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宗门牌匾上插着一支箭,200多年来无人敢拔,究竟是谁留下的?
故宫,又称为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建筑之一,在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相信许多参观过故宫的人,在见到故宫的宏伟壮丽时,都会为古人的建筑智慧,以及皇宫的奢华豪华所惊叹。
不过,不知道这些游客有没有注意到,其实在故宫隆宗门的牌匾之上还插着一支箭,200多年来,无一人敢将这支箭拔下来。
故宫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一向军备森严,这就不禁让人发出疑问,这箭到底是谁留下来的?为什么没人敢拔呢?
历史背景
关于这支插在隆宗门上的箭,其来源可以追溯到嘉庆年间。话说自清朝入关以来,经过康熙、雍正两代帝王的励精图治,清朝逐渐走向了鼎盛时期。
待到乾隆登基时,国家已是海清河晏,百姓们也都安居乐业,用现代的话来说,乾隆一出生,就是一场顺风局。
可惜,再顺风的局,只要是遇上了“猪队友”,都得被人逆风翻盘,而乾隆不才,恰好就是这个“猪队友”。
乾隆虽然号称“十全老人”,但是他在位期间,却只顾着自己贪图享乐,不体恤民力,任由着朝中贪官,搜刮民脂民膏,肆意欺压百姓。
因此,在乾隆统治后期,天下已经开始动荡不安,各地的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叛乱不断,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白莲教了。
此时的乾隆,再后悔也来不及了,只能派出军队去镇压乱臣贼子,可刚镇压完这边的叛乱,另一边又起来了,根本无法彻底地斩草除根。还没等到将最为头痛的白莲教铲除,89岁的乾隆就去世了。
嘉庆即位之后,面对乾隆留下的一堆烂摊子,也是束手无策,尽管嘉庆上位之后,就立刻斩杀了大贪官和珅,整顿了朝堂中的贪污腐败,但是已经丢失的民心,却再也赢不回来了。
射在牌匾上的箭
嘉庆十八年,白莲教的支教—天理教,在北京、山东、河南等地发动起义,以林清为首的叛军,杀入京城,直逼皇宫,他们的目的就是刺杀嘉庆帝,反清复明。
不过,也许是天佑大清,林清一行人刺杀的日子没有选好,恰好碰上了嘉庆帝外出狩猎,还没有归来。
皇家围猎是大事,上至皇亲国戚,下至朝中重臣都会参加,因此为了安全起见,会带走大量的军力,只留下小部分军队镇守皇宫,这也就是为什么天理教,那么容易得手的原因。
这些找不到嘉庆帝的叛军们,就如无头苍蝇一般,被宫中的重兵逼得仓皇逃窜,最后来到了隆宗门这里。
林清一行人见大势已去,自己既然无法活着走出去,那死也要拉上垫背的,于是朝着镇守皇宫的禁军侍卫们发起了攻击。
两方交战之时,不知道是谁射出的一支箭,正好插在了隆庆门的牌匾之上,这也就是后来遗留下来的那支箭。
敌众我寡,随着支援的军队越来越多,林清率领的叛军们,很快便败下阵来,最终全部被皇宫禁军所剿灭,一个活口都没能留下来。
战争结束后,皇宫内一片狼藉,宫人们将战场清理干净后,发现了牌匾上的箭矢。
在古代,牌匾就是宫殿的门面,除非皇帝发话,否则是不能轻易动摇牌匾的。因此宫人们也不敢自作主张,决定等嘉庆帝狩猎回来,再作定夺。
警示后人
嘉庆帝回宫之后,听闻了这件事情,他认为在他在位期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是非常大的耻辱。
于是便决定将这支箭矢,留在牌匾之上,好时时刻刻警醒自己,要勤政爱民,体恤百姓,更要格外注意民间的叛乱,坚决不让这种事情,再度上演。
不仅如此,等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嘉庆帝还颁布了“罪己诏”,反省了自己执政以来,在国事上的纰漏,向天下人民忏悔。
自此,这支插在隆宗门上的箭,就再也没人敢拔下来,200多年的时间里,也一直警示着后世人。
- 0003
- 0000
- 0000
- 0000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