世友格外高兴,过去的一切依然历历在目。指着眼前的山和河,跟周围人讲述当年在此战斗的情景,如数家珍。

当车行进至离家不远的福田河镇时,许世友激动地对秘书说:“离家不远了,老人家还不知道我要回来看她呢!”

“也不知道这会儿我娘在忙乎啥呢?”许世友不准惊动地方政府,所以车径直开向了位于镇西北方向的许家。

下午,一行人到达许家洼,许世友朝着山坡下的几间低矮的瓦房走去。进了家门,看见母亲身穿蓝布大褂,虽清瘦了不少,但是看起来很精神,她正忙着喂猪食呢!

许世友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了,又怕惊吓到母亲,于是轻轻喊了一声“娘,我回来看你了!”

(许世友将军故居)

许母听见有人说话,忙放下手中的活儿,打量着许久未见的许世友:“真是我家友德……”话没说完就哽住了。许世友赶忙上前伸手搀扶着母亲,此时他就像个孩子一样。

许母赶忙招呼大家坐下,说:“我去给你们烧点茶水。”许世友让母亲好好休息一下,但是拗不过她,于是母子二人就一起去忙活了。

在家呆了两个晚上,许世友几乎没离开过屋子,他想多陪陪母亲,每晚,屋里的灯都要亮到深夜。

在家的这两天,许世友几次提出要带母亲到城市生活。但母亲总是说:“在家挺好的,城里的日子太清闲了,我住得不习惯。”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临行前许世友紧紧地握着母亲干瘦的手,久久说不出话来。最后,只跟母亲说了句:“娘,我还会回来看你的……”而他想不到的是,这匆匆一别竟是永别。

(许世友深情远望)

许世友很想将母亲接到身边尽孝,但是受不了约束的她每次都拒绝了,不能尽孝便成了许世友的一块心病。

这时候,许世友想到了儿子许光。在许光幼儿时期,许世友就离家随部队转战各处,养育儿子的重任就落在了母亲的肩上。年幼的许光不得不随祖母四处乞讨流浪,这也使得他和祖母的关系特别好。

1948年,许母托王树声将军将孙子许光送到了天津,此时时隔多年后父子终于团聚。

因为常年在乡下流浪,许光没有机会上学,大字不识一个。许世友就将他送到大连海军学校,经过国家十几年的培养,许光已经蜕变为一名优秀的海军军官。

此时的许光前途无量,如果能够继续待在部队,那许光必定会有美好的前程。

(许光在海军部队服役期间戎装照)

就在这时,许世友把许光叫来:“我此生确实忠孝难两全,你就回老家替我照顾你祖母吧。”这个消息对于许光来说无疑是一个噩耗。

因为,在部队待了13年以后,让他回到偏僻的农村,这对于任何一个有志青年来说都是很痛苦的。

许光深知父亲的为难和纠结,痛快地答应了,立即办理转业回到老家河南新县。临行前,许世友特地摆了一大桌子饭菜,加了一帮人为他饯行。

许世友激动地握着儿子的手说:“大安,你真是我的好儿子!”

自此,许光放弃了自己美好的前程,回到家乡,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家乡,也为许世友解决了后顾之忧,让其能更好地投入到新中国建设事业中。

(许世友和儿子许光合影)

虽然从繁华热闹的城市回到了当时还十分贫困的大别山地区,而且身份也从海军干部转变成了武装部普通参谋,但是许光并没有半分埋怨。

他不仅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还悉心照料自己的奶奶,替父亲尽孝。

深受父亲影响的许光,也深知孝悌之情,奶奶去世后,他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赡养了5位亲人,并且还为9位老红军遗孀养老送终。

虽然离开了部队,不能施展自己作为海军军官保家卫国的抱负,但是他认为在普通岗位上也可以有大作为。要尽全力干好自己的工作,将自己的火热激情投入到建设家乡的事业中

那时候新县还十分落后,为了给家乡铺设高压线路,他只能在没有机械辅助的情况下,带领民工队伍一起扛杆子,纯靠人力将一根根杆子扛上山,然后大伙儿一起用铁锹刨出一个个深深的坑,这样电线杆子才埋得深埋得牢。

(上世纪70年代民工架设高压线场景)

在这期间,许光从来不搞特殊,吃住都和民工在一起,通过他们没日没夜的努力,家乡新县终于通了35千伏高压线路。

在女儿的记忆里,父亲许光从来没有向身居高位的爷爷,提过帮家里或亲人办事的要求。

但是为了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他曾多次写信给父亲许世友,要求他帮忙跟上级部门协调,以使家乡能获得一些政策扶持和工程项目建设,为家乡的发展和老区人民的幸福生活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跟父亲许世友一样,许光一生清贫、淡泊名利。

在新县工作生活的四十多年时间里,他在当地武装部兢兢业业干了二十年,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从普通参谋干到了副部长,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在事业上要求身居高位的父亲给与帮助。

(1977年许世友和孙女许道江在广州合影)

许世友去世后,他曾经的老部下、担任武汉军区司令员的肖永银,为了报答老上司的提携之恩,想把许光调到他所在的武汉军区工作,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但是许光却毫不犹豫地一口回绝了,因为他不愿意利用父亲的影响力谋求私利。

1982年,已是新县武装部副部长的许光,到了副团级干部的最高服役年限,此时上级已经准备让他晋升为军分区领导。

但是,许光却放弃了前往信阳军分区当领导的机会,因为他认为这样的机会应该让给年轻人,于是就转业回了地方,一干就是十年。

退休前,许光已经是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了。在办理退休手续时,身边人提醒他,正常退休和离休之间的待遇差别很大,如果他能够证明自己在建国前就已经参加工作了,就可以享受更好的离休待遇。

那时候,很多人为了能办离休不惜伪造简历。

(许世友夫妇)

但是,许光却拒绝了朋友的好意,没有去证明自己建国前就参加工作的事实,只按正常退休领取退休工资。

对于他这样的做法,身边的人都表示不能理解,包括家人,因为他完全符合条件并不需要弄虚作假,但是他总是说:“比起当年走失的红军后代,我已经幸福多了。”

许光一直秉承着作为一名军人的优秀作风,一生艰苦朴素,从不贪图享乐。上世纪70年代,当时他家里子女众多,以他在单位那点微薄的工资,压根没有结余给子女们买新衣服。

当时,父亲许世友将自己省吃俭用攒下来的90块钱寄了过来,许光拿这些钱买了一台洗衣机,买来布料让妻子给儿女们做衣服

直到去世前,许光都一直住在只有70平米的小三居公寓房,里面摆放的还是上世纪70年代自己刚回老家时做的家具,电视也是90年代购买的“大头机”。

(许世友与儿子及孙辈合影)

其实,一开始单位给许光分配的房子并不是这么小,上世纪90年代单位要给职工盖家属院,但是没有空地。

许光二话不说就将自己的院子无偿贡献给了单位,让他们拆了盖家属院,自己则搬到了只有70平米的公寓房。

当时家里人极力反对,并不是他们贪图享乐,而是根据家里的实际情况,七八口人,住在那么小的房子里实在拥挤,但是许光却执意要换,他总是说,房子小点也够住。

当时有朋友提醒他可以将自己的房子按市场价折算后,自己去别处买个大点的,许光却跟朋友一一罗列单位的难处,此时朋友嘲笑他太“傻”了,而他自己却乐意做一个这样的“傻子”

一直以来,许光的家境都不富裕,烟瘾很大的他从来都只抽最便宜的烟,在他晚年时候,国家经济发展的已经很好了,但是他仍然舍不得抽好烟,每次都是买2块5毛钱一包的普通烟。

(许世友和粟裕等人比试枪法)

在他升任新县武装部副部长时,电视机几乎已经成了家家户户必备的电器,但是他家却还没有。在孩子和妻子的再三要求下,他才跟同事借钱买了台9英寸电视机。

许光之所以如此简朴踏实,完全是因为从小耳濡目染深受父亲许世友的影响。许世友一生廉洁,公私分明,虽身居高位却从不以权谋私。

1968年,此时的许世友在南京军区担任司令员。一次,在老家务农的大哥孙子许道焰来南京看望他,因二人久未谋面,许世友很高兴也很热情,一直询问他家里的情况。

这时候,许道焰见他心情不错,就借机试探说:“三爷,我这次来南京还有一件事,就是想让你跟咱们县里的领导打声招呼,给我安排个工作,当工人就行。”

(许世友一家合影)

听到这里,许世友却一直沉默不语,因为他觉得侄孙提出的请求有违自己一直坚持的原则,但是面对千里迢迢从老家来看自己的许道焰,又不好发脾气,只说了一句“道焰,你爷我,管不了这个事情。”

许道焰听了三爷的回答有些失望,仍然坚持:“您是大军区司令员,又是有名的将军,只要你给县里写个字条,我的工作就解决了。”

此时,许世友有些为难,但是依旧态度坚决,耐心地劝说道:“我不是许家的将军,我是人民的将军,我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不能乱用。”

许世友有7个子女,但是一向重情重义的他在每个子女眼里都是一个严父。

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他就要求他们学习游泳,增强体质,但是他却从来不教孩子们游泳的技巧和方法,而是直接将他们丢进泳池里,任由他们在里面折腾,自己则在一旁站着看他们呛水。

(许世友和三女儿许华山)

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军人,许世友一直都对部队有很深的感情,在那个年代,虽然国家已经处于和平时期,但是很多人还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当兵,因为部队的生活会很苦。

身为部队领导的许世友却将每个子女都送去参军,因为他觉得部队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让他们变得更加勇敢坚毅。

虽然有几个孩子是在自己管辖的军区当兵,但是他从来都没有利用自己的职权为他们的升迁调动提供便利,他也不允许子女们在部队里提及他这个当将军的父亲。

相比儿子,作为父亲的许世友更“溺爱”女儿,尤其更偏爱在他身边长大的三女儿华山。

即使如此,许世友依然对她很是严格,上学时要求她一放学就必须回家,不能在外逗留。周末必须待在家里做功课,有事要出门必须跟他请假,而且必须讲明缘由。

(对越反击战我军士兵)

那时候担任军区首长的许世友是有配车的,但是他从来不允许孩子们上下学搭乘,而是坚持让他们自己骑自行车或者坐公共汽车,不论刮风下雨,

但是孩子们从来没有怨言:“我从小父亲就教育我,绝不能公器私用”。

华山去上军校前,许世友把她叫到身边,严肃地说:“去了军校,一定要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坚决服从命令,在刻苦训练的同时也要努力完成学业。”在那个年代,军校的生活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是很艰苦的,面对接踵而至的困难,华山曾一度想要退学

他在坚持不住的时候,曾经写信给自己的父亲,跟他说自己可能活不到毕业那天了,他觉得父亲会理解自己。

然而,父亲在回信中并没有安慰她或者让她退学,而是严肃地表示:“既然到了军校,就要坚持到底。如果你觉得活不到毕业那一天,那你就要准备死,争取活!”

(许世友将军视察部队)

1979年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当时已经73岁高龄的许世友,奉命担任东线边防部队的总指挥,而此时自己在空军工作的女儿刚刚举行了婚礼。

大战在即,当他得知女儿因为度蜜月,而没有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时,大为震怒

他跟身边的秘书吼道:“就要打仗了,还度什么蜜月!给我立即通知空军,马上查找她的下落,限她3天之内赶回部队,不然开除军籍!”女儿深知父亲的脾气,在接到命令后立即动身,马不停蹄地赶回部队。

许世友将军一生清贫廉洁、公私分明,生活简朴、从不铺张浪费,这些品质深深地影响了各个子女,形成了家风,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他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