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问学生:为何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 10岁小孩一语道破
成年后的人往往被种种规范和束缚所困,思考能力也随之受到限制。约定俗成的观念削弱了自由思考的能力,束缚了深入问题本质的勇气。当被问到“买东西”为何不称作“买南北”时,是否会觉得这是无稽之谈,朱熹曾提出这个问题,一个年仅十岁的孩童却以惊人的答案反击了所有人。
朱熹,儒学大师,他的童年传奇令人称奇。据传言,他右眼眼角有七颗按照北斗七星排列的黑痣,预示着非凡的命运。年仅十九岁,他中了进士,开启了他在官场的道路。但命运并未一帆风顺,他的主战观点遭受了主和派的反对,仕途受挫。于是,他转向学术,以儒佛道的融合为儒家注入新的活力。他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观点,被誉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尽管他的学说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思想,对女性平等的观念也较为保守,但在当时却具有建设性,为儒家思想注入新的活力,使其重回正统。晚年,朱熹退隐故乡,办学传道,为地方培养人才,贡献良多。
与孩子不同,成人的思维被定式所限,朱熹提出的问题恰好能反映这一点。一天,朱熹正在课堂上,一名女子提着篮子经过,学生们的目光纷纷投向窗外。学生们的走神引起了朱熹的注意,他决定以一个问题来引导他们思考:“既然大家都注意到了这名女子,那你们来猜一猜她到底是要去哪里干什么事。”
学生们的热烈讨论,让问题的答案千奇百怪,从女子回家到田间劳作,无所不包。一个小男孩的回答却独树一帜。他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以篮子的材质为线索,得出女子去市集购物的结论。这种别出心裁的回答令朱熹赞叹不已,他并未给予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们用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
朱熹的问题之所以引人深思,是他突破了约定俗成的思维定式,勇敢追求不同的解释。他试图告诉学生,世界上的事情并没有那么绝对,不同的观点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也并不是每个问题都有标准答案。这种不拘一格的思考方式,正是孩童时代的特点,成人往往因为成见和惯性思维而逐渐丧失。
事实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没有固定的约定,各种解释都有其合理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观点可以从地理、文化、学问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人们往往因习惯性思维而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这句话也可以用来形容朱熹的问题。他并不是要强制学生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希望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他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问题,更是一种思维的启发,一种突破束缚的冲动。
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勇敢表达,值得成年人借鉴。不要因为成见束缚了自己的思维,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勇敢地提出问题,寻找不同的解释。正如孩子们所展现的,每个问题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思维的火花,源自于孩子们奇思妙想的勇气与创新。
- 00022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