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不到50岁逝去 如果他没早逝 大秦帝国变成什么样
大秦帝国的历史可能会截然不同。假设是思考的一种重要工具,它允许我们探索历史上的不同可能性,重新审视过去的事件,同时也启发我们思考问题的多样性。对于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假设能够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揭示不同的发展轨迹,甚至改变人们的命运和整个历史的进程。
秦始皇在外巡游时突然病逝,这导致了一个重要的结果:这个统一的大秦帝国失去了它的领导者,没有明确的继承人,违反了秦始皇的初衷。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的意中人,根据遗诏应该继承皇位的是位于边疆的公子扶苏,而身边拥有三十万军队的蒙恬将军则应成为监国。
公子扶苏原本是秦始皇的长子,因此成为太子应该合情合理。从公子扶苏的品德来看,如果他继承了皇位,也许不会成为千古名君,但至少足够守成。然而,公子扶苏被流放到边疆与威震匈奴的蒙恬将军一起工作,原因是他有一颗仁慈之心。当时,由于候生和卢生对秦始皇的政策进行攻击,导致皇帝大发脾气,逮捕了四百六十多位儒生,随后将他们处死。这就是后世所谓的“焚书坑儒”事件。
秦始皇之所以坚决采取这一行动,是为了对后来者进行警告。然而,公子扶苏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反对父皇的大规模处死,尤其反对杀害儒生,因为他认为这会引发分布在各地的儒生的恐慌和不安,进而导致社会的动荡和骚乱。
原文中公子扶苏的反对意见可以这样总结:“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这说明公子扶苏对父皇的政策深感担忧,因为这些儒生都是诵习孔子儒家学说的,而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非常大。公子扶苏的反对态度表明,他有一颗通达大局的心。
然而,秦始皇并没有听从儿子的建议,反而将公子扶苏流放到蒙恬将军的边疆领地,这是一种培养和锻炼儿子的方式。蒙恬将军拥有三十万军队,威震匈奴,秦始皇之所以将公子扶苏派到蒙恬身边,也是出于对军权的担忧。秦始皇了解军队的力量,他不想军队成为他的弱点,就像后来的王翦事件一样。
蒙恬将军派遣公子扶苏去边疆,实际上是一种呵护和培养。蒙恬将军手握三十万军队,如果公子扶苏能够与蒙恬建立紧密的联系,那么在未来,他将拥有重要的支持。毕竟,军队在政治权力中起着关键作用,未来的皇帝需要能够掌控军队。
秦始皇的突然死亡改变了一切。他去世后,公子扶苏和蒙恬将军的命运受到了严重挑战。蒙恬将军手握三十万军队,但在公子扶苏被流放后,国内政局动荡,最终导致了军心的动摇和内乱。这种局势的变化足以影响整个历史的发展。
回到我们的假设,如果秦始皇没有突然去世,而是多活了三十年,那么情况可能会完全不同。秦始皇有更多的时间来选择合适的太子,公子扶苏有机会更顺利地继承皇位,而不是胡亥。即使胡亥继承皇位,秦始皇在世的情况下,也不会那么轻易地放任赵高干涉政治,影响决策。
蒙恬将军将继续领导三十万强大的军队,这使得大秦帝国更难以被外部势力击败,如项羽和刘邦。同时,大秦帝国将继续拥有众多杰出的谋士和将领,他们将为秦国提供重要的智慧和战略支持。整体而言,大秦帝国的政权将更加稳固,可能会延续数百年,类似于汉代的长久历史。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秦始皇虽然有其残酷的一面,但他不是毫无理由地杀人。他的政策不一定会导致内乱,因为他也有反对意见的空间。因此,这个假设提醒我们要听取不同声音,避免一根筋思考问题,因为不同的观点可能会带来新的视角,改变历史的走向。
如果秦始皇再多活三十年。秦国有可能继续强大,政权稳固,更多的谋士和将领将为国家贡献智慧,延续更长时间的历史。这个假设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重新审视历史的机会,展望了一个不同的可能性,同时也提醒我们重视反对意见,多元思考问题。历史的走向往往不是唯一确定的,我们的选择和决策可以改变整个历史的进程。
- 0000
- 0000
- 0002
- 0009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