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载入史册的乞丐,被光绪帝亲赐黄马褂,死后万人送葬哭声震天
1838年,武训出生于山东堂邑县武庄,从小家庭就过得穷苦,加上在武训还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这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的雪上加霜。
于是,武训便跟着母亲四处串门,吃着百家饭,过着乞讨的生活。而武训也是非常的懂事孝顺,每当别人给了些食物就一定会带回家让母亲吃。
在乞讨路上也总会路过学堂,而武训总会被里面的读书声给吸引,他渴望读书,渴望学到知识,可是家里的条件有限,连生活都过不上,怎么可能让武训读书呢。后来有一次,武训忍不住心中对于知识的渴望,卯足了胆量去请求私塾先生给他免费上学,但私塾先生毫无情面地将他赶出了学校。
慢慢长大了以后,武训找个地主家做重活当长工。但是打工期间,因为地主家一直没给他发过工钱,直到后来武训的母亲生病了,无可奈何之下向地主家提出了工期这回事,却万万没想到,地主家耍了小聪明,出示了假的账目本,并且说道钱早已付清并且还污蔑武训讹诈行为。武训听到后痛不欲生,可又无可奈何。到最后,武训被地主家挨打之后,赶出了门。
经过了这次的打击,武训反思并且知道了自己之所以会受到欺负,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文盲,如果不接受教育将会永远地被人欺辱。于是,武训开始四处乞讨要饭,产生了兴办学堂的想法。并且想要让更多的人接受到教育,不让人们受到欺凌辱骂,当他说出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却被人嘲笑,也没人看好。
之后的日子里,武训靠着向别人乞讨要饭、讨钱攒上了一笔钱,但是,单单是这一点点钱是行不通的。后来,机灵的武训想到了将自己的钱放出去,收利息。就这样,武训的钱慢慢变多了。
聪明的武训拿着这些钱买了上百亩的地,自己当上了一个地主。钱也攒够了。年龄也慢慢变大,在旁人的不断催婚下,武训竟不为所动,她只想着尽快地开办学堂,对于娶妻生子这事从没考虑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武训通过几年的积累,终于建立起了他的第一所学校"崇贤义塾"。
在武训家的不远处有座庙叫"千佛堂",庙里有个和尚叫了证。了证和武训有些相似之处,也是四处讨到钱,只想着能把就是把"千佛堂"重新盖成"万佛堂"。但是多年乞讨,钱远远不够,节骨眼上,了证想到了武训。
于是,武训跟了证两人经过商量。两人一起建起了第二处义学“育英堂”。武训的故事在当地流传得很广,也算是小有名气了。在一位富人听说了武训的事迹后,资助武训建立了第三处义学"御史巷义学"。武训的名气也越传越广,甚至还引起了捐助开设学堂的热潮。有钱的富豪们跟官员们都纷纷捐钱。甚至到后来光绪帝都亲自授匾,赠予武训"乐善好施"匾额,光绪帝还授以"义学正"的名号,赏穿黄马褂。
1896年,武训劳累过度病倒了。即使在生病的情况下,他也拒绝吃饭,拒绝吃药,靠着水维持剩下的生命。最终武训于56岁那年,安详离世。根据武训先生的遗愿,将安葬于第一个建立起的义学旁。送殡之日,一路上过来送别的人,人山人海。主动送殡的人高达万人,师生们哭声震天,老百姓们亦泪如雨下。
- 0000
- 0000
- 0000
- 0001
- 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