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次南巡目的何在?游山玩水是顺带的,主要还有四个原因
乾隆皇帝晚年概括自己的功绩,认为自己在位60年只有两件事情最为重要,一是“西师”,即平定准噶尔和回部;二是“南巡”,即六次下江南。从中可以看出,乾隆对南巡一事是十分重视的。
虽然乾隆说南巡的意义重大,但后世之人对他六次南巡的评价尚存在很大的争议,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乾隆六次南巡呢?对此御史有自己的一些观点,特与诸位分享之。
乾隆南巡的动机以及前提条件
经过康熙、雍正两代帝王的经营,乾隆即位时大清已经进入盛世的初级阶段,国库充盈、军事强盛、政治清明。
乾隆初年这段时间也发生过一些波折,但到了乾隆十四年的时候,乾隆皇帝东巡盛京、巡幸避暑山庄和木兰秋狝联络蒙古上层贵族,继而平定西南苗民起义,降服大小金川土司,就连西北的准噶尔部也被暂时摁下。
国内政治方面,雍正帝留下的两个辅政大臣也都先后脱离最高权力中心,十三年首辅兼首魁鄂尔泰病逝,张廷玉也退居二线,皇权被彻底地抓在了乾隆的手中,大臣中也没人敢出面进行阻拦,故而乾隆十六年的时候,南巡已经具备条件。
皇帝南巡并没有写入《大清会典》,去或不去在可与不可之间,乾隆以前也只有康熙帝有南巡的先例,雍正皇帝勤于政务,他一生很少离开京师。
乾隆之所以提出来要南巡,主要是想效仿康熙,亲自到江南去看一看,因此乾隆为南巡做了一个基本的定性,称其为“法祖省乡”。
南巡事关重大,几千人的队伍出行势必会有巨大的财政开支,乾隆为了堵住天下臣民的悠悠之口,还搬出了皇太后,打出了“恭奉皇太后巡幸江南”的旗号,如此满朝大臣鉴于“孝道”,就不好指指点点了。
乾隆南巡目的是什么?
如果认为乾隆南巡只是效仿康熙,或是到江南游山玩水,那么肯定是有失偏颇的,这些都是表面现象。乾隆不是隋炀帝,他是大清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有为之君,从更深层次考虑,乾隆南巡还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
其一、江南是大清的粮仓,决不能出现任何问题。
江南地区自南宋以后经济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列,江南地区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水力资源十分丰富,适宜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且单位产量远远高于北方地区。
乾隆第一次南巡之前,特地调看了上一年江南各省、各府、各州县的赋税情况,以江苏的苏州、松江,浙江的嘉兴、湖州为例,这里的一个府甚至是一个县的赋税,居然比西北地区的一个省还要多。
因此乾隆很清楚,经济发达、钱粮丰盈的江南地区,是维系大清统治的命脉。
其二、江南地区人心不稳,反清思想仍然存在。
清入关后对汉民族实行残酷的镇压,江南的地主阶级不满清军南下屠城剃发政策,曾进行大规模的反抗,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抗清名士。
对于江南地主阶级和士子来说,明朝的统治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到了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的反清势力仍然十分活跃。
为了监视江南士人的动向,从顺治朝开始就专门派出了大量的密探前往江浙一带,比如著名的三织造,即江宁、杭州、苏州织造,表面上是为皇宫大内采买衣饰用品,实则却是暗中打探各地见闻以及公众舆论。
从康熙朝开始,朝廷在江南地区制造了许多文字狱,以打击江南士子,乾隆皇帝也亲手制造了几起惨案,这也说明乾隆皇帝对江南地区的人心稳固与否存有很大的顾虑。
其三、勘察水情、解决水患。
乾隆第一次南巡的时候,上谕中就说过“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乾隆一朝江南地区年年遭灾,朝廷年年赈济。除了黄河泛滥以外,浙江的海潮也对沿海地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力。
乾隆六次南巡,每一次都亲自视察河工,并拨出巨资经久累月修筑海塘,可以说,乾隆南巡的最大政绩,就是有利地解决了前朝留下了各种水患。
其四、缓和江南地区的社会矛盾。
乾隆即位以后,全国人口呈爆发式增长,六十年间人口数量翻了三倍,达到了三亿之众。江南作为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更甚,也导致了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
人口与土地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广大的农民吃不上饭,频频发生抗租、争田、夺粮这一类恶性事件,还闹出了几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
乾隆对此十分重视,借着南巡之机缓和日益深刻的社会矛盾,虽然问题仍然存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其五、借南巡之机游山玩水放纵自己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水乡的秀丽风景深深吸引了乾隆,苏州网师园、沧浪亭、狮子林,扬州个园,南京瞻园,上海豫园,每一处都有乾隆逗留的身影。
皇帝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适度地追求享乐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乾隆六次南巡,尤其是从第三次南巡开始就变味了,他的享乐是建立在广大民众负担之上,这与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晚年乾隆也意识到南巡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专门下了一道旨意,要求后世之君不得南巡。实际上就是没有乾隆的这道旨意,大清朝也已经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皇帝南巡了。
- 0000
- 0000
- 0002
- 0000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