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刘邦为何定都长安而非洛阳?只因两人的劝说,背后真实原因不简单
79598

刘邦为何定都长安而非洛阳?只因两人的劝说,背后真实原因不简单

我要新鲜事2023-10-04 20:08:490

垓下之战后,刘邦实际上统一了天下,在群臣的劝进下,刘邦三次推辞,最终还是同意称帝,于是他在山东定陶(今山东曹县北)称帝,随后暂居洛阳,等于是把洛阳作为汉朝的都城,那么问题来了,刘邦为何定都洛阳呢?

主要有三个原因:

1、洛阳是东周的都城

一般来说,后世朝代在选择都城的时候,大多数都沿用前朝的都城,看看中国历史就会明白,刘邦统一天下后,也面临选择都城,刘邦之前是秦朝,秦朝都城在关中的咸阳,当时被项羽一把火烧掉了。

刘邦

如果再往前看,东周的都城在洛阳,西周的都城在丰镐,那么刘邦选择都城就有三个选择,只有洛阳在函谷关以东,而咸阳与丰镐都在函谷关以西的关中平原。《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

当初在选择都城的时候,刘邦问手下的大臣,大臣多是函谷关以东的人,都争着说周王室都城在洛阳成就了几百年社稷,秦朝把都城设在关中二代人就灭亡了,因此洛阳作为都城比关中要好。

从结果上看,大臣们这么说也没有错,但是忽视了过程,要知道西周最初的都城就在关中的丰镐,今陕西西安,西周发迹也是在关中,周灭亡商之后,都城仍然在关中的丰镐,然后在洛阳兴建的成周,相当于周朝的陪都。

洛阳是东周的都城

西周时期是周朝的强盛期,后世很多制度就是从西周开始的,比如礼乐制度,宗法制度等,西周初期与中期,周天子尚能控制整个天下,包括所有的诸侯国,直到周平王迁都洛阳之后,周朝就开始衰弱了,周王室自保尚且不能,更不用说控制诸侯国了。

所以东周时期就演变出春秋与战国,周天子成为了摆设,此时是诸侯国争霸的黄金期,而周朝的衰弱就是从迁都洛阳开始的,迁都洛阳并没有让周王室强盛起来,反而越来越弱,直到被秦国灭亡。

东周灭亡的详细过程,刘邦手下的大臣没说,东周的天子虽然名义上存在了几百年,实际上就是个傀儡,所以从过程来看,至少在当时,洛阳作为都城并不比关中强。

2、刘邦手下的群臣建议定都洛阳。《史记 留侯世家》: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雒阳:雒阳东有成皋,西有肴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

刘邦手下的大臣绝大多数都是山东人,这里的山东人不是今天的山东省人,而是指函谷关以东的人,刘邦自己是沛郡丰邑人(今江苏丰县),萧何、曹参、周勃、夏侯婴、樊哙、卢绾、周昌等人都是刘邦的同乡,也是沛郡丰邑人,灌婴是睢阳人(今河南商丘),韩信是淮阴人(今江苏淮安)。

刘邦与手下几乎都是山东人

正因为如此,这些大臣才建议刘邦把洛阳作为都城,因为他们回家乡近,古人是非常重视故乡的,哪怕飞黄腾达,也要衣锦还乡。

当初刘邦与项羽联手灭亡秦朝后,刘邦被项羽分封到陕西汉中,成为汉王,当刘邦率领手下往汉中走时,一路上不断有人逃亡,到南郑(今汉中)时,手下将领及士卒很多在中途逃亡回去,士卒都唱着歌,想要回到东方。《史记 高祖本纪》: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

他们为什么要逃,很简单,因为思念故乡,这就是古人的思乡之情,如果定都洛阳,刘邦手下的大臣离家乡近,回家可以近一点,尤其是在过年的时候,古人跟我们现代人一样,都是要回家乡的,如果定都关中,在当时来说,就太远了,所以大臣们都不愿意定都关中。

咸阳是秦朝的都城

3、洛阳优越的地理位置

洛阳的东边有成皋,西有崤山、函谷关、渑池,北边背靠黄河,南边又有伊、雒二水,地理形势坚固易守。

洛阳作为都城是从西周开始的,中国二字最早被发现是在何尊这具青铜器的铭文上,这是西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其中有“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的金文,这里的中国指的是天下的中心,也就是当时的洛邑(洛阳)。

所以在古人的心目中,洛阳是整个天下的中间,而关中的位置则偏向西边一点,如果想要控制整个天下,那么洛阳的位置应该比关中要好,至少在先秦时期是这么认为的。

尽管有很多大臣支持刘邦定都洛阳,但仍然有人反对,其中有两个人物的反对最为坚决,也是影响刘邦做决策的原因,这两个人就是娄敬与张良。

娄敬建议刘邦定都关中

第一个反对刘邦定都洛阳的人就是娄敬,娄敬本身是个小人物,就是守卫边境的普通士兵,但是他的眼光非常不一般,娄敬委托同乡见到刘邦,反对刘邦定都洛阳,然后建议刘邦定都关中,娄敬的理由有三个:

1、刘邦取天下跟周朝取天下不一样,不要跟周朝一样定都洛阳

娄敬的意思是说周朝取得天下靠的是德行,西周强大靠的就是德行,到了东周,德行衰弱,周王室就分裂为西周与东周两个小国,就无法控制天下了。

刘邦是如何夺取天下的呢?靠的就是武力而不是德行,娄敬说刘邦率领三千士卒起兵,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是用流血的手段夺取天下的,与周成王、周康王时期是完全不同的,既然是武力夺取,那么定都洛阳就会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

娄敬的言外之意是说刘邦武力夺取天下,在函谷关以东肯定会有人不服,如果定都洛阳,一旦有威胁产生,就容易发生危险,这是娄敬反对刘邦定都洛阳的理论。

刘邦统一天下

2、洛阳的形势太弱了

这里形势指的是地势,洛阳位于天下之中,虽然有黄河和伊、雒二水作为天险,但是作为都城的形势太弱了,在强大时,有利于控制天下,一旦政权衰弱了,就不利于防备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

东周定都洛阳,实际上成为诸侯国的国中之国,被韩国与魏国包围,根本无险可守,当初的秦国从西向东攻破了韩国的宜阳,就很容易地进入了东周的都城,而且洛阳的四面八方都会面临来自各方的威胁,所以不适合作为都城。

3、关中的地势险要,适合作都城

娄敬说秦地被高山覆盖,又有黄河环绕,关中四个方向还有要塞可以作为防线,如果有危急情况,可以依托秦国原来经营的底子,以肥沃的土地作为依托,依靠险要的地势,就要阻挡来自山东地区的所有威胁。

关中平原

娄敬把这形象地比喻掐住天下的咽喉而打击它的后背,因为当时的华夏想要进入关中,就得通过关中四个方向的要塞,在南边是武关,这也是刘邦进入关中灭亡秦朝的道路,东边是函谷关,战国时期六国合纵多次攻打函谷关,只有一次成功的,北边有萧关,西边有大散关,这都是可以阻敌于国门之外的要塞。

除了要塞之外,关中还有两个优势,一是有肥沃的土地,可以种植粮食,关中平原是秦国的粮仓,成都平原同样是天府之国,是关中的后花园,当年的秦国就是利用关中与巴蜀统一天天上的,还包括后来的刘邦也是利用这两地统一天下,所以刘邦听了娄敬的话很容易产生共鸣。

娄敬把三个理由说了之后,刘邦有些动心,但是由于娄敬地位太低,再加上大臣都反对定都关中,因此刘邦有些犹豫,除非说话有分量的人站出来支持娄敬,这个时候张良就出来劝说刘邦,定都关中比定都洛阳要好,张良也有三个理由:

关中平原

1、洛阳的腹地太小,非用武治国之都

洛阳坐落在伊洛平原之上,方圆不过数百里,虽然有天险存在,但是腹地太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战略纵深太小,再加上处于天下的中心,容易四面受敌,不是用武治国的都城。

2、关中的地势险要

关于关中的险要地势,张良的建议其实与娄敬大同小异,至少在当时来说,关中地区就是一座天然的险要之地,四面可守,又有闻名天下的崤山与函谷关,完全可以阻挡关东进入关中的敌人,所以定都关中有优势。

3、关中物产丰富,道路发达

张良说关中物产非常丰富,首先是关中平原,是当年秦国的大粮仓,秦国还在关中修建了郑国渠,使得关中一带成为天下粮仓。

关中的右边是陇西,土地肥美,关中的南边是巴蜀,沃野千里,关中北面是黄河河套地区,有可以放牧牛马的大草原,可以提供骑兵所需的战马,这是作为都城的优势条件。

洛阳周边地图

关中作为都城可以固守,又可以向东控制诸侯,如果天下安定,可以用黄河和渭水开通漕运来运输粮食,如果天下有变,可以顺流而下运兵运粮,关中还有秦始皇当年开通的各条直道与弛道通往各地,道路发达。

所以张良认为定都关中比洛阳要好,正因为娄敬与张良的建议,所以坚定了刘邦将定都关中的决心,在听了张良的分析之后,刘邦当机立断,当天就乘车前往关中,并决心定都关中。

其实娄敬与张良还有一个重要理由没有说,这个背后的真实原因才是刘邦定都关中的理由,这个原因就是关中是刘邦后勤基地与大本营,刘邦在楚汉战争期间,所有的人力、物力、资源被给都是从关中源源不断地供应到前线,这里是刘邦的根据地

刘邦从进入关中后开始约法三章,就赢得了关中百姓的民心,再加上刘邦善待秦朝宗室、大臣,又赢得了秦国贵族的支持,刘邦打败项羽的过程其实就是第二次秦灭六国的战争,秦国利用关中与巴蜀之地统一了天下,刘邦同样如此,这才是刘邦定都关中的真实原因。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