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权力分配:宁可相信外人,不愿相信宗室
少年人和中年人读历史有个很明显的不同。因为少年人读历史,大多是爽文模式,也更侧重一些让人感到热血沸腾的事迹:比如少年人读到白起的战功赫赫,读到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往往会有一种“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情怀,其实这倒也符合少年人的热血沸腾。而对于有一定人生阅历的中年人来说,读历史,往往会读出太多的人性规律出来。
比如,古代皇帝的权力分配就很有意思。
西汉的权力制衡
刘邦建立西汉政权的时候,对于刘邦来说,前朝积累下来的经验已经相对厚重了。于是刘邦根据周秦的教训,给西汉设计了一套新的制度设计:不能像秦朝那样彻底废掉分封制,但也不能像周朝那样对分封制不加控制,导致局势失控。因此在西汉历史上,经常出现诸侯王因为犯错而被朝廷收回封地的例子。
其实所谓的诸侯王犯错是幌子,实际上的原因就是因为和皇帝关系疏远,失去了皇帝信任而已。
不过,西汉朝廷虽然委派宗室担任诸侯王,但是在朝政方面,还是对宗室十分忌惮的。因此西汉皇帝很热衷重用外戚来帮助皇帝管理朝政。毕竟,宗室在法理上具备皇位继承权,这无疑让皇帝感到很忌惮,而外戚的权力来源是和皇帝捆绑在一起的,因此重用外戚,皇帝也是相对放心的。
不过,随着汉武帝之后,西汉诸侯王势力遭到瓦解,外戚的势力也失去了制衡:因此,到了西汉后期,才有了外戚王莽篡权的现象发生。
在中国历史上,西晋、明朝初年,也都热衷册封宗室为诸侯王。西晋皇帝和朱元璋的考虑是一样的:那就是如果朝廷出现权臣弄权现象,最起码宗室可以利用诸侯王的身份出兵讨伐。但是,这些分封制最终都带来了负面效果:西汉出现了七王之乱,而西晋也出现了八王之乱,甚至八王之乱导致西晋崩盘,中原沦陷。明朝则是朱元璋刚死没多久,明朝就爆发大规模内战。
唐宋的分道扬镳
从东汉开始,到隋唐期间,主体上都是世家大族把持朝政。在世家大族权势处于巅峰的东晋,皇帝甚至沦为了吉祥物。
宛如俗语认为的“财帛动人心”那样,最高权力作为无法用财帛计量的资源,皇帝哪里会愿意被世家大族瓜分?所以东晋之后的皇帝也都考虑如何稀释世家大族对政权的掌握。为此,南朝时期,就有南朝皇帝提拔寒门子弟的现象发生。不过这些不足以在根本上对门阀政治的动摇。直到唐朝开始才稍微有所松动。
但即便如此,唐朝皇帝对于宗室依旧十分忌惮。唐玄宗之后,唐朝存在节度使制度。一般认为节度使事实上就是诸侯王。但是唐朝皇帝宁可让外人甚至胡将担任节度使,也不愿意册封宗室去担任节度使。原因很简单也很现实:那就是节度使毕竟没有皇位继承权,自立为帝一般为天下所不容,但宗室就不同了。
不过即便如此,唐朝还是被节度使所终结。
宋朝见证了唐朝因为节度使太强而亡国的现实,于是宋朝皇帝开始打压节度使地位,同时通过扩建官僚系统,稀释官僚权限,来保证皇权独大:当然,两宋对于宗室在主体上也保持不信任状态。因此重用士大夫成为两宋皇帝的唯一选择。
虽然两宋为了拱卫皇权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是这依旧没能杜绝南宋出现强权丞相。
明朝模式
明朝朱棣成为皇帝以后,对朱元璋留下的bug进行修复:即废掉了藩王的实力,防止宗室前来争夺皇位。但是明朝皇帝对于士大夫的不信任程度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明朝十分热衷建设厂卫制度:即通过厂卫制度来营造恐怖气氛,防止对抗皇权的势力存在。到了明朝万历帝时期,万历帝干脆授权宦官群体,形成了一个影子朝廷,来和士大夫集团对抗。
总之权力分配是一门学问.
- 0001
- 0001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