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朱镕基点名,“一问动京城”的女主持人吴小莉,是什么来头?
1998年,在朱镕基总理任职后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600名国内外记者来到人民大会堂,他们想通过这位新总理透露的信息,了解中国的发展方向以及对香港回归后的规划。
朱镕基总理说话铿锵有力,简单明了,有种不怒自威的气势,记者招待会的氛围也相对严肃。
不过当轮到一名女记者提问时,朱镕基总理一改铿锵有力的措辞,微笑着说:“你们注意一下凤凰卫视台的吴小莉小姐好不好,给她一个机会,我很喜欢看她的节目。”
朱镕基总理说完,满屋记者的目光瞬间朝向“吴小莉”。
这个在人群中看起来并不出众的女性,为什么会得到朱镕基总理的青睐,在如此重要的场合下,总理又怎么会特意提到吴小莉?
吴小莉的成功,并无一丝先天优势。她出生在1967年的台湾省,父亲是随部队入台的浙江人,后来因为胃病退伍。
由于没有特殊技能,他只能在村里开小卖部,靠有限的收入养活家人。他们家里有6个孩子,仅靠一个小卖部过活,日子不但艰辛,而且也不稳定。
小时候的吴小莉经常跟着母亲外出,靠织毛衣补贴家用。有时候工期太紧,要长时间熬夜才能完成任务。
吴小莉呆在妈妈身边,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等她半夜迷迷糊糊地醒来,看见妈妈顶着黑眼圈,手上的活一点没耽误。
正是这样的经历,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她的敬业精神,以至于在后来的香港回归期间,她硬撑着身子在镜头前工作了60个小时,陪全世界见证这一伟大时刻。
跟吴小莉有过接触的人,对她的第一印象是有亲和力。她所特有的那种让人觉得很舒服的聊天方式,也是生活环境给她的馈赠。
由于家里孩子太多,父母不会总是一碗水端平,姐妹间的小摩擦也是少不了的。吴小莉从小就展现出成熟的特质,她不会哭闹,而是耐心观察别人,并试着理解对方。
慢慢地,她学会了跟人交流的技巧,不管在家里还是学校中,大家都很喜欢她。
小学期间,吴小莉学习优异,喜欢看书,还有很强的表现欲,享受被关注的感觉。
有一次学校里要组织演讲比赛,吴小莉马上自告奋勇参加。可她并没有演讲经验,演讲稿背得滚瓜烂熟,可上台就紧张,脑海一片空白,所有的内容都忘了。
母亲见她满脸委屈,就说道:“你说话时,就把台下的人都当成木头、西瓜好了。”
在之后的几次演讲比赛中,吴小莉用这个办法减压,才一点点找到状态。她反复练习,面对观众时充分发挥出演讲才能。
后来她越来越自信,再也不需要把母亲的话默念一遍进行心理暗示。吴小莉豁然意识到,自己的演讲天赋或许可以进一步发展。
有人说高中是个性的樊笼,吴小莉并不这么觉得。她进入中山女高,发现有大量空闲时间可供支配。
于是她参加合唱团,常常给别人唱歌。后来觉得唱歌不尽兴,又开始学习乐器。在文艺晚会中,吴小莉是表演者,也是主持人。她在台上游刃有余的状态,大有专业主持人的风采。
正是高中时期的经历,让她坚定了做记者的目标。她说:“能坐在那跟大家说世界发生什么事情,我觉得特别好。”这个初衷贯穿了她整个职业生涯,即使后来成为电视台负责人之一,她依然坚持在一线,为大家解读世界上发生的大事。
大学毕业后,吴小莉如愿进入华视,成为一名新闻记者。华视是台湾老牌电视台,对员工的要求很高,对工作的完成度也有额外的考核标准。
初入职场的吴小莉完全是从零开始,只能频繁熬夜学习,长期在高压力下生活,工作中也战战兢兢。
眼看身体日渐消瘦,吴小莉只能努力调整,默默适应环境。
虽然环境的变化令她身心俱疲,但也锻炼了超强的抗压能力。
初入职场的那几个月,吴小莉总带着一股闯劲,别人3年做成的任务,她花三个月时间就能完成。台里的领导对她刮目相看,把新闻主播的职位给了这位新人。
导播问她:“紧不紧张?”
吴小莉笑着回道:“还来不及紧张就坐上去了,而且在亢奋状态,等到要开始紧张时,就准备下来了。”那时候吴小莉心中满是成就感,她总是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甚至一些危险的镜头,她也愿意去尝试。
在华视工作的四年时间,吴小莉做过空难特别专题节目,下飞机后,前一秒疯狂呕吐,下一秒对着镜头激情澎湃地播报。
她对工作越来越熟悉,也慢慢不甘心只报道台湾省的新闻。来到大陆后,她不禁感慨:“从沿海到内陆,属于中国人的地盘,好大。”于是1993年,吴小莉辞去工作,只身前往香港,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吴小莉来到香港后,曾经历过两件意义深远的事情:香港回归以及朱镕基总理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
1997年香港回归,吴小莉感受着时代的浪潮滚滚而来,料想这一事件必将载入史册。
而作为新闻人,她一定要告诉大家,回归祖国的香港在发生什么变化。于是她跟同事策划了一档节目《香港回归世纪报道-60小时播不停》。
这是个疯狂的计划,60小时固然意义非凡,但对于普通人来说,60小时不睡觉已经是煎熬,而持续工作60小时,对人甚至机器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吴小莉所在的凤凰台只成立了15个月,只有基本的演播工具,甚至连大一点的演播场也没有,想要举行一次庞大而意义非凡的演播工作十分艰难。
香港回归前十天,凤凰卫视进行动员大会,老板要让全世界都知道,凤凰卫视是“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华语卫星电视台”,而除了凤凰卫视,世界各地的近8000名记者也来到香港,只等7月1日到来。
6月29日,吴小莉进行最后一次彩排。面对镜头,她表现出一贯的热情与自信,而摄像机倒映出她的脸时,疲惫一闪而过,马上被更大的热情淹没。
凤凰卫视行政总裁不断为她打气,她所负责的中央演播厅,是整个直播环境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不管外场安排了多少人,要准备多少次切镜,最终都需要她来串联。
而且主要直播场景也是中央演播厅。
6月30日正午12点,特别报道正式开始,吴小莉跟窦文涛坐在主演播厅,开始了漫长的直播。以中央演播厅为纽带,场外10个场地陆续切换。
吴小莉一直保持兴奋,前几个小时还能侃侃而谈,后来她有点坚持不下去了,只能强迫自己保持状态。
很多人在开播时看到吴小莉的节目,晚上睡了一觉,第二天看到她还在直播。她的母亲看后很担心,事后打电话询问,对自己的女儿心疼不已。
持续直播让吴小莉身心俱疲,长时间带妆直播,使得她脸上出现了严重的过敏现象。这些没有动摇她的目标。
直播结束后,大家长叹一口气,终于可以回家休息了,而此时吴小莉茫然地看着镜头,心中竟然有些失落感。
《香港回归世纪报道-60小时播不停》是除中央电视台,第二长的直播报道。凤凰台顺利借势发展,一路向前冲,从一个只成立了15个月的小电台迅速成长,在名气与规模上有了质的飞跃。吴小莉、窦文涛的名字也被更多人熟知。
1998年,朱镕基总理正式上任,随即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任后第一次记者招待会。领导人换届是世界瞩目的大事,刚报道完两会的吴小莉没有马上回香港,她要在北京等待采访机会,果然,朱镕基总理的记者招待会邀请函来了。
记者招待会跟一对一访谈不同,所有记者的问题都不能重复,像国内经济发展或国外局势看法这类千篇一律的问题,基本轮不到她提出就会有人率先问出。
在采访朱镕基总理前,吴小莉查阅了大量资料,试图了解朱镕基总理的行事风格跟工作态度。
面对即将到来的记者招待会,吴小莉心中既紧张又兴奋。
会上充满各种不确定性,采访者可能会因为各种顾忌选择更稳妥的问题。但朱镕基总理一向有话直说,而吴小莉也是只问大胆的问题。当直率的人遇到大胆的问题,会出现什么状况?
吴小莉很早就进入会场,选好位置等待招待会开场。当时现场聚集了600多名国内外记者,问答环节只能选择性地挑部分记者的问题。
吴小莉坐在前排显眼的位置,近距离看着朱镕基总理走上台,眼神一一掠过台下的记者,他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讲话时,脸上没有一丝情绪波动。
吴小莉一看见朱镕基总理,就知道自己准备的问题会得到不错的反馈。
在记者问答环节,前排的吴小莉举着手,一边看着总理,一边想象接着来要以怎样的措辞提问。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中排跟后排的记者先后被点到名字,而她好不容易坐在前排,却没有被主持人看到,这不免让她心中焦急。
眼看记者招待会已经过去2/3,吴小莉被点名的机会越来越少,主持人似乎没有往她这边看的意思。
这时朱镕基总理忽然说道:“你们注意一下凤凰卫视台的吴小莉小姐好不好,给她一个机会,我很喜欢看她的节目。”
吴小莉看见总理微笑着看向她,不禁松了口气,终于到她提问了。吴小莉脑海中思绪飞转,先感谢朱镕基总理的肯定,才把两个问题一起抛出来。
香港回归后马上进入经济调整期,上下浮动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只靠自己调整是不行的,吴小莉想知道“中央政府对于香港的经济的困难和困境,会采取什么样具体的措施来加以支持?”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大家都关注的问题,香港回归后遇到了经济问题,以后澳门回归后,可能也会存在一些问题,朱镕基总理的回答代表中央对两个特别行政区的态度。
一般像国家级记者招待会,不会给记者第二次发言的机会,问出第一个问题后,吴小莉接着说:“外界有人说您是‘铁面宰相’,或者说‘经济沙皇’,想请您谈谈您在进行改革过程当中的心路历程,有没有曾经想过沮丧?想要放弃过?”
朱镕基总理朝她点了点头,略一思忖,说道:“只要香港特区行政政府向中国中央政府提出要求,中央政府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保护它的联系汇率制度。至于我本人,没有什么好说的,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吴小莉的问题很巧妙,既让大家了解了中央的态度,也以一个“个人”的角度深挖出朱镕基总理的内心独白。
记者招待会结束后,吴小莉一改自信与兴奋的状态,平静地离开会场。她不过分关注自己,而是把注意力都放在新闻上。
果然,吴小莉的名字很快火遍全国,连香港股市也因此大涨了340点。有人称她的提问是“一问动京城”,也有人说她是“一个让香港股市上升了300点的女人”。更多的新闻愿意说她“一夜爆红”。
其实不管大家怎么看她,吴小莉给自己的定位还是新闻记者,即使后来她升到凤凰台管理层,依然活跃在一线。
同年4月,朱镕基总理访问欧洲,他看到人群中的吴小莉,笑着打趣道:“你现在可真是火啊。”吴小莉受宠若惊,想问几个问题,只是这次总理行程太紧张,对着她摆摆手就离开了。这短短一两句话的互动,并没有记者招待会那么精彩,总理却表现出了不同于官方场合下的和蔼。
所有人在关注她的成功,吴小莉反而更加清醒,她没有迷失自己,还像往常一样跟同事去路边摊吃饭,谈到自己的成功时一笔带过。她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角色,并毫不动摇地履行职责。
从进入华视到凤凰台一姐,再到副台长,吴小莉不断证明自己的价值,又从不背离初衷。在澳门回归、千禧跨年、申奥现场,奥运会直播中,都能看到吴小莉的身影。随着她对记者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所呈现的面貌也更加成熟。
有人问吴小莉为什么会遇到那么好的机会,她并不觉得自己是遇到了机会,而是守住自己的内心,事情自然向好的方向发展。她说:“做记者就是要张开眼睛,张开嘴,伸长耳朵,知道目标在哪里,然后就富有创造力地去实现,朝前走。”
如今,吴小莉已经50多岁,高居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之位,原本可以退居幕后,做些轻松的工作。可她还是在一线做采访,为了当初的目标努力奋斗。
人的一生或许会面临很多选择,有的人在选择中迷失,有的人选择坚持。有的人归于平庸,有的人成了传奇。吴小莉并不平庸,也不是传奇。她只是喜欢以记者的角度,告诉大家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 0000
- 0001
- 0000
- 0008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