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清政府为何不打持久战,把日本拖垮不香吗?
1894年,爆发的那场甲午战争,清军惨败,至今仍然让无数中国人感到无比痛心。千百年来,日本先后在唐朝和明朝败给中国,这次终于扳回一城。唐朝的白江口之战,日军被唐军暴打,惨败而归。明朝万历年间,企图蛇吞大象的日军再次头脑发热,侵略朝鲜,宅男天子万历皇帝组织明军,经过七年多与日军的拉锯战,终于赶走了日军。
三百年前,明朝和朝鲜联军通过打持久战,拖垮了日本。为何甲午战争,清朝不打持久战。简单来讲,有两点原因:一、清廷内部,后党和帝党的权力之争,也是主要的原因。二、当时的清军战斗力低下,继续打下去,日军会长驱直入直逼山海关,攻入北京,这是无论慈禧太后还是光绪帝都不愿意看到的悲惨结局。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权力之争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真的很多,最关键的原因还是清廷内部的权力之争,让持久战成了不可能的选项。把武则天作为偶像的慈禧太后在1861年通过辛酉政变上台,掌握大清权杖已经长达30多年,但是他老人家非常自信自己生命力的顽强,对于权力有着超乎常人的渴望,权力真的是毒药,她像吸毒的人,真的不愿意放弃“毒品”。
这时候的光绪皇帝已经到了弱冠之年,血气方刚,非常想有一番作为。在战争没有开始的时候,光绪帝在听完李鸿章的分析之后(我军没有取胜的可能)仍然坚持打这场战争。因为这场战争真的无法避免了,日本卧薪尝胆准备了多年,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清朝避而不战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想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
对于最高统治者来讲,掌握了军权才是根本。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够牢牢地掌握大权,在于她掌握了大清的军权。以李鸿章为首的淮军和北洋水师是帝国最主要的军事力量,李鸿章又是慈禧太后的人。威海之战以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陆上的淮军面对日军又是节节败退,李鸿章被朝廷摘取顶戴花翎,失去了甲午战争的指挥权。
接替李鸿章战争指挥权的是两江总督刘坤一,刘坤一作为湘军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坚定的主战派,也是帝党的代表人物,坚持打持久战,包括张之洞也坚持和日军死磕到底。从明朝万历年间对日本的战争,就可以看出,中日战争,中国战胜日本的秘诀是长期和日军死磕,和日军拼后勤,偌大的国家总有一天会把日军耗死,日本毕竟国家小,物资还比不上清朝。
日本为了打赢这场战争,做足了准备,也提前透支了两年多的财政。国家战争机器的开启,严重影响日本国内的经济,工业和农业产值都大幅度下滑,长期打下去对于日本国内是不幸的。如果清廷坚持持久战,或许会有一线希望。但是如果继续打下去,帝党会接过战争指挥权,清廷高层的军权会落到光绪皇帝的手中,这是慈禧太后和李鸿章都无法接受的,早点签了合约,割地赔款也不能把大权丢了。
这是慈禧太后和李鸿章被后人诟病和谩骂的原因,也是清朝被后世唾弃的原因之一,更是那个时代国家和民族的悲哀。所以说政治体制的僵化和腐败才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继续打下去,日军有可能打入北京
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都已经被日军占领,日军也掌握了渤海和黄海的制海权,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和陆上军队的节节败退,和日军继续打下去,日军攻入北京的可能性很大,无论从海上和陆上,清军有生力量的丧失和其他战斗力低下的清军,根本无法有效抵挡。虽然日军国内的经济几乎崩溃,财政透支严重,但是日军可以向
列强借款,汇丰银行,渣打银行都可以借。日军可以攻入北京,掠夺战利品,补充财政,这些可怕的后果是清廷无法承受的,害怕夜长梦多的清政府,只能早点结束战争,回归正常生活。
总的来讲,万历朝鲜战争,不爱上朝,爱敛财的万历皇帝可以毫不犹豫地和日军死磕到底,最终把日军击败。但是,病入膏肓的清政府,高层内部的权力斗争使得这场战争必须结束,因为帝党继续指挥战争,权力会逐渐落入光绪帝之手,这是慈禧和李鸿章万万不能允许的。另外,甲午战争当中,清军的糟糕表现,短时间内清军根本无法战胜日军,日军攻陷北京的可能性很大,为了避免首都沦陷,早日结束战争也是明智之举。
- 0000
- 0000
- 0001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