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为争取台湾和平解放,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做了哪些努力?
自古以来,台湾就属于我国领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台湾宝岛的统一,一直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国共和谈破裂,武力解放台湾一直是全国上下、万众一心的选择,但是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军非法的介入,新中国将战略重心转向华北,武力解放台湾的问题暂时搁置了下来。
1956年,针对解放台湾问题,周总理率先提出,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若台湾回归,蒋介石父子可来中央做官,就是其中的一个承诺。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周总理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想法?甚至可以让国民党领袖的蒋介石父子来中央任职?周总理又为此制定了哪些具体方针?
要弄清这些问题,还要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分析。
自蒋败退台湾,美方便多次阴谋策划分裂台湾,企图“划峡而治”。
对此,周总理在多个场合进行过强烈驳斥,指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任何人侵占。
就连一直依仗美军力量才得以勉强站住脚的蒋介石,也多次声明:“只要一息尚存,决不接受两个中国。”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为继续推行冷战政策,做出“扶蒋反共”的战略计划,企图以此遏制亚洲地区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
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声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太平洋区域的局势恢复稳定,且需要经由联合国重新商议”。
同日,便下令美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台湾的进攻。
杜鲁门的这个举动为当时处于困境之中的国民党带来了一丝希望,但其“台湾地位未定论”仍不为蒋介石所接受,因此他并未因美国的帮助而附和声明。
同年9月20日,在联合国大会上,针对美国提出的“台湾地位未定论”。
台湾当局发言人对此提出了强烈反驳:“联合国无权讨论台湾问题”,这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接替美国总统一职。为了继续维持冷战局面,在与台湾经过磋商后,1954年12月,美国与蒋介石当局签订了针对大陆的《共同防御条约》。
没有任何意外的,这份条约的意图还是分裂中国。
但这次,美国依旧未能如愿。次年2月8日,蒋介石对“两个中国”论进行了坚决的驳斥。他强调“大陆、台湾皆为我中华民族领土,不容割裂”。
2月14 日,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蒋介石又一次强调了坚定的“一个中国”立场:中国四千多年的历史中,虽然也曾出现过卖国贼勾结外族的事情,但是都阻碍不了中华民族最终归于统一的步伐。
虽然立场不同,但毛主席和周总理都曾对蒋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表示过赞赏。
针对美蒋之间的矛盾,周总理表示:“如果能和平实现两岸统一,那么蒋介石就是有贡献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停留在中国的任何地方。”稍后又说“如果蒋经国愿意来大陆任职,那么地位不会低于国务院总理”。
这无疑表现出周总理对两岸早日统一的期盼与诚意,对愿意为和平统一做出贡献的人士的充分信任。
当时解放台湾的最大障碍是美军对台湾海峡的封锁。由于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恶劣,所以台湾解放的步伐受到了很大阻力。
如果能够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形成新的国际格局,那么台湾当局立刻就会失去最大依仗,难以自保,有很大可能会促使台湾方面接受中共的和谈建议,两党再次坐到谈判桌上来。
只要美国停止干涉中国内政,那么和平解放台湾就有很大可能成为现实。但是中美两国在台湾地区的国际争端有可能和平解决吗?
对这个问题,周总理早有先见之明,
早在1950年,就提出了“努力建设人民海军,为反对美帝侵略、解放台湾,保卫海防而奋斗”的策略,只有海军力量的壮大,才能在台湾问题上占据主动。
而且美国当局的总体战略是“重欧轻亚”,布置在远东的军事力量是极为有限的。而且朝鲜战争中,美国以失败收场,也证明了如果再次与新中国进行直接军事对抗,美军是没有把握的。
5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形势也发生了改变,倡导和平的声音越来越大,美国公众也对战争日益厌恶,国内外的形势都不利于美国在远东挑起新的战端。
最直接的证明,就是1954年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期间,华盛顿所叫嚣的反华战争很快就被反战舆论所压倒。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李普曼写到:好战集团现已“不成气候”。
基于当时国际大形势,周总理认为,在多种复杂问题的干扰下,美国与中国发生全面冲突的可能性很小,恰恰相反的是,一个强大的、一直奉行和平外交政策的中国,如果能够独立自主起来,无疑更加符合美国当时的利益。美国很可能因此改变对中国的孤立、遏制政策,从而放弃长期霸占台湾的企图,在台湾问题上与中国达成共识。
事实上,自朝鲜结束,中美关系已经来到了一个微妙的转折点,逐渐趋于和平的状态也促使了两国对对方关系的重新审视。基于客观事态的发展,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经开始动摇。
根据对种种动向的预测和把握,在1955年4月的万隆会议上,周总理主动提出:希望与美国政府对远东地区、尤其是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进行谈判讨论。
之后两国就达成了举行大使级谈判的协议,充分证明了中美和解的可能性。
周总理认为,既然中美之间存在着和解的可能,那么台湾的和平解放就很可能实现。
周总理提出:“蒋介石和他的集团是中国人,作为中国人,中国人之间永久分裂的局面,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基于这个看法,周总理认为台湾终将回归祖国的怀抱。
因此,在提出和平解决中美在台湾地区的国际争端的建议后,周总理又着手做出力争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方针。
关于中共的对台政策,1960年初,经周总理对台方针的概括,毛主席同意,总结出 “一纲四目”具体方案 。
“一纲” 即台湾必须归回祖国。
“四目”的内容是:若台湾回归祖国,除外交事宜必须由中央统一安排外,当地的人事安排与军政大权都由蒋介石把持;有关军政及经济建设的经费不足,全部由中央拨付支持;可以从缓对台湾的社会问题进行改革,必须在条件成熟后,并且尊重蒋方的意见下,共同协商后决定进行;双方约定不能做出破坏对方团结的举动。
“一纲四目” 政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台湾“高度自治”的方针。
同时,为了促进“一纲四目”的达成,中共在许多方面都做出了努力。
1.支持台方人员来大陆访亲
为了缓和海峡两岸的紧张对峙局面,为和平统一创造良好的气氛,周总理多次表示:非常理解台方军政人员希望与家人实现早日团聚的愿望,允许他们与大陆上的亲友进行通讯联络,还可以回到大陆探望亲友。如果台湾方面对和平统一的问题仍有疑虑,可以派人到大陆来考察,政府方面将保证来去自由,并提供各种方便和协助。
2.不追究过往,促进和平解放
为了推动台湾当局早日走上和平统一的道路,进一步打消国民党官员对统一后政治和生活安排上的顾虑。
1956年周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先后两次宣布:凡是愿意走和平解放台湾道路的,不论在解放战争中犯过什么罪行,都会予以最大的谅解,不再追究;凡是在和平解放台湾过程中起了作用、立了功的,中国人民都将按功行赏,并且在人事任命上予以适当的安置。
同年12月,周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如果蒋介石能够在统一问题上进行合作,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留在国内任何地方,如果希望担任公职,那么会在中央委任,并且会高于部长级别。
3.促进国共第三次合作
为了合理协调祖国统一后,国民党的出路和地位,1956年7月16日,周总理在会见到北京访问的原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记者曹聚仁时,首次针对第三次国共合作提出切实建议。
他指出: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过两次,分别取得了北伐和抗战的胜利,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国共第三次合作也是完全可以实行的。
4.商谈不是招降,蒋方“自治”台湾。
1955年7月30日,代表中国政府的统一意见,周总理郑重宣布:希望就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同台湾当局进行融洽协商。
次年6月28日他又一次进行声明,表示:非常愿意同台湾当局进行商谈和平解放的事宜,希望蒋方能在认为合适的时间,派遣代表来大陆访问。
7月16日,周总理在会见曹聚仁时指出,“对台湾的和平解放绝不是招降,而是对等的彼此商谈,最终的目的是政权能够统一,其它问题都可以共同讨论安排。”
1957年初,蒋介石委派国民党“立法委员”宋宜山秘密前来大陆,受到周总理的热情接见,并安排时任统战部长的李维汉与宋宜山进行商谈。
此次商谈中,中共方面明确表示:在国共两党对等商谈的条件下,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台湾由中国政府统辖,划为自治区,实行高度自治;仍然由蒋介石领导台湾政务,共产党不会派遣人员前往干预,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对全国政务的领导;当然,作为主权统一的标志,外国军事力量必须撤出台湾海峡。
其中,国共“对等商谈”、台湾“高度自治”两条是核心理念。
可以说,建国之初,中共中央对于解放台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但遗憾的是,最后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并没能实现台湾的和平回归。不过,周总理对和平解放台湾的大胆构想,也为以后香港的回归,“一国两制”方针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如今,在祖国的日益强大下,我们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的解放必将在两岸人民的共同期盼与努力下成为事实。
- 0001
- 0000
- 0004
- 00014
- 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