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是现在的哪里?这里发生了哪些故事?一文说清楚
天龙八部中,契丹人萧远山带着妻子儿子(萧峰)从雁门关回中原,结果遭到中原21名武林高手的埋伏与围杀,萧远山以一人之力力战21名中原高手,打败带头大哥,杀死17人,眼见妻子身死,萧远山绝望地跳下雁门关的万丈深渊自杀,临死前把萧峰留在雁门关。
几十年之后,契丹人萧峰为了阻止辽朝与宋朝的战争,胁迫辽国皇帝答应在有生之年不向宋朝发动战争,萧峰身为契丹人,在宋朝长大,与他的父亲萧远山一样致力于避免宋辽战争,他既无法在辽人面前立足,也不被宋人接纳,萧峰和他的父亲一样跳下雁门关的万丈深渊自杀。
以上故事出自金庸笔下的小说《天龙八部》,情节为虚构,其中的反复出现的雁门关这个地方确是真实存在的,雁门关在今天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这里是长城上的一个重要关隘。
雁门关地形
雁门关的南边是忻定盆地,北边是大同盆地,雁门关位于中间的恒山山脉西南,是连接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的战略要地,雁门关以北是蒙古高原,以南是吕梁山和太行山,再往南可直达中原与关中,雁门关扼守蒙古高原进入太原及中原的战略通道。
雁门二字起源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赵武灵王为了赵国的强大,发动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使得赵国国力强盛,并且不断对外开疆拓土,赵武灵王灭亡了中山国,收降了林胡与楼烦二个胡族,拓地千里,还修建了抵御北方胡族的赵国长城,他在新开拓的土地上设置了三个郡,分别是:云中郡、雁门郡、代郡。
云中郡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土默特右旗一带,代郡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东部和河北省西北边一带,雁门郡在今山西忻州、朔州一带。
赵国的北部及西北部生活着大量的游牧民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匈奴,战国晚期,匈奴不断南下抢掠,赵国名将李牧则在雁门抵御匈奴,雁门关大概就是李牧时期修建起来的。
赵国李牧在雁门抵御匈奴
中原政权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主要有一个办法,就是修建长城,游牧民族是骑兵,长城可以阻滞骑兵的攻击,再配合险要关隘的防守,就能阻挡游牧民族骑兵的骚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政权就修建了为数不少的长城。
李牧时期抵御也是同样的办法,但李牧有自己的谋略,他采取主动示弱、避而不战、保存实力的办法让匈奴麻痹大意,引诱匈奴主力出击,然后包围并歼灭了匈奴十余万人,导致赵国边境平静了数十年。
秦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命令蒙恬把原六国修建的长城边接起来,同时修缮破损的地方,这便成为后世万里长城的雏形,雁门关作为长城在山西最重要的关隘,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据点。
经过秦始皇对匈奴的打击之后,秦朝北边的疆域到达了阴山至辽东一线,雁门一带成为秦国长城以南的领土,到汉武帝时期,连续发动了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南之战、漠北之战,使得匈奴漠北无王庭,进一步拓展了汉朝的地缘安全,使得雁门关在秦汉时期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因为不处于前线。
秦攻匈奴之战
汉元帝时期,匈奴呼韩邪单于数次到长安朝拜,朝廷将王昭君赐于呼韩邪单于,有人说王昭君出塞就是从雁门关出的,但这种说法没有史书明确记载,只是一种推测,北上匈奴的路线很多, 并非只有雁门关一条。
《唐书 地理志》: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
雁门关真正作为关隘使用是在唐朝初年,唐朝建立后,致力于统一中原的战争,北方的游牧民族也趁机南下抢掠,624年,突厥颉利可汗率领大军南下,其中一部就是从雁门关进入山西抢掠,几年以后,唐朝灭亡了突厥,整个漠北都纳入唐朝统治,雁门关成为唐朝的内关。
雁门关真正成为前线是从五代十国开始的,石敬瑭建立后晋政权,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还承诺每年给契丹进贡布帛30万匹,幽云十六州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北部以及山西北部地区,是华夏政权的天屏障,这次割让就连部分长城也不在中原政权的控制之下,从此游牧民族的骑兵随时可以南下抢掠。
燕云十六州与雁门关
雁门关就位于幽云十六州的南部,这里是后来宋朝与辽朝争夺最激烈的关隘,不管是天龙八部还是杨家将,都将这里作为宋辽双方的前线,不是没有道理的。
公元980年,宋辽双方爆发了著名的雁门关之战,辽朝大同府节度使萧咄李率十万大军从雁门关南下进攻北宋,北宋名将潘美与杨业在此迎敌,当时的雁门关是宋辽双方的前线,被宋军所控制,宋军守将是杨业,仅有数千宋军,杨业采用正面迎敌,侧面袭击的战术对抗辽军。
杨业留副将守卫雁门关,亲率数千骑兵从小路迂回到辽军后背,趁乱袭击辽军中军大帐,杨业一马当先,杀向辽军,辽军忙乱之间大败,主将萧咄李当场被杀,由于主将被杀,辽军不攻自破,这次雁门关大捷宋军取得了胜利。
但这仅仅只是宋军阻挡了辽军的进攻而已,几年之后,宋太宗组织了两次北伐,意图夺回幽云十六州,结果均以失败告终,不仅没有夺回,连雁门关也丢了,宋朝与辽朝的边界南移,到澶渊之盟时,宋辽双方以河北白沟河为界。
雁门关
自此雁门关落入辽朝之手,澶渊之盟让宋辽双方保持了数百年的和平,直到辽朝灭亡,整个两宋时期,雁门关都被游牧控制,蒙古崛起后,灭亡了金朝,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则灭亡了南宋,雁门关则成为元朝的内关。
自此,雁关门逐渐失去关隘的作用,明朝建立后,雁门关也是明朝的内关,在内长城与外长城之间,土木堡之变时,明英宗率领大军从北京一路向西到达大同,再往前走一点就到达雁门关了,但是明英宗返回了,然后被瓦拉打败,数十万明军全军覆没,就连皇帝也被俘虏。
明朝时期,重修了雁门关关隘,但历史越往后发展,雁关门就越是失去关隘的作用,明朝之后的清朝是从北方南下的,并且整合了游牧民族的蒙古人,雁门关同样是清朝的内关,军事意义不大,地位降低,直到现在。
从雁门关的整个历史来看,它的战略地位在逐渐降低,秦汉时期,雁门关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二线,雁门关一旦失守,敌人就会南下攻击太原,太原一旦失守,山西就不保,山西一旦不保,关中和中原就会面临严重威胁。
雁门关位于内外长城之间
雁门关最重要的时期就在北宋初期,作为双方的前线,这里战事不断,是宋辽双方争取的焦点,一旦中原政权控制了幽云十六州,雁门关也就失去了战略意义,沦为不太重要的关隘,雁门关不像函谷关和潼关那样扼守战略要道,它是很容易绕过去的,这样就失去了关隘的重要意义。
宋朝以后,游牧民族崛起,除了明朝之外,明朝是最后一个修长城的华夏政权,元朝和清朝均以游牧起家,雁门关成为元朝和清朝内部的关隘,战略地位下降,从山西来看,雁门关是至关重要的,是山西的北大门,从整个华夏来看,雁门关并非不可替代,从大同照样可以南下。
- 0000
- 00010
- 0000
- 00019
- 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