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明明手握40万兵权,为何至死也不敢谋反,取代康熙?
古代拥有兵权的臣子,通常都会被天子忌惮,如果一个人实力过于强大,很容易就会产生谋逆之心。
但这其中鳌拜就是个例外,他手握40万兵权,却到死也不敢取代康熙,这是什么原因呢?
鳌拜,早年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顺治帝即位后,对这位大臣更是敬爱有加,以至于在他即将驾鹤西去的时候,还将自己的幼子玄烨托付给他。
按道理讲,康熙时期是他最好夺取政权的时候,但他却宁愿被17岁的康熙帝,设计生擒,也不愿起兵谋反,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
鳌拜从未有过谋反之意,他一直都忠于大清王朝。从皇太极到康熙,他都尽心尽力辅佐。
雍正即位后勤于朝政,通过翻阅资料发现鳌拜从未有过谋反之心,于是便为他洗脱了冤屈,同时厚待他的子孙。
虽然后期的鳌拜,恃宠而骄,目中无人,但对他而言有权力比龙椅重要。作为三朝老人,他确实也有跋扈的资本。
幼年康熙继位后,鳌拜就开始辅佐他,经过许多年的相处,二人之间早已产生感情,所以鳌拜自然不会痛下杀手。
即使是当时的康熙帝,生擒鳌拜后,也没有选择对其斩草除根。
第二点
当时的政治格局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发生内讧,大清王朝,或许都会危在旦夕。
新皇继位,往往都是一个国家最危险的时刻,有权力的大臣,会虎视眈眈,一些其他势力,也会趁机动手。
尤其是年幼的康熙继位后,许多大臣自然会起谋逆之心,这时候如果鳌拜再发动兵变,朝堂上的局势,或许将会难以控制。
再加上,当时清朝还有来自北方吴三桂的威胁,吴三桂虽然早就背叛明朝,投靠清朝,但清朝大臣绝对不会相信这种有背叛前科的人。
如果清朝内部发生动乱,作为汉人的吴三桂或许会“鹬蚌相争,渔人获利”,这是清朝大臣们都不愿意看到的结局,所以他们自然不会发动兵变,给其他人做嫁衣。
权衡利弊过后,鳌拜选择好好辅佐康熙帝管理国家,毕竟自己也算位高权重,完全没必要为了皇位赌上自己一家人的性命。
第三点
如果真的发动兵变,鳌拜不一定会赢。虽然表面上看鳌拜拥有40万兵权,但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效忠大清王朝,也就是说如果鳌拜发动兵变,或许他真实兵力没有这么多,自然也就无法与康熙抗衡。
对普通百姓而言,安定的生活才是最好的,长期战乱会让大多数人颠沛流离,所以这些士兵最后或许也不会跟着鳌拜起兵,而鳌拜本人自然也不会冒这个险。
第四点
就是康熙的后台很硬,有孝庄太后给他做靠山,鳌拜不敢轻举妄动。
别看孝庄是个女性,但她有着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自努尔哈赤起,她就开始为大清王朝出自己的一份力。或许是见多了权力之争,她很懂得如何维持统治。
顺治16年,郑成功势如破竹,准备攻下南京。这时的顺治帝选择想退守关外,因为他认为清朝根基尚不稳固,此时或许不是战争的最好时机。
听到风声的孝庄,立刻赶来呵斥他:“怎么可以把祖先们打下来的江山,拱手让人呢?有第一次退让,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闻言顺治帝如醍醐灌顶,并决定御驾亲征。
为了皇帝的安危,孝庄又开始劝阻他,希望他可以坐镇北京指挥,不用前往前线,最终顺治帝听从了孝庄的建议,南京也成功守住。
要说最后,四大臣有辅佐康熙帝的机会,也都归功于孝庄。或许是她意识到亲王摄政的威胁,于是便提议让顺治皇帝,选定大臣辅佐下一代皇帝,以此来让康熙可以不用与亲王明争暗斗。
所以说,孝庄虽为女子,却谋略得当,她虽然没有垂帘听政,但却用自己的办法,巩固皇帝的政权。
包括后来我们常说的康熙皇帝生擒鳌拜,这或许都是孝庄的计谋,毕竟一个十几岁的孩提如何有这样的魄力。
经历过三朝的鳌拜,当然也看得出来孝庄的能力,所以自然不会以身犯险,去取代康熙帝。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