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1952年毛主席视察黄河,说了一番话,50年后朱镕基:南水北调开工
67692

1952年毛主席视察黄河,说了一番话,50年后朱镕基:南水北调开工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1:12:060

许多北方人对南水北调一定不会陌生,因为它可能就从自己家门前经过。在今天的河南、河北两省,有一条“河流”非常显眼,那就是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工程。

它南起河南、湖北交界的丹江口水库,北至北京、天津,全长约1432千米,是一条完全由人工开掘的河流。

与它走向大体一致的,还有一条纵贯江苏、山东、河北等地的人工河流,被称之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其长度也超过了1466千米。

尽管还有一条西线工程尚未动工,但完工的东线与中线一期工程及其配套支渠,已经让南水北调成为了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之一。

正是它的出现,每年让超过180亿立方米的南方水资源,调配到了北方地区,为北方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然而或许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项伟大工程的设想,最初是由毛泽东主席提出的。那么毛主席为何会提出这种设想?从提出设想到最后完工,围绕南水北调又发生了哪些事情?

今我们就来讲一讲,福泽后世的南水北调工程。

旧时代的中国多灾多难,水灾是其中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也依然困扰着广大中国人民。

1950年夏天,毛主席从报告中得知淮河泛滥,当他看到灾区老百姓的伤亡报告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类似淮河这种泛滥情况,也出现在黄河、长江、海河等多条河流,由此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彻底根治危害中国数千年的水灾。

但与水灾相伴的,其实还有另一个看起来矛盾的问题,那就是北方的缺水问题。在治理好水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必然会增加,而中国的水资源分布却南多北少。

北方地区集中了全国超过30%的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但水资源却仅占全国的7%。尤其是北方重镇京津地区,人均水资源更是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

如果不解决水资源的供需不平衡问题,将来一定会制约北方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全国整体的发展水平。

所以在五十年代根治水灾的同时,高瞻远瞩的老一代中国领导人,就已经在思考未来发展中即将面临的缺水问题了。

1952年秋天,毛主席乘坐专列到黄河视察。10月30日上午,专列抵达河南兰封县,毛主席登上黄河大堤,视察了大堤和阻挡水流冲击的石坝。

随行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报告说自己为了了解从岷江上游,引水入黄河的可能性,考察了金沙江上游的通天河。

毛主席听完他的话,看着浑浊的黄河水,然后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正是这句话,为五十年后开工的南水北调工程,敲响了第一声惊雷。

几个月后的1953年2月,毛主席视察长江,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等人,共同搭乘海军“长江”舰,从武汉前往南京。

2月19日下午,同林一山的谈话中,毛泽东再次提及了南水北调的想法。他问林一山:北方水少,南方水多,能不能把南方的水调一部分到北方?林一山回答说可以。接着毛主席又问:这个问题你们研究过没有?林回答说没有。毛主席问他原因,林回答说我们不敢想。林一山的回答是诚恳的,因为哪怕是我们今天的人来看,把南方的水调往北方也只能用奇迹来形容,在那个中国尚未摆脱贫困,工程技术落后的五十年代,这无异于是“天方夜谭”,有谁敢这么设想呢?然而雄才大略的毛主席就敢这么想。

他摊开一张中国地图,与林一山探讨这个构想。毛主席用红蓝铅笔指着四川的几条河流,询问它们能不能调到秦岭以北,林回答说穿越秦岭难度太大。然后毛主席又指着嘉陵江支流的西汉水,林同样摇了摇头。

接着毛主席又指向流经陕西、湖北的长江支流汉江,林回答说有希望。当听到有希望时,毛主席精神一振,立刻要林一山详细说一说各种缘由。

最后一番讨论下来,毛主席用笔在地图上把汉江一分为二,而分界点就是湖北的丹江口市。他要林一山派人勘查一下,有资料就随时给自己写信,不一定非要等到系统成熟后再动笔。

几年后,人们在这里修建了著名的丹江口大坝,随之也形成了跨越湖北、河南两省的丹江口水库,这座水库便是未来南水北调工程的起点之一。

接下来的一二十年里,包括周恩来、朱德等许多老一代领导人,同样都对这一大胆的设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各领域的工作者也对其可行性进行反复论证研究。

在1978年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国家正式提出了“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八十、九十年代,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续把这一决策向前推进,最终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里,第三代领导集体认为,南水北调作为跨世纪的特大工程之一,要集中必要的力量,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建设。

随后越来越多的地方领导,水利工作人员及相关领域的学者参与其中。然而直到新千年来临之际,南水北调工程依然未能上马动工,这又是为什么呢?除了必要的技术问题外,还有一个始终都无法绕开的拦路虎,那就是钱。

南水北调先行规划的是东线和中线工程,东线位于江苏、山东等地,中线位于河南、河北等地,二者规划长度均超过了1000千米。

除了主体工程费用不说,还要考虑征地移民、水污染治理、文物保护等多项内容,因此最基本的费用预计就超过了1200亿元,后来稍微细化之后,费用更是一下子翻番,达到了惊人的2400亿元,这还是没有开工情况下的估算费用,开工之后还将更多。

但2000年中国的GDP也才只有8.9万亿元,2000年以前就更不用说了。一旦将大笔资金投入其中,必然会影响其他领域的发展,考虑到国家经济承受能力,所以自从1952年毛主席提出设想以来,南水北调四十多年里都未能动工。

那又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它的动工呢?答案或许是两件事,一是南方的大洪水,二是北方的干旱。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世所罕见的特大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500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1999年、2000年和2001年,北方地区连续发生大范围的旱灾。

以山东为例,许多地方的河流、湖泊干涸,水库被抽干。水库被抽干后,人们又在抽干的水库里打井,但依然于事无补。

甚至包括青岛、烟台这样的大城市,也实行了限时供水,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运转。这种北旱南涝的情况,成为了促进南水北调工程的一支催化剂。

时任总理朱镕基就说道: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缺水越来越严重,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实施南水北调是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党中央要求加紧南水北调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

接着,朱总理还提出了南水北调的“三线三后”原则,即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随后中央及地方多渠道筹措前期工程资金,并一项一项地解决各种问题,扫清了南水北调开工前的诸多困难。

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这标志着工程进入了基本建设阶段。

几天后的12月27日,朱镕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宣布南水北调工程开工!与之同时,山东、江苏两地的东线工程工地同时破土动工。至此,从1952年毛主席首次提出这一伟大构想,到最终付诸实践,刚好过去了整整五十年。

东线动工一年后,贯穿河南、河北的中线工程也宣布启动。2013年和2014年,东线与中线一期工程又相继完工,来自南方的水跨越千里,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北方,极大地缓解了北方的用水问题。

时至今日,南水北调工程依然在继续进行,这些中国人开凿出的地上天河,将来的作用也一定会越来越大。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南水北调工程而搬离故土的人们。自从20世纪50年代,因为丹江口水库的出现,湖北、河南就有约38万人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

到了2003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动工,丹江口大坝加高,抬升水库蓄水水位以满足调水需要,18万湖北老百姓与16万河南老百姓,再次进行搬迁。

尽管他们已经在新的地方落下了脚,但依然有许多人保持着对故乡的思念,比如许多搬迁到异地的河南南阳人,说起自己家乡在哪里时,他们依然会说自己是南阳人。南水北调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那些为了南水北调而默默做出牺牲的人们,也同样伟大。

内容来源:

张基尧:《南水北调回顾与思考》,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

佚名:《笔走龙蛇 毛泽东决策南水北调》,《海河水利》1994年

赵存厚:《南水北调工程概述》,《水利建设与管理》 2021年第6期

刘胜:《南水北调大移民精神的历史创举与时代价值》,《决策与信息》2020年第10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网站 等等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