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家做好事80块钱收一“喂鸡碗”,专家:世上只有三个,价值上亿
五六百年之前,因明德皇帝一时兴起,数百工匠夜以继日赶制出的贡品洒蓝釉钵,只烧了十年就停产的珍品,历经时光变迁,这些只有皇亲贵胄的上层阶级才用得起的奢侈品,谁能想到最后会沦落到一个农妇家里喂鸡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经济文化等都处于低迷时期,百姓生活十分拮据。有的人家朝不保夕,因此大大小小的家用器具少也破旧。正如往常一样,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街上的行人来来往往,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站在一家商店外徘徊好一会儿,走了进去。
老太太边往进走边怯怯打量着这家店铺。那商店里头摆放的物件看着就很值钱,里面收物品的人也衣冠整齐,这跟巷子里的那家店铺简直是天壤之别。越靠近柜台,她就越心跳如雷。要不是家里实在缺钱,也不会听邻居的建议,来这里碰运气。
距离那店家短短几米的距离,就像走了一段很长很长的路,她抬头看向那店家,还没开口对方就主动与她搭话了,这让她原本紧张的心情略有缓解。店家扫一眼她怀里的东西,朝她笑了笑,就像对待之前的那些顾客一样,随便搭讪几句就将话题引到了这位老人手里的东西上。
那老人见店家虽然看起来有些不好讲话,但是还算热情,这就向他介绍起了自己准备向他们变卖的东西。这只碗是之前放在家里鸡圈喂鸡的,喂了好些个年头,店家问起来,她就将话都实说了。
经过了解,店家知道了大体情况。碗是这家人祖上一直用着传下来的东西,起初这碗还没这么脏的时候,是用来盛盐的,后来盛盐的物件换了其他的碗,这只碗就光荣退休成了喂鸡的。但是,至于祖上传下来的话,到底是父亲那一带还是要继续往上推,那老人也说不清楚。
他将老人的碗放在灯下仔细端摩起来,发现这只碗的外形与其他碗比起来口径明显要大一些,口大且底部平坦,虽然碗脏但从各方面来看依旧可以评判出是个钵。再看这钵外形,钵外蓝白相间,钵内白色,可以看出有些划痕。
摸起来,钵的胎要比寻常厚。综合这些,再看成色,他判断出这大概是清朝后的东西,但是有划痕,也就是说这只钵在市场上并不很值钱,但是清朝也算有些年头,就想了想给了老人一些钱,留下了这只钵。
老人没想过,一只喂鸡碗竟然可以卖出这样的天价,竟然足足给了她八十元,都够全家老小用这笔钱生活好久好久了。于是一边不好意思,一边对店家一脸感谢地回去了。这家北京文物商店的工作人员在送走老人之后,对这只“乾隆”年前后的钵进行了清理工作。
待洗净之后,这只钵令他大吃一惊,那这只碗,将是古玩收藏市场下一场“价值连城之争”的导火索。为什么他会如此笃定自己的想法呢?原来在对这件古物进行清洗的时候,碗底“宣德”二字从厚重的污垢里被“释放”了出来。
接着六个字赫然入目:大明宣德年间。出于明朝最繁华的那段历史,距今整整五百多年的历史!
认识到这件古物的重要性,店家也不敢将它像其他文物一样就那样稀松平常地放在那里在,最后将其妥善将其保存好后,这才与赶忙去联系上级。
这对一家古玩商店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大事。上级在听到他的报告后,随即安排下去,派了数名文物鉴定专家下去。所请专家都是这些领域非常出名的人,几乎并没用多长时间,许多人就出现在了这家文物商店门口。
经过鉴定,确定了这只“喂鸡碗”的身份是宣德年间景德镇官窑所产珍品洒蓝釉钵无误!
景德镇是明代归朝廷所管的官家产业,每年专门有派官员督查,里面聘用的都是陶瓷领域名声响当当的人物,所用师傅不是资深匠人,就是对这方面造诣很深的有才之士,因此官窑代表的是当时陶瓷的顶级技术水平。如今这件“宝物”,就是五百多年前那批只生产了十年就被叫停的遗品。
大明宣德年间,是为数极少的盛世之一。宣德皇帝位居统治阶级最顶层,他与父亲治理下的明朝,是明朝的巅峰时期。一个是军事达到顶峰,一个是国家财力达到顶峰。这位宣德皇帝,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明宣宗从小就在皇室备受宠爱。
他的祖父朱棣也是一位明君,从小就很宠明宣宗,还在年满十二周岁的时候,将他封为皇太孙。明宣宗从小就十分聪明,又是在这样被宠爱的环境里长大,因此对没见过的物件或者事情都会表现出十足的活力,其中有两件事情,就与陶瓷有关。明宣宗平时就喜欢舞文弄墨,阅览的书籍十分广泛,几乎对各行各业都有所研究。
他留下来的画作在今天,已被古玩收藏领域炒出了天价。虽然学识与兴趣都很广,但是他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却非常严苛。
曾经有次他无意中发现了民间斗蟋蟀这一娱乐活动,那之后,他就对这项娱乐产生了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平常用的斗蟋蟀器皿他都看不上,要玩之前,他就先命令下去,要制作一种专门用来给他斗蟋蟀的器皿,不然后果十分严重的那种。
官家安排下去后,官窑风风火火地开工了!工匠们从设计到开工,算是按时完成了。明宣宗得到这样一款陶瓷后,爱不释手,赏了许多人。但是没过多久,明宣宗就对这项活动失去了兴趣,转身就像自己处理政务之外的时间全部放在了另一项活动-掷骰子上,与从前一样,但凡他所用的都要是最好的。
所以,他这次又想要一个能够专门用来掷骰子的器皿。君命难违,上上下下再次为他张罗了起来。
旨令到达官窑的时候,是个稀松平常的日子。经过这些年与皇帝之间的来往,这位主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般精美的物件根本不会入了他的眼。于是数百工匠通宵达旦构思商议,总算是在宣宗规定的日期内赶制了出来。
这次集众匠师智慧而“生”的,正是一绝贡品:洒蓝釉钵。
洒蓝釉钵,最重要的工序,就是“洒蓝釉”。“洒蓝釉”也叫做“吹青”,将这道工序叫做“吹青”事实上更贴近它的制作步骤。在吹青时,需要先用竹管蘸了釉,然后吹在瓷器上,形成厚薄不均有留白的瓷表触感,无论是表面设计还是工序的技术含量,都在当时的瓷器贡品中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位。
因为洒蓝釉钵的诞生源于明宣宗爱上掷骰子,所以洒蓝釉钵在当时,在皇宫各位妃嫔之间流传甚广。古代对女性的管教严格,明宣宗时期,是难得的宽松,因为将这样一件民间娱乐项目引进了皇宫,各位妃嫔因洒蓝釉钵的出现,更是玩的“乐不思宫斗”。
明宣宗三十六岁驾崩,这位宣德皇帝死了之后,洒蓝釉钵也渐渐随之消失了,因此前前后后只存在了十年。
虽然后来也有皇帝要将这门技艺与艺术品往下传承,但是后来发现根本就不可行。除了成本太高之外,还有 那些当年参与制作吹青的匠人都在几年之后,身体越来越差,最后几乎都药石无医。
从化学角度分析,当年的釉里面含有非常多的有害化学成分,其中最致命的一种就是化学物质砷,而这种物质又是砒霜的主要成分。匠人在做工的时候,需要用嘴将这种有毒化学性的物质通过竹管吹在瓷器上,而一件洒蓝釉钵的生产,就需要最少四次以上的“吹青”过程。在数次的吹青过程中,许多不足以当下致命的毒素进入了呼吸与消化道。
因此不过数年,慢性毒药的作用就发挥了出来,匠人也就随之陨落了。直到如今,仅存于世的洒蓝釉钵,全国范围也就仅剩三件,其中之一就是当年老人口中那个喂了几年鸡还卖出个好价钱的“破碗”现在已成为国家一级宝物,价值上亿。
即使是尘封多年,只要有自己的价值,就不会被埋没。那只碗不也是历经风雨走过千年的路程,才再次站在了它原本的位置,甚至更高吗?从前只在贵族之间流传的珍品,如今依旧是它原来的风采。
人又何尝不是呢。但是更多的人,都忍受不了“喂鸡碗”的过程,还没等到“文物商店”,就自己放弃自己了。是有光、有希望的啊。
- 0000
- 0000
- 0000
- 0002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