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霸省”:历史上共592名状元,有三分之一都来自这一省份
隋朝与秦朝,虽都是二世而亡,相比于一统天下的秦朝而言,隋朝的讨论度就要低很多了。
一提起隋朝,很多人都只会想到昏庸无道的隋炀帝,但事实上,隋朝留给后世的,可不只这一个谈资笑料。
科举制
比如科举制度,最早是隋朝时期建立的,但是在科举制诞生之前,朝廷以“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为主要手段来选拔人才。
但是这样的筛选方法,显然是有缺陷的。要知道,当时能参加选拔考试的人,基本都是世家大族的子弟,而那些出身寒门的人,想要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简直难如登天。
隋文帝时期,为了彻彻底底实现中央集权,打压门阀势力,隋文帝创建了科举考试,为寒门子弟打开了通往上层阶级的大门。
一直到唐代,科举制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那时候武则天刚刚称帝,对唐朝的影响力并不大,所以武则天迫切地需要一群有能力,听命于她的大臣来帮助她管理国家。
于是,武则天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从此之后,科举制成为了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从隋朝开始,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直到清末晚期才被废除。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科举考试是众多读书人进入官场的必经之路,几乎每一个读书人的目标,都是能够一举中第,所以每年进士、举人、秀才的录取比例其实极低,可以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为过。
尤其是状元,纵观古代历史,一共也就诞生过592名,很多地方甚至几百年,都不会出现一个状元。
学霸省
但有一个省份却很特别,历史上的状元有三分之一都来自这个地方,被人们称为“学霸省”,这个省份就是福建省。
福建,是一个文化和教育十分繁荣的地方,特别是莆田地区,更是将教育看作重中之重。
据统计,从唐朝到清朝期间,莆田共出进士二千四百八十二人,状元二十一人,至于举人和秀才,更是不可计数,这放在整个中国来看,也是出类拔萃的。
福建能出那么多名状元,其实和它的历史发展是分不开的。
唐朝末期和五代十国时期,都处于战火连天的状态,而五代十国又以少数民族为主,所以各大世家纷纷向南方迁移。
等到中原一统天下,各大世家中又有不少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功名,这样的风气在南方极为盛行。
并且从宋朝开始,国家的经济重心就开始南移,南方普遍要比北方富裕。
而培养一个读书人,是要花费不少心血和财力的,所以南方的文人墨客才会比较多,读书人一多,状元自然就多了。
福建的地形多以山地为主,只有东南部地势较为平缓,可以用来种植传统的农作物。
所以福建从古代开始,就出现了“人多地少”的问题,大多数福建青年为求生计,只好在海上捕鱼、做买卖,“靠海吃海”,还有一部分,则是勒紧了腰包,埋头苦读。
像读书的费用,科考的盘缠,都是一大笔支出,很多农民家庭根本无法负担子女的教育费用。
但宋代以后,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福建作为临海之地,也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
大量的干果,银器,盐,蔗糖等物品,都要经由福建运往国外,然后福建再运回国外的香料,象牙,珍珠等物品。
不少福建人民,就因对外贸易的兴旺而大发其财,从而有了足够的资金供子女上学,所以福建的状元才会这么多。
小结
其实,纵观整个封建王朝,科举制度无疑是最为公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它的影响力完全不容小觑。
自从科举制诞生以来,旧有的用人体制发生了变化,完全打破了上层阶级对朝廷官员的垄断,让寒门子弟也能拥有一片天地。
科举制度扩大了人才引入的范围,吸纳了大批来自于中下阶层的人才为统治者所用。
它为底层人民开辟了一条新的晋升之路,对世家大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对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它在中国封建制度的稳定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